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
说儒释道的意思

说儒释道的意思
摘要:
1.儒释道简介
2.儒释道的主要思想
3.儒释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4.儒释道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儒释道,是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哲学思想,分别源于儒家、佛家和道家。
这三种思想体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1.儒释道简介
儒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强调孝道、忠诚、礼仪等道德规范。
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家庭和谐、国家安定、世界和平。
佛家,起源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主张四谛、八正道等,强调人们要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境界。
佛家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追求心灵净土。
道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主张道、德、无为等,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注重养生、调息、炼丹等,追求长生不老、身心合一。
2.儒释道的主要思想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爱人、忠诚、礼仪等;佛家的核心思想是慈悲,强调普度众生、自觉觉他;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儒释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基石。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为社会秩序提供准则;佛家带来慈悲智慧,为民众提供精神寄托;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们提供生活哲学。
在我国古代,儒释道影响了许多文化领域,如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
4.儒释道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儒释道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儒家强调的道德伦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社会;佛家的慈悲智慧可以引导我们关爱他人,传播正能量;道家的自然观则提醒我们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儒、释、道三家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流派,它们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释、道三家各自有着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中包含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一探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其逐渐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人应该具备道德上的正直和博爱之心,崇尚德行、仁义和礼节的守法精神。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仁”。
儒家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中心,关注人们的幸福和利益,秉承孝道、忠诚、诚信等道德准则。
同时,儒家也非常重视礼节。
儒家认为,礼节是一种规矩,它能够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从自身做起,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国家治理的目标。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对于中国的官方思想、政治体制、公共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也推动了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释家思想释家思想是一种宗教哲学,它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人生、命运和宇宙存在的探索。
释家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平静,认为只有通过追求内心的平静,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释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释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是“空”和“涅槃”。
释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和空虚的,并且人们的命运受到轮回的支配。
因此,释家主张人们通过顺应宇宙规律和个人修行,来摆脱轮回的束缚,达到超脱凡尘的状态。
释家认为,通过修行,个人可以获得自由、平静、和谐和智慧。
释家思想在中国的宗教和文化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
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之一,并且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和艺术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释家思想也推动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并且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儒、释、道、的思维与认知

儒、释、道、的思维与认知一、引言:儒释道思维的独特魅力在东方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儒释道思维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儒释道思维的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期引发读者对东方智慧之源的深刻思考。
二、儒家思维:以仁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儒家思维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忠诚”、“礼义廉耻”等价值观。
在儒家看来,人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实现个人价值,同时关注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儒家思维的特点在于其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意识。
它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仁爱之心儒家强调“仁者爱人”,认为爱人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通过培养仁爱之心,人们能够减少冲突和矛盾,增进理解和包容,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 礼仪之治— 1 —儒家认为,礼仪是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减少社会摩擦和冲突,进而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转。
3. 忠恕之道儒家提倡“忠恕之道”,即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宽恕他人的过失。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忠诚和宽容品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释家思维:以禅为旨的内心修行释家即佛教,以禅修为核心,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释家思维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精神追求,提倡通过禅修达到解脱和超越。
在释家看来,人生的痛苦源于欲望和执着,只有放下执念、回归本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释家思维的特点在于其超越性和实践性。
它认为,人应该通过禅修等内心修行方法,洞察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作用。
1. 诸行无常佛家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儒释道

第二节、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本位,儒释道三足鼎立。
“三教”的说法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到隋文帝(581—604年在位)时已允许三教同时存在。
这一说法通用于朝野上下,是在唐朝。
武则天“开国之初,即于明堂举行三教讲论”,后又令人撰写《三教珠英》一千卷。
在此之后,唐宋君主大多主张三教会通,唐玄宗、宋孝宗都是著名的例子。
到了明清社会,三教合一甚至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等各个文化领域都有所体现。
儒、释、道三教都有不同的中心人物,儒教是孔子,佛教是释迦牟尼,道教是老子或太上老君,这些圣人对于宇宙、人生、社会,有相当不同的认识和说明。
儒家特别注重人际关系、社会伦常,留心现世的实际问题,是所谓“人世”的文化;佛教、道教关心如何解脱,对现世的事物没有什么留恋,是所谓“出世”的文化。
在出世的文化里,佛教修行的目的是成佛,追求一种不生不死的涅架,脱离生命轮回的苦海,去体会“一切皆空”;道教修行的目的是成仙,炼的不管是外丹还是内丹,要的都是长生久视,从理论上说生命是永远可以存在下去的。
在生和死的问题上,儒家也表现得非常现实,他们并不关心死后会怎么样,但是相信子女能够延续他们自己的生命,所以,中国人往往会把子孙后代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在心性修养这个问题上,佛、道二教表现出特别大的优势,佛教的禅学,道教的内丹学,都有一种非凡的宗教魅力。
三教既然有这么多差别,矛盾与冲突也就免不了。
在中古社会里,统治者有时灭佛,有时灭道,但是最终也没有把任何一方灭掉。
三教同时存在,也就成了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三教合流,实际上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佛、道二教攀附儒家,认为佛道可以“辅助王化”,站在佛道自身的立场上,提出“三教合一”、“平等三教”、“三教并用”等主张,当然里面始终夹杂了佛、道二教的冲突与融合,这里主要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流;第二个过程是儒家主动吸收佛、道二教的思想成果,提倡三教归儒,这里主要是思想理论的合流。
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
这些思想流派囊括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理解,对于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注重人伦、礼制、教育;佛教注重修行、慈悲、因果;道家注重自然、无为、道德。
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面貌。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伦和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顺、忠诚和公正等道德观念,提倡“以人为本”,强调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学者如孔子、孟子等对于人性的善良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
1. 仁爱和孝道: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孝道的重要性。
仁爱是指对他人的关怀和关爱,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心和体谅。
孝道则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以及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儒家将仁爱和孝道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伦理观念,认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2. 教育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儒家学者如孔子提出了“教育无疆”的观念,强调教育应该普及、包容和人本,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儒家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修行慈悲的教化佛教思想源于印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和慈悲的重要性,倡导摒弃欲望和贪婪,通过修行实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
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人类的痛苦,并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1. 修行和慈悲:实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佛教强调修行的重要性,通过禅定、打坐、念佛等方法,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越日常尘世的境界。
佛教也非常注重慈悲,号召人们关注他人的痛苦,以自己的慈悲心为他人带来温暖和救济。
儒释道的各种概念

儒释道的各种概念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的三大哲学流派,分别是儒家、佛家(释家)和道家。
以下是它们的一些核心概念:儒家:1. 仁(Rén):仁是儒家核心的伦理理念,指的是人性中的善良、仁爱、宽厚和慈悲之心,提倡以仁为本,发扬人性善良,推崇和谐、亲善和孝顺。
2. 礼(Lǐ):礼是儒家提倡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强调尊重和遵循社会上所建立的礼仪和道德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
3. 孝(Xiào):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是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孝道是社会稳定和人伦关系和谐的基础。
4. 君子(Jūnzǐ):君子是儒家理想中的道德模范,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努力追求完善的人格修养和品德。
佛家(释家):1. 苦(Dukkha):佛家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痛苦,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是矛盾、不安和苦难。
2. 四谛(Four Noble Truths):佛家的核心教义,包括苦的存在、苦的原因、苦的止息和通往止息的道路,即八正道。
3. 般若(Prajñā):般若是佛家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智慧和洞察力,通过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超越表面现象,达到对真理的认知。
道家:1. 道(Dào):道家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运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随顺天道。
2. 无为(Wúwéi):道家强调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刻意行动,顺其自然,体现了放下欲望,随顺自然的思想。
3. 阴阳五行(Yīnyáng Wǔxíng):道家用来描述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概念,认为宇宙由阴阳两极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组成。
这些概念代表了儒释道三家在伦理、哲学和宇宙观念上的核心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释道指的是哪三家

儒释道指的是哪三家
1、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
2、释指的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一。
3、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
扩展资料: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
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分,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之关系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之关系中国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国家,而儒释道三教是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三个教派,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三者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但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渗透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古代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
一、儒、释、道三教的根源和发展儒教是一种思想体系,它起源于周朝晋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的思想强调礼制、仁爱、忠诚、德行和教化,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中国历史上,儒教一直是主流思想,它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和道德。
释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由印度的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创建。
佛教起源于印度,强调人生苦难的解脱和超越,讲求修行和觉悟,包括戒、定、慧三学以及八正道等内容。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汉代佛教翻译团队的翻译和整理,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
道教起源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过它的学派体系在汉代才逐渐形成。
道教强调道(天地自然法则)的悟性和礼教无用论,倡导“无为而治”,反对强权统治,提倡陶冶情操和个人修行。
二、儒释道三教的共通点儒、释、道三教在某些方面有共通点,归结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上的共鸣。
首先,三者都强调修身养性和人伦关系,讲求道德修养和忠于自己的职责。
在很大程度上,三者都认为个体需要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向完美,以便实现人的尊严,个人成就与社会和谐。
另外,三者都认为人类社会应该遵循正义、真理和道德准则,以实现公平和共同的价值观。
三、儒释道三教的互动和交融儒、释、道三教并非相互独立的体系,而是长期以来相互影响、学习和借鉴。
首先,由于儒、道、释三教在文化学问上的巨大贡献,相互借鉴和交流的现象始终随处可见。
其次,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明、清两个朝代,儒教的主导地位与宗教权力的合法性一度形成了一种制度化,而各种宗教政策的出台也渐渐把佛教和道教逐渐纳入到儒教体系之后。
当时即使是与执政统治相对立的道教,也经常与儒家的思想体系直接接触,批判自身的“心魅之障”的同时强调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哲学
【前言】
“儒释道”一词是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滥觞于南梁,在元明清时期发扬,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的儒教,世界三道宗教之一的佛教和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演变创立的道教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圈与印度文化圈的初次融合。
而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处于一个儒释道三源慢慢走向融合的特殊时期。
再加之苏轼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促就了苏轼诗词中独特的三种思想的韵味。
研究苏轼人生中的儒释道哲学,不仅可以在个人层面上对这一家文豪的文风笔触有更深的理解,从大层面上更是对文化融合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中国推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新启示。
【关键词】儒家佛家道家苏轼文化融合
【正文】
一、作为治世之具的儒家
儒家作为统治古代中国几千年的官方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意愿。
所以儒家所代表的“用世”、“建功立业”或是“治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苏轼也毫不例外。
苏轼出生于儒学浓厚的文学世家,父亲苏洵文风纵横恣肆,有汉唐之风,对苏轼从小寄予厚望,亲授史书,论古今成败,所以苏轼从小就有着高远的抱负。
并且仁宗时代人才辈出,以范仲淹为代表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普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的以天下为己任,奋发自强的儒家用世的精神对苏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轼26岁便踏上仕途,一番豪言壮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2!”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所提出的仁政思想:“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人;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入与忍人。
”苏轼的政治思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儒家“入世”精神。
以苏轼文学成就的最高的前后赤壁赋来看,《前赤壁赋》中有言:“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表面上像是一首求取美人的缠绵悱恻的情曲,其实言下之意是指美人就是苏轼想要报效的朝廷,宛转地表达出自己身怀大志,却不受朝廷重用的郁结。
再如《后赤壁赋》中有写入睡的苏子梦中得见化作孤鹤的道士,在“不答”、“揖予”中表露了作者虽有着入世思想却在政治上屡屡失意,结尾一句南柯一梦“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更是将苏子的茫然和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苏轼的诗词中,带有这种思想的诗句并不少见,都深深浸透着儒家的“用世”思想。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3虽有自慰、超脱之意,但是包含着浓浓的伤感与无奈,壮志未酬引发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他迷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都是心中仍然有着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的表现。
二、作为修身之术的道家
1《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2《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3《念奴娇·赤壁怀古》
4
苏轼在年轻时就已拜读《庄子》,有言“喟然叹曰:‘吾昔又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5”特别是在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仕途受挫,生活落魄,满腔壮志无法宣泄于是向内寻求精神上的满足。
这个时候的苏轼就天然地染上了老庄的“自然洒脱”的情怀。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6”体现了道家十足的寻仙访道的思想,“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从庄子的相对主义阐述了水月之间的变与不变,“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8”隐隐透露出万物无尽,遗世独立的超然达观之念,正是庄老哲学中的无限宇宙体验人生观照自然之理。
“乌台诗案”使苏轼更加体会到了宦海沉浮,人生多舛,在追逐功名利禄之中丢失了自我,于是他在《临江仙·夜归林皋》中便抒发了这种感概:“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但是与其他文人墨客不同,他产生的强烈内心冲动是老庄带给他的返璞归真思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9他要追求的是回归本真与天地同化,从大自然中寻回失落的自我。
这种寻找自我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苏轼诗词中老庄思想的融入。
苏轼接受了消极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没有彻底地否定人生,彻底“避世”。
他将老庄哲学与儒学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他练就了旷达超脱、玲珑圆通、进退自如的超然心境与人生大智慧,超脱了世俗的功名利禄穷达成败到达了人生的更高境界。
正如他著名的一诗中有言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10一诗读起来直教人畅快淋漓,“风雨”也好,“斜阳”也罢,不过都是人生的“也不风雨也无晴”。
如此超脱,如此顿悟,仿若酒醉又仿若独醒,正是忧乐两忘的老庄大境界。
三、作为安身之法的佛家
苏轼在贬居黄州之时,曾经写过:“杜门不出。
闲居未免看书,为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
”11他不仅研习佛理,更是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到城南精舍安南寺,“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最够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饰然,无所附丽。
”12
在他给朋友毕仲举的信中曾经以龙肉与猪肉作比,“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
猪之于龙,则有间矣。
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13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学佛更是在于将佛中玄妙归于使用,从而应用于现世之况,而不是沉溺
于超然玄讳的佛理、出生死超三乘作佛。
苏轼潜心佛学的目的正是“期于静而达”,即一种对人生有豁然洞达的认识和一种不萦于外物的独立宁静的心境。
佛家中讲究静达圆通,不外乎是强调在一切变故前都要保持着平常心,于是苏轼在这种佛理中汲取安慰自身的力量,将仕途生活上的种种不幸都视作万物流转中的短暂现象,是对佛心的次次磨练,对它们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三教通融的哲学思维
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有说道,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胜读5《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宋】苏辙
6《前赤壁赋》
7《前赤壁赋》
8《前赤壁赋》
9《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0《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1《乌台诗案》
12《安国寺记》
13
南华一部。
”14而这两赋也最能体现苏轼诗词中儒释道三教融合贯通的思想,苏轼清楚地明白在政治上退避是有可能的,但是对社会的退隐是不可能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终是一缕美好的幻想,是极端理想主义“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的妄想。
他将儒释道三者融合互补,有吸收也有批判,从儒学中他获得了继续政治奋斗的动力与勇气,在佛道死啊相中,他找到了立身修行的心灵解脱,展现了他高妙的处世之道。
一方面,苏轼对现世还是有所希冀与希望,蕴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他还是极想在仕途上有一番大作为,然而另一方面,他的人生志愿并未能得到实现,所以他研习佛老思想,并不是消极的避世思想,也不是精神的幻灭,而是从中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构建一种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15。
”人生种种,荣辱、功名、利禄、穷达、得失、忧喜不过是枷锁与羁绊,静与达可以将他从这种沉重的俗世牵扯中解放出来。
这种儒释道融合的精神体现在了他的文学创作中,他的诗词,并不简单是儒家的“入世”、道家的“道法自然”、佛禅的大境界超脱,而是三种兼而有之,不是腐儒、玄道或是虚佛,他智慧地选择了其中精妙的部分构建了他自己的人生境界,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总而言之,苏轼的政治理想与抱负,甚至于生活之趣都来自于儒家;然而他的思维方式与处世之道,更来自于佛老两家。
他以儒家治世,以道家修身,以佛家安身,开放兼容,融合互汇,创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博大的思想文学体系,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也是中华文化圈不断慢慢相触印度文化的一次鉴证,对于我们研究现代思想文化世界性融合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苏轼文选》【宋】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
2.《苏轼诗词文选评》王水照上海古籍出版社
3.《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翟晴
4.《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阮延俊
5.《关于儒释道三教融合之管见》徐建勇
6.《苏轼研究——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王水照中华书局
7.“中国苏轼研究学会”/st/st_xhzc/st_rwl/201310/t20131028_734050.shtml
14《古文观止》【清】吴楚材
/ebook/3f8028ca04a1b0717fd5dda4?fr=aladdin&key=%E5%8F%A4%E6%96%87%E8%A7 %82%E6%AD%A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