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公开课优秀实用全面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认识。
(2)学会欣赏余秋雨的散文,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作者对都江堰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2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其在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地位。
3.2 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欣赏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4.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工程的历史背景。
(2)提问:你们对都江堰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
(2)布置思考题:课文是如何描述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的?5.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5.5 案例分析(1)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2)让学生尝试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进行句子仿写。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最新 公开课课件 《都江堰》说课课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教法
1、地位和作用
大纲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 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读的习惯, 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2、教材容
《都江堰》是余秋雨的一篇 游记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 都江堰水流的壮观,评价了李 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 功业, 而且着意开掘了都江堰 的历史文化内涵。
自主、 合作、 探究
点拨法
提问法
1、听课文朗读带
第一课时:解决重点,引导学生
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2、自由朗读,整体 感知文章内容
教 学 过 程
3、指名学生来读自己 喜欢的文句。
4、让学生说出自己 独特见解 第二课时:突破难点,引导学生“
感受文章对人文精神的理性思考。
5、学生质疑,师生共 同析疑。
知识目 标
1、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文章对人文精神的理性思考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领悟能力 2.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 学 目 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
◆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对人文精神的理 性思考
五、教法与学法
点拨法
语言品读法
教 材 分 析
二、学情分析
虽然职高生的语文基础不太好,但 我所教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 习的兴趣较浓,尤其对思辨色彩很浓 的文章更是如此。且“如何做人”对 职高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 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从 品析本文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在充 分理解语意的基础上,挖掘本文的人 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6、给学生发放“品味、 理解语言” 的资料。
都江堰(公开课)课件

生态环境的改善
2
自然景观的保护
3
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历史文化的见证
都江堰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见证 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为后人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提供 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水文化的传承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 水文化的智慧和精髓,对水文化 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民族精神的象征
都江堰的建设和维护体现了中华 民族不屈不挠、勤劳智慧的民族 精神,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精神
李冰父子的治水理念
修建鱼嘴分水堤
设置飞沙堰和宝瓶口
制定岁修制度
CHAPTER
都江堰工程介 绍
鱼嘴分水堤
01
鱼嘴分水堤是都江堰水 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位于都江堰的进口处。
02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岷江 分为内外两江,内江用 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03
在洪水季节,鱼嘴分水 堤能够将大部分洪水引 入外江,减轻内江的洪 峰压力。
象征。
CHAPTER
都江堰的现状与保护
都江堰的维护与修复
定期检查与保养
应急抢修
古建筑保护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自然灾害 旅游压力 资金短缺
未来的保护与发展计划
科技创新
01
社区参与
02
国际合作
03
WATCHING
在古代水利工程发展的背景下,都江 堰的建设得到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和经 验借鉴。
水利工程技术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古代 水利工程技术不断提高,出现了灌溉 系统、防洪工程等更为复杂的水利设 施。
都江堰的起源和早期建 设
01
02
都江堰的地理环境
都江堰的起源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2篇

4、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4、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
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
2、★介绍都江堰(展示课件)①图片和视频展示其气势。
《都江堰》公开课PPT课件

反思中国的官场文化
-
9
三、品味语言
余秋雨的散文能够自成一家,有很多原因,其中 有两条原因是十分突出的:第一,以文化的视角看世 界;第二,用哲理的语言表达情感。请自读3、4小节, 找一找最能体现这两个特点的语句。
-
10
1、 如何理解“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பைடு நூலகம்
-
3
二、研读文本
1、齐读第1自然段,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
2、请一同学朗读第一小节第3-6自然段,思考余秋 雨为什么认为都江堰比长城更激动人心?
“造福千年”
“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只知贡献”
-
4
3、文中还有哪两处对比?
海水和都江堰的水 一批批官僚和李冰
-
5
4、请同学读第二小节第3自然段,思考都江堰的水 与海水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
12
课文小结
余秋雨由都江堰引出李冰,由李冰的政治纲领, 对中国的官场文化进行反思。李冰的精魂,也就 是中国官员应具有的品格是为民造福、务实求真 贴近苍生……
-
13
作业
1、拓展阅读:余秋雨《道士塔》 2、白皮书【知识梳理学案】和【随堂跟踪训练】 一、二题
-
14
“精神焕发”“比赛”“踊跃”“又极有规矩”
“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 付之于众目睽睽。”
5、都江堰的水被收服得益于什么?
李冰的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
-
实践精神
6
6、第三处对比余秋雨要说明什么?请大家自由读课 文第三小节。
李冰“实践科学家”
“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
都江堰(公开课)

第二部分,壮观图景
1段:欲扬先抑,给人造成一个都江堰根本 不值得一顾的错觉。 2段:侧面渲染,为正式写景作了层层铺垫。 3段:正面描写都江堰的水流。 前三句是第一层,拿海水和都江堰的水流作 对比,突出都江堰的水流灵动活泼精神焕发 的特点。 中间四句是第二层,正面具体描写水流的。 末一句是第三层,再一次强调都江堰水流的 魅力。
--
李 冰 父 子 像
整体把握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 的名篇之一。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 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 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 象。 三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 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 文化的独特思考。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总观点是什 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对都江堰和 长城进行了比较?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亮出作者 对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恢弘建筑的态 度。
长城与都江堰之比较
1、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实实在在地 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2、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都江堰至今还在 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都 江 堰
余 秋 雨
李冰简介
李 冰 石 像 东 汉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专家。 约公元前256到公元前251年 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 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 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著名, 二千二百多年来在川西平原 效益卓著。 都江堰水利工程因其 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 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 谐结合;因其独特的历史、 文化和科学内涵,2000年联 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 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 文化遗产。
关于《都江堰》优秀教案(精选6篇)

《都江堰》优秀教案关于《都江堰》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都江堰》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都江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奋斗和实干的精神。
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的脉络。
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精神意蕴的游览圣地。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línxuǎn(慎重地选拔;审重选择)、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都江堰(公开课)课件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都江堰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
都江堰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
强化都江堰周边生态环 境的保护,减少污染, 保持水土,促进生态平 衡。
绿色发展
推动都江堰的绿色发展 ,合理利用水资源,促 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文化传承
保护和传承都江堰的历 史文化和景观特色,实 现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共 生。
PART 03
都江堰的管理与维护
都江堰的管理机构与职责
都江堰管理局
负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维护和调度工 作,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专家委员会
由水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对 都江堰的管理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合作机制
与其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都江堰 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都江堰的日常维护
随着古蜀国的农业发展,为了解决成 都平原的水患和干旱问题,都江堰的 修建成为了迫切需求。
水利工程的前身
李冰父子贡献
秦昭王时期,李冰父子在古蜀国原有 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主持修建了都江 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都江堰修建之前,已有一些小型水 利工程和灌溉系统,为都江堰的诞生 奠定了基础。
工程技术
都江堰采用了独特的工程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的水利调节,具有 极高的科学价值。
文化传承
都江堰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 造力,对后世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都江堰的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都江堰周围的山水风光秀丽,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如青城山、玉 垒山等。
人文景观
都江堰周围的人文景观丰富,如古代水利工程遗址、古镇、古村落 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绪 懒懒的、胡逛
脸面滋润、眼前清 朗、紧张、趋附、 陡然一惊 精神焕发、壮丽的 驯顺、心魄俱夺 赞 美 之 情
走近之后 见到之后
扬
三、魅力的缔造者 感 受 李 冰 父 子 独 特 的 人 格 魅 力
品读语句,
探讨交流,
解读精神。
为民造福 务实求真 淡泊名利 贴近苍生
拓展延伸
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政绩卓著, 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 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 所筑之堤为“白堤”。
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政绩卓著, 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 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 所筑之堤为“白堤”。
岂苟 因利 祸国 福家 避生 趋死 之以 ︕︐
焦裕禄
一九六二年,任河南 兰考县委书记。当时兰考 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 然灾害很严重,焦裕禄激 起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 志。 在除“三害”斗争中, 焦裕禄关心群众, 带病实 干,因积劳成疾,以身殉 职。
一、都江堰的地位 ——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对比
比较对象 比较项目
长城
秦始皇时 宏大
都江堰
比长城早数十年 表面不如长城宏大
修建时间 规 模
影响
社会功用 形象 文明 心 态
辽阔空间
已废弛 突兀在外 僵硬的雕塑 摆出老资格 等待人们修缮
邈远的时间
至今在输送汩汩清流 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灵动的生活 卑处一隅,绝不炫耀, 毫无所求,只知贡献
通过对比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都江堰建成后,从此成都平 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也”。 —— 《史记》
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 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 利工程, 2000年被 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都江堰的水势 ——最强悍驯顺的水流
抑 未见之前 欲 扬 先 抑 水利工程罢了、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 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温家宝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 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 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骑在人民头上的 他还活着。 人民把他摔垮; 有的人 给人民作牛马的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人民永远记住他!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有的人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布置作业
1.《分层训练》P102《废墟》(余秋雨) 2.阅读《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和《天一阁》
都江堰
余秋雨
gugong 故宫
故宫
周庄
布达拉宫
扬州个园
故宫余 秋 雨Fra bibliotek以游记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将“人、历史、 自然” 交融在一起。其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
《文化苦旅》 《霜冷长河》 《文明的碎片》 《山居笔记》 《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理清思路
都 江 堰 ( 一 ) ( 二 ) 李 冰 ( 三 ) (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