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著名化学家的小故事

著名化学家的小故事

著名化学家的小故事
好呀,以下是一篇关于著名化学家的小故事:
有这么一位传奇的化学家,他叫门捷列夫!嘿,你可别小瞧了他呀!有一次,门捷列夫就像着了魔一样,整天都在琢磨那些元素的排列规律。

他的朋友都打趣他:“你这是要和元素谈恋爱呀!”可门捷列夫不在乎,他就一门心思地沉浸在他的化学世界里。

那时候,他房间里摆满了各种资料和卡片,不就像一个元素的小王国嘛!他不停地摆弄着那些卡片,试图找到一种完美的排列方式。

有一天晚上,门捷列夫实在是太累了,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嘿,没想到这一睡,奇迹发生了!他在梦里竟然清晰地看到了元素们整齐地排列起来,就像士兵列队一样!等他醒来,他兴奋地跳了起来,大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这不就像是老天爷给他送了一份大礼嘛!
门捷列夫的这个发现,那可不得了啊!就像为化学世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人们对元素的理解一下子上了一个新台阶!你说厉害不厉害?
从此以后,门捷列夫的名字就和元素周期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化学家吗?。

门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表

CULTURE文化·赏心门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表■高荣伟 /文为纪念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IYPT 2019)。

是的,念初中时那张你怎么也背不下来的经典化学元素周期表今年已经150岁啦!那么,你知道吗,当年,门捷列夫是怎么发现和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他是否是像有些人所言,在梦中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的?抑或是,门老先生坐在实验室里,经过了一阵苦思冥想,于是向全世界宣告:“俺发现了化学元素根据原子量的大小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事实上,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艰苦卓绝的时期,他在探索化学元素变化的内在联系规律方面,同样经历了艰辛的探索。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

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

然而,祸不单行。

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去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

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进入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

1857年,门捷列夫担任彼得堡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化学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虽然现代化学早就诞生,但那个时代没有权威的化学教科书,人们对于元素的认识支离破碎,原子量的精确测量更是难题,这些问题都限制了人们对于元素整体关系的探索。

作为化学老师,门捷列夫也以惊人的洞察力,毫无畏惧地投入到了这个领域。

门捷列夫担任化学副教授以后,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讲明: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然而,在理论化学里,这些问题尚处在探索阶段。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注定是一条艰苦而又曲折的路。

门捷列夫立志当一名好老师。

年轻的门捷列夫在探索元素周期律这条路上,吃尽了苦头。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小故事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小故事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不得不说的故事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

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

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

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

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

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

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

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

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

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

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

元素周期表之父-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之父-门捷列夫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2.8~1907.2.2),生在西伯利亚。

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

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

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

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例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

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

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

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

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

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

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人们将美国化学家希伯格在1955年发现的第101号新元素命名为Mendelevium,即“钔”。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

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

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

门捷列夫玩纸牌发现元素周期表的作文

门捷列夫玩纸牌发现元素周期表的作文

门捷列夫玩纸牌发现元素周期表的作文
《门捷列夫和他的神奇发现》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叫门捷列夫的科学家,他可厉害了!他特别喜欢思考和研究各种东西。

有一天,门捷列夫在玩纸牌。

他一边玩,一边想着那些化学元素。

突然,他的脑袋里好像有了一道亮光。

他把纸牌当成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来摆去。

嘿!就这样,他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比如说,氢元素就像一张小小的纸牌,很轻很轻;氧元素就像一张有点重要的纸牌,对我们的生活可重要啦!
门捷列夫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断思考,给我们带来了这么重要的发现。

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多思考,说不定也能有大发现呢!
《门捷列夫玩纸牌的大秘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个叫门捷列夫的人,他的一个举动可太神奇啦!
门捷列夫呀,特别喜欢研究那些化学元素。

有一回,他玩纸牌的时候,心里还在想着元素的事儿。

他就把纸牌当成元素摆弄起来,这一摆弄不要紧,他居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就好像是在玩游戏的时候,找到了宝藏一样。

比如说铁元素,就像是一张坚固的纸牌;铜元素呢,就像是一张闪闪发亮的纸牌。

门捷列夫就是这么厉害,从一个小小的纸牌游戏中,做出了大大的发现。

我们也要多动脑,说不定也能有惊喜哟!。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

一天清晨,门捷列夫经过一个夜晚的研究后,疲倦地躺在书房的沙发上,他预感十五年来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即将迎刃而解,因此,这几个星期以来他格外地努力。

十五年来,从他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对"元素"与"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关联感兴趣,并且利用一切时间对化学元素进行研究。

最近他感觉自己的研究大有进展,应该很快就能把元素间的关联和规律串在一起了。

由于过度疲劳,门捷列夫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睡梦中,他突然清晰地看见元素排列成周期表浮现在他的眼前,他又惊又喜,随即清醒过来,顺手记下梦中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成了一项划时代的成就,而因为在梦中得到灵感,所以人们称为"天才的发现,实现在梦中。

"但门捷列夫却不这么认为,把这个累积十五年的成就归功于"梦中的偶然"让他忿忿不平。

他说:"在做那个梦以前,我一直盯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研究,梦中的景象只不过是我十五年努力的结果。

"
【人生智慧】天下没有任何成就是偶然的,只不过一般人只看到别人的成功而往往忽略了背后长期的努力和付出,而用运气好或是其它理由来加以解释,因而相较自己的表现"时运不济"就成了失败的最佳借口。

化学科学家的小故事

化学科学家的小故事

化学科学家的小故事以下是 8 条“化学科学家的小故事”:1. 嘿,你知道门捷列夫不?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啊!有一次他在研究元素的时候,就像在搭积木一样,努力想要找到一种规律,把这些元素都排好队。

他日夜思索,不断尝试,就如同一个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里闯荡。

最后,哇塞,他真的搞出了那张著名的元素周期表!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不是让人超级佩服?观点:门捷列夫的努力和成就非常了不起。

2. 居里夫人,哇,她可太牛了!她在那简陋的实验室里,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勇士,面对放射性物质也毫不退缩。

有一回,她为了提取一种极其微量的元素,简直是用尽了各种办法,那股执着劲儿简直了!就好像在沙漠中寻找绿洲一样坚定。

她发现的镭元素,那可是给科学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啊!这能不让人惊叹吗?观点:居里夫人的坚韧和科学贡献令人赞叹。

3. 咱来说说拉瓦锡吧!你想想看,他研究燃烧现象的时候,得多专注和用心啊。

好比一个侦探在破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有一次实验中,他发现了氧气的重要性,这简直像找到了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他的这些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多重要啊,难道不是值得我们好好记住他?观点:拉瓦锡的研究对化学发展意义重大。

4. 爱迪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阿伏伽德罗,那化学可就不一样咯!阿伏伽德罗研究分子的时候,那可是绞尽脑汁啊。

就像一个棋手在思考每一步棋怎么走,小心翼翼地探索着。

有一次他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反复做实验,那种坚持真让人动容!他提出的阿伏伽德罗定律,可是为化学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是吗?观点:阿伏伽德罗的贡献不可忽视。

5. 鲍林,那可是个传奇人物!他研究化学键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编织一张巨大的网。

他不断尝试,就和一个艺术家塑造作品一样。

有一次他为了找到一种更准确的描述化学键的方法,简直是茶不思饭不想,一门心思扑在上面。

最后他的成果,那可是让大家都眼前一亮啊!这怎么能不厉害呢?观点:鲍林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

化学元周期表的创立者

化学元周期表的创立者

1856年,他带上《论比容》一文重返彼得堡,获得了硕士学位。22岁被该校任命为副教授。后来,他到德国深造,1865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彼得堡大学的教授,那时年仅31岁。门捷列夫原来是教有机化学的,后来改教无机化学。他认为当时的教科书都不能反映化学发展的最新的成果,准备重新编一本教科书。谁知,还未动笔,就碰到了一大堆困难,因为化学发展较快,又因长期以来无人很好地加以总结,整个无机化学一团糟,使他无从着手。怎么办呢?他想,要想编书,首先得理出个头绪来。当时发现的化学元素已达60多种,这些元素间有没有内在联系?能否从中找出什么规律?他决心由此人手,编书一事只得暂时搁置一旁。一入手才知道,原来早就有不少化学家开始探索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了。门捷列夫很高兴,说明自己这样做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发现了“镓”这种新元素,并测得其密度为4.7,门捷列夫看了布瓦博德朗的论文后,立即写信说:“镓是我四年前就预言到的一种类铝元素……但您测得的密度与我预言的相差较大,我推测的为5.9到6,您测得的为4.7,建议您最好重测一下镓的密度。” 布瓦博德朗收信后觉得非常奇怪:镓是我最先发现的,全世界只有我有一毫克镓。你见都未见过,怎能说我把密度测错了,简直是莫名其妙!他马上回信:肯定没错!不过。他还是重新测了镓的密度,但几次测得的结果均为5.94。布瓦博德朗惊叹不已:真是神机妙算啊,怎么恰好在门捷列夫预言的5.9到6之间呢?这一消息,很快传遍欧洲,科学界震惊了。与此同时,门捷列夫也因发现元素周期表而闻名全球。门捷列夫成了大名人,不少人想知道成功的秘诀。彼得堡一家小报的记者曾问他:“请问您是怎样想到元素周期规律的?”门捷列夫回答:“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20年,而您却认为:坐着不动,五个戈比一行,五个戈比一行地写着,突然就成了。事情并不是这样。” 是啊,纵然发明者是一位天才,发明创造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但怎样才能成为天才呢?门捷列夫认为:“什么是天才?终生努力,便成天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不得不说的故事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

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

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

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

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

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

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

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
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

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

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

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

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

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

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称、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

筐里逐渐装满了卡片。

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然后摆放在一个宽大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日子,门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

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

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

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

有一天,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

“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
有关系。

”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

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呢?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据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探寻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规律地排列,那么,两个原子量悬殊的元素之间,一定有未被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据此预付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预言得到证实。

以后,别的科学家又发现了镓、钪、锗等元素。

迄今,人们发现的新元素已经远远超过上个世纪的数量。

归根到底,都得利于门氏的元素周期表。

相信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化学家,进一步打开微观世界之谜。

二是可以矫正以前测得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在编元素周期表时,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于量(至少有17个)。

因为根据元素周期律,以前测定的原于量许多显然不准确。

以铟为例,原以为它和锌一样是二价时,所以测定其原子量为75,根据周期表发现钢和铝都是二价的,断定其原子量应为113。

它正好在钙和锡之间的空位上,性质也合适。

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门氏的猜想完全正确。

最令人惊异的是,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宣布发现了新元素镓,它的比重为4.7,原子量是59点几.门捷列夫根据周期表,断定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应为5.9,原子量应为68,而且估计镓是由钠还原而得.一个根本没有见过镓的人,竟然对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加以纠正,布氏感到非常惊讶,实验的结果,果然和门氏判断极为接近,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按门氏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纯了镓,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由于称中含有钠,大大减少
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面有了新飞跃。

例如,通过周期表,有力地证实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定律,原子量变化,引起了元素的质变。

再如,从周期表可以看出,对立元素(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在对立的同时,明显存在统一和过渡的关系。

现在哲学上有一个定律,说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上升。

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发现的元素分成8个家族,每族划分5个周期,每个周期、每一类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复始。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