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 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消极影响: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 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同姓诸侯 (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 分 略要地) 封 对 功臣、姻亲 象 异姓诸侯 先代贵族(旧属国,殷商旧族等)
西 周 的 封 国
诸侯对周天子的权利和义务 政治上:听命于天子
经济上:向天子纳贡
军事上:奉命随征
西周的分封制特点和作用
1.规定周天子的权利和受封诸侯的义 务,层层分封,形成严格的统治秩序。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 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孙中山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
(公元前221年——1912年)
夏、商、周

清朝
中国是一个有 5000 年文明史的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 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 及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 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 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2.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而诸侯在其 领地又有较大的独立性。
分封制的变化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 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 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 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材料2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 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 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 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 背景(1)建立起西周政权,统治疆域扩大;(2) 经历短暂的社会动荡,即“三监之乱”。

2.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本质上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分封对象:王族(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先代贵族)。

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4.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5.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特点:层层分授,等级森严。

7.评价:(1)积极作用(西周前期)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統治;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2)消极作用(西周后期)①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看不利于集权(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易分裂,最终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②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分配政治权力、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突出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其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内容(1)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⑶大宗与小宗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而且是政治隶属关系。

5.作用(1)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有利于凝聚宗族,“家”“国”结合,强化王权。

6.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2)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三、礼乐制度1.含义:即“周礼”,是规范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2.作用: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 禹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后代2.国家大事占卜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3.商: 中央设相和卿士,地方封侯和伯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 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 内容: 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3. 特点: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 影响:◆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西周成为强国◆消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强大,导致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 目的: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 内容:嫡长子继承制3. 特点: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4.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前言:●尧舜禹时期,传位给贤能人,称为“禅让制”●禹后来在部落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享有极高威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也为实行王位世袭奠定了基础。

总结:1.西周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稳定,有一定积极意义2.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夏:前2070 —前1600商:前1600 —前1046西周:前1046 —前771春秋:前770 —前476战国:前475 —前221❖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

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影响?内容: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阅读第三目,归纳宗法制相关内容:
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 目的: 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 嫡长子(即宗子)继承制度 体系: 大宗和小宗 特点: 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关系 作用:
(对家族)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对政权)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思考1:宗法制的后世影响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不复存在,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传承中,其 思想依旧存在,比如寻根问祖、流传下 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来的族谱、祭祖等现象。 易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 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表现分析宗法制 系,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 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束,这与现代的平等意识和法制意识相 背。
思考2: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
大宗 (宗主)
天子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諸侯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卿大夫
嫡長子 餘嫡子及庶子
大宗 小宗

庶人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 点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 材料二:“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 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 夏朝建立前后 谓小康”。 ——《礼记·礼运篇》 2.是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 • 1、两段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从何时开 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 始出现的? 立的产物。 • 2、“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代替,是否是历史的 退步?为什么?

高一历史必修一_第一课_夏商周的政治制度_课件

高一历史必修一_第一课_夏商周的政治制度_课件

探究思路和方向: 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等现象 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干部职务终身制
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 影响?
公祭黄帝陵
探究方法: 1.以四人为小组,展开讨论,阐明观点,共同完成一篇小论文。 2.通过查阅书刊、互联网搜索或者向家里的长辈请教等方式来发 掘其影响的方方面面。
C、宗族网庞大
D、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 和特权
4、《荀子· 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 下,立七十有国,姬姓独五十三人。”可见同 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 时,周王会给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5、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 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一、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二、宗法制的目的及影响 三、如何客观评价分封制与宗法制 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下列君王中,每日必占卜,遇 事必占卜的君王最有可能是: A、周王
B、商王 C、秦王 D、夏王
2、右图反映的是哪个王朝的政治制度?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右图反映的是周朝一重要的政治制 度,这一制度最大的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本单元四课内容,围绕着两条线 索展开,一条线索是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的斗争,一条线索是专制皇权与 相权的斗争。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 (封建制社会) (奴隶制社会)

人教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人教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依据材料一答复,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答复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何
特点?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稳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
A.周王:把王畿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 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其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B.诸侯:义务—听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 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斗的 进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 “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头破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推行 “郡县制”。
2.宗法制
清官来断家务事——
一个诸侯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 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 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 个小儿子,后来这个诸侯不幸病逝, 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 和家业,请问应当判给谁?
小儿子。
2.宗法制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稳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
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④内容: ⑤作用: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定义

目的
2、宗法制 定义 目的
对象
核心
内容
内容
影响
作用
破坏
分封与宗法
习题
▪ 1、据史书记载,奄国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 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 六族”。“殷民”指:

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
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中央 夏 夏商的政治制度 相、卿、士等的设立 商 周 的 政 治 制 度
封侯、伯 内 容 特点 分封制 作用 (重点) 破坏
地方
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重点)
内容 特点 作用
天子
宗法制 示意图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天子

卿大夫

1.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 诸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家族等级关系+政治隶属关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奴隶社会 BC2070BC476
夏 商 周
世袭制 (早期政治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秦 朝
( 形成)
封建社会 BC221AD1840
汉至元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6.瓦解: “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至京师 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消亡原因: •主要原因:分封制下诸侯国独立性很大。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分封制的兴亡过程:
出现于夏商
鼎盛于西周
瓦解于春秋
崩溃于战国
废除于秦朝
某诸侯年青时购买一女,生子甲。三年后正式娶另一 诸侯之女为妻,先后生子乙、丙。以后又以数女充实 后宫,生子丁等十余人。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 位的应该是 A、甲 B、乙 C、丙 D、丁
( 发展)

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①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40年,夏朝建立2、王位世袭制(1)建立:禹死后,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2)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3)方式: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4)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4、行政管理制度(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5、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②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

3、内容(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

(3)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层层分封;诸侯、卿大夫进行再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2)消极;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受封诸侯在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③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的继承问题。

2、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王位及各种爵位由嫡长子继承(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胸有成竹泾渭分明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

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

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误区警示]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

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

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四、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

“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

”《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

(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不满,但管叔才干不足,周公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

)周公东征,杀管叔,定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正式确定。

(否则管叔之叛不好解释)重新分封,“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和睦),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事征服(周公东征)、制度变革(分封)与宗法制三者相结合,此所谓“封邦建国”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和范围: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___,拱卫王室。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____和朝觐述职。

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③形成的格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西周的封建与商有很大不同。

由同姓子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新建的“殖民据点”,很像“掺沙子”。

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统治中心”。

有监督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一方面是自上而下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人的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极大提高了周天子地位,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之共主。

4.影响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的疆域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达大海。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③文化的拓展: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向外扩张,将周边诸多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纳入周的文化圈。

“昭王南征而不复”,楚没有纳入周文化圈,呈现出与现实主义周文化不同的浪漫主义。

《诗经》与《楚辞》。

④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消极:周王对诸侯的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诸侯权力大,独立性强,容易形成割据。

[误区警示]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常缩写为“封建”,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五大社会形态之一的“封建社会”含义不同。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不属于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诸侯国) 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上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

而不是像后世那样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统治,使西周的分封制仍带有松散性的特征,可视为由“方国联盟”走向“郡县制”的过渡环节,是政治体制由分权向集权转变的中间阶段。

五、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上的矛盾。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即用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1)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继承,为;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作用:保证了各级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知识图示】[误区警示](1)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封国内是大宗。

(2)嫡长子、嫡子、庶子的不同:在古代社会中,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是“庶子”的对称,指正妻所生之子;庶子是妾所生之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

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六..礼乐制度(参看历史纵横)1.演变:(1)起源于原始先民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习俗仪式。

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是一种崇信鬼神的神本文化,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

(2)西周:周公以“重德”观念作指导,将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

把以神为本文化改造成了以人为本的文化。

治国理念:“德”,商人认为天命是不变的,遇事占卜,迷信鬼神。

周人反思商周革命,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有德就是敬天、孝祖、保民,天命归于有德。

人对于天命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商相比更加理性,克服了殷商天命政治的不足。

以“德”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革除了野蛮的习俗,新创的是文明治国与国王应该接受道德制约的先进理念,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成员间行为的节制协调。

周公的创制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内容:(1)礼:礼的本质是差异。

周公将礼关注的重心由神事转向人事,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亲亲”)和政治等级上(“尊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尊礼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

(2)乐:乐的本质是和同。

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作用礼乐反映了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与亲相统一的关系,它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能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

成为处理等级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体系。

【归纳总结】商周变革“ 中国政治和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治国理念,敬天保民封邦建国,天下归周宗法制度,天下归宗制礼作乐,天下归心深谋远虑天圆地方精讲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实质及瓦解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宗亲、姻亲)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实质: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3.瓦解(1)原因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2)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室交战。

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

【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分封形势图周公分封,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

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

—钱穆《国史大纲》导读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可知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与先代帝王的后代;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

史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导读史料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史海泛舟史料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

……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探究:指出史料中“政治混乱”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答案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

【跟踪练习】1.“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

”(《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答案 C解析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对诸侯的领土和人口有一定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政治状况,与小农经济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

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答案 B解析题干意思是“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