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与物质分类的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题目: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这一节教学设计是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高效教学。本课时学习的是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分类的依据两个知识点。这两点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知和量的层次。本节课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认识将会有质的飞跃。以后,学生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将事半功倍。

本节课以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主线,展开两个教学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依据。

课堂形式,采用我校的课改模式,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老师做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引导,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点拨。运用ppt课件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组成物质的一般规律,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

态和化合态。

2、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方法。着重了解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

物质进行分类。了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3、学习以已知的常见的物质诠释总结归纳规律提升理论水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探

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经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学生探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载体,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分析

事物的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制作成Word、ppt 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技辅助学习的能力。(三)教学重点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四)教学难点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分类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实物试剂:镁带、铜丝、石、无水硫酸铜、食盐、氧化镁。

3、课前检查学生预习,学生板书课堂中必要的展示容。投影优秀学案。

四、教学过程

元素组成化合物的一般规律:

1、金属元素与非金属之间可以组成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2、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可以组成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3、组成的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二、物质分类的依据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2 + 2NaOH = Na2CO3 + H2O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 + 2HCl = CaCl2 + H2O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定位。本节课是一节方法论课,是以后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方法工具。初中化学中对单质、氧化物、酸、碱及盐的性质有一定的介绍,本教材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中介绍了钠、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些让本节课堂显得比较充实丰富,同时也让学生温故知新。之后的章节逐步进入到高中化学的主要容之一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所以,本节安排在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一节是有深意的,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课时划分。这节教学设计选取的容是第一节的“一、元素与物质关系”和“二、物质分类1.物质的分类依据”。从数据上看不完美,但是从方法论角度看将其划归到一个课时比较合适。即以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主线,展开两个教学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依据。课堂中涉及的物质、名词,学生也比较熟悉,课堂容量适合一个课时教学。

3、教学中对本节课的教学误区。本节课容看起来比较简单,所涉及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也容易回答。在教学中常会轻视本节课的基本容教学,有时会由于容过于简单,而拓展到物质的性质以丰富课堂容。这样,既没有领会教材和课标的精神,也没有从更高的层次理解本节课。这点我和我的同事都深有体会。对于学生,尤其是中等程度的学生,进入高二、高三后,发现以前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容非常凌乱繁杂,复习起来也头绪不清。究其原因,与本节课有着莫大的关系。

4、学生经过课前预习、课堂流、展示,老师的点评点拨,收获很大。在课堂中,学生充分展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学习热情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中用词“一般”。中学化学中,一般规律即经典规律。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一般性质和特例性质,这一对矛盾在中学化学中非常普遍。不仅仅对于学习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先清楚一般规律是常识,知规矩方能破规矩求创新。

附件:学案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组成物质的一般规律,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2、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方法。了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概念。【重难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归纳整理。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完成下列概念并举例

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N2 SO2 H2SO4FeCl3KClO3

Cu Fe2O3 NaOH CaCO3KMnO4

二、新课学习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联想·质疑】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用途呢?

【交流·研讨】1、罗列教材31页交流研讨1中所列举的物质的化学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