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

3.通过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读唐诗、撕纸片、拟人自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模型构建。

用蔬菜搭建起分子、原子的模型,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观,化学变化的本质。

教具准备大、小土豆、牙签、胡萝卜、烧杯、尖嘴玻璃管、注射器、浓氨水,酚酞,滤纸、蒸馏水、酒精、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师:多媒体展示:《咏梅》墙角竖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怎么解释遥远处就能区别梅和雪呢?就要进入我们今天的微观世界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设计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设计

在课堂上我们没办法完 成这 个实验 , 此 , 给大家提 为 我
供一些新 的素材 : 一盒豌 豆 , 用豌 豆来模 拟 油酸分 子 , 为 认 豌豆粒非常小 , 不能直接测量其直径 。那 么 , 如何测 的豌豆
l 2
粒 的直 径 d ( 学 生 分 发 豌 豆 ) ? 给
21 0 1年第 1期 中小学实验 与装备
学生 : 能。 不
习热学 , 热学 中的内容主要分 为两部分 : 分子 动理论 和物体
的 内 能 , 先来 回忆 分 子 动 理 论 的 主要 内 容 。 首
怎样才能知道分子 的大小呢?
( 学生 回答 ) 物 体是 有 大量 分子 组成 的 ; 子永 不 停 : 分
① 、 分子油膜测定分子的直径 ( 图 1 用单 如 )
田 1
自古 以来 , 人们就不断地探 索物质组成 的秘密 , 认为万
物都是 由原子这种 极小的微粒组成 的, 随着科技 的发展 , 今
天, 原子 的存在 已被 实 验证 实 , 而且 原 子也 不 是不 可再 分 的。原子能够结合成 分子 , 么, 么是分子 ? 那 什 2 2新课教学 .
第 1卷 ( 总第 13期 ) 1
通过上面 的计算我 们 发现阿伏加德 罗常数 十分 巨大 , 那么 , 一般物体中的分子数 目到底有多少 , 例如 ;1m c 水 中
含 有 的 分 子数 约 为 多 少 个 ?
学生们纷纷讨论 , 探究各 种实验方法 , 并发表意 见。
学 生 甲 : 量 筒 测 出豌 豆 的 总体 积 V, 豌 豆 一 个 挨 一 用 让 个 铺 在 桌 面 上 形 成 一 个 任 意 形 状 的 图 形 , 方 格 纸 测 出 图 用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设计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设计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江西省信丰县九渡中学李传玉本节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本节教材位于沪粤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对于让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比较抽象。

教材要求教师不是直接介绍有关分子运动的知识,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出发,让学生从常见的物理现象、从实验观察中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本节课宜上成探究课,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语言总结能力,自主获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并会用所学的知识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知道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无规则的运动且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3)知道分子间有间隙(4)知道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5)会用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总结能力,通过有趣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扩散现象及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教学难点对分子间有作用力的理解及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教学思路(教学设计说明)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二节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宏观实验观察的方法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每个问题的探究兴趣,都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同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体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为了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在最后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分析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案:物质的组成分解

幼儿园科学教案:物质的组成分解

幼儿园科学教案:物质的组成分解物质的组成分解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它们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组成,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该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孩子们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兴趣,下面是一个针对幼儿园的科学教案:物质的组成分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和科学素养2.学习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探究物质的组成和分解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组成:介绍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2.物质的变化:介绍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实验来观察和分析3.物质的分解: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分解过程,探究物质分子的特性和变化规律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向孩子们介绍物质的组成和变化,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让孩子们来认识分子和原子,让孩子们能够准确描述物质的特性和组成2.探究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实验,例如将糖,盐,水等物品分别放入不同的杯子中,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孩子们了解物质的差异和组成,以及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规律3.分组实验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比如研究物质的分解过程,将小苏打,醋,红茶等物品分别放入杯子中,观察物质的变化,分析物质分子的特性和变化规律4.总结归纳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物质组成和变化规律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和探究兴趣5.拓展学生可以自行进行探究,如制作糖果,蜜饯等食品,观察过程中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培养实际操作和实验思维能力四、教学评价1.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幼儿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2.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素养3.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通过自主探究,拓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五、教学注意事项1.避免过于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应注重实物模型和图片的使用2.注意材料安全和操作规范,避免产生意外事故3.教学过程中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关注4.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不拘泥于结果,注重探究的过程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进贤县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教案新版沪科版0

进贤县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教案新版沪科版0

第一节力知识与技能记住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力的相互性;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中力的现象,乐于用身边的物体进行一些探究实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重点力的概念与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一、新课导入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含义。

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回答。

如力量、力气、身强力壮等。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回答,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子锯木头用了力;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渔民捕鱼拉起渔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等。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第102页第一自然段。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归纳出来。

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其中的一个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探究: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

分子热运动_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_教学设计
6.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共同点: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到对方
7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三组实验都属于扩散现象的一种)
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7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有间隙
8提问: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扩散现象的例子?
课题: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问题:运动
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动画思考: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瓶中的?进入上瓶后,下瓶气体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3.讨论、交流。得出分子在运动着,二氧化氮分子与空气分子进入到对方瓶中,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3.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
分子热运动。
难点
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
准备
喷雾器、香味剂、多媒体课件、碳素墨、开水、冷水
教学过程提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1.创造情境:用喷雾器喷出香味剂,让学生谈谈感受?

中小学课程-《10.1认识分子》-名师教学设计

中小学课程-《10.1认识分子》-名师教学设计

10.1《认识分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过程与方法(1)领会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猜测(2)经历通过计算认识分子的“小”和“多”的过程,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步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事例,意识到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里可能隐含着深刻的物理学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领会猜想是一种研究方法;认识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猜想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并领会猜想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模拟实验法、举例法、问题探究法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老师:每一年都有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你说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疑问吗?(学生议论纷纷),老师乘胜追击。

老师:看来同学们对物体的源头是什么也很感兴趣呀!其实,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追问物质的本源是什么,宇宙有没有尽头。

现在我们依旧迷茫,小粒子、大宇宙这两座迷人的知识宝库仍在呼唤着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小小科学家跟着科学家的脚步一起来“认识分子”。

【板书】10.1认识分子 老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04至107页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2)什么是“猜想”呢?让学生看课本第104页下面的金钥匙:“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告诉学生猜想必须以科学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乱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根据;对于猜想的正确性,我们又要通过实验和实践去检验。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第一章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

《第一章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分子模型、分子运动规律、分子间作用力等。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诠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物理应用能力。

3.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运动规律、分子间作用力等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分子动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诠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注射器、气球等,用于演示分子运动和互相作用。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互联网上的教学视频、案例等。

4. 设计教室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引入:起首,我会通过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如气体扩散、布朗运动等,引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接下来,我会详细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统计规律、分子间作用力等。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应用图表、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观点。

3. 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会组织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抢答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实验:为了验证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规律,我会安排一些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总结:在课程的最后,我会进行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

6. 作业:安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思考和稳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介绍分子的大小、运动速度、互相作用力等基本观点,并诠释气体扩散现象的原理。

2. 统计规律:介绍统计物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诠释温度、压强等统计量是如何得出的,以及它们与分子运动的干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设计)
展示显微镜下的树叶图片
一片叶子放大6倍放大700倍放大4000倍放大20000倍放大50000000扫描隧道显微镜不仅可以观察物体表面原子,还可以进行操作,把原子进行重新排列。

(上图左为溴原子围成一圈的图片,上图右为石墨层面上的碳原子)可以看出来原子接近于一个个小球体,如果我们把分子看成是一个球体的话,
先进仪器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去估测这么小的“球体”的大小呢?
智慧小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法,那么要测微小颗粒的尺寸的方法是“聚零为整”
如果没有游标卡尺,用积累法如何去测绿豆的直径?
学生会提出很多类似的方案,总结如下:
测出很多颗绿豆的总长,再数出颗数,
:测出很多颗绿豆的总体积,再数出绿豆的总颗数,总体积除以总颗数就是每颗绿豆
用先进的仪器已经可以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大约在
验算出来的要相对偏大。

(引出实验误差的讨论)
总结实验中误差存在的地方:
)油酸分子并非全部单层排列;
)油酸分子并非紧密排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