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一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西南: 西藏:
敕封僧俗领袖 建立都司(乌斯藏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设土司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
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
军事平叛 土部回归
册封达赖班禅 设立办事大臣
宋辽的“澶渊之盟”。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汉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

区。



外 交
海上通道: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至印度南部。

倭国遣使来朝,光武帝赐倭国国王
金印。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1)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 地区。 (3)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 文化带到日本。
1. 隋朝:
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册封谯国夫人)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 守、县令。(因俗而治)
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2. 唐朝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 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11课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11课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11课知识点第1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本课将介绍以下几个知识点:第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宗旨和方针;第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三,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宗旨和方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宗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明确了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这些原则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确保了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包括农业、工业和国家政权的建设。

在农业方面,中国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通过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建设,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工业方面,中国提出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在国家政权的建设方面,中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确保了国家的政权稳定。

三、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项重要尝试。

这个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农村经济的困境和土地问题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的旧制度下,土地集中在少数富农和地主手中,农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土地问题,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并确立了农村经济的集体所有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宗旨和方针为这一探索提供了指导,而土地改革运动则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但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未来的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探索前进。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相关史料
(1)顺应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有 利于兼顾地区平衡,改变官员队伍 中南强北弱的现象。
(2)对南方考生来讲不是很公平, 存在一定的地域歧视,易引起南北 矛盾。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 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 (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 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 始均。
相关史料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青花瓷
瓷器质地坚硬不吸水,敲击响声清脆,比陶器更加美观、耐用。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 了原始瓷器,逐渐形成青瓷、白瓷等不同类型,宋朝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
(二)手工业之变
相关史料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采煤示意图
仇英摹本上的书坊
知识产权意识:“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
(三)商业之变
榷场贸易开展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特点:官方设置、政府经营。
作用: • 有利于边境的和平与稳定; • 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
经济发展; • 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
生活水平; • 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
促进民族交融。
纸币的出现 思考:据材料指出,宋元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
• 日中开市,日没前闭市。
•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有复开张。
(三)商业之变 酒楼
修车店
外卖 美容店
相关史料
茶坊 饮料店
(三)商业之变 重点探讨 宋朝的商业有哪些新发展?
成就
具体表现
边境贸易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货币流通
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优质教案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生版)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优质教案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生版)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时空线索知识点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夷夏之辨”春秋时期兴起“华夏夷狄之辨”。

这个概念跟血统无关,这是共同文化认可的象征。

大体上是接受过周礼教化,承认中原文明并有归属感的诸侯国均为华夏诸侯,当时也称之为“诸夏”。

而没有经过礼乐教化,文明洗礼的部族,在生活、生产说仍未完全摆脱原始社会习俗的这些“落后”部族均为夷狄,分别叫做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华、夷之辨”,辨的是中原诸侯国和周边部族的根本区别。

【知识拓展】客观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2)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

(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图解历史】秦朝的民族分布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即学即练1】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即学即练2】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即学即练3】《三国志》卷三○《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课件 24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课件 24ppt

韦昌辉
③ 责
石达开
⑥ 走


(1)造成天国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2)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
(3)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发生天京变乱之后,为了加强天国的力量,洪 秀全又实行了什么措施呢?
重新建立领导核心
天王洪秀全
英王陈玉成 忠王李秀成 干王洪仁玕
《资政新篇》(1859年)
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 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2;、《资政新(篇2》)的局主限张性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关社会经济的主张 有何异同?两者之间关系如何?
文献
不同点
相同点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
《天朝田亩制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丙欺:负就了是!,咱也打不出太多粮食啊,哪还有余粮交国库?再
说丙了固:,守看指小来不农这定经天哪济王天,清真落军是就后不杀于错回世,来界以了潮后,流咱还就不跟得着把天地王给落收打回后仗去,性?
打倒地主,打倒狗皇帝!这样咱就能分到更多地了!
三、天国梦毁
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前,洪秀全颁布“太平礼制”,
永安建制 规定了一整套严格尊卑等级制度。定都天京 后,深居简出,只有诸王能见到洪秀全;天
永安
金 田
花县
1853 定都天京
天京陷落 天天京京变乱
1856
北伐西征 达到全盛
1856年秋 天京变乱
定都天京 王服上的金纽扣和皇冠加起来有8斤重。还没
北伐西征 推翻大清,就躲进深宫,嫔妃千名以上。幼 天王说他的母后就有88个,天王轿用轿夫64
天京变乱 人,臣下见天王要三呼万岁,天王府建东花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作 用
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④揭开了近代中国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局限: 农民阶级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
探究问题 :同中国古代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相比,太 平天国运动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导致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C )
A.封建统治腐败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C.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D.自然灾害严重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在1851年,而第二次鸦片
战争爆发是在1856年。
2.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形成与清朝对峙局面
的历史事件是
(C)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资政新篇》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一种平等、平均思想,与此相符
的应是《天朝田亩制度》。
4.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 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A ) A.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未看到太平天国的军事失误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 D.抓住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决 定的,韦石之变及北伐失利只是其必然之中的偶然现象, 材料的错误在于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故选A项。
A.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起义原因新—既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 C.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基督思想发动农民反封建 D.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E.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F.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G.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H.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成这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 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麻——棉
二、手工业的发展
五大窑 青花瓷和釉里红 瓷器出口 丝绸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 南宋庄绰
雕版印刷
文化 普及
造纸业 发展
宋元瓷器小展厅
汝窑
(洗)
官窑
定窑
哥窑
钧窑
(贯耳瓶) (划花萱草葵瓣口碗) (葵口盘) (玫瑰紫大花盆)
▲ 宋朝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
▲ 元朝青花瓷

元 三、商业: 市场、货币、海外贸易
的 经
四、城市:
三城市(政治——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1、门第淡化 2、身份平等 3、控制松弛
四、社会变化
宋代科举……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
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更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大增
——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
榜下捉婿
•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是贵族社会,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 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四、社会变化
宋太宗时,京师有一名市民击登闻鼓,起诉其家奴丢失了他家的一头猪,要求家奴赔
偿损失。太宗下诏,“赐千钱偿其值”。这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标志性案件:意味着
一、农业:(4个)耕作制度、经济作物棉花、
辽 发发 发
人口、 边疆开发

夏 二、手工业: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

元 三、商业: 市场、货币、海外贸易
的 经
四、城市:
三城市(政治——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1、门第淡化 2、身份平等 3、控制松弛
五、经济重心南移

高中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十一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十一课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课
秦汉时期: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北逐匈奴,修长城
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汉朝设大鸿胪
先与匈奴和亲,后来三击匈奴
89年,窦宪刻铭燕然山
西汉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
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在西域设田官
隋唐至两宋: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利益
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隋朝:589年,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加强与琉球的接触
唐朝: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入藏
西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北方: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
东北:安东都护府
南方:安南都护府
元明清时期:
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在东北和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明朝设立培养各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修长城
在长城布置军镇,号“九边”
在辽东,宣府,大同开放马市
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满蒙联姻
军事斗争平定准噶尔叛乱
土尔扈特部回归
册封达赖和班禅
设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办事大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 乐。)
(2)战略上的失误。 (3)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探究五: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影响
材料1 曾国藩欲投水自尽
材料2
1853 年,太平天国刚 刚定都天京不久,杨秀清在 答复有关不平等条约时就认 为,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 兄弟,不能有“主从之分”, 对不平等条约不予理睬。 1862年有个外国侵略者来到 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 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洪 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 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 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 入邦。”
材料3
探究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程
北伐西征
定都天京
永安建制 金田起义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8
2008年下学期
《天朝田亩制度》
1.时间:1853年冬 2.内容: 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方法 3.目的: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进步性: 表达了农民的理想追求——要求废 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局限性: 没有安定的环境,没有真正实行过; 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中宵念此,魂梦屡惊”
太平天国形势发展示意图
全盛:1856 西征、东征 1853, 定都天京 北伐 开始:1851, 金田起义

盛衰转变: 1856年的天京事变 1859年, 《资政新篇》
前后14年

失败:1864年, 天京失陷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措施

的 时间 将 领


北伐
为了推 翻清政 府
1853 林凤祥 李开芳
深入清朝腹地,牵 制了清军大量兵力, 为西征创造了条件 。
西征
为巩固 天京大 本营
1853 赖汉英 石达开
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夺取清朝半壁江山。 太平天国进 入全盛时期
天京变乱(1857年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原因: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的思想 日益滋长内部矛盾尖锐。
2、概况:


疑 杀


Hale Waihona Puke 韦责石走
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3、影响:
二、《资政新篇》(1859年)
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 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 选举;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3.评价: 进步性: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的设想 局限性: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和实施条件, 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①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学习目标
•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史实: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西征 • 分析太平天国作用和失败原因,认识农民 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合作探究与质疑答疑
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金田起义”浮雕
探究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
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 清朝统治,加速了 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 地化的企图。 3、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4、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 动,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864年夏,洪秀全在天京病逝。 7月,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 ------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失败标志)
探究四: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失败
材料1
材料2
“楚国声里霸图空, 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 莫将成败论英雄。”
材料1
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 增至 6 、 7 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 现象并日益严重。
材料2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 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 及十几个省。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 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