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合集下载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报告

• • •
• •
• 9.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持什么态度?( ) A.全盘接受 B.都是过时的文化,全盘否定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不接受也不否定 • 10.你平时接触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多选)( ) A.自己去主动查阅学习 B.电视或网络 C.父母和其他长辈的讲述 D.通过观看或参加文化活动 E.翻阅书籍 F.老师上课介绍 H.从朋友的交谈中 I.其他 • 11.你认为是什么因素阻碍你学习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A.世界全球化,外国文化的冲击 B.中共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 C.个人没有时间学习 D.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繁琐,不感兴趣 • 12.你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 ) A.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B.一般 C.可有可无 D.有消极作用 E.其他 • 13.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你觉得?( ) A. 很乐观 B.比较乐观 C.很难说 D.不乐观 E.很悲观 • 14.当代大学生的你认为用哪种方法最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 ) A.开展宣传活动,呼吁大家自觉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B.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 C.自身多于传统文化接触 D.政府制定完善法规,采取强硬措施保护传统文化
调查对象及所占人数比例
调查问卷
• • • 1.你就读于哪所学校?( ) A.陇桥 B.财大 C.博文 D.外语 2.你能说出传统节日吗?并清楚知道他们的具体农历时间吗?( ) A.全部都能知道 B.有些知道 C.不怎么知道 3.对于四大名著,你?( ) A.都没有看过 B.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 C.多次看过 D.都看过 E.部分看过 4.下面列举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你感兴趣或认同的有哪些?( ) A.诗词曲赋 B.民族音乐曲艺 C.书法国画 D.对联灯谜 E.其他 5.你认为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了解多少?( ) A.深入的了解 B.一定程度的了解 C.基本不太了解 D.知之甚少 6.你认为造成大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原因?( ) A.自己不喜欢 B.课业负担繁重,没时间了解 C.觉得没用对生活帮助不大 D.了解途径少 E.整个社会大环境不重视 F.学校课程设置不重视 7.你觉得大学是否必要把如何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开成一门课程? A.有 B.没有 C.无所谓 8.你更热衷于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 ) A.两者 B.中国的传统节日 C.西方节日 D.都不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欢迎阅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一)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

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

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

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

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

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

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

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及思考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及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院系:*****************专业:*****年级:***姓名:***学号:***任课教师:***2016年5月30日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

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

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论文)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2015年11月6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作者:***摘要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同时由于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开放后的中国,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人,尤其是90后大学生中出现了文化失衡的现象。

此次调查正是针对9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思想形态特点,进而改革教学方法,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教育、弘扬正文: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张海鹏、臧宏在《中国文化论纲》中指出,“文化”最宽泛的概念理解,指人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能力及由此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从历史发展来看,“五四运动”对孔孟之道造成了一次致命的冲击;毛泽东虽然曾经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但由他所倡导和发动的破四旧以及“文化大革命”,又给儒家造成了一次致命伤。

初中生中国传统文化观后感

初中生中国传统文化观后感

初中生中国传统文化观后感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丰富多彩的瑰宝,它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

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深厚内涵和巨大魅力。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后感,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道德与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人们的修养和道德要求。

《论语》中的孔子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和社会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文化底蕴,严守道德伦理底线,始终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古代,中国人民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比如,在科学方面,中国古代有很多先贤留下了众多有关天文、地理、医药等领域的重要发现和贡献。

在文学方面,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为世人所称道。

其中,《红楼梦》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描绘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多样性。

凭借着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自豪并继承发扬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传达给我了尊重和包容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和包容不同的意见是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尊重长辈、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人身权利。

我们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关心他人,帮助弱势群体,切实解决社会问题,共同建设美好社会。

在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化底线,保持文化的鲜活与传承。

通过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我对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作为一个千年文化古国,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础。

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社会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它的丰富多样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奋进力量。

我们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以辽宁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世纪80年代,国人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几次论争。

90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问题,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

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只针对大学生群体,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

采取团体施测形式,文理科生兼顾,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4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问卷共包含35道题,27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情况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

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6%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入,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3%的人不了解。

总体上看并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76%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20%的人兴趣一般,4%的人不感兴趣。

[整理版]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整理版]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多种多样,内容繁多。

我要讲的“诗词”。

诗词可谓是中国给予民族和世界的一大财富,即使说这是中国的国粹也不为过。

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

无论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美满生活的向往,还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心境,又或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天情怀,都让人咀嚼再三,回味无穷。

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典。

然而当今,虽说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些诗词,却鲜少有人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特别是如今的大学生,每天在英文辞海中钻研的死去活来,却对这中华传统文化至宝相敬如冰。

是当代大学生对这悠远的传统文化提不起兴趣?还是快餐式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已经缺少那种能够定下心来,心平气和的读一卷诗,唱一首词的心境?为此,我特意在身边的同学周围做了一份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有89%的大学生喜欢或很喜欢古典诗词,其中,想学习的或是非常想学习的占80%。

虽说从这个数据来看还是挺可观的,但是下面的一组数据将让人大跌眼镜。

在以上喜欢或很喜欢古典诗词的大学生中,仅有4%的人认为自己平日大量阅读诗词,而近有半成的人坦言自己自从跨进了大学的门槛之后就从来没有阅读过任何诗词。

我觉得,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令人担忧的。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伴随这祖国的文明跌跌荡荡走到了如今,从来没有因为任何硝烟或战争而停滞,即使是在最血腥的侵略年代,也能出现许多像“五年碧海帆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旧事崖山殷鉴在,诸公努力救神州”“欣将残骨理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优秀革命词句。

为此,我不禁思考,当代大学生既然仍然爱戴我们祖辈留下的灿烂遗产,为什么却对诗词的认知和阅读如此稀薄?为什么无法静下心来仔细品读这字里行间的智慧与深奥?我在被调查的一些大学生中挑了几个人问了些许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条:1. 大学生活过于繁忙,忙着学习,忙着参加各种兴趣班,忙着找工作,忙着谈恋爱,忙这忙那,实在挤不出时间去看看些许的古诗古词。

小论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小论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小论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其自古以来传承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

这笔令人惊叹的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去学习。

而当今的青年一代又是怎样看待我中华传统文化的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正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门课的开课期间,我们需要做一次课程社会实践,并需要对此总结实践报告。

我就选择了这样一个课题去进行调查研究: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在制定调查计划时,我们小组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有关于传统文学的,有关于传统艺术的,亦也有关于传统习俗的……为此我们提了不同方面的有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去进行调查。

首先我们调查了当代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学的阅读接受情况,结果并不理想,我身边的同学们确实读了许多传统文学,但其中大部分是外国名著,真正阅读比较多的中华传统文学也不过只剩下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而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学名著却有很多青年甚至未曾听说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有多少人读过哪怕一卷完整的《史记》?很少很少。

有多少人阅读过甚至只是浏览过古代文人们奉为高镍的四书五经?很少很少。

又有多少人能够流利的诵读美丽的诗与词?真的不多啊!每每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我的内心总是泛起一股深沉的悲凉……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华传统文学的承载者就是那一个个意蕴深远的方块字,只是简简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出作者的精神境界与情感世界,这是一种伟大的痕迹。

在现今的青年们争相去阅读外国名著而视中华传统文学如无物时,我多想告诉他们:那美丽的方块字在哭泣!为了那遗失的美好、不被重视的辉煌而泪流!我无法强制每个青年去学习中华传统文学,但我衷心的希望着每一个新时代的青少年能更注重对传统文学的阅读与学习。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当今社会,青年一代想要走的更远,不妨拾起曾经放下的中华传统文学。

他所特有的韵味与深沉的历史感会给与不由自主浮躁了的青年们心灵的安静与平和,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顺﹔他也会给与迷失在人生道路上的青年醍醐灌顶般的警醒与教导;他更会告诉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学习……中华传统文学中充满了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去学习的人生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家庭观念的影响 2、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的缺失 3、社会现实的影响 4、西方文化的冲击和 市场经济的影响
五、建议与意见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了青年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青年们存在的 这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深思。对此, 我们的措施建议如下:
(一)对传统节日的宣传的 一些建议与意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 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 总体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 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 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 化等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青年学生具有他们有着这个新时代的特 点,个性鲜明张扬,思想开放独立,早熟 又不成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可塑造力, 渴望追求新事物。而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 传播方式还是存在的形式并没有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在某种形式上不具备新事物的特 征,因此传统文化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
(二)客观原因
调查目的
了解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识, 并根据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有针对地提 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让青年对中华传统 文化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更充分地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
一、研究背景
本文通过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部分 青年学生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 认知程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与思考 分析。 发现他们总体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还是比较好,比较正确的,但有些的态度 不够积极和端正。因此就青年学生对传统 文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吗? 调查显示只有 18.09%的学生比 较了解,有 77.66%的学生表 示一般,我们大 多数的青年学生 是不太了解中国 传统节日的由来, 习俗和意义的。
如果学校开设有关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 您的态度如何?
四、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3、传统文化要不断与时俱进,要及时为传 统文化注入一些新元素、新创意,以吸引 青年学生的兴趣; 4、可以把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编入教科书中, 让学生学习,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方面的 知识;
总结
这就是我们根据这次的调查,所提出的一 些建议与意见。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实施, 让广大的青年朋友们慢慢的喜爱上传统文 化,改变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态度,提高 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尽管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仍然有着积极、 消极、不端正等不同的态度,青年对中华 传统文化在认知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 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都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只有慢慢熏陶, 长期浸染才能体会到传统文化那别有的一 番韵味。
1、在宣传的广度与力度 方面要加强,以营造更积 极的节日气氛; 2、在宣传上要注重弘扬 民族文化,突出文化的内 涵; 3、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 节日。
(二)对传统文化其它各个方面的一些建 议与意见:
1、国家和地区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并开展 相应的活动,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 2、不仅在电视广播上,在互联网、报纸杂志等 等传媒中也要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广大 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