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抒怀诗PPT课件

合集下载

杜甫《即事》古诗词PPT

杜甫《即事》古诗词PPT

作者生平
短暂任职
乾元二年(759)春,四十八岁的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 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行为,感慨万千,创作了“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这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 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七月,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 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从此,杜甫永远离开朝廷。
作者生平
漂泊生活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携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写下《秦州杂诗》《梦李白》等诗。十月,前往同谷,沿途作纪行诗 一组。至同谷后作《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十二月前往成都, 途中又作纪行诗一组。终于在岁末到达成都。乾元三年(760)春, 四十九岁的杜甫在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 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叫“浣花草堂”,“杜草堂”的称谓由 此而来。
诗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
第二句,“皎皎行云浮日光”。清代著名杜诗注家仇兆鳌解释道:“云浮日 光而过,其色皎皎然,雷雨将作矣。”仇氏的意思是说诗人写这第二句是为 了引出写雷雨的第三句。清代另一位注家杨伦也作同样的理解。按照一般的 诗法观念,说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说第三句承应第二句,大致 无错。但对于大诗人的作品,却也不能一概地用诗法模式去套,从而作出刻 板的解释。杜甫的这首《即事》诗是拗体七律,对拗体诗,前人常从它的平 仄、黏连等形式不合常规律诗的格律这点上作解释。杜甫的拗体诗不仅在平 仄形式上表现为“拗”,就是在诗意的起承转合上也会表现出“拗”。这首 《即事》诗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 容皎明之貌,陶渊明诗句“皎皎川上平”,即为例证。杜甫写皎白的行云轻 疾而过,并不是写阴云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将作矣”的见解未必正确。

05.即事感怀类(09首)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专题)(共12张PPT)

05.即事感怀类(09首)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专题)(共12张PPT)

对小生园命香无常径的独感徘慨徊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
。诗人通过描绘花的凋零,表达了对生 命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
4.燕:“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燕”是另一个重要的意象。燕。4.燕子:“似在曾相传识燕统归来文”中化的“燕中”是另常一
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诗人通过描绘燕子的个象归重征要着来的春意天,象的。到表燕来子和达在生传命了的统复文对苏化。中生诗常人常
弃对长未风来破的浪追会求有和时信,心。他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来表达对弃会未对有未时来”来来的的表追达求乐对和未信观来心的。和乐他观用期和“期长待待风,破,用浪
用“直直挂挂云云帆帆济济沧沧海海。”来展现自己的决心和勇气。这两个意“勇象直气挂。不云这帆两仅济个沧意表海象”来不达展仅现表了自达己了诗的诗决人人心对和未对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专题
即事感怀类
何为即事感怀类古诗? 这类古诗有什么特点?
即事感怀类古诗
即事感怀类古诗的主题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歌通常是由一点事 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内容十分广泛,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 怀人,或讴歌河山。 特点: 1.触发点明确:即事感怀类古诗往往由具体的事件或景象触发,诗人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情感。这些事件 或景象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可能是社会历史的重大事件,但它们都是诗人感情的出发点。 2.情感真挚:即事感怀类古诗注重抒发诗人真实的情感,这些情感可能是欢喜、忧愁、思念、悲愤等,但都 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真挚和 深情。 3.意象丰富:即事感怀类古诗中常常运用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些意象可能是自然景观,如山水 、花鸟、风月等,也可能是社会现象,如战争、离别、团圆等。通过运用这些意象,诗人能够更加生动、形 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4.哲理深刻:即事感怀类古诗不仅表达诗人的情感,还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 会对社会、人生、宇宙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山水田园诗和即景事抒怀诗张PPT精品课件

山水田园诗和即景事抒怀诗张PPT精品课件

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
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
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
起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
劳动人民的同情。
山水田园诗和即景(事)抒怀诗 (课件34张)
山水田园诗和即景(事)抒怀诗 (课件34张)
1.描写手法
(1)感官角度 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视听(嗅)结合、以声衬静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 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 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 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 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 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 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 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 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感情丰富。 诗歌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 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常用意象
(一)①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
鸡、犬、禽雀、眠蚕;
情感:表现 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
松愉悦的心情。
②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山水田园诗和即景(事)抒怀诗 (课件34张)
山水田园诗和即景(事)抒怀诗 (课件34张)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 6.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
民的深厚情谊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题材鉴赏——即事(景)感怀诗 课件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题材鉴赏——即事(景)感怀诗 课件
抒情;④想象。
4、常见思想情感。
《游山西村》杜甫
《春夜喜雨》
①对宁静和平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②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 自嘲。 《登鹳雀楼》李清照《如梦令》晏殊《浣溪沙》
《临江仙》(宋·侯蒙)
③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④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
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居易
春秋感怀
玉楼春
北宋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 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 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 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 惟恐浅。
蝶恋花·送春
北宋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 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 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 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 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2.5诗/29/20的23 最后两句有何含意临?河三中请陈简静 要分析。
27
(2018·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
——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配套导学案
2023/5/29
临河三中 陈静
1
二、分类解读
类型
一 题画诗 二 干谒诗 三 寄赠诗 四 哲理诗 五 边塞征战诗
写景抒情诗
相关诗句 思想情感 手法
类型
六 山水田园诗 七 惜别送别诗 八 羁旅思乡诗 九 爱情闺怨诗 十 咏史怀古诗 十一 咏物言志诗 十二 即事(景)抒怀诗

最新高考诗词鉴赏优质课件:即事抒怀诗课件ppt

最新高考诗词鉴赏优质课件:即事抒怀诗课件ppt
答: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 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
Ketanglianxi
课后练习
分册一P317第一题


迅戏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的封建 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后从事 文艺工作,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 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小 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 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 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
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离人”“行人”“旅人”,“思乡”2分)
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 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
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 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

《即景抒情诗四首》PPT课件

《即景抒情诗四首》PPT课件

“楼”是思妇望月怀人之所。
这些意象将相思之苦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
精选ppt
16
▪ 【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 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
▪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暗指分别之地。
▪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 悲叹有余哀。”
“独怆然而泣下”体现 了什么情感?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 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 中来,怆然流泪了。本 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 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
精选ppt
33
前——后 不见 念 天地之悠悠 独 怆然、泣下
时间之长 无奈之苦 感慨之深 宇宙之广 孤独之切 悲苦无限
知识点总结:直抒胸臆
精选ppt
34
讨论学习:《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 人所传颂的原因是什么?
▪ 2、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 的动态。
▪ 3、与后文“卷不去”和“拂还来”相 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 妇触景生情,反而四年尤甚。
精选ppt
8
赏析探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四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图画?为什么用
“生”不用“升”?
描写出一幅江海相连、月共潮生、光照万
精选ppt
41
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此句为千古传诵之句,背景阔大,感 情深挚,意境幽远含蓄。全句没有一 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 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令人回 味无穷。
精选ppt
42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竟夕” 呼应“遥夜”,上承开头两句。终夜相思不能 入睡,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这皎洁的明 月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更难以入睡。

即事抒怀诗词鉴赏-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九年制学校九年级语文复习课件(共11张PPT)

即事抒怀诗词鉴赏-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九年制学校九年级语文复习课件(共11张PPT)
(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
发感情的。
(领略感怀的表达技巧)
鉴赏方法
03 1.写的是什么事?
这类诗作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 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人 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 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 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御敌立功 的壮志。
2.(2017陕西21题)请用“/”划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1分) 阴阳割昏晓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蕴含怎样的哲理?为什 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2分)
5.(2017陕西22题)有诗评说,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 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 “心胸气魄”。(3分)
诗词鉴赏
即事感怀诗词的举例
02 赠汪伦
登飞来峰
静夜思 相见欢
枫桥夜泊
回乡偶书
寻隐者不遇
登岳阳楼
芙蓉楼送别辛渐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观沧海 望岳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江城子·密州出猎 壮词以寄之
诗词鉴赏
03
鉴 赏 方 法
1.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 感慨的事。
(了解引发感慨的事情)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 样的情怀。
再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 《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 中诗歌鉴赏常用表达技巧
03 修辞方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用典等)
表达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衬托等)

高考即景(事)抒怀诗鉴赏优秀课件

高考即景(事)抒怀诗鉴赏优秀课件
远大报负。
1.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 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茅 屋被秋风所破而有感)、白居 易《卖炭翁》(因宫中买办强 抢百姓而有感)
2.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 的忧愁哀思。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 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 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 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
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茁又遭霜。 等到年底断了口粮,只好到田里采地黄。 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 凌晨荷锄出门,直到天黑还没采满一筐。 拿到富贵人家,卖给富贵人家养尊处优的子弟。 用这地黄喂你的肥马,能使它浑身闪光。 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充全家的饥肠。
请同学们先看P150页高考题:
武钜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 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1.常见标题 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2.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
3.即事(景)抒怀诗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⑤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 ⑥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荒唐腐朽。 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离乱的痛苦。 ⑧表现作者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
即事(景)抒怀 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
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 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 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 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 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 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 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
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1、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本诗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待人、事还是 生活、社会,都应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色去观 察、去体会,这样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后,却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
忧民之情。诗中从“闻”到“逢”之间,数十年的世事沧
桑、人生坎坷,未涉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世运之沉乱,
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
6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风景秀正丽是的江江南南好,风在景承,平落时花代时,节原又是逢诗君人。们所向往的
春阴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 应催我鬓边华!
3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
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 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 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
11
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 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 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 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 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 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 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 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哲理诗
-
8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 所传诵、称引。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 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 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
9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 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 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 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 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
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
2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 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 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
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暗喻了世运
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
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
“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
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
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
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
-
13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 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不少古 诗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
粒皆辛苦。” (李绅《锄禾》)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
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
念天地之悠悠
即事感怀诗
-
1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
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
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
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
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
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
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
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
劳动而创造的。
-
14
第三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 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 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 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们应 在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味中理解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4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5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作,其情感人至深。如杜
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
一首抒怀诗。表面看,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
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在这“喜”的背
-
10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 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 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 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 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 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
-
12
哲理诗鉴赏要点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 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 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 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 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鹊楼》 )
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
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
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证实了“开元全盛日”已成为
历史陈迹,一场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
人,沦落到不幸的地步。诗人写最后一句却黯然而收,在
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 定思痛的悲哀。
7
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最后一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
16
这两句诗是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 后,俯视众多的山峰,其他的山峰都会显得矮 小。反映了诗人雄伟的气魄、远大的志向、崇 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仍阐明站 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勇 攀高峰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