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课件

合集下载

都江堰(公开课)课件

都江堰(公开课)课件
1
生态环境的改善
2
自然景观的保护
3
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历史文化的见证
都江堰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见证 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为后人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提供 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水文化的传承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 水文化的智慧和精髓,对水文化 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民族精神的象征
都江堰的建设和维护体现了中华 民族不屈不挠、勤劳智慧的民族 精神,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精神
李冰父子的治水理念
修建鱼嘴分水堤
设置飞沙堰和宝瓶口
制定岁修制度
CHAPTER
都江堰工程介 绍
鱼嘴分水堤
01
鱼嘴分水堤是都江堰水 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位于都江堰的进口处。
02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岷江 分为内外两江,内江用 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03
在洪水季节,鱼嘴分水 堤能够将大部分洪水引 入外江,减轻内江的洪 峰压力。
象征。
CHAPTER
都江堰的现状与保护
都江堰的维护与修复
定期检查与保养
应急抢修
古建筑保护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自然灾害 旅游压力 资金短缺
未来的保护与发展计划
科技创新
01
社区参与
02
国际合作
03
WATCHING
在古代水利工程发展的背景下,都江 堰的建设得到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和经 验借鉴。
水利工程技术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古代 水利工程技术不断提高,出现了灌溉 系统、防洪工程等更为复杂的水利设 施。
都江堰的起源和早期建 设
01
02
都江堰的地理环境
都江堰的起源

《都江堰》课件

《都江堰》课件

都江堰文化价值
古代水利文化代表
01
02
03
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都江堰代表了古代中国水 利工程的最高成就,是世 界水利文化的发源地。
古代治水理念
都江堰体现了古代“天人 合一”的治水理念,强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工程技术
都江堰展现了古代中国在 水利测量、规划、设计和 施工等方面的卓越技术。
地域特色体现
THANKS
感谢观看
04
都江堰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农业灌溉作用
01 灌溉面积广阔
都江堰为成都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广 大农田得以充分灌溉,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
02 水资源调配
都江堰通过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满足了不同季节 、不同农作物的灌溉需求,提高了农业产量。
03 水利设施完善
都江堰灌区内的水利设施如渠道、闸门等经过不 断完善,使得灌溉效率得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 得以改善。
生态环境改善
水土保持
水质改善
都江堰的修建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土壤资源,为农业 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都江堰对岷江水进行了一定的净化和 处理,提高了水质,为成都平原提供 了优质的水源。
生态环境恢复
通过都江堰的调节,成都平原的生态 环境得以恢复和改善,生物多样性得 以保护。
05
背景
都江堰的修建源于秦代,为了解决成都平原的水患和农 业灌溉问题,历经千年仍在使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水 利方面的智慧和才能。
历史沿革
秦代初创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修 建都江堰,通过分流岷江水,既消除
了水患,又灌溉了农田。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对都江堰进行了多次维修和 加固,确保了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匠心传承:都江堰—水利之光PPT教学课件

匠心传承:都江堰—水利之光PPT教学课件


工程局有限公司白鹤滩水电站机电安

装工程项目部天车班班长。2023年,
获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2023年5月,荣获第26届“青海青年
五四奖章”。2023年7月2日,担任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
炬传递成都站火炬手。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1. 李冰和吉当普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他们的事迹对你有何启发?
在水利建设中的创新做法:

1.大胆废弃前人设计,重新规划,将都江堰的引水口

建在岷江冲积扇顶部的玉垒山,以保证渠首能承载巨大的
引水量。
2.设计了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为重点工程的渠道网。
3.建造了3个立在水中的石人。水量小的时候,不会露出石人的脚,水量大
的时候,不会没过石人的肩膀,以此观察水量,堪称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匠心兴水利

◎主体枢纽工程



主体枢纽工程名称
功能
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溢洪道
洪水期不仅可泄洪水,还能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 漩涡作用,有效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
宝瓶口引水口
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2. 中国水利工程史上,除了李冰、吉当普,还有大禹、孙叔敖、王

景、马臻、姜师度、潘季驯等著名人物,他们都在治水修渠等方面作出

了重要贡献。请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中国古代治水工匠(李冰、吉当普

、郭守敬除外)的事迹,为其他同学做介绍。

都江堰(讲课用)详解ppt课件

都江堰(讲课用)详解ppt课件


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

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

三个部分层层推进,脉络清楚。第一、三部分写
“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二部分写
“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
“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
江堰”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段对都江堰自然风貌的描
25
小结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总观点是什么?作者 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
【明确】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亮出作者对 这中国历史上两个恢弘建筑的态度。文章从如下角 度把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
(1)都江堰的修建时间早于长城; (2)都江堰的功用绵延至今,而长城的社会 功用已经废弃; (3)都江堰毫不炫耀只求奉献,而长城却摆 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修缮。
选择长城,不仅因为它的修建时间与 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 于都江堰。
21
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何要比都江 堰有价值得多,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 作者选择长城来与都江堰相比,绝不是矮 化长城,拔高都江堰,而是为了凸显本文 的主题。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深度由此 而来,文章总体构思的基点由此立稳并得 以渐次生发。正是在长城文明的映衬下, 都江堰文明的特质更为鲜明地显现了。
• 敬鬼神而远之:敬之而不亲近之意。指对某些人 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 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
17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用长城作对比,评说都江堰是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 程”。
第二部分:写偶然发现都江堰的美,并
为它折服。
第三部分:
由物及人,由歌颂都江堰 进而歌颂其创造者李冰。

《都江堰简介》课件

《都江堰简介》课件
保护了生态环境
都江堰水利工程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不仅发挥了工程的功能作用,还美化了自然景观,提高了环境质量。
美化了自然景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注重生态服务价值的提升,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措施,提高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提高了生态服务价值
都江堰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都江堰的旅游价值还体现在其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结词
都江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详细描述
总结词:都江堰景区内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VS
除了以上景点外,都江堰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松茂古道、青城山等。
农业灌溉
都江堰为周边地区的工业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工业供水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旅游业发展
03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让中国人民更加自豪和自信,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03
02
01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秦昭王时期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
都江堰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以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需求的变化。
历代修缮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为当地农民提供稳定的水源。
灌溉
都江堰的建设还为岷江流域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都江堰简洁版课件

都江堰简洁版课件
历经多次修缮,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 。
工程规模
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 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
工程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将防洪、灌溉、水运、生态等效 益集于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02
都江堰的构成
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位于都江堰渠首的岷江出 山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部分 。
都江堰简洁版课件
目录
• 都江堰简介 • 都江堰的构成 • 都江堰的功能 • 都江堰的影响 • 都江堰的维护与保护
01
都江堰简介
地理位置
01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 市灌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
02
距离成都市约50公里,距离青城 山约20公里。
历史背景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 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 型水利工程。
推动。
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影响
启示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对现代水利工程产 生了启示作用,为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可持续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注重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 和维护,实现了长期稳定的水利服务,为现代水利工程的 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借鉴。
跨区域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对成都平原地区产生了影响,也对周 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产生了影响,推动了我国 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05
都江堰的维护与保护
定期维护
01
02
03
定期清理河道
保持河道的通畅,防止淤 泥堆积,确保都江堰的正 常运行。
检查水利设施
对都江堰的水利设施进行 定期检查,及时修复和更 换损坏的设施,确保其正 常运转。

《都江堰简介》PPT课件

《都江堰简介》PPT课件

宝瓶口
鱼嘴
3 主要景点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 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 “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 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 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 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 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 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 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3 主要景点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 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 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 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2 建设沿革
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 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 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 ”,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 ,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 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 至今。

都江堰课件ppt(讲课用)

都江堰课件ppt(讲课用)

都江堰的工程规模
主体工程构成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飞沙 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 构成。
灌溉面积
都江堰灌溉面积超过1000 万亩,覆盖了成都平原的 大部分地区。
防洪与发电功能
都江堰不仅具有灌溉功能, 还具有防洪和发电功能, 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 要支撑。
02 都江堰的建造过程
建造前的准备
环境考察
在建造都江堰之前,先对当地的 气候、地形、水文等条件进行深 入考察,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 和利用情况,评估建造的可行性
的问题。
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01
02
03
04
环境保护优先
将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首 要任务,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提高环境质量。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 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智慧 城市,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
平。
发展绿色经济
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 济转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
04 都江堰的未来发展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环境问题
随着都江堰旅游业的发展,环 境承受压力增大,包括水质下
降、生态破坏等。
城市更新与保护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 现城市更新,是一个重大挑战 。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
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之 间找到平衡,是都江堰面临的 重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 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相应 的社会服务,是一个需要解决
应急处理
针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制定应 急预案和处理措施,及时组织抢修 和维护,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技术更新与改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运行的 需要,对都江堰进行技术更新和改 造,提高工程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突然产生了 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24段)
李冰的遗言: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 尽力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 物,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 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 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 加值得乐观的。
二、既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 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 清玉洁的政治纲领”?(14段)
从表面上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学方面 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 务时,政治家对治水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 清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 成了他的第一政绩。。
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民本思想的不朽思想,造就了 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永远生生不息、“水气淋漓”。
五、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 又大巧”?(19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 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 的思维; “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 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 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 生存的重大问题。
三、怎样理解“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 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16段) 这一方面是说,图谱社会意义的重大,可与 当代政治、经济的重大事件媲美; 另一方面是说,图谱与裁军数据、登月路线 中蕴含的造福于民的思路是相通的。
四、为什么说“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 (17段)
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学界的重要成果, 说“水气淋漓”,显得形象生动。 其二,是为了与厚厚典籍的“风干松脆”对比。这里 的典籍,是腐朽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 严,却失却了活力;
宝瓶口是玉垒山伸向岷
江的长脊上人工凿开的一 个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因形似瓶口且功能奇而名。 其右边的山丘为离堆。瓶 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 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 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 则”(我国最早的水位 标)。内江水流进宝瓶口 后,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 制闸,把江水一分为二。 再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 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 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 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 成都平原的近一千余万亩
为民造福 李冰式精魂
务实求真 淡泊名利
贴近苍生
思考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赞美都江堰,是为了赞美都江堰的设计 者和兴建它的主持者李冰;赞美李冰也是为 了弘扬他的为官之道。三个部分,环环相扣, 逐层推进。文章围绕一个中心,采用连锁式 联想的方式,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经验和文 化传统的严肃思考。
课前
• 国际灌排水委员会主席阿卜杜拉曾说:“都江堰 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它体现了人与自然、 人与水和谐发展的精髓,这在倡导可持续发展 的今天尤为可贵。” • 司马迁《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 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也。”
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
1.颓壁残垣(yuá ):残垣断壁。倒塌、残缺 n 的墙壁。 2.惊悸(jì :因惊恐而心跳得厉害。 ) 3.邈(miǎo)远:遥远。 4.废弛:原指法令、政令等松弛而变得无约束 力,这里指失去原有的作用。 5.华章:华丽的诗文。 6.修缮(shà :修理。 n) 7.炫耀:夸耀。 8.濡养:将食物弄湿来喂养。 9.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10 驯顺:性情柔和能服从。
鱼嘴堰设在岷江出山
后的一段弯道上,把 江流划然中分为内外 两支。外江(处于河 床弯道凸岸)为岷江 自然走水河道 ,内江 (处凹岸 )水进入成 都平原。鱼嘴的设置 极为巧妙,它利用地 形、地势,巧妙地完 成分流引水的任务, 而且在洪、枯水季节 不同水位条件下,起 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 用。
飞沙堰处金刚堤下段有
第二部分是如何描写都江堰的壮观景象的? 先写都江堰所处环境,再写都江堰的水声, 然后写水形水态。
一、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12段)
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是无所事 事,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 于水深火热之中;
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 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的时候, 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
尤其是近40年来的大力扩建军与渠系改造, 使其灌溉面积由不到300万亩发展到1003万 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形成了集灌溉、 防洪、城市供水、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灌区格 局。都江堰科学的原理,精密的设计、巧妙 的技术、宏伟的营构,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 的博大精深及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精髓。
左上:鱼嘴堰 右上:飞沙堰 左下:宝瓶口
11.咆哮:(如猛兽、海浪、人等)发出洪亮有力的 回荡的声音;高声大叫。 12.众目睽睽(kuí )众人的眼睛都注视着。 13.浚理:疏通治理。 14.长锸:挖土的工具,铁锹。 15.圭臬(ɡuī):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臬, 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16.韬(tāo )略:由古兵书《六韬》、《三略》引 申而来,指计策、谋略。 17.祭祀: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 并祈求保佑。 18.怦然(pēng ):形容心跳的声音。
都江堰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 被称为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同时,都江堰这一带风景优 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 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这项工程建成以前, 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骤减,易淤易决,常泛滥成灾。距今约 2200年的战国时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
一低平的地段,是内江的 泄洪道。当内江的水量超 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 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 出,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 正流。另一作用是“飞 沙”,岷江挟着大量泥沙, 石块从山中疾驰而来,如 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 瓶口和灌区。飞沙堰则将 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 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 这里 抛入外江(主要是巧 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 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 神功之妙。
--
李 冰 父 子 像
青城山瀑布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 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 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 (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 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 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 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 《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 《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 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 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 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 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 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 “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 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 一流”。
在10—24自然段中,找出直接高度评价李冰 父子贡献的段落 10 14 19 20 24
剩下的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方说第11 自然段是用李冰的毫不惹人注目与其他 显赫官僚比较.
7.李冰的政治观如何?
政治含义: 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做实事:
出发点:
具体,质朴
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怎样理解“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 • 释疑:作者是说,虽然长城比都 江堰逊色,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激 动人心的工程,但它也是伟大的, 因为它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 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总结:
• 这部分通过对比,表现了 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和热 爱之情。
第二部分开头写作者“乘便看一眼”都江堰之前“心 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而且与第 一部分结尾盛赞都江堰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 伏悬念,引人入胜。
比长城早数十年 表面不如长城宏大
占据的是
社会功用
邈远的时间
至今在输送清 流
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水流外观
文明状况
突兀在外
僵硬的雕塑
摆出老资格等待人 们修缮
灵动的生活
卑处一隅,绝不炫耀, 毫无所求,只知贡献


课文第一段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 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怎样理解? • 释疑:都江堰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且绝不炫耀,毫无所求。
整体感知
用长城作对比,评说都江堰是 第一部分: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 程”。 第二部分:写偶然发现都江堰的美,并 为它折服。 由物及人,由歌颂都江堰 第三部分: 进而歌颂其创造者李冰。
作者是怎样表现都江 堰比长城伟大的?
比较对象 比较项目





修建时间 规 模
秦始皇时 宏大 辽阔空间 已废弛
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 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 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 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 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 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 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 堆”。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称为 “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人民 受益不浅。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
李冰简介
李 冰 石 像 东 汉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专家。约 公元前256到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 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 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 著名,二千二百多年来在川西平原 效益卓著。 都江堰水利工程因其历史悠久、 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 与环境和谐结合;因其独特的历史、 文化和科学内涵,2000年联合国世 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 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