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RFID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中国RFID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中国RFID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一、RFID综述1、RFID概述无线射频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对记录媒体(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

完整的RFID系统由读写器、电子标签和应用系统三部分组成。

读写器是将标签中的信息读出,或将标签所需要存储的信息写入标签的装臵。

电子标签由收发天线、AC/DC电路、解调电路、逻辑控制电路、存储器和调制电路组成。

天线的功能是在标签和阅读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应用系统则是两者中介。

2、RFID与条形码、二维码技术比较在RFID广泛应用之前,条形码是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主要工具,使用条形码的优点是配臵灵活、整体成本较低,但是存在易污染、易破损,操作较为繁琐等缺点。

与条形码相比,RFID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1、存储容量大,读写速度快,安全性高;2、RFID采用PET材质,耐高温、耐腐蚀;3、体量更小、更灵活;4、可通过软件进行数据加密;5、多物体识别,反复使用,穿透性强。

3、RFID分类及分类比较RFID的分类方式很多,可按照工作频率、供电方式、应用范围和读写类型分为四大类别。

按照电子标签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低频、高频、超高频和微波,频率不同传播速度、传播距离不同;按照供电方式分为有源、无源、半有源三种方式,对应主动、被动和半主动地获取能量方式;应用范围则分为针对企业和行业的闭环应用,及跨行业的开环方式;按照电子标签读写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可读写卡(RW),一次写入多次读出卡(WORM)和只读卡(RO)。

从供电方式细分三种RFID来看。

无源RFID出现时间最早,应用也最广泛。

它接受通过阅读器传输的微波信号无供电系统,及电磁感应线圈获取能量来对自身短暂供电,从而完成信息交换。

属于被动获取能量方式。

因此产品的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缺点在于有效识别距离短。

有源RFID主动向阅读器发射信号,因此传输距离长,传输速度快。

射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报告(侧重于信号跟踪)

射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报告(侧重于信号跟踪)

射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报告学号:*********姓名:***关键词:射频技术(RF)无线射频识别(RFID)信号跟踪射频(RF)表示可以辐射到空间的电磁频率,频率范围从300KHz~300GHz之间;射频电流是一种每秒变化大于10000次的称为高频电流的简称。

在电子学理论中,电流流过导体,导体周围会形成磁场;交变电流通过导体,导体周围会形成交变的电磁场,称为电磁波。

电磁波频率高于100khz时,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经大气层外缘的电离层反射,形成远距离传输能力,我们把具有远距离传输能力的高频电磁波称为射频;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中被广泛使用,有线电视系统就是采用射频传输方式。

一、技术概述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已经得到发展,并且开始了一些尝试性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起,这项技术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13.56MHz 以下的RFID技术已相对成熟,目前业界最关注的是位于中高频段的RFID技术,特别是860MHz-960MHz(UHF超高频段)的远距离RFID技术发展最快。

表1 RFID技术发展的历程从分类上看,RFID技术根据电子标签工作频率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低频系统(125kHz、134.2kHz),高频系统(13.56MHz),超高频(860MHz-960MHz)和微波系统(2.45GHz、5.8GHz)等。

低频和高频系统的特点是阅读距离短、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其中,高频系统的通讯速度也较慢。

两种不同频率的系统均采用电感耦合原理实现能量传递和数据交换,主要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

超高频、微波系统的标签采用电磁后向散射耦合原理进行数据交换,阅读距离较远(可达十几米),适应物体高速运动,性能好;阅读天线及电子标签天线均有较强的方向性,但该系统标签和读写器成本都比较高。

表2 不同频段的电子标签性能比较根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又可分为无源标签(Passive Tag)、半有源标签(Semi-Passive Tag)和有源标签(Active Tag)三种。

RFID-技术应用及案例分析

RFID-技术应用及案例分析
3. 防:通过嵌入RFID芯片到服装内部,实现防窜货 和防伪功效,而且还提高物流效率。
4. 服务:通过RFID智能商店,提高消费者体验,通 过互动,更多商品的展示,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来
提高服务水平,提升门店销售额。
在服装行业上的管理
物联网在供应链中应用RFID

在车辆交通安全方面, 采用RFID技术的驾车 安全管理系统,这套 系统具有车辆和驾驶 员电子证件双卡配对、 过车自动检测、图像 触发抓拍、车牌图像 智能识别、自动放行、 黑名单布控及即时报 警等功能,为车驾安 全提供坚实保障。
药品盘点:将药品的出厂单位、日期、药物类别等信 息存入RFID标签,然后在药品包装盒贴上RFID标签, 盘点时通过手持式RFID读取器对药品标签进行信息读 取。可以有效查看药品是否过期以及检查药品库存数 量。
购药流程图示
医师开处方: 1.A00123 2.C00456 RFID标签贴在瓶上
资料中心系统
对于国内市场,在政府支持和企业的推动下,RFID 产业近几年得到飞速发展,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是,目前各家厂商的RFID产品在功能上各有侧重; 瑞士EM公司的ID卡主要用于身份识别,荷兰 PHILIPS公司的Mifare One卡主要用于消费,美国TI 公司的标签卡主要用于物流,瑞典TagMaster公司的 远距离卡主要用于停车人员物资远距离识别等。
RFID技术与GPS、GPRS、视频监控等技术结合,实 现可视化医疗废物运输管理和实时定位,为环保部门的全 程监控提供了信息支持和保障,更为医院完善管理提供保 障。
其中RFID技术的应用包括:收运车辆RFID管理即对 收运车辆的生命周期、任务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全程管 理收运车辆的任务、保养维修及车载设备的使用情况。收 运车辆RFID电子关锁系统,跟踪收运车辆每次开关车辆 箱门的信息,包括箱门开关地点及时间、开箱门授权号。 RFID医疗废物焚烧核对即利用RFID技术对医疗废物重量 进行记录,同时将记录上传至服务器,内容包括废弃物所 属单位、收取时间、重量等信息。

2020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分析: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物联网普及带来新发展机遇

2020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分析: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物联网普及带来新发展机遇

2020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分析: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物联网普及带来新发展机遇1、物联网普及带来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逐渐普及,带动了一系列物联网相关产品市场的发展,RFID产品市场就是其中之一。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

其原理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达到识别目标的目的。

RFID产品的应用非常广泛,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汽车晶片防盗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等等,同时,它也是物联网传感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RFID产品可以分为系统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系统包括标签及封装、读写机、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软件包括中间件和应用系统。

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标签及封装市场的比重约为33.1%,读写机约占22.9%;软件约占12.2%,系统集成服务约占31.8%。

2006年6月9日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800/900MHz频段试运行规定》等相关政策规定,表明国家已经开始RFID的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中国的RFID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

RFID已经进入各行各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RFID在物流、零售、制造业、服装业、医疗、身份识别、防伪、资产管理、交通、食品、动物识别、图书馆、汽车、航空、军事等其他领域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图所示为目前我国RFID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市场占比情况,可以看出,金融支付占据21.2%的市场,成为了中国RFID行业市场第一板块。

其次在身份识别、交通管理和军事与安全的应用也占据了10%以上的市场份额。

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中国政府意识到应用RFID技术会给众多行业的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加快了制定相关政策、推动RFID产业发展的步伐。

我国形成了RFID低频和高频的完整产业链和京、沪、粤为主的空间布局。

近年来,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对RFID的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为RFID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射频识别(RFID)技术

射频识别(RFID)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一、概述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

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二、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

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射频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至今,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

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正在成为现实并走向应用。

三、RFID工作频率指南和典型应用不同频段的RFID产品会有不同的特性,下面详细介绍无源的感应器在不同工作频率产品的特性以及主要的应用。

RFID技术的简介、机遇和挑战以及展望

RFID技术的简介、机遇和挑战以及展望

RFID技术的简介、机遇和挑战以及展望一、RFID技术的简介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常用的有低频(125k~134.2K)、高频(13.56Mhz)、超高频,无源等技术。

RFID读写器也分移动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射频识别技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识别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通过读写器和安装在载体上的RFID卡,构成RFID 系统。

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应用中的一项支撑技术,能实现对载体的非接触的识别和数据信息交换。

RFID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公安、路政、物流管理等领域。

本文主要分析射频识别技术在交通、港口领域里的几种典型应用。

RFID系统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实现识别和交换数据目的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

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远、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

射频识别技术是从20世纪80 年代走向成熟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进入90 年代以来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

如今RFID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如人员出入门禁监控管制、可回收资产管理、物流运输的货物管理、不停车收费、公交智能卡等等。

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包括两部分:它们是射频卡、读写器。

射频卡也称应答器或电子标签,它的几个主要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读写器通信,芯片上有内存部分用来储存识别号码或其他数据,如车牌号、车型、车主姓名等。

芯片外围仅需连接天线,可以作为人员的身份识别卡或货物的标识卡。

读写器也称收发器或询问器,它由发射单元、接收单元、信号处理控制单元和电源等组成。

中国射频识别RFID0技术政策白皮书

中国射频识别RFID0技术政策白皮书

中国射频识别RFID0技术政策白皮书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交通、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

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以推动RFID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其潜在价值。

首先,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RFID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政府鼓励企业加大对RFID技术的研究投入,并提供相关资金、场地和政策支持,以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政府还鼓励建立技术开放平台,促进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提升国内RFID技术的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政府积极推动RFID技术在关键行业的应用。

政府鼓励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关键行业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推动RFID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改善数据管理等,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现代化。

再次,政府加强RFID技术的标准化和监管。

政府制定和完善RFID技术的标准体系,加强对RFID技术的监管和规范,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政府还鼓励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的隐私和信息安全,防范和打击技术滥用和不当行为。

此外,政府加强RFID技术人才培养和交流。

政府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RFID技术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国内RFID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政府还鼓励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RFID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

最后,政府加强RFID技术的市场推广和应用示范。

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RFID技术的市场竞争,加大对RFID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政府还鼓励开展RFID技术的应用示范和推广活动,推动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在推动RFI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加强标准化和监管,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推动技术的市场推广和应用示范。

RFID技术介绍

RFID技术介绍

RFID技术简介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从八十年代起走向成熟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缩小,进入了实用化的阶段。

它是利用电磁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

目前的RFID系统有很多工作频段,包括了低频、高频和超高频段。

工作原理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利用近场的电磁感应(所以有人把电子卷标称作感应卡),有的是利用电磁波发射。

和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它可实现非接触目标识别、多目标识别和运动目标识别。

RFID系统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

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用下图来说明RFID系统的工作过程,这个例子是无源系统,即射频卡内不含电池,射频卡工作的能量是由读写器天线所建立的电磁场提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频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发展2005-9-4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应用射频识别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简单介绍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分类,以及目前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几个代表性领域的发展情况。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实际上是自动识别技术(AEI,Automatic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

该项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 (人员、物品) 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光学技术和无线电技术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介绍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应用。

1 射频识别技术简介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缩小,使得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实用化的阶段,成为一种成熟的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

它与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

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它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

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卡和读写器两部分。

射频卡是将几个主要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读写器的通信。

芯片上有EEPROM 用来储存识别码或其它数据。

EEPROM容量从几比特到几万比特。

芯片外围仅需连接天线(和电池),可以作为人员的身份识别卡或货物的标识卡。

卡封装可以有不同形式,比如常见的信用卡及小圆片的形式等。

与条码、磁卡、IC卡等同期或早期的识别技术相比,射频卡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

在多数RFID系统中,读写器在一个区域内发射电磁波(区域大小取决于工作频率和天线尺寸)。

卡片内有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射的频率相同。

当射频卡经过这个区域时,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

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

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取读写器的数据。

读写器接收到卡的数据后,解码并进行错误校验来决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RS232、RS422、RS485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

简单的RFID产品就是一种非接触的IC卡,而复杂的RFID产品能和外部传感器接口连接来测量、记录不同的参数,甚至可与GPS系统连接来跟踪物体。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RFID工作原理图2 射频识别技术的分类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按以下四种方式分类。

(1) 工作频率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和高频系统。

①低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小于30MHz的系统。

其基本特点是:射频卡的成本较低、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离较短(无源情况,典型阅读距离为10cm)、射频卡外形多样(卡状、环状、钮扣状、笔状)、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

低频系统多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动物监管、货物跟踪。

②高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大于400MHz的系统。

高频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射频卡及读写器成本均较高、卡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大、阅读距离较远(可达几m~十几m)、适应物体高速运动性能好、外形一般为卡状、阅读天线及射频卡天线均有较强的方向性。

高频系统多应用于需要较长的读写距离和高的读写速度的场合,像火车监控、高速公路收费等系统。

(2) 射频卡根据射频卡的不同可分成可读写(RW)卡、一次写入多次读出(WORM)卡和只读(RO)卡三种。

RW卡一般比WORM卡和RO卡贵得多,如电话卡、信用卡等。

一般情况下改写数据所花费的时间远大于读取数据所花费的时间(常规为改写所花费的时间为s级,阅读花费的时间为ms级)。

WORM卡是用户可以一次性写入的卡,写入后数据不能改变,且比RW卡要便宜。

RO卡存有一个唯一的号码,不能逐改,保证了安全性。

RO卡最便宜。

(3) 射频卡的有源与无源射频卡可分为有源及无源两种。

有源射频卡使用卡内电池的能量、识别距离较长,可达十几m,但是它的寿命有限(3~10年),且价格较高;无源射频卡不含电池,利用读写器发射的电磁波提供能量,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很便宜,但它的发射距离受限制,一般是几十cm,且需要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大。

(4) 调制方式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还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①主动式的射频卡用自身的射频能量主动地发送数据给读写器。

②被动式的射频卡,使用调制散射方式发射数据。

它必须利用读写器的载波调制自己的信号,适宜在门禁或交通的应用中使用。

因为读写器可以确保只激活一定范围之内的射频卡。

目前使用的多数系统中,一次只能读写一个射频卡。

射频卡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确保一次只能有一个卡在读写区域内。

读写距离长,射频卡之间的距离就要大,应用起来很不方便。

现在的射频卡具有防碰撞的功能,这对于RFID来说十分重要。

所谓碰撞是指多个射频卡进入识别区域时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

具有防碰撞性能的系统可以同时识别进入识别距离的所有射频卡,它的并行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3 国际射频识别技术发展状况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得很快。

RFID产品种类很多,像德州仪器、 Motoro1a、Philips、Microchip等世界著名厂家都生产RFID产品。

他们的产品各有特点,自成系列。

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

如澳大利亚将它的RFID产品用于澳机场旅客行李管理中并发挥了出色的作用;瑞士国家铁路局在瑞士的全部旅客列车上安装RFID自动识别系统,调度员可以实时掌握火车运行情况,不仅利于管理,还大大减小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德国BMW公司将射频识别系统应用在汽车生产流水线的生产过程控制中等。

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射频识别产品在全世界的销量以每年25.3%的比例增长。

由此可见,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 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我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金卡工程实施计划,是一个旨在加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重大国家级工程,由此各种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十分迅猛。

现在,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也将在中国很快地普及。

目前,我国的射频识别技术在下列几种应用中发展前景较好。

当然,这里仅仅罗列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的一部分。

任何一种技术如果得到普及,都将会孕育一个庞大的市场。

射频识别将是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1 安全防护领域(1) 门禁保安将来的门禁保安系统均可应用射频卡。

一卡可以多用。

比如,可以作工作证、出入证、停车卡、饭店住宿卡甚至旅游护照等,目的都是识别人员身份、安全管理、收费等等。

好处是简化出入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护。

只要人员佩戴了封装成ID卡大小的射频卡、进出入口有一台读写器,人员出入时自动识别身份,非法闯入会有报警。

安全级别要求高的地方、还可以结合其它的识别方式,将指纹、掌纹或颜面特征存入射频卡。

公司还可以用射频卡保护和跟踪财产。

将射频卡贴在物品上面,如计算机、传真机、文件、复印机或其它实验室用品上。

该射频卡使得公司可以自动跟踪管理这些有价值的财产,可以跟踪一个物品从某一建筑离开,或是用报警的方式限制物品离开某地。

结合GPS系统利用射频卡,还可以对货柜车、货舱等进行有效跟踪。

(2) 汽车防盗这是RFID较新的应用。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足够小的、能够封装到汽车钥匙当中含有特定码字的射频卡。

它需要在汽车上装有读写器,当钥匙插入到点火器中时,读写器能够辨别钥匙的身份。

如果读写器接收不到射频卡发送来的特定信号,汽车的引擎将不会发动。

用这种电子验证的方法,汽车的中央计算机也就能容易防止短路点火。

另一种汽车防盗系统是,司机自己带有一射频卡,其发射范围是在司机座椅45~55cm以内,读写器安装在座椅的背部。

当读写器读取到有效的ID号时,系统发出三声鸣叫,然后汽车引擎才能启动。

该防盗系统还有另一强大功能:倘若司机离开汽车并且车门敞开引擎也没有关闭,这时读写器就需要读取另一有效ID号;假如司机将该射频卡带离汽车,这样读写器不能读到有效ID号,引擎就会自动关闭,同时触发报警装置。

(3) 电子物品监视系统电子物品监视系统(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的目的是防止商品被盗。

整个系统包括贴在物体上的一个内存容量仅为1比特(即开或关)的射频卡,和商店出口处的读写器。

射频卡在安装时被激活。

在激活状态下,射频卡接近扫描器时会被探测到,同时会报警。

如果货物被购买,由销售人员用专用工具拆除射频卡(典型的是在服装店里),或者用磁场来使射频卡失效,或者直接破坏射频卡本身的电特性。

EAS系统已被广泛使用。

据估计每年消耗60亿套。

4.2 商品生产销售领域(1) 生产线自动化用RFID技术在生产流水线上实现自动控制、监视,提高生产率,改进生产方式,节约了成本。

举个例子以说明在生产线上应用RFID技术的情况。

用于汽车装配流水线。

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在装配流水线上应用射频卡,以尽可能大量地生产用户定制的汽车。

宝马汽车的生产是基于用户提出的要求式样而生产的。

用户可以从上万种内部和外部选项中,选定自己所需车的颜色、引擎型号和轮胎式样等。

这样一来,汽车装配流水线上就得装配上百种式样的宝马汽车,如果没有一个高度组织的、复杂的控制系统是很难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的。

宝马公司在其装配流水线上配有RFID系统,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射频卡。

该射频卡上带有汽车所需的所有详细的要求,在每个工作点处都有读写器,这样可以保证汽车在各个流水线位置,能毫不出错地完成装配任务。

(2) 仓储管理将RFID系统用于智能仓库货物管理,能有效地解决与货物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不但增加了处理货物的速度,还可监视货物的一切信息。

射频卡贴在货物所通过的仓库大门边上,读写器和天线都放在叉车上,每个货物都贴有条码,所有条码信息都被存储在仓库的中央计算机里,与该货物有关的信息都能在计算机里查到。

当货物出库时,由另一读写器识别并告知中央计算它被放在哪个拖车上。

这样,管理中心可以实时地了解到已经生产了多少产品和发送了多少产品。

(3) 产品防伪伪造问题在世界各地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防伪领域有它自身的技术优势。

防伪技术本身要求成本低,且难于伪造。

射频卡的成本就相对便宜,而芯片的制造需要有昂贵的芯片工厂,使伪造者望而却步。

射频卡本身有内存,可以储存、修改与产品有关的数据,利于销售商使用;体积十分小、便于产品封装。

像电脑、激光打印机、电视等产品上都可使用。

(4) RFID卡收费国外的各种交易大多利用各种卡来完成,而我国普遍采用现金交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