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季羡林、贾平凹、汪曾祺、莫言,四位名家笔下的老师形象

合集下载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諶容《人到中年》--------陆文婷1,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

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上,即使是力所难及的,也自觉竭尽全力。

3,她顾大局,识大体,自愿的克己奉公,承受着无法忍受的牺牲,是表现知识分子悲欢离合的“中年问题”的代表。

4,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和陆文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陆文婷的形象。

●莫言《红高粱系列》------我奶奶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是充满张力的,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

3.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情欲与野性,体现朴素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体现回归自然的人类本性。

4.对封建礼教的亵渎,是中国民族生命意识的自我反抗,反抗精神重新诠释了对民族生命意识的理解,体现了她“火红般高粱的性格”----我爷爷,余占鳌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性格粗犷、豪放、善良、正直、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怒则大吼、痛则大叫的英雄气概,是那个年代的硬汉形象。

3.为了得到心爱的女人,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为了民族仇恨,他与工人们一起作战抗击日本人侵略,同时他鲁莽、争强好胜、性格棱角分明。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1.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小说轴心人物。

2.强烈进取精神,与党的教育紧密联合,对社会主义有坚定信念。

“他是党的忠实儿子”,作为创业者,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作为劳动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作为为人处事,他忠厚善良、淳朴真诚、谋求共同富裕,全体幸福。

3.他完全摆脱小生产者私有观念,体现了作家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带有明显英雄化、理想化局限。

-------梁三老汉1.塑造的最精彩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2.明显的两重性:一,背负着几千年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带有自私、狭隘、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二,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

贾平凹作品《我的老师》阅读练习答案

贾平凹作品《我的老师》阅读练习答案

贾平凹作品《我的老师》阅读练习答案1、原文: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

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

开始我见他,只逗着他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并认了他作我的老师。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

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

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儿疼不疼?”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加爱惜,只想占有,甚至加以残害。

孙涵泊却视一切都有生命,加以怜悯、爱惜和尊重。

我想,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当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时,他就要站在椅了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 A,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

……孙涵泊,孙老师,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发生了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

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现在的人,多半是胆小怕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孙涵泊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显得十分神勇。

一点不假,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有一次,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着耳朵。

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

”再问:“写的什么?”说:“字。

”又问:“什么字?”说:“黑字”。

还有一次,朋友带了他去一个同事家拜年。

同事家墙上新挂了印有西方诸神油画的年历,神是裸着或半裸着,来客没人时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神情严肃。

同事也觉得年历不好,用红纸剪了小裤兜贴在那裸体上,大家都嗤嗤发笑起来。

有人故意指着仍裸着的胸脯问他:“这是什么?”他玩变形金刚,玩得正起劲,看了一下,说:“妈妈的奶!”说罢又忙他的操作。

孙涵泊无视权威,不瞧脸色,不转弯抹角,说话直奔事物的根本,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大大方方,自自然然。

文学大师眼中的老师

文学大师眼中的老师

文学大师眼中的老师钟芳文学大师们眼中的老师,千姿百态,各具风采。

慈祥的老师,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严厉的老师,似把把标尺,规范了学生的言行;智慧的老师,如盏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前进的方向。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是他少年时代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是绍兴的宿儒,品德高尚,学问渊博,对学生要求很严。

鲁迅对寿先生十分敬重,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他“极方正、质朴、博学”。

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有一次,鲁迅因事迟到,寿先生批评了他。

鲁迅深知老师的批评正是对他的爱护,从此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并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随时提醒自己。

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十分可亲可敬的。

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先生,并且还经常写信给先生表示问候和敬意。

鲁迅留学日本仙台学院时,有一位藤野老师给了他不倦的教诲。

他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道:“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严谨、没有偏见等高尚品德,深表敬佩。

鲁迅晚年,日本有关方面要出《鲁迅文集》,鲁迅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丰子恺的恩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是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多才多艺,不但能填词作曲,且擅诗、书、画、印等。

他在丰子恺人生道路的几个关键时刻给予了重要指导。

1914年,17岁的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业于李叔同门下。

在丰子恺的记忆里,李老师高高瘦瘦,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宽阔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宽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这副神情用“温而厉”形容最为恰当。

老师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

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文中写道:“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

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

贾平凹作品《我的老师》阅读练习答案

贾平凹作品《我的老师》阅读练习答案

贾平凹作品《我的老师》阅读练习答案贾平凹作品《我的老师》阅读练习答案1、原文: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

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

开始我见他,只逗着他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并认了他作我的老师。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

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

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儿疼不疼?”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加爱惜,只想占有,甚至加以残害。

孙涵泊却视一切都有生命,加以怜悯、爱惜和尊重。

我想,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当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时,他就要站在椅了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A,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

……孙涵泊,孙老师,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发生了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

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现在的人,多半是胆小怕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孙涵泊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显得十分神勇。

一点不假,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有一次,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着耳朵。

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

”再问:“写的什么?”说:“字。

”又问:“什么字?”说:“黑字”。

还有一次,朋友带了他去一个同事家拜年。

同事家墙上新挂了印有西方诸神油画的年历,神是裸着或半裸着,来客没人时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神情严肃。

同事也觉得年历不好,用红纸剪了小裤兜贴在那裸体上,大家都嗤嗤发笑起来。

有人故意指着仍裸着的胸脯问他:“这是什么?”他玩变形金刚,玩得正起劲,看了一下,说:“妈妈的奶!”说罢又忙他的操作。

孙涵泊无视权威,不瞧脸色,不转弯抹角,说话直奔事物的根本,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大大方方,自自然然。

我眼中的贾平凹老师

我眼中的贾平凹老师

我眼中的贾平凹老师胡宗锋(一)缘分——我见到了贾平凹第一次见到贾平凹老师是在二十二年前的1986年10月。

当时我在西安交通大学外语系读研究生,我的英美文学课老师,美国明尼苏达洲作家、诗人和钢琴家比尔问我当代最有名的中国作家是谁,我回答说是贾平凹,他说自己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这个作家,我说这不奇怪,因为好多中国当代有名作家的作品都没有被翻译成外文。

比尔老师问我最喜欢贾平凹的什么作品,我说是散文,其次是小说。

他问我能否将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翻译一两篇让他看看,我说当然可以了。

但我又补充说我的英语水平恐怕还没有达到能传神的表达贾平凹作品真谛的水准。

他说你的英语够好了,如果你都翻译不了,恐怕世界上再无人能翻译了吧。

我知道比尔老师的话是玩笑话。

但我还是利用课余时间翻译了贾平凹的两篇散文,比尔老师看后说,不愧是我的学生,还是很有眼光的,你所喜欢的这位作家很有沈从文先生的文风。

比尔教授在美国讲授中国文学和英语写作,是一位不通中文的“中国通”,他鼓励我以后可以将自己的事业放在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对外翻译和介绍上。

他说要翻译一个作家,首先是要研读和了解这个作家,这样才能真正的翻译好这个作家的作品。

于是,我产生了与作家贾平凹联系的念头。

当时贾平凹先生已是全国有名的作家,其发展势头可以说是如日正天,我一个毛头小伙子人家会给我面子吗,况且我还不知道他的具体联系方式。

于是,我就很冒昧地给贾平凹先生写了封信,说我是一个研究生,想研究和翻译他的作品,问能否拜见他。

由于不知道贾先生的具体通信地址,我便把信寄到了陕西省文联。

没想到一个礼拜后,我就接到了贾平凹先生的亲笔回信,我是那样的激动,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信封,信中云:胡宗锋同志:好!收到您的信很高兴,您如此关照我的创作,我万分感激!至于翻译的事,我想这样,您是否在空闲之时,能到我家来一趟呢?咱们谈谈,我交您一、二本书看看。

因为我不知您的具体要求。

我家住:市南院门大车家巷横巷一号楼一单元七号。

《我的老师》贾平凹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我的老师》贾平凹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我的⽼师》贾平凹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我的⽼师》贾平凹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回答下⾯⼩题(20分)我的⽼师贾平凹我的⽼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今年三岁半。

他不漂亮,也少⾔语,平时不准⽗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然,显得傲慢。

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师。

许多⼈都笑我认三岁半的⼩⼉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

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师只能是以⼩认⼤?孙涵泊!孙⽼师,他是该做我的⽼师的。

幼⼉园的阿姨领了孩⼦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

阿姨6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了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没有,⽣嫉恨,多诽谤,甚⾄参与加害和摧残。

孙涵泊却慈悲,视⼀切都有⽣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前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上,不管在座的是⼤⼈还是⼩孩,是惊讶还是嗤笑,⽬不旁视,双⼿打起节拍。

我是没有这种⼤⽓派的,为了⾃⼰的⾝家平安和⼀点事业,时时⼩⼼,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过闹市,不敢挤⼈,惟恐⼈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最多只写“转毁为缘,默雷⽌谤”⾃慰,结果失了许多志⽓,误了许多正事。

涵泊却⽆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师。

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围着看,⼀⽚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掏⽿屎。

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

”再问:“写的什么?”说:“字。

”⼜问:“什么字?”说:“⿊字”。

我的⽂章和书法本不⾼明,却向来有⼈恭维,我也是恭维过别⼈的,⽐如听别⼈说过某某的⽂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但我要在⽂坛上混,⼜要证明我的鉴赏⽔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好呀,你瞧,他写的这幅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不斟句酌字,拐弯抹⾓,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师。

10位名作家笔下的老师,满满的人间至爱

10位名作家笔下的老师,满满的人间至爱

10位名作家笔下的老师,满满的人间至爱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地,不动地阖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染红了一点。

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

许先生轻轻地在楼梯上走着,许先生一到楼下去,二楼就只剩了鲁迅先生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呼喘把鲁迅先生的胸部有规律性的抬得高高的。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医生这样说的。

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象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作,赶快作。

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不久书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都摆起来了,果戈里的《死魂灵》,又开始翻译了。

鲁迅先生的身体不大好,容易伤风,伤风之后,照常要陪客人,回信,校稿子。

所以伤风之后总要拖下去一个月或半个月的。

冰心《我的老师》节选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面对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

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

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地方作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

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

高中语文教材人物形象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人物形象分析-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祝福》人物形象分析‎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1、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顽强,被封建礼教(夫权、父权、族权、神权)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老人与海》描写的主人公‎——老渔民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条重‎量级大鱼,结果又被鲨鱼‎吃掉。

事情看起来是‎劳而无功,甚至自身的身‎体也受到了损‎失,但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热情歌颂了桑‎地亚哥在即定‎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贾平凹、汪曾祺、莫言,四位名家笔下的老师形象01季羡林:回忆老师陈寅恪别人奇怪,我自己也奇怪:我写了这样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我来说,这是事出有因,查亦有据的。

我一直到今天还经常读陈先生的文章,而且协助出版社出先生的全集。

我当然会时时想到寅恪先生的。

我是一个颇为喜欢舞笔弄墨的人,想写一篇回忆文章,自是意中事。

但是,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地神圣的。

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

到了今天,北大出版社要出版我的《怀旧集》,已经到了非写不行的时候了。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

我于一九三O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改名为外国语文系)。

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

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

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

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

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

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

我们是慕名而去的。

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

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

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

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

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

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

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

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

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

后来到德国,读了吕德斯教授的书,并且受到了他的嫡传弟子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教导和薰陶,可谓三生有幸,可惜自己的学殖瘠薄,又限于天赋,虽还不能论无所收获,然而犹如细流比沧海,空怀仰止之心,徒增效颦之恨。

这只怪我自己,怪不得别人。

总之,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个学士头衔。

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

欧洲著名的作家,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著作都读过,连现在忽然时髦起来的《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也都读过。

然而大都是浮光掠影,并不深入。

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

前者就是在上面谈到的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也就是美学。

关于后者,我在别的地方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

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

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

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

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

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

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

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

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

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

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

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

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

有人说:“名师出高徒。

”我的老师和太老师们不可谓不“名”矣,可我这个徒却太不“高”了。

忝列门墙,言之汗颜。

但不管怎样说,这总算是一个中德学坛上的佳话吧。

我在哥廷根十年,正值二战,是我一生精神上最痛苦然而在学术上收获却是最丰富的十年。

国家为外寇侵入,家人数年无消息,上有飞机轰炸,下无食品果腹。

然而读书却无任何干扰。

教授和学生多被征从军。

偌大的两个研究所:印度学研究所和汉学研究所,都归我一个人掌管。

插架数万册珍贵图书,任我翻阅。

在汉学研究所深深的院落里,高大阴沉的书库中,在梵学研究所古老的研究室中,阒无一人。

天上飞机的嗡嗡声与我腹中的饥肠辘辘声相应和。

闭目则浮想联翩,神驰万里,看到我的国,看到我的家。

张目则梵典在前,有许多疑难问题,需要我来发覆。

我此时恍如遗世独立,苦欤?乐欤?我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了。

经过了轰炸的炼狱,又经过了饥饿,到了一九四五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我终于盼来了光明,东西法西斯垮台了。

美国兵先攻占哥廷根,后来英国人来接管。

此时,我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医目疾。

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

出乎我意料地迅速,我得了先生的复信,也是一封长信,告诉我他的近况,并说不久将回国。

信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说,他想向北大校长胡适,代校长傅斯年,文学院长汤用彤几位先生介绍我到北大任教。

我真是喜出望外,谁听到能到最高学府任教而会不引以为荣呢?我于是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和感谢。

这一年深秋,我终于告别了住了整整十年的哥廷根,怀着“客树回看成故乡”的心情,一步三回首地到了瑞士。

在这个山明水秀的世界公园里住了几个月,一九四六年春天,经过法国和越南的西贡,又经过香港,回到了上海。

在克家的榻榻米上住了一段时间。

从上海到了南京,又睡到了长之的办公桌上。

这时候,寅恪先生也已从英国回到南京。

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

谈了谈阔别十多年以来的详细情况,先生十分高兴,叮嘱我到鸡鸣寺下中央研究院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细。

这一年的深秋,我从南京回到上海,乘轮船到了秦皇岛,又从秦皇岛乘火车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当时叫北平)。

由于战争关系,津浦路早已不通,回北京只能走海路,从那里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国少爷兵把守,所以还能通车。

到了北京以后,一片“落叶满长安”的悲凉气象。

我先在沙滩红楼暂住,随即拜见了汤用彤先生。

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在清华叫做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向正教授。

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

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

这真是石破天惊,大大地出我意料。

我这个当一周副教授的纪录,大概也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

说自己不高兴,那是谎言,那是矫情。

由此也可以看出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

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寅恪师也来到北京,仍然住在清华园。

我立即到清华去拜见。

当时从北京城到清华是要费一些周折的,宛如一次短途旅行。

沿途几十里路全是农田。

秋天青纱帐起,还真有绿林人士拦路抢劫的。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像了。

但是,有寅恪先生在,我绝不会惮于这样的旅行。

在三年之内,我颇到清华园去过多次。

我知道先生年老体弱,最喜欢当年住北京的天主教外国神甫亲手酿造的栅栏红葡萄酒。

我曾到今天市委党校所在地当年神甫们的静修院的地下室中去买过几次栅栏红葡萄酒,又长途跋涉送到清华园,送到先生手中,心里颇觉安慰。

几瓶酒在现在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了钞票上每天加一个0还跟不上物价飞速提高的速度的情况下,几瓶酒已经非同小可了。

有一年的春天,中山公园的藤萝开满了紫色的花朵,累累垂垂,紫气弥漫,招来了众多的游人和蜜蜂。

我们一群弟子们,记得有周一良、王永兴、汪篯等,知道先生爱花。

现在虽患目疾,迹近失明;但据先生自己说,有些东西还能影影绰绰看到一团影子。

大片藤萝花的紫光,先生或还能看到。

而且在那种兵荒马乱、物价飞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情况下,我们想请先生散一散心,征询先生的意见,他怡然应允。

我们真是大喜过望,在来今雨轩藤萝深处,找到一个茶桌,侍先生观赏紫藤。

先生显然兴致极高。

我们谈笑风生,尽欢而散。

我想,这也许是先生在那样的年头里最愉快的时刻。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

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

从法币改为银元券,又从银元券改为金圆券,越改越乱,到了后来,到粮店买几斤粮食,携带的这币那券的重量有时要超过粮食本身。

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也不能例外。

到了冬天,他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

胡先生最尊重爱护确有成就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介绍王静庵先生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去任教,一时传为佳话。

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有几句诗:“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

学院遂闻传绝业,园林差喜适幽居。

”讲的就是这一件事。

现在却轮到适之先生再一次“独为神州惜大儒”了,而这个“大儒”不是别人,竟是寅恪先生本人。

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

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

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

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顺便说一句,当时北京汽车极为罕见,北大只有校长的一辆--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

陈先生只有收二千美元。

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

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这一批书实际上带有捐赠的性质。

而寅恪师对于金钱的一介不取的狷介性格,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在这三年内,我同寅恪师往来颇频繁。

我写了一篇论文:《浮屠与佛》,首先读给他听,想听听他的批评意见。

不意竟得到他的赞赏。

他把此文介绍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发表。

这个刊物在当时是最具权威性的刊物,简直有点“一登龙门,身价十倍”的威风。

我自然感到受宠若惊。

差幸我的结论并没有瞎说八道,几十年以后,我又写了一篇《再谈浮屠与佛》,用大量的新材料,重申前说,颇得到学界同行们的赞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