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1]

合集下载

《统计学原理》课程要求

《统计学原理》课程要求
到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完善,进入近代
统计学时期,形成了数理统计学派和社
会统计学派
2、近代统计学
*社会统计学派: 创始人: 克尼斯(G A KNIES,1821-1898)。 主要代表从物: 恩格尔(C L ENGEL,1821-1896) 梅尔(G V MAYR, 1841-1925)。
2、近代统计学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 阿道夫· 凯 特 勒 ( A· QUETELET, 1796-1874) (比利时)是该学派奠基人。 代表作:《社会物理学》(1869)。
(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2、近代统计学 (十八世纪中末----十九世纪中末)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统计
学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
2、近代统计学
*数理统计学派。 奠基人(比利时人阿道夫· 凯特勒 A·QUETELET,1796-1874) 代表作:《社会物理学》 将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他认为统 计学应该是既研究社会现象又研究自然 现象,是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他努力 初步完成了统计学与概率论的结合.
2、近代统计学
*描述统计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 *推断统计的新阶段。本世纪前半叶, 主要成就:
(四)统计的职能和作用
2、作用 (1)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一种有力武器。 (2) 统计是制定计划和政策,实行宏观 调控的基础; (3) 统计是监督计划和政策执行的手段; (4) 统计是科学研究的工具; (5) 统计是经济管理、宣传教育的手段
四、统计学的性质和学科体系
(一)统计学的性质
1、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2、统计学具有独立的统计学学科体系和 研究方法,是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 3、统计学不属于数学范畴,也不属于经 济学。现代统计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交叉于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具有边缘性、综合性的独立 的方法论科学 。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90532004课程英文名称:The principle of statistics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应用统计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统计学原理是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理解统计指标、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统计指数、动态数列分析等基础知识。

2.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指数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等基本方法。

3.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在真实案例中独立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了解统计学原理的常用软件。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为了从统计学的整体上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应用技术和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注意思想方法的解释和学生基础情况的把握,处理好抽象与具体,收集与整理、描述与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从技术与应用出发,在教学中采用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的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要求学生取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学分。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JX0832.学分:33.学时:54课时,其中:理论544.课程类别:专业课5.考试/考查:考试6.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2、教学任务统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学中应对其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

同时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

着重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生,教给学生基本的统计思想,让学生掌握统计研究中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探究客观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从而达到对客观存在的科学认识。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结算实务》等科目的辅助学科。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1.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本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教授学生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以板书和多媒体为主。

五、教学过程建议1.学时分配:总课时:54,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54.2.教材:建议教材:《统计学基础》,于兆河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议参考教材:(1)《基础统计》,杨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2)《统计学基础》,肖战峰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名称:统计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在数据分析、预测等方面的能力。

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 知识目标: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统计模型等;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介绍统计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整理方法等;2. 描述统计:介绍描述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等;3. 推断统计:介绍推断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回归分析等;4. 统计模型:介绍统计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5. 实际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1.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2.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课程资源与支持1. 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包括PPT课件、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2. 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统计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交流渠道;3. 提供教学辅导:定期组织答疑解惑、讨论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和支持。

七、课程总结与展望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预测等方面的能力。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前言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现在《统计学》课程已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应使学生理解统计原理,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量化分析的素养和技能。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色2.理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目的要求]1.掌握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的类型,2.初步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理解数据搜集、分类汇总的基本方法,3.掌握次数分布表与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内容]1.数据的计量与类型2.统计数据的搜集3.统计数据的整理第二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目的要求]1.掌握集中趋势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2.掌握离中趋势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内容]1.绝对数与相对数2.集中趋势的描述3.离散程度的描述第三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目的要求]1.了解掌握推断统计的基础知识2.掌握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教学内容]1.概率基础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四章、时间数列分析[目的要求]1.掌握时间数列的水平、速度分析方法;2. 了解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分析以及循环变动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时间数列分析基础2.长期趋势分析3.季节变动分析4.循环波动与不规则波动分析第五章、指数[目的要求]1.理解指数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3.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掌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指数的性质与分类2.加权指数3.指数体系4.几种常用的重要指数第六章、参数估计[目的要求]1.了解掌握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抽样分析的重要概念2.掌握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参数估计量的评价标准3.介绍几种重要的区间估计[教学内容]1.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2.参数估计基本方法3.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估计4.两个总体均值及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估计第七章、假设检验[目的要求]1.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2.掌握参数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步骤;3.掌握常用的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4.理解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的联系。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

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1.4抽样和抽样方法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2.描述统计学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2.2中心趋势的度量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2.4相关与回归分析3.概率与概率分布3.1概率基本概念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4.统计推断4.1抽样分布与估计4.2假设检验4.3方差分析4.4回归分析与预测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5周:描述统计学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第9-13周:统计推断第14-15周:复习和期末考试以上是《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经济管理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主线,贯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虑统计工作的具体特点以及当前企业对统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紧扣时代脉搏,体现社会需求,尽量提升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为此,在教学时应当力求概念讲解准确、知识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通俗易懂。

除了系统全面地讲授常用的统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外,还要增加Excel、SPSS等比较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的基本应用,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应软件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二)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如下要求:1.熟悉统计、统计学及基本名词;2.掌握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及调查方案的设计;3.掌握统计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3.掌握统计数据描述的各种指标及其计算方法;4.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及相关指标的计算;5.熟悉统计推断、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6.掌握统计指数的概念与算法,并会进行因素分析;7.熟悉相关与回归分析;8.熟悉统计综合分析;9.会用Excel软件进行简单的统计计算与绘图分析。

(三)教学层次及适应对象本课程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三年制高职学生学习,统计学自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可以学习本门课程。

(四)学分与学时建议《统计学》按4学分,每周4学时安排,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72学时,实验0学时。

各部分的分配情况如下表所示:(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学习情境一认识统计【目的要求】1.熟悉统计的含义及统计学的特点和研究对象2.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统计学的分类3.熟悉统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对统计工作过程有初步认识4.掌握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5.掌握总体和样本的关系【主要内容】讲授内容:单元一统计学概述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二、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三、统计学的分类四、统计的活动过程单元二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总体单位和样本二、标志与指标三、变量和变量值学习情境二统计资料的搜集【目的要求】1.了解统计数据搜集对统计分析的意义2.掌握并运用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的方式3.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4.熟悉根据特定的研究任务,设计调查方案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和方法【主要内容】讲授内容:单元一统计数据的来源一、统计资料的间接来源二、直接来源单元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一、确定调查目的二、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三、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四、确定调查时间与期限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学习情境三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目的要求】1.了解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2.掌握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种类及分组原则3.掌握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组4.熟悉频数分布表的绘制过程5.了解频数分布表在统计分析中的重要作用6.熟悉常用的统计分布类型7.掌握使用Excel或SPSS绘制直方图、折线图及茎叶图8.掌握常用的统计图、表编制的一般原则9.掌握使用Excel或SPSS绘制不同的统计图【主要内容】●讲授内容:单元一统计分组一、统计数据整理的概论二、统计分组的相关理论三、对导入案例的解析单元二频数分布一、分布数列的意义二、频数分布的描述三、常用统计分布类型四、绘图实例单元三统计图及统计表一、统计表二、统计图学习情境四综合指标分析【目的要求】1.掌握总量指标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与种类;2.掌握总量指标的计算公式及方法;3.掌握相对指标的概念、特征与种类;4.掌握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及方法;5.熟悉并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统计学原理大纲

统计学原理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202授课对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时:48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范畴;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方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抽样推断法和相关分析法等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统计知识;明确统计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统计学基本的概念;掌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方法;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统计学基本的概念: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等;2.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3.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4.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课程与课时分配四、课程主要内容1.总论●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作用和任务●统计工作过程和方法●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统计调查的意义,任务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报表和各种专门调查的含义、特点和适用情况●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分组的作用、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统计表的构成及分类;统计表的设计及编制方法3.综合指标●总量指标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相对指标的概念、分类、特点、计算方法、适用情况和应用原则●平均指标的意义,平均指标的种类、计算方法和具体应用●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作用和测定方法4.时间数列●时间数列的概念,特点,种类●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区分方法,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时间数列的几种动态对比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间数列的动态平均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间数列变动趋势的分析方法5.统计指数●统计指数广义和狭义概念、作用和分类●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指数数列的含义6.抽样推断●抽样调查的相关概念●抽样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抽样推断的方法7.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的概念和种类●相关图表●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判定方法●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五、主要参考书1.《统计学原理》,李洁明祁新娥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统计学原理》,谢启南韩兆洲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3.《统计学原理》,黄良文陈仁恩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203授课对象:会计电算化专业总学时:64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代码:学时:40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等课程
考核方式::笔试(平时成绩40%+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讨论、平时小测验和到课考勤等)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营销策划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观念、现实的手段和方法,考虑市场变化的特点,对市场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选判断,从而客观而现实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课程的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数字信息和营销主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搜集对企业的重要性。

数据处理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而人们的生活与经济也息息相关。

统计学是营销与策划的主要课程之一,因此而设置这门课。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确定的。

3.课程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
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调查市场、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2、熟悉把握对企业的经济数据分析的能力。

能够利用统计基础
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熟练地利用数据的结论进行简单的预测。

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统计的基本指标和基本指标体系。

3、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掌握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流程。

素质目标…
1、初步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课程内容及教育教学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