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交通运输教案教学内容
第4课《交通运输》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4课《交通运输》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目前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技能目标: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目前主要有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吗?它们各自拥有什么特点?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交通运输》;
二、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师:课件出示我国交通运输情况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我国目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师:通过学习,刚才我们了解了我国目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它们的特点。
师:现在请同学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教学设计】《交通运输》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交通运输【课程标准】:1、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教学目标】:1、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结合生活实例或真实情境,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起讫地点及沿途主要的交通枢纽,并读图分析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4、能依据铁路干线分布图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2、读图分析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对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正是初二学生相对比较薄弱的。
因此,课上应尽可能地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并加强读图析图方面的指导,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读教材P84图4.1 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说一说,从古至今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
2、结合教材P84正文部分第二段,填空:现代运输是指使用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是主要的现代运输方式。
3、阅读教材P87阅读材料我国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了解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4、结合教材P86正文部分,填空并概括我国铁路运输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前,里程短,分布零散。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较为完整的铁路运输网络。
改革开放后,建设速度加快,铁路干线连通了全部省级行政中心,部分城市间还有高铁连接。
二、课堂导入:以前,南通的交通并不发达,与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长江把南通阻隔在东方一角。
人们总说“南通难通”,“汽车跳,南通到”。
现在,南通的交通发展变化太快太大了,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交通运输》教案(第2课时)

第2课时1.认识全国的交通运输网。
2.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线,了解铁路线的命名方法。
3.了解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利用《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图》和《中国铁路干线分布示意图》,使学生掌握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及其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
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如果你要外出旅行,除了需要确定借助何种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外,还要考虑应选择哪条交通运输线,在众多的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二、新课教学(一)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1.阅读教材,教师提问:(1)单纯从有没有线路来看,从南京到上海可以选择哪些交通运输方式?(铁路、高速公路、水路、航空。
)(2)从哈尔滨到大连可以选择哪些交通运输方式?(铁路、高速公路、航空。
)2.阅读地图册中的《中国主要航空运输图》和《中国主要公路和内河航线图》,教师提问:(1)从西宁到拉萨可以选择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航空。
)(2)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叶城到西藏自治区的普兰可以选择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公路。
)教师总结:外出旅行时,要正确选择交通工具,首先要了解我国的主要交通运输网。
3.阅读课本P87图4.4《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教师提问:(1)从此图看,我国铁路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从全国总体情况看,东部地区铁路网密度较大,西部地区铁路网密度较小。
(2)这种格局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13《中国人口的分布》和课本P23图2.2《中国地形的分布》。
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所以东部交通网络密集而西部稀疏。
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东部有利于交通的发展。
教师补充:这种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还与我国各种资源分布不均有关。
交通线和人体的血管一样,要相互连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乘火车旅行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我国居民长途旅行最重要的方式。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网络及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全面的交通运输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中的《气候、天气与人类活动》一节,对气候、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对六、七年级相关知识的回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交通运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网络及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网络。
2.难点: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优化交通运输网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交通运输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图表教学法:利用地图、统计图等,直观展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2.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统计图、交通运输业相关资料。
3.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交通运输业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交通运输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统计图等教具,呈现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我国的分布及发展情况。
第四章第一节 交通运输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交通运输
方式的比
较
教师:提供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
的运输工具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学生:学生讨论,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运量、运费、运速等方面的优缺点并填写在表中。
3分钟
交通运输
方式的选
择
教师:给出实例。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依据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交通运输工具
3分钟
过渡
教师:交通运输方式选择要从多方面考虑。
学生:理解交通运输在国名经济中的作用
5分钟
现代交通
运输的概
念
教师:引导学生读“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
“交通运输方式”等图,认识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工具。
学生:明确概念,认识交通运输方式及相应概念
4分钟
选择交通
运输方式
应考虑的
因素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交通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形成观念,综合地看待问题
11
分
钟
比较与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展示图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根据不同的运输需求和
相应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
学生:讨论活动,总结归纳
4分钟
知识梳理
教师:梳理本节知识结构。
学生:跟随教师总结。
课题
交通运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2. 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名师优质教学设计参考:《交通运输》(第2课时)

交通运输(第二课时)【课程标准】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一、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说出我国铁路运输网的大致分布格局,描出我国主要的五纵三横铁路干线。
(重点)2、依据铁路干线的分布,选取合理的出行路线,并指出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阅读中国高铁线路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分析说明高铁对郑州乃至中国战略布局的重要性。
(难点)二、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三、教材分析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而铁路运输又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因此本节教材在第四章内容中属于重点内容,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内容。
四、学情分析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我国现代五种主要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并对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征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
因此,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了解我国铁路的建设状况,符合学生学习的由浅入深的基本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五、教学过程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话昭示着铁路运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撼动的地位.在因火车而兴的城市中,郑州就是最著名的一个。
最近两天,老师的朋友圈被这几张图片刷屏了。
官宣:郑渝高铁郑州至襄阳段、郑阜高铁、京港高铁商丘至合肥段正式开通运营。
这意味着自此,河南省18个地市全部通了高铁,郑州离实现“米”字型高铁布局又进了一步。
作为一个吃货,老师有个梦想,那就是“坐着火车去旅行”,走遍中国的每一个省份,尝遍当地的美食,了解他们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我的梦想能实现吗?大家想跟老师一起去旅行吗?那么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今天的主题——“坐着火车去旅行——梦想分享会”。
请看学习目标。
今天的梦想分享会分为以下3个主题。
让我们先开始进行旅行前的准备工作吧环节一:行前准备1.分布格局【展示】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图读图描述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状况?东密西疏活动一:读图归纳我国铁路线分布东密西疏的原因【归纳】铁路线的分布既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受人口、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五纵三横我国铁路干线纵横交错,十分复杂,但按其铁路延伸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
初三地理《中国的交通运输》教案

初三地理《中国的交通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依据。
掌握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分析、案例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认识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珍惜交通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依据。
2.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案例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组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图片,如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提问学生这些图片分别代表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引出课题“中国的交通运输”。
2. 讲授新课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依据分别介绍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的特点,如速度、运量、运费等。
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依据,如货物的性质、运输距离、时间要求等。
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介绍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如南北向的京哈—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等,东西向的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等。
组织学生进行铁路干线名称和位置的记忆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具体影响。
3. 课堂活动设计一些实际的运输需求情境,如旅游、货物运输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阐述选择的理由。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以及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依据。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

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古代中国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文明古国,其发展历史悠久、经济繁荣、交通运输也逐渐完善。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运输工具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古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分为陆上运输和水上运输两大类。
陆上运输主要包括人力运输和畜力运输,水上运输则以船只为主。
1. 陆上运输方式人力运输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交通方式之一。
人们通过步行、背负等方式进行货物和人员的运输。
此外,也常见使用人力车、担架等工具,提高运输效率。
人力运输方式灵活便捷,尤其适用于狭窄山路或城市繁忙街道等场景。
畜力运输则主要依靠马、牛、骡等动物作为力量源进行运输。
古代中国经典的畜力运输方式是马车和牛车,它们能够运载更多的货物和人员,尤其是长途运输时,更能提高效率。
2. 水上运输方式水上运输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主要通过船只进行。
古代中国水运发达,河流众多,如黄河、长江等,提供了广阔的水上交通网络。
在水上运输中,古代中国经常使用木质船只,如筏船、木船、帆船等。
这些船只适用于不同的水域,如航行于狭窄河流的筏船、在广阔海洋上航行的帆船等。
船只的出现极大提升了水上运输的效率,使得长途贸易和人员流动变得更加便利。
二、古代中国的运输工具除了交通方式,古代中国还发明了许多运输工具,进一步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1. 驿站在古代中国,驿站是供行人和旅客休息,更换马匹的场所。
驿站一般位于交通要道上,为旅客提供住宿、饮食等服务。
驿站使得长途旅行变得更加安全和舒适,也促进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2. 码头在水运交通中,古代中国建设了许多码头,作为船只靠岸的场所。
码头一般位于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水域边缘,为船只的装卸、停靠提供方便。
码头的出现使得水上运输更加便捷,也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三、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方式,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交通运输教案第九章中国的交通利川龙船初中九O五班一、教学要求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并能够分析交通枢纽应该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
4.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二、内容点析1.图概括了交通运输工具发展的几个阶段,但最后一个阶段的内容容易使学生误会,即“现代的交通工具就包括这四种类型”。
最终明确:地铁、管道也都属于交通运输工具。
2.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材用两幅图说明了选择客运方式需要考虑时间上的要求、距离的远近和价格等因素,而选择货运方式则需要考虑运送的距离、运费、时间的要求、数量的多少以及货物本身的特性。
而要真正选择合理,还需要了解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归纳起来如下表:3.无锡、九江、芜湖、长沙四个城市能够成为历史上的四大“米市”,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第二,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第三,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4.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格局。
总体上来说,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原因可结合前面所学,从人口的分布、资源的分布以及地形来分析。
人口东部多西部少;矿产资源的“北煤南磷”,农产品的“南稻北麦”都向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地形上,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平原,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
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才形成了如此的格局。
同时,正是因为这种格局,使得我国的东西部经济产生巨大的差异。
为了减小这种差异,同时也为了解决东部的能源和资源问题,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将改变西部的交通运输面貌。
5.铁路线的命名。
有的铁路线以起止点城市来命名,例如京广线的起点是北京,终点是广州,京沪线的起点是北京,终点是上海;有的以起止点所在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来命名,例如湘黔线的起点是湖南省的株洲市,终点是贵州省的贵阳市;还有的是以起点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一个终点城市命名,例如兰新线的起点是兰州,终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陇海线的起点是甘肃省的兰州市,终点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原名为海州);还有一种是以铁路线所在的位置来命名的,例如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的北疆线和库尔勒至喀什的南疆线。
铁路的命名还有一个基本的规律:从北京出发的把“京”放在前面,南北向的铁路先说北面的城市或省区,东西向的铁路先说东面的省区。
但陇海线是个特例。
6.我国铁路的“三横五纵”。
南北向的铁路线主要包括: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同蒲线──太焦线──焦柳线,包兰线──宝中线──宝成线──成昆线;东西向的铁路线主要包括:大秦线──京包线──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桂昆线。
需要强调的是,从滨绥线──滨洲线的长度看起来,似乎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线,但由于它只是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所以不能算是一条国家级的干线。
7.国道的命名。
从北京出发的国道以“1”开头,南北方向的国道以“2”开头,东西方向的国道以“3”开头。
8.武汉和青岛作为交通枢纽的区别。
同样是交通枢纽,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又位于我国的中南部,所以必然是人流、货流的聚集地,再加上长江从这里经过,因此成为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枢纽;而青岛则是由于它是沿海城市,不仅可以发展海上运输,而且有着优美的风光,所以尽管它在我国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带,但仍然成为铁路、航空和水运的交通枢纽。
三、参考资料2001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1、公路经过第二次公路普查路网结构调整,2001年年底全国国道里程12.2万千米、省道21.3万千米、县道46.4万千米、乡道81.4万千米、专用公路8.6万千米。
高速公路取得新的突破,总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2001年青海和内蒙古分别有26千米和151千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两省(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全国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通了高速公路。
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 000千米的省达到7个,分别是山东(2 077千米)、河北(1 563千米)、广东(1 500千米)、江苏(1 387千米)、四川(1 144千米)、河南(1 077千米)、辽宁(1 068千米)。
2001年河南省新增高速公路569千米,增长幅度第一。
以“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为重点的国家公路主骨架建设步伐加快。
2001年年底全国已建国道主干线21 576千米,占规划里程的62.6%。
其中高速公路13 533千米。
继全长658千米的京沈和全长1 262千米的京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之后,2001年全长1 709千米的西南公路出海通道又顺利贯通,标志着国道主干线中“三个重要路段”的基本建成。
西部地区公路里程增长明显,但路网技术状况和公路密度同东、中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2001年底东部地区公路里程54.7万千米,中部地区57.8万千米,西部地区57.4万千米,分别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32.2%、34.0%、33.8%。
东部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11.4万千米,公路密度42.1千米/百平方千米;中部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7.2万千米,公路密度20.3千米/百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4.0万千米,公路密度10.5千米/百平方千米。
2、内河航道内河航道总里程继续增加,技术等级进一步改善。
2001年年底全国内河航道里程12.2万千米,比上年增加了0.2万千米。
其中长江干流航道2 807千米。
内河港口万吨级泊位主要集中在长江干流和珠江水系,其中长江干流万吨级泊位121个,长江支流1个,珠江水系11个。
多功能、综合性大型枢纽港发展加快。
继上海、广州、宁波三个港口之后,2001年又有天津、青岛、秦皇岛、大连港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这样全国年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大港增加到7个。
其中上海港连续2年超过2亿吨,2001年达2.2亿吨。
宁波、广州、天津、秦皇岛、青岛和大连港全年货物吞吐量分别为1.29、1.28、1.14、1.13、1.04和1.00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继续攀升。
2001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标准箱的港口达到8个。
其中上海港达634万标准箱,居世界第5位;深圳港达508万标准箱,居世界第8位。
其他超过100万标准箱的港口是青岛(264万标准箱)、天津(201万标准箱)、广州(174万标准箱)、厦门(129万标准箱)、大连(122万标准箱)和宁波(121万标准箱)。
受中西部地区投资大幅增加的影响,2001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取得新的突破。
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2 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其中公路建设完成2 67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90.0%;水运建设完成174亿元,占5.9%;其他建设完成123亿元,占4.1%。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显著。
全年东部地区完成1 207亿元,比上年增加68亿元,增长5.9%;中部地区完成8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5亿元,增长31.3%;西部地区完成648亿元,比上年增加92亿元,增长16.6%。
全年新建公路3.6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 149千米;改建公路5.3万千米。
3、公路主骨架公路主骨架是根据国家干线公路网规划(简称国道网,包括首都放射线、南北纵线和东西横线)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确定的。
公路主骨架包括总长约3.5万千米、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主要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其贯通首都和直辖市及各省(自治区)省会城市,将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所有特大城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大城市的93%连接在一起,使贯通和连接的城市总数超过200个,覆盖的人口约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0%左右首都放射线“五纵”“七横”4、新亚欧大陆桥1990年9月12日12点12分,这是一个受到国内外经济界和海内外舆论界密切关注的时刻,当中哈两国铁路交通部门的两位副部长同时扳紧各自铁路的最后一颗螺栓并高兴地互赠扳手时,一座新的联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了。
这座大陆桥东起我国的连云港、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行出疆穿越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经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等欧洲口岸,全程长达11 000千米左右。
因为它是继西伯利亚大陆桥之后连接亚欧的第二座大陆桥,故称“新亚欧大陆桥”。
与前一条西伯利亚大陆桥相比,新亚欧大陆桥具有明显的优势。
1.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整个大陆桥避开了高寒地区,港口无封冻期,自然条件好,吞吐能力大,可以常年作业。
2.运输距离短:新亚欧大陆桥比西伯利亚大陆桥缩短陆上运距2 000~5 000千米,到中亚、西亚各国,优势更为突出。
从远东到西欧的货物,经新亚欧大陆桥比绕过好望角的海上运输线缩短运距15 000千米,比经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运输线缩短运距8 000千米,比经巴拿马运河的海上运输线缩短运距11 000千米,比经北美大陆桥缩短运距9100千米。
3.辐射面广:新亚欧大陆桥辐射亚欧大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达5 071万平方千米,居住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5%左右。
4.对亚太地区吸引力大:新亚欧大陆桥吸引范围除我国(大陆)外,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一些大洋洲国家和我国的台湾、港澳地区,均可利用此线开展集装箱运输。
因此,新亚欧大陆桥这些固有的优势,决定了它必将全线运营,发展壮大,成为沟通亚太地区与欧洲的主导运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