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意境赏析

合集下载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以其深邃的山水诗而闻名。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独特而有影响力,本篇将对他的创作特点进行详细解析。

1. 深邃的意境描写王维的山水诗注重表现深邃、丰富的意境。

他善于通过具象景物来表现抽象情感,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来营造出独特而隽永的意境。

例如在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简洁明快却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高楼之巅,俯瞰着壮丽壮阔的大自然景观。

2. 蕴含哲理思考王维在山水诗中常常融入对人生、自然以及宇宙等伟大命题的思考。

他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和感悟,展示了对生命和人性问题的深度思考。

这种哲理思考赋予了他的诗歌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在他的《终南别业》一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样凄凉而寂静的描写,隐喻出王维对人生虚无与存在的思考。

3.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王维的山水诗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景物之间的巨大反差,从而达到与实际相符合却又超越实际的效果。

他通过这种对比,以更鲜明生动之姿表现出山水背后所包含的世界、人情和社会等多重意义。

例如在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明年春去也,千里不留行”这样短暂而残酷的表述,呼应了战乱岁月中无数离散人士悲剧命运。

4. 细腻温情之美尽管王维常以客观视角创作山水诗,但其中透露着浓厚地温情。

他注重展现自然万物间微妙而真挚地联系,在描写中体现出对自然界万物赋予灵魂和感情的观察力。

这种细腻温情之美使他的诗更具亲和力,也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在他的《送别》一诗中,“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疆”这样对自己过去人世中纷扰琐碎与现在超脱自由的抒发,流淌着一种深沉而温情的力量。

5. 推崇自然与兼容并蓄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推崇自然、注重个人心灵修养的精神。

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又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展示了其诗歌创作上开阔和包容态度。

王维倡导“返璞归真”的境界,代表着中国美学思想对山水艺术的一种追求。

《王维诗中的山水意境及其影响力》

《王维诗中的山水意境及其影响力》

《王维诗中的山水意境及其影响力》引言人们常说,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山水诗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深厚的修养,在诗歌中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山水意境。

本文将探讨王维诗歌中的山水意境,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力。

山水意境的特点山水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出人物心灵的境界和情感。

王维的山水意境有以下几个特点:1. 意境深远王维的山水诗往往通过描绘山川溪流、林木花草等景物,展现出无边无际的宇宙与壮丽的自然景色。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深远的画面中,让人感叹自然的壮美和宇宙的广袤。

2. 情感凝练在王维的诗中,山水意境往往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

他通过表现自然景物的变幻和流转,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等情感。

他的诗作往往简练而凝练,将复杂的情感用极少的文字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以意象为主王维的山水诗中,意象是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法。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创造出了大量鲜明而具体的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青山遥相向,白水绕腰回”。

这些意象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王维山水诗的影响力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在当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对后世的文学影响也是深远的。

以下是其影响力的几个方面:1. 对后世山水诗的影响王维的山水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种新格局。

他将山水景色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将诗歌的表现对象从人物转向自然,使得山水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

他的作品为后世的山水诗人提供了范例和借鉴,影响了整个古典诗歌的发展。

2. 对艺术创作的启示王维的山水诗作品中的意境和意象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也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启示了后世的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的创作者,引导着他们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3. 影响文人雅士的境界追求王维的山水诗意境深远、情感凝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其深沉的佛理禅境之美而广受中国文人的赞誉。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王维以深邃的思考和超越凡尘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元素,传达了佛理禅境的宁静、空灵和超脱。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紫花红两岸绿,半江青,半江红。

”这里的山、水和花草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静谧。

王维在诗中常常运用“物我两忘”的意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佛理禅境的“无我”和超越。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寺钟鸣昼不息,渔舟唱晚响空中。

”这里的山寺钟声和渔舟的歌声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消除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能够超越私欲和功名利禄的困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与空灵。

王维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处来表达佛理禅境的微妙和神秘。

例如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无限探索,以及佛理禅境中的无垠和超越。

他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引导人们超脱日常的烦恼和纷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和解脱。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融入了对时间的深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佛理禅境中的对于生命的平和和超然。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日本春山陌上开,青塔晨钟忽可闻。

”这里的“日本春山”和“青塔晨钟”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王维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平和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淡然和超越。

王维的山水诗中融入了深刻的佛理禅境之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融入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幅宁静、超脱和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解脱。

《王维山水诗: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与画意相结合》

《王维山水诗: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与画意相结合》

王维山水诗: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与画意相结合概述王维(701年-761年),唐朝初唐四杰之一,被誉为"文学宗派的奠基人"。

他在古代诗歌创作中独具特色,尤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将意境与画意相结合。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关系。

王维的山水诗的特点1.自然描写:王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对大自然奇妙变幻之美的敏锐感知。

他善于捕捉每一个瞬间,并以简洁而精确的语言描述。

2.感情表达:王维通过山水诗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他常常借助自然景色来抒发内心情感,使读者能够共鸣并引发共鸣。

3.以意境为重:王维追求意境美,在描写山川河流时注重场景构图和气氛营造。

他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夸张等,让读者在读诗时产生强烈的触动。

王维山水诗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关系1.继承与发展:王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重要开创者,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拓展了这一传统流派。

他受到了北朝文学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加入了个人风格,从而形成了具有独创性和深远意义的作品。

2.影响后世:王维的山水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许多唐宋以后的文人学习并模仿王维的写作风格,使得山水诗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3.艺术享受与审美意义:王维将视觉感受与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呈现山水景色同时引发读者思考。

通过其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人对大自然之美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思考。

结论王维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通过独特的意境与画意相结合,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深度融合。

他对山水诗的创作影响了数百年后的文人,并使得山水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王维的作品能够让我们沉浸于大自然之美,同时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思考与表达,给予我们审美上和心灵上的享受。

(字数:298)。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辛夷坞》诗歌鉴赏

王维《辛夷坞》诗歌鉴赏

王维《辛夷坞》诗歌鉴赏《辛夷坞》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该诗以其自然灵秀的描写,流畅平和的节奏,与意蕴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唐诗中不可忽视的佼佼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辛夷坞》诗歌鉴赏。

一、诗歌背景《辛夷坞》是王维的山水诗之一,这篇诗的背景是王维和他的朋友们在太原辛夷坞游玩时,感叹景色美妙,遂写下了这篇神韵奇妙的诗词。

王维在创作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如风声、翠色、山光等,表现了他对景色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二、诗歌内容《辛夷坞》全诗共十六句,描绘了夏日午后辛夷坞醉人的山水景致,以及诗人对生命的几番感慨。

诗中所描绘的风景中夹杂着人文符号,如:石屏垂红、桃花潭水深千尺、泉声咽危石。

这些描绘,虽然不升腾于破碎太空、奔逐于敞开海洋,但却极尽了它们所能给诗歌带来的各种构建力量。

同时,也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迷惘与感性的回应。

三、诗歌特色1. 山水清新却婉约,诗歌山水清新幽邃,而王维的描写则富有古典大气。

全诗细致而又富有意境,展示了王维诗歌中独特的“情景交融”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少有的“我”字出现《辛夷坞》中,王维少用“我”来描绘自己个人的情感世界,而更多借助了清新的山水来表达思乡、思亲、思旧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情感交融。

3. 平易近人的语言王维,诗歌中简单的语言却高度呈现了诗人的情感以及所感。

使用富有节奏感的五言与七言进行贯穿字画,增强了文本的流畅度。

4. 中国文化特色在《辛夷坞》这篇入木三分的诗中,王维对自然景致的表达不仅抓住了气象特征,而且在古代中文客体符号和意识形态模式的遗迹里表现出了重要价值。

四、诗歌意义1. 山水态度的表达创作中,王维采用了一种平和、淡雅、自然的山水态度,赞美和感受到自然之美,让人产生了精神上的舒适和愉悦。

2. 人生哲理的思考然而,田园的意象中,与自然景物反复沉淀的思考更加让人深刻。

《辛夷坞》诗中,王维则是以自然的视角,瞩目了细节、捕捉瞬间,将片段琢磨成哲理。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隐居生活的向往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山居秋暝王维〔唐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归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

2、注释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此处实亦自指。

留: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的是清秋薄暮雨后初晴时的山村图景,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

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

开元二十八年(740)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此诗即作于这个时期。

四、整体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王维《终南山》赏析: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王维《终南山》赏析: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王维《终南山》赏析: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王维的《终南山》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抒发个人情感的经典山水田园诗。

此诗以终南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终南山的宏伟壮丽与神秘多变,同时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一、作品原文终南山王维〔唐代〕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住所临近。

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2、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连山”句:极言终南山之广。

连山,一作“连天”。

接,一作“到”。

海隅(yú),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回望合:四望如一。

天都:天帝所居。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

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左右青霭,表里紫霄。

”霭,云气。

入看,逼近看。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将天上星宿和地上区域联系起来,把地上某一区域划在某一星空的范围之内,称为分野。

中峰:指终南山的主峰太乙峰。

此句意谓仅太乙主峰一山,已属于不同的分野,这就突出了终南山区的大。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殊: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隔水:一作“隔浦”。

樵夫:打柴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山水诗意境赏析
王维山水诗意境赏析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王维山水诗意境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评价,这主要是缘于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在描写山水自然的形貌中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超凡脱俗境界。

品读王维的山水诗歌,读者常常会被其笔下的那种清寂空灵的山林景象所吸引,但更会被其所创造的那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于明灭瞬间寄寓生命感悟的审美空间所感染所陶醉。

王维的山水诗歌创造所达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妙境界,极易诱发和开拓出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体味诗中所包含的情、理、意、蕴、趣等无穷韵味。

可以说,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将其生命感悟与眼前的自然景物相组合,将诗情转化为读者经联想就可把握的生动画意,又在灵动的画面里渗透其浓郁的诗意,通过“诗情画意”完美地体现其崇尚佛禅、感悟生命的审美意识形态。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古人认为,有了情与景的交融,读者才可能在实境(景)的诱导下开拓出一个更为丰富、广泛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个空间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与扩大;另一方面,是读者伴随着对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读者由此获得一种“不尽之意” 和“味外之旨趣”。

而抒情艺术作品的理想状态正是要创造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意境。

受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作,不仅仅善于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状貌做细致描摹、刻画,使自然之景显得生动具体,实现其“如画”的可感境界;他还更擅长在这些“如画”的山水自然形象上
承赋一种别样的意蕴,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哲理——即禅宗的色空观念。

历史上以佛禅为内容的诗歌并不少,唐代佛风炽盛,此类诗作更多。

与唐代其它谈禅说教诗作有所不同的是,王维那些表现禅宗哲理的山水诗作,总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艺术创造来描绘自然的独特形象这一特殊手段,把佛教禅宗的那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景的感性形式之中,他总是能巧妙地借助山水自然之物的外在形象和生动具体的灵动画面,表露诗人自己独到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

王维在佛风炙热的盛唐时期,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他对佛禅是越老越执着。

佛教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王维的生活情趣和政治态度,使他与社会似远非远,与政治若即若离;而且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强化了他的人格自塑方向,在诗歌创作的意趣上,他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佛禅义理融入作品中,以佛禅视角审视自然。

因此,王维的山水诗歌总是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佛禅色彩,在散发着浓郁自然空寂意识的同时,又洋溢着物我相容、物我两忘的无言大美境界。

王维山水诗歌的无限魅力主要来自于其深邃的意境。

在选景方面,他似乎刻意又随意,能朴素而自然地为情造景。

自然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他惯于捕捉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自然之景,并巧妙而自然地把自身进行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与眼前之景结合在一起,借助自然美之形象来寄托其为之执着的禅学思辨,从而把佛学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

通读王维的山水诗歌,我们会发现诗人特别喜欢描写和刻画那些清寂空灵的山林、光影明灭的薄暮、似有非有的雾蔼和扑朔迷离的光与影,并以此来表现他对自然万物空寂状态的感悟与体验,这些自然景物在他的笔下自然、随意、可触、可感,似乎是俯仰既得、随意拈来,却又古灵精怪、瞬息万变。

王维所极力追求的这种空寂的诗歌意境,正是他的佛禅色空思想意识的体现。

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写景上更为渺远、灵动和沉寂,在表现禅理方面也更为巧妙、独特。

诗中那种空寂的意境,其韵味尤其幽远深邃。

全诗仅用了寥寥二十字,择取空山密林的一隅,只描写了傍晚时分林中之景的瞬息变
化,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帧深邃渺远的深山静景画面,引起了读者对当存在生命意义的幡然惊悟。

诗的前两句以动衬静,勾画出山涧的空寂;后两句则明、暗对照,借冷暖色调的反差来表现林的幽深,语淡而意远,看起来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画面里寄托了诗人那特定的宗教哲学的'色空理念,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却让人咀嚼不尽。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王维的山水诗长于刻画自然物在一刹那之间的分藉现象。

借助于那细致入微的笔触,他常去描绘涧溪中的落花,幽谷中的鸟啼,山岚霭烟的霎时变幻,寒灯下的虫鸣和微风中的细叶,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表现一点声息和些微动态,使作品包孕者一种别样的情味。

王维山水诗总是以极大的兴致描写和表现自然界空灵的意境,以此传达他山水诗歌的旨趣,主要根源于禅宗教义上对世界空虚理论的论证。

王维既是一个禅宗信徒,又是一个山水诗人,以佛学禅宗的世界观观察自然、表现自然,以山水诗表现禅理,是顺理成章的。

尤其到了晚年时期,王维越发将禅宗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所写的那些写景诗,确是处心积虑,处处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禅学思辨。

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丰富的禅理意蕴,以表现自然虚空不实与变化无常。

诸如: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采翠时分明,西岚无处所。

——《木兰柴》
空山新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些诗中所描绘的山野乡村的景色气氛是相当空寂、相当悠远,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游离于现世之外的悠闲情调和幽冷孤寂的心态。

王维特别喜欢表现那种“色空有无之际”的景象,带着闪烁而朦胧的笔调,在有无与飘渺的画面中引导读者去领悟自然界的无常和不真实。

就这些诗的意境所显示的共同特征来看,都是似有非有,若即若离,隐约而又不可捉摸,才临其境而又景象模糊,给人以虚空之感。

正如清人赵殿曾分析说:“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
可得。

”总之,王维山水诗将物我相融的境界表现得极为精到,诗情画意中蕴涵禅理也极为巧妙,对山水景物空寂的自然神韵的刻画独特玄妙,这种静谧空灵的意境和淡远萧疏的风格,极易把人带入一种幽美的境界,使人在自然陶醉中忘我,在忘我中回归自然。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意境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他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身心入境;而描写情境,则需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至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可见意境的生成是“情”与“景”妙合无垠的结果,而不是情与景的堆砌。

意境的构成需情与景两大要素和一个审美想象空间。

审美想象空间一方面是读者对诗中原有画面在联想想象中的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是伴随着具象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基于王维诗歌易于让读者产生和形成审美想象空间的意境特征而言的。

王维的山水诗,在写景上“观物微”,自然物的形状、色彩、声音等特征都能被他巧妙拿来自由运用,用画理建构诗歌形象,使人如临其境,犹闻其声;在表意上又“托兴远”,常借自然景物的动、静之趣寄托抽象的禅理。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在这里刻意表现深林的寂静,但却没有片面地突出寂静,而是以琴声和啸声来衬托山的空寂,其目的却是映证自己的禅悟之乐。

诗人没有渲染月人相亲的情趣,却是以“月照”之幽来映证自己的归寂之态,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样,都是将“别有的一番情味”寄托于其中。

可以看出,王维山水诗中这些精彩、细致入微的景物描绘,十分生动和形象,达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亦动亦静”的神韵效果,但“动”与“静”描写旨在寄于诗人体悟到的佛禅理性思辨。

诗人是将其笃信的佛教禅宗义理巧妙的寓含在其山水诗歌的景物形象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自然景物的动态描绘,来表现世界万物“静止”和“寂灭”的禅理。

总之,作为古代山水诗的代表诗人,王维诗歌中那种超凡脱俗的
审美意境和渺然的禅趣确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不仅注重于为情设景,更擅长于借景寓情,写景生动别致,有“入画”之感;寓情精妙高远,有溢于“言外”之妙。

情与景相得益彰,令读者体味到无穷的旨趣。

【王维山水诗意境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