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影响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影响作者:周雅馨来源:《现代园艺》2014年第03期摘要:中国伟大的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深受世人瞩目,也是公认的世界艺术奇观,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生动而又真实的写照。
本文从儒、道、佛三个方面分析了古典哲思对古代造园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造园艺术;儒、释、道古典哲思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很多值得人细细揣摩的艺术形式,假山就是其中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这种垒石的艺术中蕴含着中国人深长的哲思。
它是人们运用各种石料进行“叠”、“掇”的,既做出一片奇妙风景,也表达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心灵。
而“据一园之形胜,莫若山”,无山则不为园叠山理水。
中国有句古话叫:“水系易成,山势难立。
”一旦山势已立,那么一园之中的风景大体也就具备了。
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单地所谓“石工”,仅仅把各种乱石堆叠放在那里即可,他们是真实的艺术家,表达着丰富的情感,独抒着自己的性灵。
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园艺设计者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文化修养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
“儒释道”这三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造园艺术,而对园林中的假山造景影响最深的还属道家和佛家思想。
1 儒家思想与古代造园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
其对空间严格的秩序设计理念,对古典园林也影响颇大,尤其是皇家园林和部分寺庙园林,如艮岳、琼华岛等。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
因为古典文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设计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
园林中的叠山制作就深深根依于道家与佛家的哲学精神。
说道禅哲学深刻影响着园林及假山的造景,不如说是因为它们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美学,使之强调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要去开表象,除去美与丑的分别,一切美皆应顺应自然。
古今素来有“丑石”之称,而这石之“丑”,却是反语,其与“奇”同义,是对石的一种赞美,我们一般所欣赏的石,通常都是奇形怪状,没有太多绚丽的色彩和符合规范的形体,这颠覆了人们对美的概念的理解,而却体现了道禅哲学一种超越美丑的智慧。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源于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修身养性和社会伦理。
这种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建设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山水远景石景,体现了儒家的追求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的理念。
此外,园林的布局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内外相连的设计,增强了人与自然的感召力和互动性。
道家思想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道家强调虚无缥缈、自然无为的境界,倡导人与自然的融合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模拟和欣赏上。
园林中的假山水景、湖泊和草木等元素,都是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和再现,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自然无为的境界。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也有很大影响,佛教强调净土的追求和禅修的修炼。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禅意和净土意象,都是佛教思想的体现。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禅房、禅堂等建筑,以及禅修和禅意的庭园,都是对佛教修行的倡导。
此外,园林中的水榭、曲廊、假山、亭台等建筑元素,也是对佛教净土境界的再现和模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发扬、衰落和复兴等过程。
随着历史的进展,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构逐渐变得精细和复杂,人们对园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清朝以后,古典园林逐渐衰落,一度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导致传统的古典园林风格被忽视。
直到20世纪,随着中国的文化复兴和保护意识的增强,古典园林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传统的古典园林风格被重新发扬光大。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高尚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布局是对这些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模拟和再现自然山水等元素,来营造一种和谐、舒适、净化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衰落和复兴的过程,如今已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被世人所珍视和传承。
李旭佳《中国古典园林的个性 ——浅析儒、释、道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作为一种符号,抽象地表现了自然的精神,为的是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即空寂。 (2)表意性与象征性 “叶芴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 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 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 郑板桥所描述的这个天井,就是一处面积虽小而意蕴浓郁的组景境界。这个意境产生在建筑所界定的宁静 空间中,通过数竿要素,创造了有情有景, 情境交融的意境美。在这里表现出的不是简单的花草山水本身,而是它们所代表的更广阔的自然、宇宙和 人生,这就是佛家思想在园林中体现的表意性与象征性。 日本枯山水园林也多象征性。室町时代末期的“草庵风” ,利用步石、垫石,以示嶙峋山路;用蹲踞式 洗手盆仿照自然山泉;以铺松针或树叶暗示林木之茂密。日本园林通过对自然的净化,从而提炼出一个宇 宙和人生。它的园林中的岩石、水流、群山、树木、小桥、曲径也就是人生坎坷的象征。这一方面可以看 出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
3.2 尺度规范
相比之下,老、庄的“忘物我,同天一”则是把对自然美的欣赏提到至乐、天乐的审美境界,提到精 神自由、心灵解放、无限时空、超越物我的最高境界。儒家的“比德”是“人际——伦常”的道德尺度, 这种尺度规范了人的行为生活,将自然的、心灵的审美需求和标准以中庸的姿态显现于世人。 直至宋代以后,随着理学的发展,儒、释、道三家走向了“三教合流” ,提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 以儒济世”的口号。客观上讲,这三大宗教在观念形态上确实达到了统一而互补。道家的自我是“自然” 之自我,它认同人与自然是一个对应关系,人在对“自然”的追寻中得到对自我的认同;佛家的自我是抽 象的,是超乎人之上的自我,人在沉思冥想的内省中,于自己的心性内发现自我;儒家的自我是社会化的 自我,人只有充分的投入社会才会得到对自我的认同。
儒道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中的影响

李博 L o 乔 勇 QioYo g i B a n
一 .
前 言
庸 之 道 表达 了 一 种辩 证 思 想 , 事 物 一 旦 发 展 超 过 了 它 的某 任何
一
中国 传统 建 筑 和 园林 , 们在 各 自的 发展 过 程 中受 到 传 统 它 文 化 深 刻影 响 , 中 以孔 子 为代表 的儒 家 哲 学 与 美学 思 想 对 中 其 国 传统 建筑 的基 本 形 态 中 建筑 的影 响 , 以老 庄 为代 表 的道 家 哲 学 与 美 学 思 想对 中国 传 统 建筑 形 态 中园林 的影 响 都 是颇 深 的。
二 . 家 思 想 的对 传 统 建筑 的影 响 儒
界 限 , 会 向 其反 面 发 展 。 《 氏春 秋 》 到 :室 大则 多 阴 , 就 吕 说 “ 台
高 则 多 阳 , 阴则 蹶 , 阳 则痿 , 阴 阳不 适 之 患也 。 故 先 王 不 多 多 此 是
处 大 室, 为 高 台? 圣 人 之所 以 养 性 也 ”因 此 古 代 建 筑 尤 其 是 不 ? , 民居 建 筑 特 别 强 调 居 住空 间 的适 中性 。 同 时 , 有 明确 的提 中庸
维普资讯
儒 道 思想 在 中 国传 统 建 筑 和 园林 中的影 响
TheI f e c so eR u a d D a d o o yi heCh n s a i o a c i cur n r e n u n e f h n o I e l g n t i e eTr dt n l l t i Ar h t t ea d Ga d n e
的 内在 欲 求 , 把情 感 抒 发 在 日常心 理 伦 理 的社 会 人 生 中。所 以
以老 庄 为代 表 的道 家 学 说 在 中 国 传统 文 化 中是 作 为 儒 家 的对 立 面 与有 益 的补 充 而存 在 的。 在 塑造 中 国人 的 世界 观 、 人 生 观 、 化 心 理结 构和 艺 术 审 美上 道 家 哲 学 与 美学 思 想 起 到 了 文
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自古就受到传统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下面就从道教、儒教和佛教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一、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园林布局。
道家常将景物分为阴阳两派,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依据,布置园林中的湖、山、亭、林等景物,使之相互配合,达到阴阳协调,五行平衡的目的。
2.景观规划。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园林中的建筑、景观、植物以及水体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美。
道教思想强调“是曰万物之始也”,因此很多园林从建园之初就注重保护和栽植古树名木,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
二、儒教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道德,倡导礼、义、廉、耻等教化人心的原则。
其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文化内涵。
园林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儒家注重文化内涵,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园林艺术也应当体现儒家文化的标志与价值。
2.园林细节。
儒家思想重视细节,园林艺术中也注重点滴之处的规划与雕琢,如小径曲折、蜿蜒、池边石径等,都蕴含着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
三、佛教佛教是一种宗教思想,强调追求永恒不变的东西,倡导心静自然慧,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造景构思。
佛教思想追求虚静解脱,园林中的金碧山水、亭台楼阁等种种造景都是依据佛家思想而构思的,体现了佛教的特色。
2.世俗与佛性的统一。
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水整、假山、石苑等建筑和景观,不仅具备了世俗的功能,还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实现了世俗和佛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在园林布局、景观规划、文化内涵、园林细节、造景构思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古典园林艺术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魅力。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园林发展的影响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园林发展的影响作者:张敏之李薇来源:《美术界》2013年第05期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有许多特征,如虚实相生、分景借景等,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层语义中有着深刻的涵义。
那就是皙理的、种种观念形态的语义。
其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人们所能看到的景色用最好的方式和方法呈现出来,而是在于景物所表现出来的象外之象和园林介绍上的言外之意,简而言之就是“意境”。
“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
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
”这句在园艺界流传甚广的话确实一语道破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大部分园林结构简单,取材简洁,但就是这样简单和简洁的搭配却能让游客人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之感。
看中国的古典园林,与其说是看园林的景物布局,倒不如说是看造林者的文化修养、思想流派、审美情趣及其创作时的心情和心态变化,这些都会体现在园林的实物之中。
“知者”能领会到其中精妙,确实能体会到妙不可言之感。
虽然每个园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又都能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学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学说。
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孔孟及其门下弟子们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主要提倡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形成了三纲五常等思想学说,以及以义制利的价值观。
这一系列的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也正因为有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国园林便开始把建筑、山水、植物等各类分支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各式存在的自然条件,模拟演变大自然中的景色,再经过人为的加工提炼,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连接,创造出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综合体系。
而由汉武帝改建的上林苑则是当时园林艺术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
中国历史上的儒学家士大夫多是理想主义者,而并非政治家,他们饱读诗书,辞官归隐几乎成为他们一贯的模式。
中国园林与道家、儒家的关系

中国园林与道家、儒家美学思想关系1. 引言中国古代园林以其迷人的意境、细腻的主题、深刻的内涵、隽永的魅力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一朵奇葩,其再现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受道家精神的影响。
与其他各家相比较,道家更富于观照天地万物的审美气质,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道家也更显示出朴素的心理倾向。
与此相关,道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在美学中更具普适性,常常被中国园林设计者们采纳和运用。
因此中国古代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探求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最终将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融于其中。
2. 道家精神与艺术追求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道本无为而能生化万物,"独立不改,周行二不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
比如《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也就是自然,三国魏晋哲学家王弼释"道常无为"云:"顺自然也。
"顺自然即顺从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规律而不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性质。
另一种含义是推崇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安放身心的家园。
比如《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
"在庄子看来,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战乱的年代,社会动荡,黑暗,许多文人雅士对此大为不满。
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于是他们就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环境。
但是,人又不可能实现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园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实现其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获得神游宇宙的乐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视其为超越尘俗清心养虑之所。
道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摘要: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
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
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从道教、儒教、佛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道家;儒家;佛家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 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1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1.1 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严谨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术,山明水秀的风景,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的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道家思想盛行,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此时,奴隶制衰败,封建制兴起,正是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时期。
社会形势动荡,政治斗争矛盾突出,原来的士大夫阶层政治理想破灭后,寻求新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价值观。
他们躲避政治斗争,远离社会,遨游名川大山以寄情于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并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史结课论文题目:儒释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学院:园林与林学院班级:风景园林1102姓名:王旭学号:201109972013年7月5号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摘要: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对中国园林施以影响:“道”之自然为其提供形象化的基础,“佛”之自我为其提供抽象化的依据,“儒”家的中庸思想则在二者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度”,来取得平衡。
中国园林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园林美学。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发展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
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
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
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
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
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
通神之台的神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一目的。
台的功能演变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
春秋中叶,礼崩乐坏,诸侯们兴起了一股造台的风潮,在他们眼中台只是作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
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
到了汉代,虽然也有通天台、通天铜柱、承露盘等,但这都仅是处于一种模拟上古的心态表现。
后来,在“仙人好楼居”的观念之下,横木逐层向上堆积的井干楼开始兴起,积土高台开始向木结构转变。
台的建筑在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开始渐渐被其他宫殿建筑和山水景观所取代。
东汉以后积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逐层叠堆横木的井干式楼也被斗拱式楼阁所取代。
楼阁建筑取代了高台建筑,台也就但除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舞台。
君权至上——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儒家思想也非常注重‘礼”。
“礼”字本为宗教的仪节,后来则包括一切社会风欲,习惯与规矩.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合谐,中正,均平,循环的观念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深深影响中国文人的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四合院,宫殿、寺院建筑的布局,都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哲多变,自由活泼,与中国传统建筑表现气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
首先,园林建筑不追求建筑本身的雄伟壮丽、规整、统一,而一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经过造园家的苦心经营,成为其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
其次,园林建筑的构图法则及形式也与传统形式大相径庭。
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即不受任何法规戒律的羁绊。
在布局时相当灵活自如,根据具体的环境运用迥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赋予空间无限的变化。
再次,建筑在园林中毕竟属于人工美的范畴,与园林的自然美是相互对立的。
怎样处理好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关系,对园林的成败影响很大。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
因此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拨的选型,开敞流通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地。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本文试图探索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旨在使我们认识当时造园者的辜越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希望我们能继承这一宝贵的民族遗产,深人发掘,提炼其精华所在,为创造富有时代风貌的新园林服务。
有“力行近乎仁”,他们以自己的勤劳,为国家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证,这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
就是说,在中国民众的勤劳力量主导生产,他们的勤劳生产了粮食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富裕和人民的生活康乐;而儒生的知识能力主导了教化他们,教育了普通民众,管理并且使他们正确使用了自身的勤劳,并且还提供了知识成果;而最上层的统治阶级则以其高贵的品格,将其子民的努力引导到一个高尚的目的之上,这个高尚的目标并不是空虚的。
物质上大家的努力为大家更好的生活,这可以从我们那时众多的优秀建筑、园林、艺术等中看出来。
精神上,看看古代中国众多的文字经典吧,那些微言大义,不比当今纷繁复杂却又空洞无物的印刷品强上一百倍吗?这就是古代中国作为引导者的统治阶级的巨大力量——引导民众为了一种高尚的目的而使用力量。
不仅在这样一个国家秩序中是遵循着儒家的思想,就算在一个家庭中也是如此,有着严格的家庭秩序。
可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规范已经深入生活各个方面,“家国一体”需对应在家中,孝悌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子对父要有绝对的孝,弟弟对于兄长要有绝对的悌,这在国家中就是家中的要对君主的忠,和对同僚的义。
国的活动有祭祀、庆典等等,就连国家进账出钱等等都是与家中的活动一一对应。
两者是对应的。
这才是宗教让人不必每天翻看经典各种规范就像是本能一样贯彻在生活中。
而在朝代替换之时也正是由于统治者的统治力——他们引导民众为高尚生活努力的力量——的萎缩才给了大家推翻其统治的决心和力量。
否则,是绝对是不会被推翻的。
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他们的阶级之间虽然有压迫,但是彼此是非常和谐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在中间阶级的普及下,在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民众中都取得了效果。
大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大家都没有意识到。
为了达成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十分看重用来维持社会个阶层秩序的等级制度。
构建和表现“等级与秩序”成为中国建筑世代相袭的重要母题。
历史上中国官事建筑出现过各种形制,它们绝大多数都与当时的等级体系相衔接,成为必须严格遵守、不得僭越的制度。
至于这些形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这涵盖了建筑的体谅、造型、结构、材料、装修、色彩、砖瓦等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及。
皇家园林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弘,金碧辉煌,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尽显帝王气派。
中国历代统治者继承了儒家的君权至上的文化思想,在造园方面讲究雄壮巨丽。
历代帝王营造宫苑的内心写照:非壮丽无以重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他们看来,如果连雄壮巨丽的居所都没有,又有什么能力去称霸天下、驾驭万民呢?唐诗人骆宾王在《帝京篇》中写道“不睹皇居壮,不知天子尊”。
秦汉园囿的阔大壮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秦始皇扫荡六国后,将天下20万富豪全数迁往都城咸阳,并把灭掉的六国都城拆迁到咸阳北坂。
财力、物力、人力、技艺的四重集中使得秦代的宫室规模空前庞大。
仅咸阳宫一处就是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
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秦始皇建于渭水之南的上林苑。
著名的阿房宫就建在上林苑内。
当时的阿房宫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
一个苑中宫殿尚且如此,上林苑的规模就可想而知了。
上林苑吧一条自然的渭水和一座自然的南山都纳在里面,离宫别馆,弥山跨谷。
相比而言,后世的皇家园林的人工池沼和人工假山简直就无地自容了。
上林苑的规模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儒家思想。
比德思想——园林景物的象征意义。
受儒家的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诗画以及园林都喜好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将其赋以人性,暗喻自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
怡情之际,陶冶情操。
绘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如松、竹、梅、兰、菊、荷等式园林中主要的装饰植物。
文人们往往同时兼具诗人、画家、造园家的身份,许多画家诗人都曾参与造园活动,如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
他们的作品也呈现出异形同志的特性,这是由于诗、花、园林的意境的产生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
它渗透在文人的性格和审美情趣中,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如今还存有不少以竹林景观取胜的园林,如苏州的沧浪亭、扬州个园等。
特别是扬州个园更是中国园林竹文化的最典型代表。
个园之“个”字本身就是竹叶的结构,中国国画画竹的基本笔法就是写“个”。
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
走近个园,人尚未入园,就能感到浓浓的竹意。
园门两侧花台上就是翠竹飒飒,凤尾摇曳。
步入个园,迎面而来的就是热情好客的万轩修竹。
无风的日子,这个绿色方阵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有风的日子,它又如万马奔腾,洪波涌起。
竹在那里不但成了一道风景,更是一顿精神盛宴,令人顿作尘外之想。
清浊处世哲学——私家园林的隐逸文化因子。
数千年来,清浊处世哲学一直是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孔孟讲究在太平盛世要不断争取为国效力,兼济天下;但当世道混乱,,人们不能得到己用时,孔孟讲究隐逸退避而独善其身。
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任自然而不废名教的“隐在朝市”的新隐逸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典型的隐逸模式,被人尊称为大隐。
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有“道不明则隐”的选择。
隐逸文化便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出发点。
于是儒家知识分子也需要一个“隐逸”的环境。
这个环境不需要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是符合他们的精神需求的去处,使他们可以在此处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如遇“明君”他们就可以即刻复出。
在小小的园林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
园林艺术集合了山水、饮食、文会、音乐、书法、楹联等隐逸文化因子,私家园林的出现就是和隐逸文化相关的,并很快成为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载体。
今古诗人对园游文化之所以乐此不彼,也许正是契合了他们的隐逸文化心理。
他们只有在对园林美景的玩赏中才能寄情山水,回归自然和自由;只有在酒精的麻醉下,他们才能忘却朝政中的不快和内心的沉痛;只有在诗文的吟咏中,才能宣泄自己的内在心绪;只有在轻歌曼舞中,才能抚平失落的情绪。
园林的游赏活动,无疑对保持士人精神的相对独立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道家思想道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自然观1 道法自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二千多年前就有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