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影评
卢旺达饭店影评

《卢旺达饭店》影评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
一百万人在这场动乱中呗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
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
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
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
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通过他的努力使他的家人和朋友得到了安全。
米勒·科林斯饭店是一家四星级酒店,接待的也多是外国人,还有就是当地有身份地位的人,作为一家四星级酒店,从它的设施,设备上来说,都是符合四星级的标准的,游泳池,专门的洗衣房,接待厅,餐厅等,影片中有一幕场景是饭店突然停电了,保罗丝毫不紧张,因为饭店有自行发电的设备,饭店的环境也很好,在夜晚也能给客人以温馨,浪漫,舒适的的环境。
从饭店的食品来讲,都是新鲜运输的食物,而在运输途中的死掉的龙虾,也并不会给客人食用,但仍然会利用起来,总的来说,在食品上面是有充足的准备的,到影片后期,很多的东西都没有了,也是因为战争局势的影响,在那样的战乱环境下,食物的稀缺是很正常的。
饭店的房间也都是有区分的,有普通的,也有总统套房。
入住的客人也都是有明确登记的,在当时已经用电脑进行登记和管理了。
从影片中的房间来看,房间很大,有客厅,餐厅,卧室,洗手间等,应该说是一应俱全,但床上的被子却很凌乱,这也说明其服务的不到位。
饭店的服务方面,总的来讲还是很好的,但饭店的前台接待处的服务人员却不是很好,态度方面应该更具有亲切感,应该更多些笑容。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人性的挣扎与宽容的光芒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人性的挣扎与宽容的光芒《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人性的挣扎与宽容的光芒电影《卢旺达饭店》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以1994年卢旺达种族屠杀为背景,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宽容的光芒。
通过深入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该片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与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同时也让我对人性的力量和宽容之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电影以保罗·鲁塞塞巴吉纳(Paul Rusesabagina)为主角,他是一家位于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饭店的经理。
在种族屠杀爆发后,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但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将饭店变成了一个避难所,为800多名逃亡者提供了庇护。
保罗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人性的挣扎与宽容的光芒。
首先,电影展现了保罗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挣扎。
当种族屠杀开始时,保罗作为一个饭店经理,面临着巨大的道德困境。
他不仅要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威胁。
然而,保罗并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以一种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际关系,为逃亡者提供了庇护。
他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展现出了人性的坚韧和勇敢,这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电影展现了保罗的宽容和人性之美。
在饭店内,保罗接纳了来自不同种族和阶层的逃亡者,他不问他们的背景和信仰,只关心他们的生命安全。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性的宽容和对他人的尊重。
尽管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威胁,但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不愿意加入任何种族冲突,而是努力维持和平与和谐。
他的宽容和善良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人性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电影还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场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力。
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和残酷的描绘让我震惊和心痛,我无法想象这样的悲剧竟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种族屠杀让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黑暗,无数无辜的生命遭受了摧残和伤害。
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形象,让我对战争和种族歧视的恶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与和谐的社会。
卑微的救赎——《卢旺达饭店》影评

卑微的救赎——《卢旺达饭店》观后感那些血腥的、暴力的、泯灭人性的,是那么安心的存在。
因为,我们总喜欢说:我们是卑微的、渺小的、无能为力的。
难道面对在自己眼底的暴行,我们就不能做一点什么?电影开头:最近的一轮停火来的太晚,这新村庄未能幸免。
电影结尾:“听说没位子了。
”“永远会有位子的。
”故事结果: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在基加利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庇护了1268名图西人和胡图人难民。
2002年,奥古斯丁比兹蒙谷将军于安哥拉获捕并遣送至坦桑尼亚的联合国战犯特别法庭,再在此同一法庭,英特哈瓦首脑乔治·鲁塔干达被判处无期徒刑。
屠杀于1994年7月结束,图西人民反抗军将胡图军队以及英特哈瓦民兵驱逐至越过边境的刚果,留下了满地将近百万名得尸体。
整体分析:平静的画面、克制的镜头诉说着残酷的真实。
这和很多灾难战争电影不同,《卢旺达饭店》中没用使用大张旗鼓、煞有介事地渲染鲜血淋漓的暴力场景,而是以克制和内敛的镜头,以表面上的若无其事,表现内部翻滚的波涛汹涌的真实。
让观众看到,血腥,屠杀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存在。
和很多灾难战争电影相同,《卢旺达饭店》中使用一个主人公推动故事的发展,使得电影结构紧凑,故事的冲突部分更加突出。
让观众看到,救赎只是一念之间,如此而已。
电影不想单纯地赞扬保罗,而是一种深沉的纪念,纪念普通人在灭绝人性的灾难中散发出的光辉,不止是保罗一个人,还有无能为力的联合国驻军司令官尼克·诺特,为了卢旺达的孩子们无数次返回前线的白人女性苏菲·奥康尼多。
在这一点上,电影成功地做到了不忘记历史的目的:因为不管我们看到了多少交叉横叠的尸体,面对多少血流成河的镜头,这种在冰冷的反人性中维持的庄严和勇气,才是人类能够避免下一次大屠杀发生的真正力量。
角色分析: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尼克·诺特,苏菲·奥康尼多。
六十亿分之三的存在,却救赎了一次六十亿人的内心。
卢旺达饭店电影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电影观后感《卢旺达饭店》是一部动人心弦的电影,它讲述了在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中,一位聪明勇敢的酒店经理如何保护和救助难民的真实故事。
该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细腻而真实的叙事方式,展现了生死之际的人性和善意,令人深思。
本片以1994年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家豪华酒店中,酒店经理保罗·鲁西塔(保罗·鲁贝西Gaston)在暴力肆虐的种族屠杀期间和他的员工们一起,将酒店变成了一个难民营,为800多名逃亡的图西人(Tutsi)提供了庇护所。
电影通过一个接一个的事件展现了保罗的决心和聪明才智,以及他如何进行谎言和欺骗来保护难民,使他们免于灭绝的命运。
影片的开头是一段快闪回,展示了保罗和他妻子的美好生活,以及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的爆发。
这种虽然简短但极具震撼力的开头让观众迅速进入剧情,意识到故事的严肃性和紧迫感。
片中的细节刻画令人难以忘怀。
在酒店转变成难民营期间,保罗冒着生命危险与肆意屠杀的民兵对抗。
他发现一个名为“红色河”的秘密地下室,将女佣与建筑师们藏在这个地方,使他们免于种族灭绝。
保罗还提供粮食和水供应,聚集了来自各方的逃亡者,确保他们的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族灭绝事件的残酷性变得越来越明显。
电影展示了逃亡者面临的困境和威胁,警察和军队的缺席让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保罗与来自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取得联系,寻求保护,最终他们在电影的高潮中成功地营救了被困在酒店中的难民。
《卢旺达饭店》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种族屠杀的电影,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善意的电影。
保罗·鲁西塔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们,用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
他的善良和勇气在种族灭绝的黑暗中闪耀,给世人带来了希望和启示。
除了人性的反思,电影还涉及到了政治和种族问题。
它揭示了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以及政治动荡对无辜人民造成的伤害。
电影通过真实的叙事手法,将观众带入那个动荡的时代,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并反思历史。
卢旺达饭店的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的观后感卢旺达饭店是一部由特里·乔治执导的电影,于2004年上映。
该电影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期间,一位酒店经理保护了一群来自各个种族的人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有以下几点观后感。
首先,电影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一面。
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种族间的仇恨和暴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让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和血腥。
然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主人公保罗却展现出了无私和勇敢的一面。
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努力保护饭店内的人们,提供食物和住宿给那些逃离暴力的无辜百姓。
他的行为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以及在绝望中不屈的勇气。
其次,电影中展现了种族主义的极端可怕。
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种族主义成为了导致暴力蔓延的根源。
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划分为不同的种族,相互之间产生了敌意和仇恨。
这种极端的种族主义导致了数万人的死亡,无辜者被残忍地屠杀。
电影通过纪实的手法,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时期的恐惧和残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种族主义的可怕后果。
此外,电影中的展现了人道主义的力量。
尽管面临着残酷的屠杀,但仍然有一些人选择站出来,保护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们无畏地面对死亡威胁,为了不同种族之间的和平而奋斗。
这些人道主义者通过他们的善行和勇气,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他们的行动警示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困境,都应该保持善良和正义,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最后,电影还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中很少提及。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电影中展示的种族主义和屠杀的场景让人震撼,也让人更加珍惜和平和宽容。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才能更好地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总之,卢旺达饭店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它让我对种族主义、人道主义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在我内心深处激发起对正义和勇气的敬佩和追求。
影评《卢旺达饭店--人性与制度的双重拷问》

卢旺达饭店--人性与制度的双重拷问冯和山摘要:让人性从创伤中复苏,让社会在悲剧中强大,靠的不是冠冕堂皇的为死难者祈福,而是铭记尊重,以史为鉴,摘除人性和制度的双重毒瘤。
宗教和种族问题一直是世界恐怖主义者兴风作浪的武器,他们总是打着追求宗教信仰和种族自由的幌子挑起各种战火,而无论如何,以残害无辜民众为目的的恐怖行为都必须被予以坚定的还击。
除此之外,我们也必须认清几千年的儒家教育养就的人人自保的恶性和我们这个国家制度的不完善。
先回到影片,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最撼动人心的——真实。
片中一个高潮出现在外国人撤离的时候,满怀希望的主人公本以为联合国是来接走难民们的,却没想到只是来接走外国人,接走白人,等待难民们的恐怕是凶多吉少,在滂沱的大雨中,主人公看着联合国的车队离开,想着上校酒后的真话:你们是黑人,非洲人,连黑鬼都不是。
这个时候,突然驶来一辆红十字的车,车上都是从孤儿院带来的孤儿,一双双纯真中带着悲伤的眼睛,不解的看着联合国车队离开,同样不解的看着这个血腥的世界,此时,童声非洲民谣响起,大家都流下了眼泪。
八面玲珑的保罗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保护着饭店的顾客们。
保罗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苏菲·奥康尼多饰)却是图西族的,对他而言,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他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为了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所作为和与世界媒体的隔绝迫使保罗夫妇二人和在饭店中避难的1268名当地居民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我们一定让全世界都无地自容地去采取应有的行动”。
事态越来越严重,百日之内竟有约100万人死于非命,但米勒·科林斯饭店却成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绿洲。
影片有效的将卢旺达发生的悲惨动乱和全世界对此的反响分割开来,在影片中,保罗对难民说:“我们必须要让世界感到羞愧而采取应有的行动。
”卢旺达对于外界而言似乎只是牟利和旅游之地,暴乱发生之后,欧洲游客纷纷逃离卢旺达,远远的抛弃了这个获取快乐的地方。
卢旺达饭店影视赏析

我们看到了在现代文明下的20世纪末,发生着这样一场屠杀。
他们不问身份,不问性别,不问老少,只要图西二字便可肆无忌惮的痛下杀手。
是的,你不能想象,在那段时间里,整个国家法律,道德,人性完全丧失殆尽,你不能想象,一百万人像蝼蚁一样无关痛痒的被屠杀。
而这正是《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发生的背景,无比残忍也无比真实。
1994年,差一年我才出生,所以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这段历史。
可是今年我十九岁,在流逝的十八个年华中,我始终没有听闻一丝有关这场屠杀的消息。
难道是因为这是他国的灾难所以便可不提?难道是因为人们忘性太大,一瞬间便可忘记?直至后来看到影片中的这句话,我才似乎明白些什么。
“这些刀中国进来的,十五块钱就够了。
”在这样一场屠杀中,我们连一个冷血的旁观者也算不上。
但是,我似乎也不能这样的怪罪我的国家冷漠,我们的冷漠确实也牵扯着许许多多的原因,抑或者是借口。
联合国,西方社会,哪个不是就这样等着,就这样看着。
影片中还有一句话我印象太过深刻,是那个逃离的记者所说,他说:“我想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只会说:“哦,上帝,这真是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
”这样一句话却冷冷的告诉我们,没有谁会真正同情别人真正的苦难。
突如其来的灾难,百万生命的哀号,世界听不见。
地球的那一边依旧灯红酒绿,风景依旧。
那个黑暗的时刻,世界人民将照亮他们黑暗的最后一丝光芒也没留下。
整个世界将你遗弃。
在这场屠杀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看到了世界的恶意,看到了冷漠与逃离才是赤裸裸的人性。
屠杀,这样的题材总是沉重而深刻,谈多了人性的黑暗却也不是这部影片所表达的全部。
影片的男主人公Paul似乎承载着黑暗人性的所有反面,他是胡图族却深爱的一个图西族女人他的孩子是两者的混血,他管理着一家四星级比利时酒店,他的客人与西方社会息息相关,这样的生活背景在这场灾难的面前注定让他无法平凡。
或许是因为本部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又或者是因为拍这部影片时主人公原型依旧健在,所以我觉得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区别于其他有关人性电影在于他不是神,他是个人。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一)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恐怖分子袭击事件,人肉炸弹自杀事件,暴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知道,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己不知道叫幸福的幸福。
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面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
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么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心情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饭店》大致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故事。
饭店的名字其实叫米勒.科林斯饭店,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在这个饭店里发生的事情,是整个卢旺达大屠杀的缩影。
根据真实人和真实的事改编的电影,没有采用手持摄影跟拍,而是用冷静的第三人称镜头叙事;没有采用太多的长镜头,相反短镜头和升格镜头倒是占有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有意地将血腥画面过滤掉,同时在一些场景特意增加烟雾效果。
这些明显人工斧凿的痕迹又使影片看上去不伦不类。
对于电影来说这些是硬伤,不过这倒是增加了影片的纪实感。
不过演员真挚的演绎以及导演对镜头的把握又使的电影没有像纪录片一样令人觉得像是在看一部沉重的教科书。
这使得影片的反战的主题能够很好的被观众接受。
通过影片,其实很容易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爱能够带来和平,疯狂的人带来的残酷的战争是不能够被理智的、充满爱的人所接受的。
主人公保罗〃路斯沙巴吉那,一开始出场的时候伴随着他的是非洲风格的欢快音乐,他和朋友的谈论可以看出他是一名精明的商人,而这一点也可以从他对龙虾造假也可以看出来。
一个精明的商人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是不会为了别人的性命让自己牺牲这么多。
而他这么做则是因为爱。
最初是因为要保护自己图西族的妻子。
在卢旺达饭店外他用钱交换他的妻儿和邻居的性命,这个桥段让我想起同样是商人的辛德勒用钱交换犹太人。
保罗和辛德勒的区别则是,辛德勒是同情犹太人,
而保罗则是爱他的妻儿。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
这种用美好反衬血腥的手法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的变化,以致电影和观众脱节。
在影片前面的那一部分,战争还没开始,卢旺达饭店是做为一个高档的酒店,能够进出的都是有钱人。
在当地人心中感觉是神圣的地方。
这里居住的以外国的游客和记者居多,跟着影片前后的剧情对比一下,这些人是受害者们的所有希望。
这也是在大屠杀开始时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想往卢旺达饭店里涌。
影片中的几个外国人角色也很具有代表性。
那几个记者,象征的是西方媒体。
当大屠杀发生时,他们想着的并不是怎样帮助当地人,而是想挖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并且一直希望着离开卢旺达,保证自身的安全。
一个记者杰克说的一句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我认为人们看到这些影像,他们会说:’噢,上帝,太恐怖了。
’然后继续享受他们的晚餐。
”可以这么说,导演借着他的口,说出了那些臵身事外的人对这些没有人道的事情的主要看法。
酒店的董事会主席提伦斯象征着的是西方的资本家和政治家,对于资本家来说,利益至上,而政治家则是选票,例如法国人卖武器给叛军,他们就像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的保罗一样,不过他们做为局外人,并不像保罗一样,肯为当地人作出牺牲。
当然做为为数不多的资本家的代表,他还是有感情的,当有董事决定关闭酒店,他还是让酒店开着作为当地人的避难所。
当民兵要占领酒店时,他能够让政府帮忙帮保罗一个
忙。
发放签证的时候有保罗一家人的名字,虽然影片没有明确指出是他帮的忙,不过仔细想想也应该只有他了。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指挥官奥利弗上校象征的是当时联合国对当地事务的态度。
联合国并不是建立在世界政权上的的一个机构,可以说它是几个大国所承认并共同管理的一个维护当前格局的机构,上校有一句话,“我来这里不是创造和平,而是维持和平”。
不过面对当地的民兵,他们不允许开枪,面对记者又不能抱怨,当得知增援部队不会让当地人一起撤离时,上校这样更是表现出一种无奈。
所以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看的出来上校为饭店里的人还是跑了不少路,费了不少心思的。
而作为这些外国人中从头到尾都扮演着好人的就是红十字会的代表阿彻夫人,虽然她一直帮助保罗和其他图西族人,不过在整个影片中的出场次数不多,而且并没有对局势有多少的帮助,是否暗示着这些国际慈善机构对类似事件的有心无力呢?这些我无从得知。
不过最后,在阿彻夫人的帮助下,保罗找到了自己的两个侄女。
可以说,虽然她们能做到的贡献很小,但她们能够给水深火热中的人带来希望。
我上网了解了一下当时的背景,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
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
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
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
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
签订了和平协定。
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从而拉开了长达100天的人类灾难的帷幕。
屠杀开始后 ,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择臵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己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
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图西族和胡图族和平共处很多年,因为国际上的一些势力才使得他们有了矛盾,而这些势力并没有解决这些遗留问题,这才有了这样的悲剧发生,这部电影还有西方向当年问题的忏悔,有一个部分很说明事实,各国开始行动撤走全部外国人和侨民。
看到联合国的大巴士开来,神父激动地带着孩子们赶来。
然而维和部队的士兵们说,对不起神父,只有外国人可以上去。
天下着大雨,英国记者对服务员说别给我撑伞,我觉得可耻。
以及之后奥利弗上校做的是都可以看出来,不过忏悔并不能让时光逆转。
今天的卢旺达已经恢复了和平,而且我们也希望他们的人民能一直这样和平地生活,但愿这样的惨剧不要在任何一个地方再次发生,让这些永远成为历史。
龚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