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章节题库(抗日战争)【圣才出品】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名校考研真题(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第3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一、单项选择题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定新约”的对外宣传后,首先与中国签订关税条约的国家是()。
[2012年统考真题]A.美国B.比利时C.英国D.日本【答案】A【解析】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政策。
1927年年底,蒋介石发表谈话,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联断交。
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
其他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
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
2.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其正式名称是()。
[2012年统考真题]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B.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C.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答案】A【解析】中华革命党及由其易名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是大革命失败后,由国民党内部分化出来的左派,为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动统治而建立的政党。
1930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等为继续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上海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农工党的前身,当时被称为“第三党”。
3.民国时期专门维护商人各自行业利益的法定组织是()。
[2011年统考真题] A.行会B.商会C.会馆D.同业公会【答案】D【解析】同业公会为民国时期依法成立的工商业者的同业组织。
1929年国民党政府公布《工商同业公会法》后,所有的城市工商同业组织都改成同业公会。
二、名词解释三湾改编[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研]答:“三湾改编”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领导的,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的一次对军队的改编,它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的实践和探索,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名校考研真题(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第4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一、单项选择题1935年,国民政府在上海成立的控制对外贸易、经办、军队进口的机构是()。
[2015年统考真题]A.交通银行B.中国银行C.邮政储金汇业局D.中央信托局【答案】D【解析】1935年10月1日,中央信托局正式成立并开始对外营业。
中央信托局成立后,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最高领导机构、业务职能处室、内部管理机构以及各地分支机构等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机构的设置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中央信托局的成立是南京国民政府国家金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金融统制的初步完成。
二、名词解释1.法币改革[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答:法币政策是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以法定纸币为本位货币的币制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在英国政府支持下,发布紧急法令,实行币制改革。
规定自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之钞票为法币(1936年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
所有公私收付一律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现金;实行白银国有,所有白银必须在规定限期内兑换法币;改银本位制为外汇本位制。
法币改革对于制止大量白银外流,扭转金融紧缩及工商不振的状况,曾起过积极作用。
2.十教授宣言[2015年南开大学研]答:“十教授宣言”是指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萨孟武、樊仲云等十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所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
“十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3.“四行二局”[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研]答:“四行二局”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
“四行二局”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考研真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开展(1992年1月~2002年

第5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开展(1992年1月~2002年11月)论述题土地问题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2015年北京大学研]答:土地问题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土地大国,土地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的中国社会。
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主要土地政策演变:(1)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方面,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私有制),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色彩,并且也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太平天国的土地改革以失败告终。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是节约资本,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但孙中山的这一主张流于形式,从来没有实行过。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规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一路线是在总结了《井冈山土地法》成败基础上所提出的,并且在根据地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这一路线在当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4)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要调动一切抗日力量;这一政策在当时减轻了封建剥削,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既保障了地主利益,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5)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
贯彻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
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方案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 上册 第3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名校考研真 题详解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1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
1.2 课后习题详 解
1.1 复习笔记
1.3 名校考研真 题详解
第2章 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 末路(192...
2.2 课后习题详 解
2.1 复习笔记
2.3 名校考研真 题详解
第3章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 的确立、苏维...
3.2 课后习题详 解
第2章 国民革命、北
02 洋军阀的末路 (192...
第3章 中国国民党在
03 全国统治的确立、苏 维...
第4章 日本帝国主义
04 的武装侵略、由国内 战...
第5章 抗日战争
05 (1937年7月~ 194...
第6章 国民党在全国
06 统治的崩溃、中华人 民...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的考生。 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的师生参考。王桧林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的《中国现代史》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 考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 了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的辅导用书:1.[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笔记和课后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 题库+模拟试题】3.[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4.[电子书]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作为王 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 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基 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王桧林主 编的《中国现代史》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遴选考 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 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湖南大学《722中国史》考研真题详解

湖南大学《722中国史》考研真题详解2021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722中国史》考研全套目录•全国名校中国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全国名校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说明:本科目考研真题不对外公布(暂时难以获得),通过分析参考教材知识点,精选了有类似考点的其他院校相关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李侃《中国近代史》(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最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清政府()。
[统考201 9年研]A.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B.给予参与战争的各国“最惠国待遇”C.允许欧美各国商人在华开矿设厂D.有“义务”镇压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辛丑条约》的内容有:①中国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
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为担保,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
②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各国可以在界内驻兵,华人一律不准在内居住。
③大沽炮台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十二个战略要地,准各国驻兵。
④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
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
地方管辖区内如发生此类事件,必须立即镇压,否则地方官革职,永不叙用。
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仅D项为《辛丑条约》内容。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920年在上海出版了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译者是()。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考研真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第2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一、单项选择题1.1954年,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选举的主席是()。
[2014年统考真题]A.毛泽东B.朱德C.刘少奇D.周恩来【答案】D【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54年12月21日至12月25日在北京召开,共有委员559人,出席会议的委员有541人。
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已于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已经列入宪法,这个共同纲领已经为宪法所代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结束。
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
会议推举了毛泽东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选举周恩来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宋庆龄等16人为副主席。
2.20世纪60年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是()。
[2013年统考真题]A.英国B.联邦德国C.瑞典D.法国【答案】D【解析】1972年,中国分别与英国、联邦德国建交,中国与瑞典建交时间为1950年,与法国建交时间为1964年。
戴高乐将军于1959年1月再主爱丽舍宫后,推行戴高乐主义,与美国相抗衡。
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
这正是促成中法建交的基本因素。
可以说独立自主是中法之间基本共同点,也是中法建交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二、名词解释“四清”运动[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研]答:“四清”运动,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63年至1966年先后在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及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
该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过分重视阶级斗争,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打击。
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2015年版)章节题库-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圣才出品)

全国⾃考《中国近代史纲要》(2015年版)章节题库-中华民族的抗⽇战争(圣才出品)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战争⼀、单项选择题(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
)1.1935年,⽇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略中国的()。
[2011年10⽉真题]A.九⼀⼋事变B.⼀⼆⼋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答案】C【解析】1935年,⽇本在华北制造了⼀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本还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西、⼭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治运动”。
这⼀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A项,九⼀⼋事变发⽣在1931年,是⽇本开始侵华的标志;B项,⼀⼆⼋事变发⽣在1932年初;D项,卢沟桥事变发⽣在1937年7⽉7⽇,是⽇本全⾯侵略中国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2.1932年3⽉,⽇本在中国扶植成⽴的傀儡政权是()。
[2013年10⽉、2011年4⽉真题]A.伪“满洲国”B.“国民政府”C.兴亚会D.冀东防共委员会【答案】A【解析】九⼀⼋事变后,⽇本在中国东北实⾏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1932年3⽉,在⽇本关东军的导演下,伪“满洲国”发表“建国”宣⾔,年号“⼤同”,它是⽇本在中国扶植成⽴的第⼀个傀儡政权。
3.1935年,北平学⽣举⾏的抗⽇救亡运动是()。
[2013年4⽉、2010年4⽉真题]A.五四运动B.⼀⼆·九运动C.五四运动D.⼀⼆·三〇运动【答案】B【解析】1935年12⽉9⽇,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举⾏声势浩⼤的抗⽇游⾏。
学⽣们喊出“反对华北⾃治运动”、“打倒⽇本帝国主义”、“停⽌内战,⼀致对外”等⼝号,游⾏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2⽉16⽇,北平学⽣和市民1万多⼈在天桥召开市民⼤会,反对成⽴冀察政务委员会,并举⾏了更⼤规模的⽰威游⾏。
在群众的压⼒下,冀察政务委员会被迫延期成⽴。
这就是⼀⼆·九运动。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课后习题(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第3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1.从国民党政权的内外政策说明它的阶级性质。
答:国民党的性质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其在内外政策的表现如下:(1)对内政策①厉行“清党”,镇压革命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者被杀害。
②编遣军队蒋介石在国民党军队占领北京后提出的主张,以节省军事开支,以便用于经济建设为由。
实际上是为了削弱其他军事集团的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
③整理财政为筹措战争经费,国民政府一方面广借外债,大量发行公债,一方面以增加关、盐、统三税,大大加重了民族资本家的负担。
④颁布《土地法》和《土地处理条例》国民党统治下的农村,封建秩序没有变化,而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土地法》的核心是维护地主对土地的私有,《土地处理条例》重新确立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2)对外政策①改订新约对帝国主义采取亲近和妥协的政策。
改定新约的内容只限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
最后关税行政管理权为帝国主义所掌握,领事裁判权问题也未能得到帝国主义的同意而流产。
改订新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②“对俄绝交”国民党叛变革命后,对援助中国革命的苏联采取报复和仇视的政策。
1927年12月13日,蒋介石提出“对俄绝交”,撤销驻各省的苏联领事馆,断绝和苏联的一切往来。
2.试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意义。
答: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意义如下:(1)南昌起义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树起了坚持革命斗争的光辉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八七会议①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八七会议清算和结束了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卢沟桥事变中奋起抵抗日军侵略的中国军队是()。
A.第十九路军
B.西北军
C.第二十九军
D.东北军
【答案】C
【解析】自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所谓的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居然擅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谎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中国守军当即严词拒绝了这一要求。
日军立刻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
这便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2.抗日战争中,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枣宜会战
D.豫湘桂战役
【答案】C
【解析】张自忠将军,著名抗日英雄,为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殉国前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
1940年在枣(阳)宜(城)会战中不幸殉国,是二战中同盟国阵亡的最高将领。
3.下列哪一项不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著作?()
A.《论持久战》
B.《关于时局的声明》
C.《论联合政府》
D.《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答案】B
【解析】《关于时局的声明》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4.1938年5月,毛泽东针对当时的论调、情绪发表的两部军事论著是()。
A.《论持久战》和《论联合政府》
B.《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C.《新民主主义论》和《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D.《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答案】B
【解析】在抗战初期,国内“抗战必败”的悲观论调与台儿庄战役后产生的盲目乐观情绪,都严重干扰着人们对战争的残酷性、持久性和必胜性的认识。
为此,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华北沦陷区矿业、钢铁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交由日本公司专营,打出的名义是()。
A.“军管理”
B.“委托经营”
C.“中日亲善”
D.“中日合办”
【答案】A
【解析】“七七”后的第一年内,敌人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方式,在华北采用“军管理”,在华中采用“委托经营”(即由被委托的“公司”经营)。
但是由于工矿遭到破坏,工人离散,资本缺乏,这种“经营”“管理”办法归于失败,生产、运输、贸易陷于停顿状态。
“以战养战”政策提出后,敌人改用“中日合作”方式。
6.抗战过程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A.控制金融
B.整顿税务
C.经济统制
D.改革币制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造成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7.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
A.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
B.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
C.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D.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
【答案】D
【解析】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抗战和反共。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中共针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军事进攻以前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
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且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取得最大胜利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长沙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大捷
【答案】C
【解析】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
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9.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的是()。
A.成立党政军一体化的国防委员会
B.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方针
C.设立专门的防共委员会
D.召开五届五中全会
【答案】D
【解析】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抗战和反共。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此次会议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
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国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10.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
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
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
【答案】C
【解析】日本侵华战争进行到1939年,因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而泥足深陷,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日本对国民党政策开始发生转变,即变为军事打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
日本的这一转变直接导致了国民政府政策重心的转变,即由抗日转向剿共。
11.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经验是()。
A.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国民党反共摩擦予以理解
B.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
D.始终维护国民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C
【解析】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经验就是要在统一战线中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就是防止在敌人发生右倾错误,需要在其面前示强,不轻易妥协,证明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从而促使团结保存。
12.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顺序应该是()。
①蒋介石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②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政策
③日军侵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
④蒋介石政策重心自抗日转向反共
A.②③④①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日本侵华战争战线太长,为了从泥足深陷的中日战争中摆脱出来,加紧了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