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观后有感
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5篇

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5篇1.《走向共和》观后感《走向共和》是一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电视剧,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近代史上的艰难征程。
通过剧中人物的塑造,让我真正体会到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与顽强生命力。
尤其是剧中的冯玉祥、张学良等人,他们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感到他们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历尽千辛万苦的奋斗历程。
在这部电视剧中,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很出色,特别是曾经的黑帮老大,演员很好地表现出了一个转变的形象,真正解释了一件英雄所面临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
总之,这部电视剧很棒,值得强烈推荐。
《走向共和》是一部描写中国近代史的电视剧,看过之后,我对我国的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剧中,主要描述了1925年至1927年间的历史事件,让人了解了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双十节、淞沪会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演员们塑造了历史人物的形象,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到这些人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自己的贡献的。
这部电视剧是一部很好的历史启蒙剧,它让观众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的理念和信念,对于当前社会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走向共和》是一部讲述中国建国历程的电视剧,极为感人至深,给人以深重的思考。
在这个大背景下,剧中的人物结构设计合理而且出色,让人记忆深刻。
整个剧情也十分紧凑,对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进行了精准刻画。
看到这部电视剧,我认识到了中国的近代历史并不是唇齿泪俱,而是一个真正的历史过程,这种历史过程凸显人的精神抗争和文化融合,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观看《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我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变革。
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姓们的血泪,更能看到各路英雄们的战斗与奋斗,他们以一己之力海纳百川,推动了中国大国沉积多年的近代史!这部电视剧剧情丰富,人物鲜活,铸就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尤其是演员们,每个人都非常出色,古装演员更是尽职尽责,巧妙地将历史人物的面容铸在电视屏幕之上。
这部电视剧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他深埋人们发生的历史背景之中,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当时人民生计的困难,以及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苦辣酸甜种种。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最近看了《走向共和》这部剧,感触颇深。
这部剧把晚清到民国初年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里的人物一个个都那么鲜活,仿佛不是在演戏,而是真真实实地在历史的舞台上走过一遭。
先来说说李鸿章吧。
以前在历史课本里,对他的印象就是个签了不少不平等条约的“卖国贼”。
可这部剧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李鸿章。
他在列强面前据理力争,为国家争取利益,可无奈国弱民穷,很多时候他也是有心无力。
记得有一场戏,李鸿章去和洋人谈判,对方趾高气昂,提出各种苛刻的条件。
李鸿章气得胡子直抖,却又不得不强压怒火,和对方周旋。
他那无奈又悲愤的眼神,真的让我心里一揪。
他知道自己签的条约会被后人唾骂,可在当时的局势下,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还有慈禧太后,以前总觉得她就是个只知道贪图享受、不顾国家死活的老妖婆。
但这部剧里,我看到了她作为一个统治者的无奈和纠结。
她也想让国家强大,也想抵御外侮,可她被封建礼教和宫廷斗争束缚住了手脚。
她一边要维持自己的权威,一边又要应对各方的压力。
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她带着光绪皇帝出逃。
一路上风餐露宿,狼狈不堪。
曾经的威风荡然无存,那一刻,她也不过是个可怜的老人。
再说说孙中山先生。
他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可谓是呕心沥血。
他那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真的让人敬佩。
记得有一场演讲的戏,孙中山站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自己的理想,台下的人们群情激昂。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热血沸腾的力量,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他,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而奋斗。
这部剧里的战争场面也让我感触良多。
那些士兵们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可很多时候都是白白送死。
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只是听从命令。
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真的让人痛心。
还有那些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有一个场景,一群难民挤在一个破庙里,面黄肌瘦,眼神里充满了绝望。
他们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下去。
走向共和一到五集观后感

走向共和一到五集观后感一、人物初印象。
这几集里,李鸿章一出场就自带一种气场。
他穿着官服,小眼睛一眯,就透着那种老谋深算。
可别以为他是个大反派,看他在朝廷里周旋,才发现他也是有苦难言。
就像在和日本谈判的时候,那叫一个憋气。
一方面要给朝廷省钱,一方面又得应对日本那些贪婪的家伙。
感觉他就像个“裱糊匠”,到处给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清国补窟窿。
光绪皇帝呢,年轻气盛。
他一出来就带着股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劲儿,眼睛里满满的都是对国家变好的渴望。
不过他太嫩了,空有一腔热血,却被慈禧太后捏在手里。
每次看到他在太后面前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的样子,我就想,这小伙子想改变国家,可前面的路满是荆棘啊。
还有慈禧太后,这个女人可不简单。
她住在深宫里,却掌控着整个大清的命脉。
她心思缜密,每句话都像是算计好了的。
她虽然也想维护大清的统治,但又不想失去自己的权力和享受。
就像她修颐和园,表面上说是给老佛爷养老,可实际上呢,就是为了自己能舒舒服服地享受,还美其名曰“为了祖宗基业”,真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二、时代的无奈。
从这几集能深深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无奈。
大清国就像一艘破船,到处漏水。
官员们贪污腐败成风,军队也是松松垮垮。
看着那些士兵,拿着破旧的武器,操练的时候也是有气无力,就知道这国家的国防肯定是个大问题。
而且外交上,西方列强就像一群饿狼,都盯着中国这块大肥肉。
最让我揪心的就是和日本的关系。
日本就像一个突然崛起的小混混,野心勃勃地想要挑战大清这个老大哥。
可大清还在自我陶醉,觉得日本还是那个小跟班。
当看到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变得那么强大,而大清还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内斗的时候,我就想冲进屏幕里去喊:“你们快醒醒吧,人家都要打到家门口了!”三、官场众生相。
官场里那真是百态丛生啊。
大臣们整天忙着争权夺利,互相算计。
他们在朝廷上说话都是拐弯抹角的,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都在给对方挖坑。
比如在讨论海军军费的时候,有些大臣就想着把钱挪到自己的小金库或者拿去讨好慈禧太后,根本不管海军的死活。
走向共和第五集观后感

走向共和第五集观后感这一集里啊,那些个角色就像在我眼前活脱脱地唱戏呢。
首先是李鸿章,那真叫一个难啊。
感觉他就像个到处补锅的人,可这锅破的地方太多了,补都补不过来。
他在朝廷里周旋,上面有那些个守旧的大臣对他指手画脚,下面又要应对各种实际的难题。
就像他搞洋务运动这事儿,想给大清朝来个大变身,可那些老古董们呢,就觉得这是离经叛道,死活不配合。
他那表情啊,有时候真让我觉得心酸又无奈,这就好比一个人想带着一群装睡的人往前走,简直难如登天。
再说说光绪皇帝,年轻的他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鹰,有满腔的抱负却难以施展。
他想变法图强,这想法是好的啊,就像一个孩子看到家里破破烂烂的,想赶紧打扫干净重新布置一样。
可是呢,周围全是那些个看惯了老样子的“管家”,这小皇帝想动一动,那些人就开始念紧箍咒。
他在朝堂上和那些大臣争论的时候,虽然很激动,但我能感觉到他的无力。
这就好比你想给家里的老房子翻新,可那些住惯了老房子的人都不愿意,还觉得你这是在破坏传统。
还有那些个守旧大臣,一个个的就像顽固的石头。
他们整天就知道抱着祖宗的规矩不放,就好像那些规矩是能当饭吃的宝贝。
对于新事物,那是一概排斥,什么洋务啊,变法啊,在他们眼里就跟洪水猛兽似的。
他们在朝堂上反对李鸿章和光绪的时候,那副义正言辞的样子,我看着就来气。
这就好比在现代社会,有人还坚持要用写信的方式办公,拒绝用电脑,还觉得电脑是个邪物,简直可笑至极。
这一集啊,就把大清朝当时那种矛盾重重的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一个乱成一团麻的线球,每个人都在扯,可谁也扯不清。
一边是想求变的力量,一边是死死守旧的势力,在这个舞台上互相较着劲。
我就想啊,如果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我得拿着个大喇叭,对着那些守旧的大臣喊:“醒醒吧,时代变了,再不变就只能被淘汰啦!”不过呢,这也只是我瞎想罢了。
这一集看得我是又着急又觉得精彩,就盼着下一集看看这乱局又会怎么发展下去呢。
走向共和第五集到第十集观后感

走向共和第五集到第十集观后感从第五集开始,就感觉像是被卷入了一场大风暴的前奏。
那时候朝廷里各种势力的明争暗斗就像一群小孩抢糖吃,不过这糖可是权力和利益这块超级大糖。
就说李鸿章吧,他就像个在乱麻里找线头的人,想给北洋水师整点钱买装备,可那些个守旧派大臣呢,就像一群铁公鸡,一毛不拔,还一个劲儿地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废”,这就有点搞笑了,都啥时候了,还抱着老祖宗的规矩当挡箭牌,这就好比你拿着个弓箭去跟人家的洋枪洋炮干架,能有好果子吃吗?然后到了第六集,这洋务运动搞得是如火如荼,又有点磕磕绊绊。
像修铁路这事儿,在咱们现在看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可当时那些个老顽固们就觉得火车是怪物,会破坏风水。
这风水要是能被火车破坏,那估计早就被风吹得没影了。
李鸿章那也是费尽口舌,就差没把嘴皮子磨破了,才好不容易推进一点。
这时候就特别能感觉到,新事物想在旧环境里扎根,真的比登天还难,就像一颗种子想在石头缝里发芽一样。
第七集里,光绪帝开始有点想法了,想变法图强。
这小皇帝就像个刚睡醒的狮子,想要一展身手。
可是呢,他身边虽然有康有为那些人支持,但实际上背后的阻力大得吓人。
慈禧太后就像个坐在幕后的大boss,光绪帝想做点啥都得小心翼翼的。
这就像小孩想自己出去玩,可老妈管得死死的,只能偷偷摸摸的。
而且那些官员们,大多都在观望,谁都不想站错队,就像一群在河边犹豫先迈哪只脚的人,真是看得人着急。
第八集的时候,北洋水师的情况开始浮出水面。
表面上看着还挺威风的,那些战舰一艘艘的,可实际上呢,内里已经是千疮百孔。
这就像一个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苹果,咬一口才发现里面都烂了。
李鸿章心里肯定也是苦啊,他知道这水师的问题,可就是缺钱缺装备。
那些钱都被各种贪污、挪用,就像水都被沙子吸走了一样,根本到不了该去的地方。
看着那些士兵们,虽然很有斗志,但装备跟不上,真担心他们到时候怎么跟日本海军打。
到了第九集,矛盾更加激化了。
日本那边虎视眈眈的,就像一只饿狼盯着一块肥肉。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走向共和观后感(精选5篇)走向共和观后感(精选篇1)看历史类的影视剧,特别容易产生上帝视角。
这些历史人物的事件功绩早已著之史书,我们很熟悉,就很容易觉得这人真好、这人是坏蛋、这人不过尔尔,但我们有这个资格吗?人是很复杂的,我们凭什么仅凭几件事就一句话总结一个历史人物?面对历史,我还是谦卑一点吧,我努力把自己放入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想象我是他们中的一个或几个,如果是我面对那些事情我会怎么处理?由此假设,我感受到一点他们的悲欢困苦,也似乎经历了一次“物质决定意识”“人是受限于历史的”的体悟。
这篇文章仅以电视剧剧情为准,若有与史实出入的地方,不过分讨论。
因为剧情很长,引用的一些台词是我的记忆约写,大意一样,但不一定是原话。
慈禧掌控清朝近半个世纪,她重用汉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重用洋务派,缔造了“同治中兴”。
从这些事实看,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
但还政光绪,开始维新变法后,触及到她所代表的贵族官僚的利益,慈禧又发动戊戌政变,致使变法流产。
站在清王朝的角度,慈禧没做错什么,她始终以维护大清统治为原则。
但站在全民族的立场,慈禧所代表的旧势力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它的腐朽、专制已不被大势所容,这个矛盾不可调和。
无论什么力量都无法抵抗生产力,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被迫出逃,写满了软弱。
待李鸿章和谈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回京,开始了清末新政。
慈禧编练新军(袁世凯由此崛起)、发展商业、修建铁路(詹天佑京张铁路)、废科举、办新学、派留学、改官制、修法律,但这一切简陋的现代化又加深了列强剥削和人民的负担。
逆生产力而行,不过苟延残喘。
假如我是慈禧,我是一个在封建时代成长起来的女子,且长时间在宫里为妃,小心讨生活。
面对八大臣专权,我不一定能杀得了;面对列强,我不一定能收复新疆;面对慈安和奕訢,我不一定能牢牢把握掌控权;面对几次与洋人失败的战争,我不一定还对清朝统治有信心;面对光绪,权力欲本盛且掌权日久的我,不一定舍得归政;面对戊戌政变,我不一定有勇气正视自己的问题,开始清末新政……所以,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见识有限思想有限的前提下,她很厉害。
《走向共和》观后感字份

《走向共和》观后感字(1)份《走向共和》观后感字 1刚刚看完了《走向共和》,总共59集,看了将近一个月吧,到后期都舍不得看了,因为国语的电视剧比较珍贵,可以边放边做事。
我一说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有的__就唏嘘不已,以为是讲八路军之类的。
我要解释一下,此处所谓“共和”,是真正的__共和,不是某“__”的共和。
实际上该片虽名曰“共和”,实际上跟__一点关系都没有,时间跨度大约是从甲午海战前夕一直到__为止,主角也有好几名,前期是李鸿章,甲午海战结束之后__太后戏份似乎超过了李鸿章,辛丑条约之后__返京途中李鸿章去世,__也成为一大主角,一直到他去世为止,而孙中山则是一直贯穿全剧。
可以说这部剧不是只有唯一的主角,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多名主角并行的的局面。
先说说李鸿章,首先配音很赞,大义凌然,中气十足,不失老成,该剧的宗旨是“还原历史”,对李鸿章进行了平*,这是对的,但是某些细节却加入了虚构的成分,我感觉不能“为了平*而平*”,拿事实来说就可以了,不能说为了给他平*就加一些虚构的情节来极力美化。
不过我还是很敬佩这位李__的,确实很有能力,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李和张在该剧都有出现,一个主角一个配角,确实高人一等。
李鸿章办洋务出色,是晚清最有世界意识的__,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指出,__出了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和__,“半个”是顾维钧。
现在我们一提到李鸿章总是给他戴上“__”的帽子,比如将甲午海战的责任都推给他,其实原因还是很多的,比如当时国库已经空虚,然而为了给__六十大寿建设颐和园,更加没有钱拨给北洋水师了,北洋水师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就没有再添置过任何船只,1891年开始连枪炮弹*都停购了,海军__被挪为颐和园的修建经费,甚至连当时世界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原本为北洋水师订购,最后__买走,成为在甲午海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日军主力“吉野号”。
而至于马关条约,那根本连城下之盟都算不上,根本就是“城内之盟”了,__都打进来了,让李鸿章去签条约,说“丧权辱国”,没有高层授意,他敢签?事实就是身为战败国,你签也得签,不签也得签,只是个形式罢了。
电视剧走向共和观后感

电视剧走向共和观后感电视剧《走向共和》观后感《走向共和》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
作为一部具有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电视剧,我在观看之后感受颇深。
首先,该剧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主线,通过描述党的早期历程和一些重要人物的经历,深入展现了那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背景。
剧中的每个角色塑造都非常精细,使得观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动向。
从革命者们的奋斗和牺牲中,展现了共产党员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沧桑感,更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其次,剧中的情节布局很有张力,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剧情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展开,每个小故事都非常生动有趣,并且紧密联系,逻辑清晰。
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让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将观众牢牢地吸引在电视剧中,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对电视剧的发展和结局产生浓厚的兴趣。
除此之外,剧中的历史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
片中穿插了大量真实历史事件的描写,例如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等,这些事件的真实还原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同时,剧中的服化道也很用心,舞台和现场布景的搭建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让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而且也提高了故事的可信度,使得这个历史剧更加引人入胜。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大的执政党,履行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的重要职责。
在剧中,通过展示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的斗争,以及他们对人民的关注和服务,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这对于培养年轻人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视剧。
通过该剧,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初期的历史,在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珍惜和珍视当今的幸福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共和》观后有感
长达五十九集的《走向共和》昨天终于看完了,我能欣赏到这样好的电视剧首先要感谢三哥鸿德的推荐,这段时间因为既要熟悉新车又打羽毛球,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虽然我非常爱看这部连戏剧,有时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应该讲我的欣赏效果不是很好,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非常好的电视作品。
如果说到《走向共和》后我最大的反应是什么。
我会毫不犹疑的回答就是“气愤”。
坦率的讲我从慈禧“辛丑事件”之后要“立宪”开始我气愤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不下来,我在这里也不和谁去争论慈禧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我生气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太后在二十世纪初都能要立宪,都能废除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有些人在说“议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可以想一想从二十世纪初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让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感到震撼和耻辱的不是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崛起。
“甲午战争”后的满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绪实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战胜了自己的封建专制制度,
应该讲慈禧和光绪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非常的不简单。
这部连续剧也就由此展开了“专制”“立宪”和“共和”三股势力相互争斗的大舞台。
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我忘了是谁讲的:“英国的君主立宪是国家拿钱给这些旧官僚,让他们同意了国家立宪的主张,而日本是全体国民都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同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所以这两个国家能够顺利的从封建君主制过渡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度。
”(我在这里插一句话,我觉得日本这个民族在民族的危机感,责任感,荣誉感,在工作中的务实和进取精神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在从《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从甲午战争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我们的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共和或者立宪不知道要他们艰难多少倍,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中国的民主之路的确是困难重重,但有困难我们就是我们不实行民主的理由了吗?在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孙中山和宋教仁去乡下拉选票时和一个私塾老先生的对话给我印象很深,一开始这个私塾老先生对于在中国搞民选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人现在根本不懂什么是民主。
孙中山对老先生说:“小孩不识字就可以是不让他们上学的理由了吗”老先生说:“不对不对,正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他们更应当上学”孙中山说:“同理,中国人民主
意识差,所以就更要实行民主”应该讲这段对话是这部连续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如果中国实现了民主,就把民主视同洪水猛兽,他们老成持重的认为中国真要给了民主肯定社会大乱。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纵向的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国都可以实现全体国民民选国会议员。
为什么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却连敢提都不敢提,我们再横向的想一想现在世界上除了几个富的流油的中东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古巴外所有的国家都可以民选国会议员或者总统。
连爆炸不断地伊拉克和阿富汗都可以搞民选。
我们要民选真的就这么难。
我想在这里向这些视民选为洪水猛兽的人问一下,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中国不能搞民选。
难道是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就这样差吗。
我想答案肯定不会在这里。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二个感触是从戊戌变法到现在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都是军人和枪杆子在左右着历史的进程,这也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悲哀。
从《走向共和》这部连续剧可以看到袁世凯为什么在历史发生巨变过程中可以“翻手云,复手雨”就是他牢牢地掌握着北洋军。
在这个历史剧变的大舞台上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的变革路线但他们都由于没有军队而功亏于溃。
首先是满清王朝,我们可以讲满清王朝经过了太平天国以后已经没有了
自己掌握的军队,之所以它还能延续几十年就是此时出了个慈禧这样铁腕人物,所以慈禧一死满清就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武昌起义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三国时期魏蜀吴再一次出现在我们中华大地,袁世凯代表曹操占据着北方,黎元洪代表刘备占据着湖广,孙中山代表孙权占据着江东。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在这三派势力里最先退出历史舞台的是孙中山,为什么那,就是他没有自己的军队。
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我们就不说了,黎元洪这个从床底下拉出来的“武昌起义的英雄”为什么能长时间站在历
史舞台上就是他有一支由香帅张之洞创建的“南洋军”。
我们仔细回顾一下从满清到今天我们国家的历史就被这些军
人肆意的蹂躏着。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只有发展到“军队只有属于国家”才算真正的进步了。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三个感触是一个社会的新闻舆论的自由程度是反映这个社会进步的晴雨表,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里,田沫这个新闻记者占了很大的份额,这也是这部电视剧非常成功的一个方面,在这部电视剧里是报纸把袁世凯的心腹赵炳坤弹劾下了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的进步。
现今社会让我感到满意的就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这让新闻舆论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当权者他们不得不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