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历法
【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鲁僖公三十三年、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庆历四年等。
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

”
课堂小结 茫茫宇宙,无边无涯,古人在探索宇宙的同 时也留下了许多与天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仅凭一节课的学习难以全面掌握,希望同 学们课下总结本节课知识,在平时阅读中搜 集整理与天文相关的文化知识。
布置作业
1.完成课下限时练习。 2.搜集整理参商、白虹贯日等与天文相关的 文化知识
【文曲星】星宿名,北斗星之一。旧时
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 星下凡。
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
比干、范仲淹、
包拯、文天祥、
许仙的儿子许仕林。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 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 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 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 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三垣(yuan)】垣,星空区域名。古代天文 学家将星空分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 (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 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 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 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 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亦称北辰,是北方天空的标志。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 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中 国 古 代 天 文 知 识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 家之一,而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 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
冬至中国农历历法与冬至日期的测算方法

冬至中国农历历法与冬至日期的测算方法中国历法源远流长,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一部分,负责记录重要的节气和农事活动。
农历历法与冬至日期的测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农民传承的宝贵财富。
一、农历历法简介农历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根据月球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体系。
它以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生活为基础,通过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方式记录时间。
与阳历相比,农历历法更能与农事活动相结合,反映出中国人对天文现象的敏锐观察。
二、冬至的定义冬至是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阳光直射位置达到南半球的最南点,在北半球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通常发生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或22日。
三、农历测算冬至日期的方法农历历法中测算冬至日期的方法主要有“定朔望法”和“定六候法”两种。
1. 定朔望法:- 使用“朔”和“望”两个节点作为测算依据。
朔是指月亮消失后再出现的第一天,望是指月亮一个月中亮度最大的一天。
- 通过观察月亮的周期,测算出两个朔和望之间相差的天数,这个周期约为29.53059天。
- 根据这个周期,我们可以推算出每年的农历月份以及农历的节气,包括冬至。
- 通过计算每年冬至与上一年冬至之间的天数差,我们可以确定冬至的具体日期。
2. 定六候法:- 六候法是根据物候现象进行测算的方法。
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持续大约15天。
- 农历历法中将立冬后的第一个节气定为冬至。
-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我们可以确定冬至的日期。
四、冬至的意义与庆祝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冬至是表示一年最冷的时刻,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冬至这一天,人们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
饺子的形状象征着古人的智慧和团圆的象征,也有辞旧迎新的寓意。
五、历法发展与现代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历法的测算方法也进行了改进。
通过天文观测、计算机模拟等手段,现代历法能够更准确地测算出冬至日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天子自称曰“朕”。废谥法,自称“始皇帝”。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
﹙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 三公九卿制:朝廷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 儒家:孔子创立,思想体系是礼乐和仁义。孔子名丘,
字仲尼生于前551一前479年。孔子为儒家构建了一个体 大思精的政治伦理体系。他主张“仁,仁者爱 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他整理“六经”,传授“六艺”。著有《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听其言而观其行”。孟子主张实行王道与仁政。
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 儒术。董董仲舒的儒学是熔阴阳家、黄老、名法家等多种学说为一 炉的新儒学,好言灾异及天人感应,充满了神学色彩。自此儒家思 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③两汉经学与文化一统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秦汉对先秦以来地域文化的整合
①先秦区域文化:“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齐鲁文化:东方多辩士,邹鲁产圣人。齐文化兼有阴阳家的空灵和儒 法两家的重功利;鲁文化则呈现周孔之学肃穆、理智的风范。
三晋文化:三晋表里山河,风俗质实,民风强悍,任侠使气,多慷慨 悲歌之士,朱亥、荆轲等侠客,千古传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开民族融合之先例。三晋是法家的摇篮和纵横家的温床。
传统文化之古代天文历法

传统文化(一)古代天文历法主讲:韩梅梅考情 CONT ENTS 01-题型题量——9×2=18分 02-内容特点——知识碎片化03-复习建议——日常积累古代天文历法01-月亮别称02-四时、节气与五夜03-干支纪年一、月亮的别称•“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唐李白•“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唐白居易•“下车如昨日,望舒四五圆。
”——晋张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根据月相变化:玉钩、银钩、玉弓、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根据神话传说:婵娟、广寒、清虚、玉兔、金蟾、蟾宫、桂宫、桂轮、望舒下列词语不是指代月亮的是()。
A.婵娟B.广寒C.羲和D.望舒二、四时节气五夜(一)四时(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农历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农历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分别称作孟冬、仲冬、季冬。
(二)二十四节气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处露秋寒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雪雪冬小大寒1.下列节气不在春季的是()。
A.谷雨B.惊蛰C.清明D.白露2.下列节气不在夏季的是()。
A.惊蛰B.芒种C.夏至D.小满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A.清明谷雨B.立夏小满C.中秋重阳D.冬至小寒4.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用以指导农事。
古代历法农历与太阳历的运用

古代历法农历与太阳历的运用古代人类为了追求更为准确的时间记录和节气的预测,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历法系统。
其中两种最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历法是农历和太阳历。
农历主要基于月亮的运行周期,而太阳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
本文将探讨古代历法中农历和太阳历的运用,并分析它们在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一、农历的特点与运用农历,又称阴历,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日历体系。
其主要特点是以月亮的周转周期为基准。
农历一般是以每个新月开始的第一天作为一个月的开始,一年则包括12个或13个月。
农历的使用与农业生产极为密切相关,下面将分析其具体运用和重要性。
1. 农业生产农历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历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如耕种、播种、收获等。
由于农历能够准确反映季节的变化以及自然界的规律,农民可以根据农历的变化来预测气候变化,合理选择农作物的种植时间,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 节气确定农历也被用于确定节气。
农历将一年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农历的推算,古代人们能够确定出春分、秋分、冬至等重要节气的具体日期,以便在农事活动和节日庆典中准确地安排时间。
农历节气的确定使得古代社会的农耕和日常生活更加有规律和有序。
二、太阳历的特点与运用太阳历,又称阳历或公历,是一种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运行周期的历法系统。
太阳历日历的开始点是设定在太阳最北运行轨迹的起点——冬至。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太阳历的具体特点和运用。
1. 时间计算准确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基本周期,因此太阳历的时间计算非常准确。
相比农历,太阳历的时间记载更为精确,可以准确反映出一天的长短、四季的交替等自然现象。
太阳历的准确计时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活动和安排,提高社会生活的效率和方便性。
2. 国际通用太阳历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时间标准,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使用。
与农历相比,太阳历更具有普遍性和国际性。
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与星象文化

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与星象文化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以观测天象为基础,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月、日、季、年的时间计算系统,被应用于农业、宗教、政治等多个领域。
在中国历史上,天文学与历法学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不仅仅是时间计算的体系,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和命运的认知。
一、天文历法的起源天文学与历法学的起源与人类对“月亮”和“太阳”的关注有关。
月亮的变化周期较短,每个月都可以看到不同形状的月亮,成为最早被观测的天体之一。
太阳则是人类生命所必须的光源,人们从古至今一直以来都在观测它的位置与光线强度。
据历史记录显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当时的天文学主要是为了预测日蚀、月蚀等自然现象,寻找吉凶助力国家决策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的天文观测方式也逐渐进化。
到了西汉时期,中国的天文学家首次发明了“平太阳历”,规定了一年365天,平均每月分为30天,每四年需要加一天,即“闰月”。
这一时间计算方式,在中国一直沿用至今。
二、天文历法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体系以干支纪年为基础,干支纪年是一种以地支和天干的十个数为标记的纪年方式,共同组合起来组成了六十个年份。
这个体系至今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应用。
此外,中国天文历法中通常还包括以下内容:▸天干地支:指天干和地支的组合,也就是干支纪年体系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天干代表着五行,地支则代表十二地支。
每个年份都有对应的干支组合,这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制定的,它代表着一年中某个时间点的特殊意义,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
▸星座文化: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研究还包括名为“二十八宿”的星座文化,即天空中被划分为二十八个部分的星座。
每个星座都与不同方位和季节相关联,它们通常被用作农业生产和历法计算的重要参考。
中国古代历法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历法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中国古代历法制度是源远流长,历经漫长岁月,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提升。
从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渗透,古代历法逐渐失去了其生命周期,被新的历法所取代。
然而在中国古代,历法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基石,同时也是国家政治和经济活动的支柱。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历法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一. 《太初历》——中国古代最早的历法中国最早的历法是《太初历》,据史书记载,它是由唐尧命令大禹所制订。
这个历法的特点是以太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为依据,天、地、人、物的生灭、阴阳、五行等理论也被引入到历法中。
《太初历》的最高单位是以性、安、出、入为周期的五运,这一体系后来成为了中国历法的基础。
二. 天文观测与历法的结合在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与天文观测密不可分。
在先秦时期,天文、地理和历法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到了汉代,天文学、历法学和数学学科逐渐开始独立发展。
在东汉时期,著名历学家班固制定了《太初历》,把历法的单纯计算转化为了物理实际,这是中国历法发展的巨大进步。
经过几百年的研究和发展,宋代的历学家王恂制定了《大衍历》,这个历法在后来的明清时期仍然被广泛应用。
三. 外族统治与历法制度的转变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和元朝时期,外族先后统治过中国,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历法的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元朝时期,蒙古人制定了《授时历》,又称“正统天统历”,取代了宋代的《大衍历》。
这个历法是中国古代最为精密的历法,准确度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它的制定对于中国日后的历法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 科技的发展与历法的现代化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现代化建设,这也包括了历法的现代化转型。
《新日历》是中国在民国时期制定的第一个现代历法,它采用了太阳历,削减了朔望和时差的运算,使计算更为准确。
尽管这个历法在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它的历史渊源却来自蒙古人所遗留下来的《授时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历法——农历
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
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
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阴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藏历、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我们目前在广大农村仍在使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阴阳历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再加上这种历法包含了节气要素,特别适合指导农事。
1.公历
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
它的要点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
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余。
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
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
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
因此这种历法在全世界普遍使用。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以太阳回归年为基础的阳历。
2.阴历
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符合。
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
由于两个朔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大约88分钟),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即一日多一点。
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
这样,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日,同36个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约2小时25分9.1秒了。
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
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
伊斯兰教历(也就是我国的回历)就是这种阴历。
3.农历
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这种历法以太阳历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
农历是中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并非只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
农业上使用的历书,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
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
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
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
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
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
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个闰月安置到十九年当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讲究的。
农历闰月的设置,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设置也不尽相同。
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
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
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
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
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
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
其实。
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
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
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
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