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王维和华兹华斯山水诗中的宗教思想

合集下载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道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道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道思想作者:章笑晨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20期【摘要】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到了唐代以后,已经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融合,自成一体。

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即为唐朝。

在这个时代佛教创立了很多宗派,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士大夫研习佛学理论成风,与各宗派名僧进行佛学义理的广泛交流,佛学理论逐渐渗透到他们文学创作的思想意识中。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歌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

【关键词】王维;佛教;影响1 佛教对王维世界观的影响“世界”一词,来源于佛教,《楞严经》卷四云:“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佛教的世界观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观,并不把人的思维局限于眼前所见到的山川万物和今生所拥有的短短几十年时间。

佛教中的空间广袤无垠,无始无极;佛教中的时间无限轮回,无穷无尽。

这样的世界观可以让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为之感叹唏嘘,自愧弗如。

说到底,这种世界观并非目前科学所能证实的世界观,而是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世界观,存在于想象之中,是一个来自心灵的美妙世界。

王维信仰佛教最初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

对于佛禅的修习,王维自己在诗文中也经常谈到。

在时文及史传中也都有清楚地记载,苑咸《酬王维》诗序说:“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旧唐书·王维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因此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笃志奉佛后,王维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

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从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画作品。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对比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对比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对比作者:黄芳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8期黄芳(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 427000)摘要:王维和威廉.华兹华斯是中西方两位重要的自然诗人,他们优美细腻的自然诗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两位诗人的自然诗歌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试从意象和主题两个方面对两位诗人的自然诗歌进行对比。

关键词:王维华兹华斯自然诗意象/主题对比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55-021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的意象对比尽管华兹华斯的自然诗语言简单,却不俗。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华兹华斯善于塑造生动鲜活的自然意象。

比如,在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这首诗中,诗人写道:“The budding twigs spread out their fan/To catch the breezy air;/And I must think, do all Ican,/That there was pleasure there”这里的“清风”就是一个自然意象,喻指对人的鼓舞和指导,自然界中的风类似人的呼吸,渗进人的心灵,把人的灵魂和自然的精神合二为一。

此外,风还能帮助人摒弃傲慢自大麻木不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云也是华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自然意象。

在Daffodils(《水仙花》)中,诗人写道:“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在这里,云指代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正如我们所见,云在天空没有固定的位置,飘无定所。

华兹华斯直到晚年才安定下来,云这个意象极好地表现了他在现实世界里毫无目的的游荡状态。

除了风,云,山谷,华诗中还有许多自然意象,比如暴风雨,洪水,河流等等。

山水诗三首对禅悦的理解

山水诗三首对禅悦的理解

山水诗三首对禅悦的理解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

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由於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禅宗从一开始就染上了神秘的诗意色彩,和诗学结下不解之缘,并对中国诗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後期古典诗歌简淡含蓄的基本艺术风范,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写意的民族特徵,并开拓了中国山水诗的意境,造就了众多禅意山水诗人。

王维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位。

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薰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後,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於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一丶禅理入诗,不着痕迹禅宗有“任性”丶“无住”的思想。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对一切境遇不生悲喜忧乐之情,不粘不着,不“住”於心。

《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

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二丶虚实一理,象中寓理比较中西方两种绘画艺术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西方油画注重写实,严谨客观;而中国的水墨画侧重神韵,意在笔先。

一为形似,一为神思。

虽然中国画不能像油画那样客观真实地描绘景物的形色状貌,但所绘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因而具有油画所不具备的神韵和气象。

三丶“空丶闲丶静”的禅境与诗境美空寂地境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

在这里,“闲静空寂”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一个顶峰,并产生了诸多佛学宗派。

其中,禅宗影响最大,王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政治上的失意。

使王维退隐山林,过起一种闲适自然的亦官亦隐生活。

在这种生活中。

他将自己所领悟到的宗教思想融入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再加上对他对自然深刻透彻的观察,用忘情于山水田园而甘于寂寞的情怀加之空虚之心去体味生活,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深远意境。

使人在悠然的山水田园美景中,品味禅学的精深。

一、佛学与审美的有机结合吴功正先生在《唐代美学史》一书中这样评价王维与禅学的关系:“他把禅趣融为诗趣,以禅的精神作为诗的审美精神,他用禅的体悟方式作为诗的体悟方式。

这样,在王维那里。

禅与审美便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神入化。

”王维把参禅领悟到的意境渗入作品中,使他的山水诗蕴含着一种禅意,体现出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云峰、古木、没有人迹的山径,配上幽咽的泉声、凄冷的日色和曲折的潭岸,呈现出一幅幽美的画面。

这些景物的描写,正是诗人禅寂心境的写照。

王维在孤独与寂寞中,走进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程中,将自己的`佛学思想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艺术意境。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盛开,谷幽鸟鸣,夜静林寂,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寄寓着诗人的幽独情怀。

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静有机结合,即山水审美体验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使人在欣赏到幽美画面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所追求的没有烦扰的寂静祥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学理念与成因探析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学理念与成因探析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学理念与成因探析作者:赵燕梅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11期摘要:王维,人称“诗佛”。

他一生笃志信佛,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透露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其中的空寂、幽静的境界犹如一幅静谧的画卷一般让人宁静、遐想。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佛理;空寂;幽静王维的山水诗大多都是用白描手法来写的,让人在平淡的诗句中找到厚重的人生感悟,并且还能感受到王维的心境,他那种忘却尘世喧嚣,淡泊名利的思想。

王维接受了佛家“空”的理念,用“空”的理念来消除心中的不安和郁闷,他对自己的仕途已经心灰意冷,所以把目光转向了大自然,想借助自然的美景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借助安静祥和的自然景观平复自己的情绪,达到“忘我”“空寂”的境界。

读了他的山水诗后,自己仿佛置身于寂静的森林中,心情是那么的平和。

一、山水诗内容上的“空寂”境界王维的山水之中很多是表现“空寂清幽”的境界的,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中是安静的,但也不是死寂,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到,一缕阳光安静祥和的照在青苔上,是那么的安静却又充满生机,诗人在这其中找到了解脱和快乐。

其实“空山”就如佛家所说“万事皆空”这一道理,在这样的安静祥和的境界中,只有把一切杂念抛开才能与自然融合。

一些都是不存在的,没有了欲望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

在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借助空寂的景象让思想解脱。

王维写了很多静谧的自然环境,在其中心领神会,达到顿悟成佛的境界,他提出从空寂的环境中观察,认知客观世界,在静处品读历史和人生。

我们在《鸟鸣涧》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心灵的空寂幽静,脱离世俗喧嚣,在安静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维不仅思想上追求安静,行动上也是一样的,在安静的环境中冥想,思考人生,这也算是他的修行吧。

空寂的环境,空寂的心灵,在纷纷绕绕的世界中找到真实的自我,放下一切杂念,只要心中有佛,哪里都是净土!二、山水诗创作手法中的佛理中国山水诗主要是围绕“形”和“意”两者的关系来发展的,寓情于景,以形达意,把景、情、意三方面结合起来。

王维与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主题之比较

王维与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主题之比较

王维与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主题之比较学生:班级:学号:选题目的:主观原因(个人喜欢田园山水自然风光,也比较欣赏这方面的诗歌。

)客观原因:(1诗歌本身的地位。

诗歌是最高语言艺术,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诗歌也是人类文学史上重要的一葩,其中,山水田园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他都远源流长。

)2诗人用文字记录了山河、田园、花鸟之类的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给我们无数审美与启示。

王维和华兹华斯都是诗界极具影响的田园山水派诗人,以歌颂自然之美而闻名于世。

本文通过对这两位诗人的诗歌主题进行对比,带领大家回归自然的同时,揭示二人田园诗主题的不同的原因。

3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对王维及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华兹华斯和王维的田园诗歌的主题初步分析比较,不仅要探寻两位诗人诗歌主题的异同,也要研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来揭示二人的田园诗创作对当今诗歌发展的启示。

指出当今诗歌创作仍然要借助朴素的语言风格来高扬“回归自然”的主题。

两位田园诗人的这种崇尚自然、讴歌自然、亲近自然的精神追求,现实意义尤为重大。

[关键词]王维华兹华斯主题异同前言:英国的“桂冠诗人”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

王维字摩诘,是我国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

他们用简洁洗练的质朴语言和浪漫主义手法,以田舍园林风光和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来描写自然,抒发崇拜自然、亲近自然和讴歌自然的主题。

而细观其诗,我们会发现,两位诗人的山水田园诗的主题有同有异。

首先,他们都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来抒发崇拜自然、亲近自然和讴歌自然的主题。

如华兹华斯曾宜称“大自然对我就是一切。

我就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他欣赏和赞美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井把她视为社会的良师益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对生活的信心.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存在意志和价值。

古诗中的宗教意象

古诗中的宗教意象

古诗中的宗教意象宗教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艺术形式。

在古代中国的诗歌中,宗教意象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能够传递诗人对于宗教思想和信仰的抒发。

本文将从宗教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和表达的意义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宗教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古代中国融合了多种宗教观念,如佛教、道教和儒教等。

这些宗教的各种意象被广泛地运用于古诗当中,以增添诗作的神秘与艺术性。

首先,佛教意象是古代诗人常用的表达手段之一。

佛教所倡导的“莫作是非心”的理念,在古代诗歌中得以充分体现。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运用鹤这一佛教的象征物来表达作者对于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尘俗的渴望。

其次,道教意象也是古诗中常见的宗教表达形式。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追求道的自然状态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在。

李白的《蜀道难》中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人与山水融为一体的道教观念。

最后,古代的儒家思想也渗透在部分古诗中的宗教意象当中。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道德美德的追求,这种观念在一些古诗中以宗教意象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中写到“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通过桃花和月亮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二、宗教意象在古诗中的意义宗教意象丰富了古诗的内涵和意义,使其更具有艺术性和哲理性。

它为古代诗人提供了一种表达宗教情感和探索人生意义的方式。

首先,宗教意象可以突破凡俗的界限,使诗歌的意义更加深远。

宗教观念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狭隘视野,通过运用宗教意象,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抬升到更高的境界,使诗作具有更多的思考和哲理。

其次,宗教意象可以形成诗歌的心灵寄托。

在古代中国,宗教对于人们的信仰和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描绘宗教意象,诗人可以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对于心灵解脱的向往,寻求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安抚。

最后,宗教意象还可以为诗歌增添一种神秘感和美感。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盛唐时代的山水诗是恢弘盛唐气象的一缕清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如画的诗句即是代表,诗歌空灵而轻盈。

王维在发掘自然美与表现自然美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将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能以静穆的观照感受到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

因此,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也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境界还是艺术境界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极澄明的层次。

诗佛王维一生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般若无知论》云:“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

”以一无所知故无所不知。

以一无所有故,故无所不有。

谁能战胜“空”?谁能辩倒无言?老子说“夫唯不争,故莫与之争。

”般若之智是不生分别的,故无所谓知不知。

从世俗的角度说是一无所知,从佛智的角度是无所不知。

王维认为,只有做到“无可不无可”,对任何事情都不思量,不计较,听之任之,才能做到“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何往而不适”。

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无疑与维摩诘居士最为相合,所谓“于诸法无分别。

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己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类示。

”在王维看来,若是对于做官从政,根本不将其当作一回事放在心上,就已经是菩萨境界了。

他在《与魏居士书》中真切的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圣人知身之不足有也,故曰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知名之无所着也,故曰欲使如来名声普闻。

故离身而反屈其身,知名空而反不避其名也。

古之高者曰许由,挂瓢于树,风吹瓢,恶而去之。

闻尧让,临水而洗其耳。

耳非驻声之地,声无染耳之迹,恶外者垢内,病物者自我,此尚不能至于旷土,岂人道者之门!降及嵇康,亦云顿缨狂顾,岂与&受维系有异乎?异见起而正性隐,色事碍而慧用微,岂等同虚空,无所不遍,光明普照,知见独存之旨邪?此又足下之所知也。

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

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王维和华兹华斯山水诗中的宗教思想摘要王维和华兹华斯的山水诗分别代表了中西山水诗歌园地的高峰。

本文通过对二位诗人的山水诗进行具体分析,试析二者山水诗歌中的宗教思想。

关键词禅宗;空;泛神论;意境
一、王维山水诗中的宗教思想
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有“诗佛“之称,其信奉佛教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唐代佛教繁盛,普遍有信佛之风;二是受其母亲影响。

他的母亲崔氏,曾学佛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1]三是他仕途失意,屡遭打击,而佛教思想正是教人如何从烦恼中求得解脱,这恰好契合于王维的心理需求。

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影响尤甚。

禅宗的主要思想旨趣有几点:“性空”“任性”“无住”。

王维将佛教禅宗思想运用于山水诗歌的创作,他的山水诗表现出“空、静、闲”的审美境界。

他通常以静写动,以有写无,诗画结合,营造出一种闲适、空寂而又有生气的氛围,加之以禅宗妙趣,读者在读过其诗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忘却尘累的宁静之感。

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轻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是王维途经四川涪城香积寺写的一首山水诗。

整首诗给人一种“空、静”的感觉。

古木参天却无人迹,是禅宗的“空”在诗歌中的体现。

深山传来的钟声、泉声、潭曲是以动写静,目的是反衬环境之空幽。

结尾一句中的“安禅、毒龙”等语是直用禅家语。

“安禅”指打坐入定,“毒龙”指心中妄念。

整首诗是优美的山水诗,又渗透了佛教禅宗思想的要义。

禅宗有“任性”“无住”的思想。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讲对一切色相不生喜乐,无执着于心。

王维的山水诗同样体现了这种平和、淡泊清闲、无往不适的意蕴,试读他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表现出“任性、无住”的禅趣,同时又将对自然的欣赏融合在一起。

诗人随着自己的兴致,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看山看水,偶遇山林野老即兴与之欢谈。

“行到水穷处”就游人来讲,此时可能会郁郁不乐,因为到了水的尽头,前无去路了。

而诗人却不然。

他要动即动,要停即停,要行即行,要止即止,既然行到溪的尽头,那就坐下,仰看白云飘浮,一切顺其自然,不为物累。

诗里面的水云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穷通之理,而诗人泰然处之,表现
出他对外界无牵挂的宁静态度和出世思想。

这正是物我两忘,对一切外物不生执着取舍之意,泛若不系之舟的禅意。

王维的诗歌意象中包含禅意,如《辛夷坞》:
木为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幽独世界。

在这样一个清幽的世界里,在毫无人迹的山涧边,火红的芙蓉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落。

这里借花开花落的“象”寄寓了“无我”的禅理。

生长在无人的寂静的山涧边的芙蓉花,其存在完全依循自然的律动,花开花落,生生死死,都顺应自然本性,既没有绽放的欢乐,也没有凋谢的悲哀,绚丽之后归于平淡。

这正是禅家所赞誉的“亦空亦有,色空如一”的境界。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禅趣在王维诗歌中的分量,不能想象,如果王诗抽掉了禅趣会是什么样子。

二、华兹华斯山水诗中的宗教思想
大自然在人性启迪、道德教育、审美情趣等方面给予了华兹华斯深刻的影响。

大自然是他的心灵寄托,他对大自然的情感变成了宗教的情怀,他的山水诗中深深地包蕴着宗教思想。

宗教感或者宇宙中存在着神的意识,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候是普遍的现象。

华兹华斯生活的时代,经过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基督教的大厦已经摇摇欲坠,但人们对神的追寻依然如故,宗教感不仅仅是善思者的精神需求,而且是人的本性使然。

[2]
作为一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除了追寻自由、个性、真情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理想就是永恒。

对永恒的存在及存在的永恒的追求是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华兹华斯正是在大自然中找到了自由、个性、真情及永恒。

他对大自然的向往,犹如一个基督徒对天堂的向往,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基督来说,进入天堂是来世的荣耀;对于华兹华斯,进入大自然是现世的恩赐。

华兹华斯的宗教思想在诗中主要表现为泛神论思想(他后期诗作则向基督教思想靠拢)。

所谓泛神论就是指神无形无相,存在于万事万物中。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世界里,神无处不在。

神存在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大自然的每一事物都有神性,神的精神寄寓于现象世界。

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追寻、陶醉,从宗教思想的角度来讲,就是对神的寻觅。

看他的露西组诗之一的《无题》中的诗句:
如今的她呢,不动,无力,
什么也不看不听,
天天和岩石树木一起,
随地球旋转运行。

再如《鹿跳泉》。

这首诗同样表现出任何生灵都是神的显现这一泛神论思想。

诗中他对遭猎杀死去的鹿抱着无比悲痛的心情。

他写道:
公鹿的横死,造化不会不在意,
她以神圣的悲悯表示了伤悼,
上帝寓居于周遭的天光云影,
寓居于处处树木的青枝绿叶,
她对她所爱护的无害生灵,
总是怀着深沉恳挚的关切。

华兹华斯的思想里,上帝与自然合二为一。

上帝在周遭的天光云影中,在树林的青枝绿叶里,存在于每一条小溪,每一颗小草,这正是泛神论观点。

他的名作《丁登寺》,对大自然的赞美更是富有浓厚的宗教味道。

那轰隆的瀑布、峥嵘的峭崖和苍翠的树林,都是他的追求和爱恋,“纯粹的精神”即体现于其中。

诗中华兹华斯对她妹妹多萝西的忠告,更是回响着《圣经.诗篇》的曲调。

她忠告妹妹“当你的心灵成为储藏千种美景的广厦,当你的记忆成为寄寓万曲音乐的庐舍……这温和欢乐将带来多少慰藉,我做此祈求,因我知道自然永远不会辜负热爱他的心灵。

”《诗篇》回响着同样的音调:“有一件事我祈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宫殿里,住在你的殿中便为有福”。

他希望他的妹妹沉浸在大自然的欢乐中,分享永恒的“纯粹精神”。

参考文献
[1]陈铁民选注.王维:孟浩然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8.
[2]华兹华斯著.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10.
[3]叶维廉.中国诗学[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7.
[4]何方形.中国山水诗审美艺术流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5]孙昌武.禅师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1997.8.
[6]狄兆俊.中西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