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器图鉴:图示介绍中国古代常见器具

合集下载

中国文物鉴赏:青铜杂器

中国文物鉴赏:青铜杂器

雁足灯
西汉青铜灯。凹槽形 灯盘,柄和座仿雁足, 构思精巧,既沉稳又 美观。通高13.5厘米, 盘外径11.4厘米,重 0.82千克。保利艺术 博物馆藏。
雁鱼灯
西汉晚期青铜灯。1985年 山西朔县出土,整体作鸿 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 颈首、雁体、灯盘、灯罩 四部分套合而成。灯盘燃 灯时的烟从头颈进入腹中, 腹中贮水,可以融烟。通 体饰有彩绘纹饰。高53厘 米,长34.5厘米。平朔考 古队藏。
牛灯
东汉早期青铜灯具。 高27厘米, 长21厘米 1975年江苏睢宁刘楼 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牛灯
西汉早期青铜灯具。 高50厘米 ,长40厘 米。 1949年湖南长 沙北门出土。 湖南 省博物馆藏。
羊灯
西汉中期青铜灯。1968年河 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 出土,羊尊背与身躯分铸, 羊脖后置活钮,臀上安小提 钮。灯盘略呈椭圆。作子口, 靠活钮端有一小流嘴。羊尊 腹腔中空。高18.6厘米,长 23厘米,灯盘长15.6厘米, 宽9.2厘米,高3.2厘米。河 北省博物馆藏。
十五枝连盏灯
战国青铜灯具。十 五盏灯可同时点亮。 构思之巧,造型之 美,令人赞叹。
人形足高柄灯
西汉青铜灯。圈形灯盘,直壁平底,分内圈和外圈 两部分,分别为烛灯盘和油灯盘。内圈有烛托,外 圈有龙首嘴,放置灯捻,柄中空,底座盘形,直壁 线圈底,下承三蹲倨人形足。通高27.2厘米,径 17.3厘米,重2.48千克。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
西周素镜
西周早期青铜镜。径6.5厘米 。1958年陕西宝鸡市 郊出土,桥形钮,无钮座,通体光素无纹,是西周 时期罕见的铜镜之一。陕西宝鸡市博物馆藏。
错金银狩猎纹镜
战国时期青铜镜。径17.5厘米。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圆钮,镜背饰三组两两相对的联体龙纹,龙纹间配置 三组纹饰,皆错金系。镜体为元青铜镜。径18.7厘米。1962年宁夏隆德出土, 菱花形,圆形钮。通体鎏金,主要饰月宫图,左 侧一株桂树,右侧饰山门,门半掩,一人侧身远 眺,旁有玉免捣药。下侧为一桥,左右一人,右 有一人长袍束带,两侧各一执扇侍者。宁夏回族 自治区博物馆藏。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一般来讲,青铜器的主要类别有工具类、武器类、食器类、酒器类、水器类、乐器类以及装饰类等。

尽管如此,仍然无法涵盖全部青铜器品种,如居家使用的灯、炉、车马器等,商品交易中所使用的铸币以及铜版地图、象棋、铜碑等。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陈设欣赏价值。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

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

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

一,鼎煮食器。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1,商早器商代早期安阳博物馆藏三足,尖足,无盖,双耳2,商中后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3,周、战国中山王鼎战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盖,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

二,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古代计量器具

古代计量器具

古代计量器具1、商代骨尺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

今传世的几支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古尺,其长度在16-17厘米之间,约略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

尺上划分成10等分为“寸”。

有的尺在寸格中更细分为10个等分即“分”。

2、古代计时器--漏刻漏刻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

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来标示时间。

漏刻的历史不仅古老,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几乎始于新石器后期一直应用至清代。

至今保存最早的漏刻,是西汉时制造的。

据史籍记载,漏刻的发展大致为,由单壶到多级壶,由沉箭法到浮箭法。

东汉时,张衡改单壶为双壶,改沉箭为浮箭。

为了尽量保持漏壶水量基本不变,水滴受水壶速度均匀,从而提高计时的准确性,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漏壶多至三级、四级,以三级漏使用最为广泛。

中国的漏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器。

经考证大约在西汉中期,中国漏刻的计时精确度比14世纪欧洲的机械钟还高。

东汉以后,漏刻的日误差大多在20秒以内。

欧洲直到18世纪机械钟的精确度才开始超过漏刻。

图1:西汉漏壶刻铭文“千章铜漏一,重三十二斤”“和平二年”(公元前27年)“四月造”图2:元延佑三年(1316)造四级式漏刻,由日壶、月壶、星壶和受水壶组成3、古代计时器--圭表圭(guī)表是中国最古老、结构最简单的一种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由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表)和一把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两部分相互垂直组成。

根据正午时测量表影的长度可以推定二十四节气,从表影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确定一年的天数。

古人很早就观察到直立的标杆,影长不断随着太阳的位置不同而变化。

观察日影方位的变化,就可以逆推太阳的空间方位,从而得知相应的时刻。

用杆影测定中午的时刻其精度很高,是古代用来校准漏刻记时的主要方法。

据记载,西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造铜表,表高八尺,圭长一丈三尺。

后世多称八尺高表。

【收藏年鉴】经典雅致的24大类古瓷器器型图鉴

【收藏年鉴】经典雅致的24大类古瓷器器型图鉴

【收藏年鉴】经典雅致的24大类古瓷器器型图鉴1/68 60年代黄釉堆白花鸟天球瓶1、天球瓶: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

青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2/68 清窑变小天球瓶1、天球瓶: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

青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3/68 清代(1644-1911)天蓝釉料器天球瓶4/68 哥釉蒜头瓶2、蒜头瓶:仿汉铜瓶式样,元代始烧,明代常见。

明万历蒜头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有青花、五彩、兰釉酱釉等品种。

明成化蒜头瓶,口作花瓣型,耳为随意堆塑;正德时在瓶腹贴戟。

5/68 1959年作粉彩竹报平安蒜头瓶2、蒜头瓶:仿汉铜瓶式样,元代始烧,明代常见。

明万历蒜头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有青花、五彩、兰釉酱釉等品种。

明成化蒜头瓶,口作花瓣型,耳为随意堆塑;正德时在瓶腹贴戟。

6/68 清嘉庆豆青釉描金缠枝花卉凤蝶纹蒜头瓶7/68 明铜双龙耳蕉叶纹蒜头瓶8/68 清定窑黑釉堆花花口瓶3、花口瓶:宋瓷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都有此瓶式,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细颈微撇,圆腹、撇足。

各窑的制品不同点在于腹与足部的变化:景德镇的特点为腹部长圆,圈足,磁州窑和耀州窑则为圆腹喇叭形足。

花口瓶中的海棠瓶,上下都是三瓣海棠式;荷包瓶做荷包形,是宋定窑产品。

明清的花口瓶,多仿宋制。

9/68 北宋磁州窑设色开光婴戏荷花云鹤纹菱花口瓶10/68 宋定窑刮花牡丹纹五管瓶4、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纽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而短。

11/68 北宋青瓷刻花卉纹五管瓶4、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纽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茶器二十四图,领略古人精致茶生活!

茶器二十四图,领略古人精致茶生活!

茶器二十四图,领略古人精致茶生活!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出了唐朝时茶事所用的24种器具,通过了解这些器具,我们得窥唐人饮茶之器具形制与功能,并可一猜唐人品饮之法,下面一起来看下唐代的二十四茶器,看看你认识多少种。

茶道二十四器一: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

以越瓷为上品。

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二:畚(běn)用于收纳茶碗,碗与碗之间用特产纸隔开避免碰撞。

三:扎用茱萸木夹棕榈皮捆扎成刷状,或将棕榈皮一头扎紧套入竹管中做成笔状,用以清洗品饮后的茶具,类似现在的养壶笔。

四:筥(jǔ)筥(jǔ)是装炭用的竹篓,形状有圆有方,高约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亦有木箱者,外围用藤条编出六角圆眼状,底盖合拢后似竹箱,盖沿打磨光滑。

五:鍑(fù)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

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瓷鍑石鍑,富家有银鍑。

六:夹为小青竹所制一尺二寸长,用于夹烤茶叶之用。

小青竹所制茶夹烤茶时,将小青竹的水分与香气同时烤出,借竹香可增进茶滋味。

七:巾通俗的讲即抹布,现在称茶巾,以粗绸布制成,二尺长,通常做两块轮换使用,用以擦拭器具。

八:瓢用剖开的葫芦制成,又有用木头雕凿而成,用于舀水。

九: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十:炭挝(tànzhuā)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十一:火策亦称为火筷,又圆又直,顶端扁平,取炭用。

多以铁或熟铜制成。

十二:交床为十字交叉形器物,将上面木板中间挖去一块,用于安置鍑。

十三:纸囊又白又厚的藤纸双层缝制而成的纸袋,用于储藏烤好的饼茶,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十四: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十五:罗合、则罗合实为两样东西,罗为筛茶末用的细眼筛子,合为存茶末的盒子,罗与合配合使用。

则,量茶之多少。

中国古代书房中的四十五种文房器玩(一)

中国古代书房中的四十五种文房器玩(一)

中国古代书房中的四十五种文房器玩(一)中国古代书房中的四十五种文房器玩(一)admin 中国家具 01-13 49书房是读书人的天地,是读书人生产精神产品的地方,一个人即使再刻苦,再勤奋,也需要休息,需要调养,中国文化讲究埋头拉车,更讲究抬头望路和积蓄力量。

书房也叫文房,在文房里休息,闲下来的时候玩点啥呢?文房器玩有多少种品类?早在明代就有一个叫屠隆的人写过一本《考槃余事》,他在书中记载了具有代表性的四十五种文房器玩。

笔格、砚山、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砚匣、墨匣、印章、书匣、印色池、糊斗、蜡斗、镇纸、压尺、秘阁、贝光、叆叇、裁刀、、剪刀、途利、书灯、香橼盘、布泉、钩、箫、麈、如意、禅灯、诗筒葵笺、韵牌、五岳图、花尊、钟、磬、数珠、钵、番经、镜、轩辕镜、剑。

读完这些名称,是不是至少有一半让你一头雾水?第一次听说?结合图片,我就说一说这四十五种文房器玩的用途,使用方法,以及和现代生活的关系。

若有耐心,细细读之、品之,定能感受到悠久的中国文化带给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用在古董上更为适合。

凡事皆有天机,请释躁矜平,看一看这些岁月供养的器物。

笔格,架笔之用,也叫笔山、笔架。

有多种造型和多种材料。

砚山,指原石制成的砚,既能当砚,又能赏石。

笔床,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有瓷、翡翠、紫檀、乌木等多种。

笔屏,插笔与袖珍小屏风合体的专用文房用品。

有多种造型和多种材料,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且较为普极。

笔筒,放置毛笔器物,各种材料,各种形状都有。

笔船,用于横放毛笔,以木、牙、铜、玉质材料制作。

多作长方形,口沿外撇,内设笔搁。

笔洗,洗涮毛笔之用,多为陶瓷、石头等制成。

笔掭,伺候毛笔的文玩,测墨的浓淡。

水中丞,就是指水盂,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

有多种造型和多种材料。

水注,原名砚滴,滴水磨墨之用。

明宣德年间,受阿拉伯人影响,曾烧造出的较大的青花水壶瓷器,常用于净手或浇花。

砚匣,又叫砚盒,安置砚台之用,多为优秀木材制成,常刻铭文。

古代器皿名称大全

古代器皿名称大全

古代器皿名称大全1、樽古代大中型盛酒器具,多有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瓢多用剖开的匏瓜或木头做成,一般用来舀水、酒等。

唐·韦应物《简卢陟》:“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3、钵(bō)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似盆而较小,一般指僧人所用食器。

五代·贯休《陈情献蜀皇帝》:“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

”4、杓(sháo)一种有柄的可以舀取东西的器皿。

宋·陆游《斋燕集次元韵》:“绮盘翠杓春满眼,我胡不乐君将行。

”5、铛(chēng)三足温酒器,或烙饼做菜用的平底浅锅。

唐·李白《襄阳歌》:“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6、杯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多为圆筒状或喇叭状。

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7、盏小杯子。

宋·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8、觞(shāng)古代酒器,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

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9、罍(léi)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体量略小于彝。

·李世民《帝京篇十首》:“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10、盘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唐·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11、缾与瓶通,汲水器,一般指腹大颈长的容器。

唐·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2、缶(fǒu)瓦器,圆腹小口有盖,用来汲水或盛液体。

宋·陆游《迁鸡栅歌》:“竹箪朝暮有余粒,瓦缶亦自盛清泉。

”13、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宋·王安石《寄孙正之》:“万事百年能自信,一箪五鼎不须论。

”14、篚(fěi)圆形竹器,用以盛物,相当于现在的竹笼。

馆藏青铜器大全,一次看个够!

馆藏青铜器大全,一次看个够!

馆藏青铜器大全,一次看个够!青铜容器,是夏商周时期最主要的器类之一,包括炊器、食器、酒器、盥洗器等。

大部分青铜容器皆为礼器。

1炊器:又为烹饪器,是古人煮鱼、肉、稻谷熟食之器。

鼎:古代的烹饪之器,和现在家里的锅差不多,用来煮或盛放鱼、羊、豕肉。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比如有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方鼎-国家博物馆鬲[lì]:形状和鼎相似,侈口、三空足。

一般煮饭用,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

西周中期-师趛鬲-北京故宫博物院甗(yǎ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有圆体三足和方体四足两类。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音赠),放置食物;下部为鬲,盛水。

青铜甗-中国国家博物馆匕:相当于现在的汤匙、调羹,是古代挹取食物的器具。

从体上分为尖形体匕和椭圆体匕,从柄上分为曲柄匕和直柄匕。

青铜匕-湖北省博俎:读音:zǔ砧板,切肉用,宰割的工具。

大多为木头,青铜的很少见。

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春秋青铜俎-河南省博物院炭炉:类似盘,烧碳用,常有链,长方形为多。

春秋青铜炭炉--安徽博物馆2食器:是古人盛食物的器皿,食器通常有盖,里面的食物不易散落。

簋(guǐ,音轨):相当于现在的碗,用来盛饭。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

班簋-首都博物馆造型特别的簋-山西省博物院簠([fǔ], 音辅):其实和簋的作用相同,也是盛食物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盖与器的大致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是相同的两个器皿。

青铜簠–国家博物馆盨(xǔ):用来盛黍,稷,稻,粱用。

椭圆形,敛口,腹侧有耳,圈足,上有盖,盖上有四个矩形钮或圈足。

青铜盨--故宫博物院敦([duì],音对):盛黍、稷、稻、粱用。

由鼎演变而来,形状酷似西瓜,又称西瓜敦或西瓜鼎。

其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体合成球体或卵圆体,两环耳、三短足,盖也可反过来使用。

青铜敦-上博镶嵌几何纹敦-战国晚期豆:古为食肉器,又为菹醢(zu hai,音祖海)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 于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
12

Yí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13

Lì古代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14

Dòu 先秦时期汉族的食器和礼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 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古器图鉴
图示介绍中国古代常见器具

Zūn 今作樽,是商周时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青铜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 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
2

Léi 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3

Yǒu 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4

Bù 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 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5

Zhì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6

Gū 古代酒器,青铜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
15

Jiàn 鉴是盒子。有铜冰鉴,即鉴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起到对食物防 腐保鲜的作用。
16

Hú 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17
7

Gōng 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 附有小勺。
8

Jué 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9

Jiǎ 古代青铜制的酒器,圆口,三足。
10

Shāng 羽觞,古代盛酒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饼形足 或高足,考古界亦称为耳杯。出现于战国时期,延续使用至汉晋,其后逐渐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