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细菌的凝集反应
凝集性试验

第十章凝集性试验学习要点:凝集试验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常用的凝集试验类型。
沉淀试验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常用的沉淀试验类由于所用抗原的性状不同,出现的现象也不同:1、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凝集团块,即(agglutination)。
2、病毒、蛋白质等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时,可形成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在反应体系中出现不透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第一节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的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形凝集试验。
凝集试验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一、凝集试验的一般原理通常,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负子层,使颗粒相互排斥。
当特异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电位,而使颗粒聚集在一起。
二、凝集试验的发生分两阶段1、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2、在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可见的凝集颗粒。
三、凝集试验的用途凝集试验方法简便,敏感度高,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1、可用于定性的检测,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
2、也可进行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
四、凝集试验的分类1、直接凝集试验(direct agglutination)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直接凝集试验分为:玻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
(1)玻板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方法①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待检颗粒抗原悬液各加一滴在玻板上,混匀;②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细菌分离株的鉴定与分型;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细菌玻片的凝集实验报告

细菌玻片的凝集实验报告细菌玻片的凝集实验报告细菌玻片的凝集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反应。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不同细菌菌株与抗血清的凝集反应,以评估它们之间的免疫关系。
以下是实验的具体步骤和结果分析。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细菌菌株、抗血清、玻片、显微镜等。
2. 在玻片上滴加一滴细菌悬液。
3. 在相邻位置滴加一滴抗血清。
4. 用显微镜观察玻片上的细菌和抗血清的凝集反应。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凝集反应的程度:不同细菌菌株与抗血清之间的凝集反应程度各不相同。
有些菌株与抗血清之间几乎没有凝集反应,表明它们之间的免疫关系较弱。
而有些菌株与抗血清之间的凝集反应非常明显,说明它们之间存在较强的免疫关系。
2. 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实验结果还显示,凝集反应的特异性较高。
即使是与相似菌株的抗血清接触,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凝集反应。
这表明细菌与抗血清之间的免疫反应是高度特异的,对于不同的细菌菌株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3. 凝集反应的影响因素:凝集反应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细菌菌株的特性、抗血清的浓度、温度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来观察凝集反应的变化,以进一步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
4. 细菌与抗血清的相互作用:凝集实验的结果反映了细菌与抗血清之间的相互作用。
细菌表面的抗原与抗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导致凝集反应的发生。
这种相互作用是免疫系统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通过凝集细菌,使其更容易被免疫系统清除。
细菌玻片的凝集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研究细菌免疫关系的方法。
通过观察凝集反应的程度和特异性,我们可以评估不同细菌菌株之间的免疫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
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免疫机制以及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凝集实验只是研究细菌免疫关系的一种方法,还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和技术来全面了解细菌的免疫特性。
此外,实验中的细菌菌株和抗血清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具体研究的目的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
细菌凝集实验报告

细菌凝集实验报告细菌凝集实验报告细菌凝集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细菌的凝集现象以及相关的抗原-抗体反应。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凝集现象的形成机制。
实验材料和方法:1. 细菌培养基: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2. 细菌菌株:选择两种不同的细菌菌株进行实验。
3. 抗原溶液:分别制备两种不同的抗原溶液。
4. 抗体溶液:制备两种不同的抗体溶液。
5. 试管:用于混合抗原和抗体溶液。
6. 显微镜:观察细菌凝集情况。
7. 恒温箱:用于控制实验温度。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细菌菌株分别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至合适的菌落大小。
2. 制备抗原溶液:将细菌菌落取出,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中,振荡均匀,制备抗原溶液。
3. 制备抗体溶液:将相应的抗体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中,振荡均匀,制备抗体溶液。
4. 实验组设定:将不同的抗原溶液与相应的抗体溶液混合,形成实验组。
5. 反应观察:将实验组放入恒温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凝集情况。
6. 显微镜观察:将凝集物取出,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在实验组中,当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相遇时,会发生凝集现象。
凝集程度的强弱与抗原和抗体的浓度、配对情况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在实验中,我们制备了两种不同的抗原溶液和抗体溶液,分别与相应的抗体和抗原相互作用。
观察结果显示,当抗原与抗体匹配时,会形成明显的凝集物,而未匹配的抗原和抗体则没有凝集现象。
这表明抗原-抗体反应是特异性的,只有匹配的抗原和抗体才能相互作用并发生凝集。
此外,我们还发现凝集程度与抗原和抗体的浓度有关。
当抗原或抗体的浓度过低时,凝集现象较弱或无法观察到;而当浓度适当时,凝集现象更加明显。
这说明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对凝集反应的进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讨论与结论:细菌凝集实验是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以及凝集现象的形成机制。
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实验报告

篇一: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1.实验原理: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
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如rf因子检测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
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
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
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
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 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
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
(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均匀。
(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3.实验结果:4.结果分析:实验二:试管凝集实验1.实验原理:试管凝集反应是在试管内将待检血清对倍稀释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检血清混合,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快出现。
实验报告

免疫检验技术实践报告实践一直接凝集试验一、玻片凝集试验((细菌鉴定)(一)实验目的1,学会细菌玻片凝集试验的操作和结果判断。
2,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能做出正确的检验报告。
(二)实验原理玻片凝集试验是用已知的诊断血清,与被检的未知细菌进行凝集试验,如出现特异性凝集,可确定被检细菌的种属或型别。
(三)实验材料1,待检细菌:2,试剂:诊断血清:3,器材:玻片、接种环、酒精灯(四)实验结果记录反应物反应现象(凝集或不凝集)结果判断(阳性或阴性)(五)实验报告(六)实验讨论1,志贺菌抗体与伤寒沙门菌能发生凝集吗为什么2,做玻片凝集试验时,应怎样操作才能使凝集现象明显,利于结果的判断报告者:报告日期:二、试管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常量法)(一)实验目的1,学会试管直接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熟练使用吸量管移液并进行连续二倍稀释。
2,能够正确进行首管血清喜事度的计算。
3,能够准确判断试管凝集试验的各级凝集程度和凝集效价,并准确报告结果。
(二)实验原理肥达试验是用伤寒沙门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乙型(B)副伤寒沙门菌的诊断菌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对伤寒、副伤寒作辅助诊断。
如果需要,有些地区可增加丙型(C)副伤寒沙门菌等其他沙门菌的诊断菌液。
(三)实验材料1,诊断菌液2,待检血清3,器材: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等(四)实验结果记录*反应现象分别以—、+、++、+++、++++表示。
(五)实验报告(六)实验讨论1,如何进行血清的连续二倍稀释2,如果首管血清要求是1:15稀释,稀释后的总液量是3ml,应该如何进行稀释3,试管直接凝集反应,是稀释抗原还是稀释抗体为什么4,应如何观察试管凝集反应的结果报告者:报告日期:三、大孔反应板法(肥达反应微量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1,待检血清2,试剂:3,器材:大孔反应板、吸量管、盖玻板(四)实验结果记录*反应现象分别以—、+、++、+++、++++表示。
凝集反应

质偶联在红细胞上,常用的偶联剂有戊二醛、CrCL3
和双偶氮联苯胺。
临床免疫学及免疫检验
2.胶乳颗粒载体及致敏
聚苯乙烯胶乳颗粒是人工合成的载体,它是一种大小均
一,直径为0.8μm大小的圆形颗粒,带有负电荷,可用物 制备成带有化学活性基团的颗粒(如带有羧化聚苯乙烯胶 乳),抗原或抗体能以共价键交联在胶乳表面(通过缩合剂 碳化二亚胺将胶乳颗粒表面的羧基与被交联物上的氨基
的反应。1945年Coombs等根据抗体球蛋白对异种动物亦 是抗原的原理,把产生“不完全抗体”的机体正常血清球 蛋白,注射到异种动物使之产生抗球蛋白,这种抗球蛋 白加入表面结合有不完全抗体的红细胞的复合物中,就
能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称抗球蛋白试验。因为此反应是
Coombs首先建立的,故又称Coombs试验。
(1) 取细菌或红细胞悬液1滴,在玻片上 和1滴诊断血清混匀。 (2) 置室温,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或低 倍显微镜观察凝集结果,出现颗粒凝 集者为阳性。
临床免疫学及免疫检验
3.方法评价 本试验是一种特异性强、简
便、快速的定性试验方法。 4.临床意义 适用于大量普查,未知菌种 的鉴定或分型,或用标准血清作红细胞 ABO血型的鉴定。有时也可用于定量检测 前的筛选试验(如布氏菌、土拉弗氏菌等 抗原),初步观察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的 抗体,然后再对阳性标本作试管凝集试验 测定其效价。
间接凝集试验又称被动凝集试验(passive agglutination test)。所用的与免疫无关颗 粒称为载体,将抗原(或抗体)吸附或偶联 于颗粒表面的过程称致敏。而吸附有已 知抗原或抗体的颗粒称致敏颗粒。
临床免疫学及免疫检验
一、间接凝集技术类型
根据致敏载体用的是抗原或抗体以及 凝集反应的方式,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
10简述凝集反应的原理及凝集反应的类型

凝集反应是一种免疫学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它是通过抗原与抗体的特异结合来发生凝聚现象,从而实现对特定抗原的检测和定量。
凝集反应的原理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相互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使得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可见的沉淀或凝聚现象。
这种凝聚现象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者光学仪器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凝集反应主要包括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和双重凝集反应等类型:1. 直接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形成凝集物质的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直接发生的,不需要其他介质的参与。
该反应通常用于检测红细胞凝集抗体、细菌抗原等。
2.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先间接结合,再与介体结合形成凝集物质的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介体起到传递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使得凝集反应能够进行下去。
间接凝集反应通常用于检测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等。
3. 双重凝集反应双重凝集反应是指两种抗体与抗原之间分别发生凝集反应,最后抗原-抗体复合物之间再发生凝集现象的反应。
这种反应在研究免疫球蛋白结构和功能、检测致病微生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凝集反应的类型多种多样,各自在临床诊断和免疫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不同类型凝集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凝集反应也为药物研发和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持。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凝集反应领域的研究中,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凝集反应是一种免疫学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它是通过抗原与抗体的特异结合来发生凝聚现象,从而实现对特定抗原的检测和定量。
凝集反应的原理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相互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使得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可见的沉淀或凝聚现象。
这种凝聚现象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者光学仪器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凝集反应主要包括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和双重凝集反应等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斜面培养物,大肠杆菌悬液(含 10×109个/ml大肠杆菌的生理盐水悬液, 并经60℃加热l h灭活)。 大肠杆菌免疫抗血清。 生理盐水、载片、小试管、试管架、移 液管(1m1刻度、5ml)、水浴锅
实验步骤
玻片凝集反应
(1)取洁净干燥的载片一片,用笔划分两区,一端 注明为试验,一端注明为对照。 (2)用接种环取生理盐水,置二滴于对照中心;同 法滴大肠杆菌免疫血清于试验中心。 (3)用接种环取少量大肠杆菌培养物分别研磨乳化 于盐水及血清内,并均匀混合。 (4)将玻片赂为反复摆动后静置于50 ℃恒温水浴 表面上保温5~10 min。 (5)观察是否有凝集块出现,如有则记为阳性,没 有则记为阴性
试管凝集反应
此法为免疫血清定量测定效价法。 (1)取清洁干燥的小试管10支,排列在试管架上。 (2)用移液管加入生理盐水0.5m1于各试管中。 (3)取免疫血清0.5m1加入另一试管,并加4.5ml生理盐 水混合,制成稀释1:10的免疫血清。 (4)用移报管吸取斜面培养18h的大肠杆菌培养物、稀 释1:10的免疫血清0.5m1,注入第一管,并吸吹三次 混匀;然后由依次吸取0.5m1注入第二管、第二管到第 三管……如此类推到第九管为止。从第九管吸出 o.5m1弃去,第十管不加血清,以作对照。
(5)在每管中加入0.5m1经处理的大肠杆菌 菌悬液,作为抗原。摇匀,并置45℃水浴 中2h后,初步观察结果,转置冰箱,次日 再观察结果。观察结果时勿摇动试管。
实验结果
观察管底是否有凝集现象。记录结果 ①完全凝集,凝集块完全沉于管底,液体 澄清,以“十十十十”记录。 ②凝集块沉于管底,液体稍混,以“十十 十”记录。 ③部分凝集,液体混浊,以“十十”记录。 ④极少凝集.液体混浊.以“十”记录。 ⑤无变化记以“一”* 取“十十”的稀释度作为免疫血清的效价
问题与讨论
(一)凝集反应为何要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 情况下才能进行? (二)生理盐水中的电解质在凝集反应中有 什么作用? (三)试管凝集反应与玻片凝集反应各有什 么优点?实验十Fra bibliotek细菌的凝集反应
何伟 06-04
实验目的
了解血清学方法的原理 血清学方法在微生物诊断中的作用 学会利用血清稀释法测定免疫血清的效 价。
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或红血球)的悬液与含有特 异性抗体的血清混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情 况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称为凝集反应。参加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其 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凝集反应的机制 是由于抗原与其相应抗体间存在着相对应的极 性基。极性基的相互吸附,使抗原外周的水化 膜除去,由亲水溶胶变成憎水溶胶。由于电解 质具有降低电位的作用,使抗原颗粒间的排斥 力消除,从而产生了凝集现象。进行细菌的抗 原分析、鉴定及分型,也可应用已知细菌检查 未知血清的抗体。
有些细菌即使用生化反应很难区别,但其细菌抗 原成份(包括菌体抗原、鞭毛抗原)却不同。利 用已知的特异抗体测定有无相应的细菌抗原可以 确定菌种或菌型。常用的方法为玻片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特异免疫血清与待鉴定的细菌在玻片上 做凝集反应,如出现凝集菌团则为阳性,说明该 菌有相应的特异抗原。检测抗原的另一优点为在 应用了抗生素治疗后,细菌生长被抑制,利用培 养方法不能检出的细菌,因尚有抗原存在,在短 期内仍可被检出,从而有助于明确病因。个别情 况下还可利用噬菌体对细菌抗原型别分析,用于 流行病学追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