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是世界奇迹

合集下载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教的融合与互动不仅在于宗教信仰上的交叉,更是在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守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人的品性和培养社会道德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和道教也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儒释道三教开始相互融合。

佛教以它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修行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佛教教义中的“三毒”即贪、瞋、痴与儒教的“三纲五常”有相似之处,都是教导人们远离贪欲、厌恶和愚昧的。

佛教倡导的慈悲和无私的精神,也与儒家的仁德之道相契合。

因此,儒教徒在崇尚仁爱之余,也开始接受佛教的一些教义,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儒家思想与佛教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社会在道德层面的进步。

道教注重个体修炼和达到真我境界,其强调的“无为而治”和“自然不执”,与儒家的为政和守礼的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在实践中,儒释道三教也有相互交流的机会。

道教与儒教的关系可追溯到古代的“儒风道化”现象。

在孔子弟子颜回的《问道》对话中,孟子说:“予未见好德,望道而行者也。

”这种儒道交流的思想,使得儒释道三教可以并存,互相补充和影响。

儒释道三教的互动不仅在于理论上的相互交流,也在于实践层面的合作。

文化领域中,三教间相互渗透的痕迹无处不在。

在《红楼梦》中,可见佛教对人物形象的引导和道教对爱情的修行。

在绘画、音乐和诗歌等艺术形式中,儒释道三教的元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教倡导的仁爱、慈悲和自然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三教合一 殊途同归

三教合一 殊途同归

三教合一殊途同归儒释道三教合一,殊途同归中国本土的三大圣人: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佛家禅宗的六祖慧能。

代表了中国儒、释、道三家。

儒家是讲入世的,勇猛精进,百折不挠,它的精义是"工作"。

佛家是讲出世的,似空非空,云空未必空,以出世观行在世事,它的精义是"睡眠"。

道家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其精义是"生活"。

三教虽然有着不同的教义和思想体系,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同化,从某种角度而言,已经是"三教一体"了。

一,说"气";孔子讲的是要树"正气";老子说的是修炼"清气"。

佛家悟的是心平"和气"。

正、清、和,这三气,显示了三教的异同归途。

二,谈"心";孔子讲的是要有"正"心;老子道的是自然"炼"心;佛家求的是修行"明"心。

正、炼、明,这三心,反映了三教的异途同归。

三,讲学说;儒家,注重修己治人,重在"治世"。

几千年来一直被历代封建君王捧之为治国之道,被百姓视之为精神和道德的粮食。

仿佛似"粮食店",一日没粮会感到腹中饥饿,水米不进,恐怕就会饿死。

"五四运动"中提出打倒这个孔家粮食店,改吃外国的洋面包,可是中国人的胃口就是不适应,到头来还是喜欢自己的馒头、大米饭。

道家,讲究宁静阴柔,重在"治身"。

如同中草药,当人们面对生死、得失、烦扰,喜怒、哀乐,要想消除心中的愤懑、抑郁时,道家的学说便是最为快捷的解决方法。

那里不但有医治你身体疾病的中药,而且有着医治你精神创伤的良方。

佛家,讲求慈悲入定,求"治心"。

侧重于人生出世观,虽然是"泊来品",但几千年来,传入中国以后,经中国人的改造,早以融进了种种中国元素。

唐朝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与佛教的交融

唐朝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与佛教的交融

唐朝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与佛教的交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巅峰之一。

在这个时期,不仅政治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度的繁荣。

而在唐朝的哲学思想中,儒家道家与佛教这三大思想流派的交融与碰撞,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哲学理念与思想观念。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它强调的是对人伦道德的追求与实践。

而在唐朝时期,儒家学说与佛教的交融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佛教强调的是超脱尘世世俗的生活观念,而这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

儒家通过与佛教的交流与对话,吸纳了佛教的一些教义,给予自己的学说以新的注解。

在唐代,儒家学者通常会将佛教与儒家的相似之处进行探究,试图寻求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比如孔颖达就将儒家的“仁爱为本”与佛家的“舍利子”的教义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医心”之说,认为儒家应该像佛教的医生一样,用仁爱之心去化解人们的痛苦。

这种结合了儒佛思想的观念,让儒家学说更加深入人心。

道家是另一种对唐代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哲学流派。

道家注重的是个人的修养与境界的追求,强调的是“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与佛教的交流中,道家与佛教形成了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佛教强调的是禅修修行,而道家的内观修炼与炼丹术则与之相似。

道家通过对佛教禅修的借鉴,加深了自己的修道理念。

在唐代,佛教的流行也给道家学说带来了一些冲击。

一些道家学者认为佛教的禅修最符合道家的修行方式,于是将禅修作为道家修行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在道家与佛教的交融与碰撞中,一些新的观念也应运而生。

比如王弼就提出了“心即是佛”的观点,认为人们只需要通过修炼心性,就能心灵纯净,达到与佛一样的境界。

总之,唐朝的儒家道家与佛教的交融给了中国哲学思想带来了新的范式与理念。

儒佛道三家的交流与碰撞,丰富了思想的多样性,也给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唐代文人墨客的笔记小说与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与儒道观念的交融,展示了唐朝思想的多元与包容。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楼宇烈当我们问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时,大多数人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儒家思想。

这是由于有汉武帝接受卫绾、田蚡、董仲舒等人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有自南宋末至清末约六百余年间,作为官方思想的“理学”,是以批判佛老异端、继承儒家道统为旗帜的;以及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著作“五经”、以至“三十经”,也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儒家思想获得了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被视作中华文化的代表。

然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除儒家思想体系以外的其它许多学派思想体系,如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墨家,以及后来传入的印度佛教等。

这些学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儒家并未独占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阵地,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儒家文化。

即使是儒家思想本身,在其发展进程中,自战国时期起,也早已失去了它的原始单纯性,而不断地融入了其它学派的不同思想成分。

汉代独尊的所谓儒术,其实已经是严重地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思想;魏晋时期的儒家则渗入了大量的老庄道家思想;隋唐儒家思想受到佛教理论的严重挑战和影响;宋明理学则更是在排斥佛老的同时,大量吸收佛老理论以补充儒学的一种思想体系。

可见,当我们说到所谓儒家文化传统时,必须充分注意它所包含的复杂内涵。

因而,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考察时,绝不可忽视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起过作用的各种思想、学派之间的对立和渗透,排斥和融合。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以包括一整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或文化史。

在这篇短文中,仅准备就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家之间的矛盾斗争和相互融合,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并就此谈一些想法。

我们先从儒道两家的冲突和融合谈起。

儒道两家前后都形成于春秋末期。

但在春秋末至战国初,则是儒墨两家的对立最为尖锐,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最大,被称之为当时的两大“显学“。

道家学派发展至战国中期庄子等人时,始蔚为大观,从而成为先秦时期与儒墨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之一。

儒释道三教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和谐并存融合发展?

儒释道三教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和谐并存融合发展?

儒释道三教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和谐并存融合发展?不管是《西游记》还是《封神榜》,做的实际都是⼀件⼯作,那就是促进三教并存、包容发展。

《西游记》是“借佛说道”,封神榜则是“借道说佛”。

你看整部《西游记》,说的是唐僧师徒四⼈西天取经故事,但时刻闪亮登场、匡扶正道的却是众多道教神仙。

⽽孙悟空的授业师傅则是亦道亦佛、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的道装⼈物菩提祖师。

读完《西游记》,我们认识最多的不是佛教⼈物,⽽是像道祖太上⽼君、⽟皇⼤帝、西王母、太⽩⾦星、托塔天王、哪吒等等,形象都⼗分鲜明,⼀句“出关化胡成佛”经把整个佛教收⼊麾下。

这显然是说,道教神仙布满三界,⽽佛教主要活动于灵鹫⼭,并且有观⾳、地藏两位菩萨直接服务于天庭,观⾳的两位童⼦都是道家出⾝,观⾳的法宝也是⽼君赠的,孙悟空与地仙之祖镇元⼦是结拜兄弟,两家亲着呢,佛家⼈物就不要歧视道教了。

《封神榜》呢?貌似把道教三⼤教主、12⾦仙、365位正神以及陆压、⼥娲、三⼤圣⼈、云中⼦、燃灯道⼈等⼀⼲道教神仙都描写了⼀遍,但却很好的赞扬了西⽅教(即后来的佛教),不仅在关键时候都是靠准提、接引两位西⽅道⼈救驾解难,⽽且包括拘留孙、燃灯、⽂殊⼴法天尊、普贤真⼈、慈航道⼈、多宝道⼈、孔宣等杰出⼈物都成为佛教的⼤咖,这显然为佛教在中国⽴⾜做⾜了舆论攻势。

意思是说,佛教与中国渊源甚深,本来就是⼀家,还曾经共同战⽃过,就不要排斥了!儒教对道教⽂化的吸收从孔⼦问礼于⽼⼦开始,荀⼦、孟⼦都借鉴了不少道家思想。

到了王阳明时代,他的⼼学更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结果。

程朱理学讲“理”,“理”之后则是“道”,他们⼗分推崇《易经》,⽽《易经》更是道教的经典。

佛教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程碑,其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光环,更可以作为“化胡为佛”的证据。

总之,⾃明清之后,儒释道便摒弃了相互指责、倾轧的不好做法,和谐并处了。

为什么从⼀度的相互排斥,甚⾄相互倾轧——例如⼏次灭佛扬道、⼏次扬佛灭道,还有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最终实现了三教并存、融合发展呢?经笔者深⼊分析发现,这与三教各⾃拥有其独到之处且适⽤不同群体密切相关。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儒释道三教的交融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儒释道三教的交融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儒释道三教的交融中华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为世界所瞩目。

儒释道三教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儒释道三教的交融以及它们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礼仪制度,强调和谐共处和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倡导了“仁者爱人”、“孝道”等价值观念,并对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儒家学派的盛行以及中华文明古代国家的治理方式中得以体现。

其次,释家思想作为佛教的主要流派之一,由印度传入中国并与中华文化相融。

佛教注重个体的修行和解脱,提倡无私和慈悲心。

佛教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表现在不少音乐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例如佛教音乐以及佛经的翻译和传播。

此外,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得到了保留和尊重,多庙宇和寺院的存在也是对佛教影响的体现。

最后,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返璞归真和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中华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以及文化表达方式上。

道家的哲学观点被广泛运用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例如山水画中追求的自然之美、园林设计中追求的天人合一。

儒释道三教的交融在中华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交融的产生不仅表现在思想层面上的融合,还表现在艺术、文学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儒释道三教的共同价值观念,如仁爱、慈悲心和和谐共处等,都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释道三教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一方面保留和传承了各自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又发展出了互补的特点。

这种交融与发展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增添了色彩。

总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儒释道三教的交融。

儒家的人伦道德,佛教的无私慈悲和道家的自然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种交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和谐共存做出了贡献。

我国的道教与佛教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

我国的道教与佛教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

中国的道教与佛教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其中两个主要宗教信仰是道教与佛教。

这两种信仰在中国的历史上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宗教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道教与佛教宗教信仰的多元融合现象。

1.历史渊源道教与佛教信仰皆源于古代印度。

道教起源于中国,重要的奠基人是老子,主张追求自然、尊重道德、修身养性。

佛教传入中国较晚,主张超越生死、解脱人间疾苦。

两种信仰在中国形成之初,曾经相互竞争,但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和平共存的阶段。

2.共同教义道教与佛教虽然起源不同,但这两种信仰都强调修行、追求心灵的解脱。

在实践层面上,它们都重视冥想与打坐,追求内在的平和与超越。

此外,它们也都鼓励人们顺应自然、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道教教义强调道与德,主张追求至高无上的道,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净化。

佛教教义则强调四谛、八正道,主张通过消除欲望与无明,达到心灵的解脱。

这两种理念在实践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3.文化融合道教与佛教的文化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广泛存在。

例如,在艺术创作方面,道教与佛教经常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方式相互融合,创造了独特的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还渗透到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

4.道教与佛教的并存尽管道教与佛教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并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冲突,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多元融合表明它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相反,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社会中长期以来都能够和其他信仰并存,并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与行为。

在中国的许多地区,道教庙宇与佛教寺院常常建在一起,成为宗教信仰的交汇点。

此外,许多中国人同时信奉道教与佛教,将两者的教义与修行方法结合在自己的宗教实践中。

5.当代影响在现代中国,道教与佛教仍然是重要的宗教信仰。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兼容并蓄地参与道教与佛教的宗教仪式、修行活动。

两者也在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发展。

此外,道教与佛教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

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

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自古以来,中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史,其中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便是其一个重要的方面。

儒家强调礼仪、道家注重自然、佛家见性成佛,这些思想理念看似互不相同,却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交汇与融合。

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和哲学多个层面来讨论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

一、历史背景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不断演变,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渐渐形成,并相互影响。

唐代是佛教文化在中国最为繁荣的时期,佛教思想不断与儒道两家互相交流,形成了许多经典著作。

例如,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撰写的《论佛心经》,从儒家的观点论述佛教思想,强调佛教与儒家的交流与融合。

在宋元明清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教文化的深入交流则罕见程度。

二、文化互动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在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三教思想相互传播,互相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互动是禅宗的出现。

禅宗是佛家思想和中国古代道家道教思想的融合产物,儒道两家也受到其影响。

曾经有这样的一段话:“佛教深刻开拓了人性灵魂的世界,道教孕育了自然世界的神秘力量,儒教培育了中国传统骨髓的社会伦理”。

这一综合理念成为中国文化中动态平衡的基础。

三、哲学交融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哲学的交融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现象。

儒家注重人的本质和社交伦理,道家强调自然和自我内在的力量,佛家强调敬畏生命和追求内心的平静。

通过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三家哲学形成了诸多共性。

例如:道家注重“无为而治”,儒家强调“有为则非”,佛家则谈到“如如不动”。

三家哲学在表述的方式和立场不同,但均强调放下个人欲望与人性盲区,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境界的完美,这些共性之处极大地促进了三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程。

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交叉与融合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重要的方面。

历史背景、文化互动以及哲学交融这些方面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交融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是世界奇迹
作者:许嘉璐
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38期
“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第一关键词是“融合”,显然这是对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统治着整个地球的思想——文明必然冲突,只有冲突才能解决问题这一思路的回应。

第二关键词是“因缘”。

在对儒释道的研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儒释道在两千多年中相融相济,携手并进;“君子动口不动手”,在辩论中学习了对方,丰富了自己,于是把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都推进到了世界思想和哲学的顶峰。

当西方还沉浸在,或者说迷惑在中世纪黑暗中的时候,宋代的学者已经为中国构建了完善的哲学体系,可以说那时候的中国哲学就是世界哲学的顶峰。

后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一些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于是人们一直流传着这种误解,而我们也曾经自卑过。

今天,中国的哲学已经得到了世界哲学界的承认,大家已经看到媒体上的报道,2018年,从未在中国举行过的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而且从这次会议开始,汉语将作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会议用语。

这是一个标志,这是一个转折,这是中国的文化、中国哲学正式地跨入世界领域、世界论坛的一个标志。

儒释道的融合是当今充满冲突的世界所需要的
在这个总的缘起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儒释道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宗教和学说。

这三种宗教和学说,它们自身的理念,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相融的经验,是当今充满冲突的世界所需要的。

而要想让儒释道的学说真正成为显学,还需要我们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二是普及,应该让精深和通俗结合。

基督教经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改革,由英国的清教徒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要想让一种学说成为显学,从而在广大民众当中普及,似乎不能够从基层做起,而应该拿自己的精义去说服、感染不同阶层的精英与执政者。

基督教初期的失败、佛教传入中国时曾经有过的不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到了南北朝,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迅速铺开,就是走了我刚才所说的路线。

因而,普及是必须的,而提高、深化也是不可少的,必须二者有机地结合。

今天,在两岸四地的儒释道中,似乎普及占了主要的精力,而提高、培养一批大师反而被忽略。

我们开展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的研讨,就是希望能够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学人对儒释道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第二,在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是世界的奇迹。

反观世界史,特别是号称“世界中心”的欧洲,自古以来,不同信仰之间,一种信仰的不同宗派之间往往都是兵戎相见、血光滔天,直到今天这种趋势仍旧没有得到完全的遏制。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儒释道为什么能够相融共进,这种经验是极其宝贵的,也是今天的世界所急需的。

过去所有涉及到这个问题的论著都提到了中国
文化的包容性,但是如果论述只停留到此,其实我们和相融之因与缘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应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这不仅仅是我们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第三,儒释道现在面临着共同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挑战。

两千多年来在应对现实的挑战中,儒释道不断提升、不断突破自身。

在应对中相融,这是极其重要的启示。

只有在应对挑战中进行创新,儒释道才能够传承,而只有在不断的传承中,才能给创新提供机遇,传承与创新从来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儒释道融合的研究应当如何推进
下面我冒昧地就儒释道相融因缘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点浅见。

第一,我们应该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思考。

首先,借用西方哲学的术语说就是宇宙论的问题、本体论的问题。

儒释道有一个共同点,也是相融因缘之,这就是一元化的思考,一统的观念。

正因为这样,所以对所谓的“终极关怀”我们都不是先验的,不是“预设”的,而是从实践中总结提升的。

例如孔夫子把人生中最高的境界定义为圣人,要做到圣必须高而又高,他则“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直到死还在努力地践行着,追求着。

道教最高的境界是真人,如果我们读道教经典会知道,道家对真人的要求也和儒家对圣人的要求相近。

而佛教,人们所共知,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佛教讲应该“十行”、“十住”,攀登“十地”,只有到“十地”才可以和佛陀接近。

人的道德、思想的提高是有阶段性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我们一生当中永远达不到终点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真理、对最高境界的追求,这就引导着人们永不停顿。

同时在走向终极关怀的路上,儒释道都主张内求,儒家的反求诸已,佛教的见性成佛,道家的修真身、抱朴守一,都是这个道理。

另外在思想方法上,或者叫方法论上,我们是辩证的,讲周流变化、无始无终,讲中庸、讲中观、讲守中。

我们在伦理上讲和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慈悲等都是如此。

因而我们应该从世俗面、伦理面、方法面以及形上面,多方面采用多种工具、多种视角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就是三家一体携手研究真理,而这个真理并不是绝对的,它是随着人类意识、思想、水平的提高不断前进的。

同时它不是先验的,它不是超越者,它是现实中来、还要回到现实中去的。

第二,我们应该从历史过程中寻觅相融之因缘。

这就是要从三家两千多年来不断的丰富完善中去研究,要从相互的争辩中去研究,从宋代以来三家相融的理论和实践中去研究,从当代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向中进行研究。

实际上这两千多年来,相生相克的过程就是和而不同的丰富过程,就是相融之因缘充分展现的过程。

第三,从国际的思想和宗教的演变中借鉴。

例如,从19世纪开始,犹太教就在探索和基督教之间的相互融合问题,因此在犹太教内部先后出现了几个改革的派别,提出了多种改革的
学说,促进了犹太教对当代社会的适应。

再如婆罗门教,有不少大师已经在设想与佛教之间的沟通。

又如100年前产生的巴哈伊教,它的教义就是世界所有宗教的融合。

巴哈伊教历史只有一百多年,但是教徒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且不断增加,什么原因?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之所以要在历史的过程中寻觅,要从国际的形势中去借鉴,就是因为我们三家都秉承着从现实出发的思路,讲主观体验、认真思考和扎实践履。

我相信,沿着这条路走,积以时日,我们在相融之因缘的课题上一定能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促进三家共同发展,给世界以重要的参考。

责编/周素丽美编/石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