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人教版中考 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将效①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②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③,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
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背向,背着。
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
⑤士大夫:指一般将士(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A(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
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全、都。
B项,第一个“顾”:不过、但是;第二个“顾”:回头看。
C项,第一个“置”:置于;第二个“置”:放置。
D项,第一个“今”:这次。
第二个“今”:如今、现在。
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附答案)1

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附答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忿()狱()11.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12.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分)1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2分)9.A;10.愤恨、案件。
11.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12.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
坚持要兑现守信用。
戴胄认为应该流放。
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1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二)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年部编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习题(一) 《前辈勤学》胡澹庵①见杨龟山②,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③有进。
”张无垢④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⑤,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洎⑥北⑦归,窗下石上,双趺⑧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如此。
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选自《鹤林玉露》)注释:①胡澹庵:北宋官员。
②杨龟山:即杨时,北宋学者,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
他四十岁时还“程门立雪”,向大学者程颐求教。
③道:指学问。
④张无垢:即张九成,南宋官员,自号无垢居士,因触犯秦桧而被降职。
⑤昧爽:拂晓,黎明。
⑥洎:到。
⑦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⑧趺:脚。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和“洎北归”的“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不耻下问(《〈论语〉十则》)B.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C.孔子东游(《两小儿辩日》)D.虽乘奔御风(《三峡》)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明而读就:即,连词。
B.然龟山盖少年事盖:大约,表推测。
C.无垢乃晚年乃:是,表判断。
D.辄执书立窗下辄:就,连词。
3.选出对“胡澹庵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的句意理解正确的两项。
()A.是向友人炫耀他读书的用功刻苦。
B.是向友人说明,他学问上的长进是和他两肘三十年没离开过书案有直接关系。
C.是告诉友人,做学问实在太苦了。
D.说明学问上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勤学苦读。
4.本文虽表现的都是勤学苦读,但在描写两人的写法上却不一样。
请联系短文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知道“程门立雪”的典故吗?它说明了什么?请你再写出两个勤学苦读的典故。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因此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因此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别变、安顿别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别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咨询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降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要紧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如此做各有啥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往后,还间或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个地方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缘故。
C好似。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别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终再依照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②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2)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3)①稍葺而新之:
②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雨 雪 之 朝 风 月 之 夕 予 未 尝 不 在 客 未 尝 不 从。
3.请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要注意语意完整、通顺。
小贴士:
背:参照成语“背井离乡”,可推测其含义。
观:回顾“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知其义。
适:①〈动〉适应,顺从。②〈动〉出嫁,嫁。③〈动〉往,到。④〈形〉适宜,舒适。⑤〈副〉恰好。⑥〈副〉刚才。(摘自《古汉语词典》)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4.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中苏轼的“乐”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谈到的“乐”有何不同。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自 余 读 书 山 艇 子 辄 留 小 舟 于 池 中 月 夜 夜 夜 出
3.本文多用叠词和四字句,意蕴丰富。参考示例,为文中画波浪线句作批注。
示例:舟子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
批注:“丁丁”指像鸟啄食般的敲击竹篙的声音,清亮短促,写舟子催促他们回去就寝的急切,极富画面感。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③连月不开________④春和景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班级:姓名: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注: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
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
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
逝,向前行进。
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
若,你。
⑤数阕:几遍。
乐终叫阕。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项王军.垓下军:驻扎B、常幸从.从:服从C、自为.诗曰为:做,唱D、歌数阕,美人和.之和:唱和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翻译:⑵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翻译:3、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
对项王该不该自杀历来争论颇多,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焦令谌横暴唐柳宗元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
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①,曰:“且熟,归我半。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谌曰:“我知入数②而已,不知旱也。
”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③,使人来谕谌。
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④来庭中。
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选自《柳河东集》)注:①给与农:这里指佃给农民耕种。
②入数:照数收谷。
③巽:同“逊”,恭顺。
引申为委婉。
④舆:扛、抬。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且.熟,归我半且:而且B、督责益.急益:更加C、即.告太尉即:就D、无以..偿无以:没有可以用来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翻译:⑵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翻译:3、选文表现了段太尉什么样的品德?答: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宁①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
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
后宁赍礼②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
宁许蒙不杀。
斯须③(一会儿)还船,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
毕,解衣卧船中。
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宁闻之,故卧不起。
蒙母徒跣④出谏蒙曰:“至尊⑤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
”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嘘欷⑥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注:①宁:即甘宁,后文的“兴霸”是他的字。
②赍礼:赠送礼物③斯须:一会儿。
④徒跣:赤脚步行。
⑤至尊:指吴主孙权。
⑥嘘欷:哽咽,抽噎。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宁厨下儿曾有过.过:过失B、宁许.蒙不杀许:答应C、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谏:进谏,提意见D、属汝以大事属.通“嘱”,嘱托2、请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翻译:3、文中吕蒙形象鲜明,试概括这一人物性格特点。
答: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①,相田文②。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
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
③不敢东乡:乡,同“向”。
不敢向东侵犯。
④宾从:服从、归顺。
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
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将.三军,使士卒乐死将:将领B、敌国.不敢谋国:国家C、百姓不信.信:信任D、方.是之时方:正当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翻译: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选文简要概括。
(至少两点)①②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
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曰.谓……曰:对……说B、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向者:从前C、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邪:邪恶D、识之犹未能尽.尽:完,全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自谓无以加⑵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
政事得失3、文中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请根据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特点。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昭王招贤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
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注: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
②致:招致,引来。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卑身:降低身份,谦卑B、得身事.之事:侍奉,这里指厚待C、士争趋.燕趋:奔赴D、燕王吊.死问孤吊:吊起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
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译:3、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答: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①,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③。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乃斫大树白④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①三晋之兵:这里专指魏军。
②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
③马陵:地名。
④白:使……露出白木。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齐使田忌将.而往将:率兵B、士卒亡.者过半矣亡:死亡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D、乃钻火烛.之烛:照亮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⑵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译:3、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请归纳回答。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
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③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④,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
但“自荐”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则是行不通的。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
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
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
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
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
③胜:指平原君自己,平原君名叫赵胜。
④称诵:称颂。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于:向,对B、其末立见.见:看得见C、使遂蚤.得处囊中通“早”D、非特.其末见而已特:只是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译:⑵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译:3、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篇文章中包含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并解释。
答:⑵你如何看待毛遂的“自荐”行为?答: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②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注:①发:启封。
②恙:灾害,忧患。
赵威后:赵惠文王妻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使:派遣B、书.未发书:书本C、使者不说.说:通“悦”,高兴D、臣奉使.使威后使:使命2、翻译文中横线处的句子。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译:(2)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译:3、回答下列问题。
(1)“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了一个什么成语?他的含义是什么?答:(2)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什么思想?你知道历史上还有那些人有类似的思想吗?答: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①,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②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注:①奥博:含义深广。
②曾:虚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竟然”。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勇者竭.其力竭:竭尽B、炀帝恃.其俊才恃:倚仗C、身为.桀、纣之行为:做D、骄矜自用..自用:自己使用2、翻译文中横线处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