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

合集下载

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运用【最新】

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运用【最新】

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运用(杨进教授)一、《温热论》有关卫气营血理论的论述《温热论》中提出的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叶氏按卫气营血划分温病病变阶段,以揭示病变浅深、轻重层次,以此作为对温病辨证之纲。

同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至今仍在指导着临床。

全篇论及卫气营血的有 17 条,约占全文 46% ,可见叶氏对该理论的重视。

卫气营血理论的建立,使温病的辨证论治自成体系,与伤寒的六经辨证有明显的不同。

而且这一理论能提纲挚领、执简驭繁,与临床实际较为贴近,因而在实际运用中价值较大。

【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以上阐述了肺心与卫气营血的关系:叶氏提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由于肺与心同居上焦,肺主一身之气,与卫气相通,卫行脉外,有卫外功能;心主一身之血,营行脉中,营气通于心。

肺与心同处于上焦,与卫气营血的生成、运行有密切的关系。

这是从生理上分析肺心与卫气营血的关系。

思考:卫气营血与心肺关系的理解:不可认为卫、气的病变只与肺有关,而营、血的病变只与心有关。

例如,脾胃为人身的生化之源,与气的形成、输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脾胃气分的病变也很常见;又如脾胃主肌肉,亦与卫气相通,如陈平伯说:“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

”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也提出湿热病起于脾胃,初起也可见“湿遏卫阳之表证”,并认为:“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可见并非只有肺经才有卫分。

我们习惯上常把肺卫并称,所以容易误解为只有肺才与卫分有关。

同样,营血分的病变与肝、肾等脏也有密切的生理与病理上的关系,也不能误解为营血分病变仅与心有关。

【原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中医卫气营血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卫气营血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卫气营血理论临床应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卫气营血理论作为中医经典理论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从卫气营血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出发,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卫气营血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卫气、营血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概念。

卫气包括卫外和气血,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外邪侵袭,维护正气。

卫外运行于体表,起到了保护机体免受外感邪气侵袭的作用;气血运行于经络内外,调节气机和营养经络。

卫气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对维护机体健康至关重要。

营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主要负责输送营养和生化物质,为各脏腑组织提供营养。

血液的流动不畅会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卫气与营血密切相关,相互交融互为表里,卫气充沛则能保护气血,气血充足才能滋养卫气。

卫气、营血之间的协调运行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卫气营血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1. 调节免疫功能卫气充足,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产生一定的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调整卫气的运行状况,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刺激穴位,以达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帮助患者增强抵抗力。

2. 滋养气血营血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营血充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脏腑组织的生长、发育和正常功能。

通过调节营血的运行状况,通过中药调理和膳食调养,以达到益血生气的作用,帮助患者恢复体内气血的平衡,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3. 改善气机气机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机体的气血流通畅顺,各脏腑功能正常的状态。

气机调畅,可以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

通过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法,帮助患者调节气机,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身心平衡的作用。

4. 预防疾病中医卫气营血理论强调的是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通过平衡卫气、调理营血,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学-卫气营血辨证
寒、胃热肠寒的证候 [证候] 口渴饮水不止,气上冲心,胸中热 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四肢厥冷,下 利呕吐
(二)厥热胜复证 [含义]为厥阴病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的外在表现 [证候]四肢厥冷与全身发热交替而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六经辨证?其适应范围是什么? 2、六经各病证的治法是什么?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病理]邪郁卫表,肺失宣降;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 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 黄,脉浮数。常伴有头 痛,咳嗽,口微渴,无 汗或有少许汗,咽喉肿 痛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 寒、口微渴
二、气分证
[病理]邪正剧争,里热蒸津,热炽津伤 [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 饮、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发 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一)少阴寒化证 [含义] 是指病邪从阴化寒,阴盛阳衰所表现出 的证候 [证候] 畏寒蜷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舌淡 苔白,脉沉微
(二)少阴热化证 [含义] 是指病邪从阳化热,阴虚而阳亢所表现 出的证候 [证候] 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 细数
六、厥阴病证
(一)寒热错杂证 [含义] 由正邪交争,阴阳失调,形成上热下
[证候] 身热,日晡潮热,汗出连绵,大便 秘结,腹满硬痛,拒按,烦躁,甚则神昏谵 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三、少阳病证
[含义]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进入 阳明之里的阶段,病邪客于半表半里之间
足少阳经属胆,胆居六腑之首,与肝脏相 表里,其主半表半里。因其为介于表里之间的 证候,故中医临床中称“半表半里证” [证候]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 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心烦躁扰
由于热扰心神,患者常表现出心烦躁 扰、甚或时有谵语等症状。
斑疹隐隐
营分热盛,可迫血妄行,导致皮肤出 现斑疹隐隐,或见出血点。
舌质红绛
舌质红绛是营分热盛的典型舌象,表 示热邪深入营血,耗伤营阴。
营分证候辨证要点
辨识热型
观察神志变化
营分证候以身热夜甚为特点,与气分证候 的热型有所不同。
由于热扰心神,营分证候常伴见神志异常 表现,如烦躁不安、谵语等。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三节卫气营血 辨证
目 录
• 卫气营血辨证基本概念 • 卫分证候特点及辨证方法 • 气分证候特点及辨证方法 • 营分证候特点及辨证方法 • 血分证候特点及辨证方法 • 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及临床应用
01 卫气营血辨证基本概念
卫气营血定义及作用
卫气
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抗御外邪、调 控腠理等。
若营分证候未能及时得到控制,热邪可进一 步深入血分,导致病情恶化。
营血共同辨证
在临床上,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常相互交织、 共同存在,需要综合辨证施治。
05 血分证候特点及辨证方法
血分证候临床表现
斑疹隐隐
血分证候患者皮肤可能出现斑疹,这是热 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所致。斑疹的出现
往往预示着病情较重。
A 发热夜甚
审查斑疹
辨别舌质舌苔
斑疹的出现及其形态、色泽等变化,对于 判断营分证候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舌质红绛、无苔或少苔是营分证候的典型舌 象表现。
营分证候与血分关系
营血同源
营分和血分均属于阴分范畴,二者在生理上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营分先受邪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热邪往往先犯营分, 再深入血分。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辩证

第三节、卫气营血辩证总论一、温热病:是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发热病的总称。

简称“温病”。

特点:发病急速,病情多变,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甚则耗血动血。

病情发展规律:多起于卫分,渐次转入气分、营分、血分。

二、卫气营血辩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用以说明其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阶段,为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证候。

主要特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属八纲证候中的表热证。

2、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为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炽盛里证。

特点:其病变范围广泛,凡温热病邪不在卫分,又未入营血,皆属于气分范围。

以热盛阳明多见。

证候特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传入途径有二:一是从卫分传入;二是温热病邪直入气分。

(一)、气分大热定义:是指邪热入胃,胃热炽盛所表现出的候。

证候: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分析:1、胃热炽盛,耗损津液,故大热,大渴,喜冷饮。

2、邪热蒸腾,迫津外出,故大汗。

3、热拢心神则心烦。

4、里热炽盛,气盛血涌,故面赤。

5、苔黄燥,脉洪大,为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生津代表方:白虎汤(二)、热结肠道定义:热结肠道证是指邪热入腑与糟粕互结,耗伤津液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分析:1、肠道属阳明经,而阳明经气旺于日晡。

2、热入气分,邪热亢盛,正邪相争,故日晡潮热。

3、热结肠道,耗伤津液,肠道津亏,使肠内不润,故大便燥结。

4、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腹满硬痛,拒按。

5、苔黄燥,脉沉实,为里实热之象。

治法:峻下热结代表方:大承气汤3、营分证:是指温热之邪,内陷心营,以实质性损害为主要病机变化。

是以营热伤阴,心神被扰的病变为主,其病位在心和心包。

中医卫气营血、三焦病证临证备要

中医卫气营血、三焦病证临证备要

中医卫气营血三焦病证临证备要
一、卫气营血病证
卫气营血辨证由清·叶天士所创立,揭示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按病变深浅轻重而划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二、三焦病证
三焦辨证由清·吴鞠通提出,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旨在阐明温病之病变先后、病位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同时强调了温病的动态发展过程。

三、临证备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虽为温病而设,但就其具体内容,均不离气血津液、脏腑阴阳。

叶天士、吴鞠通两位大家,虽以温病辨证论治闻名,但究其学术思想全貌,对于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成绩斐然。

卫气营血,细分为四,粗分即二,叶天士《温热论》指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他把卫、气作为一个层次,与肺脏关联;把营、血作为一个层次,与心脏关联。

这说明叶氏对温病的辨治,非常重视脏腑气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络病的辨治。

吴鞠通发扬叶氏之学,对于血分络病的治疗亦颇有见地。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不经气分而径传心营 ( 血 ) ,出现重险证 候。
(5)卫分证的治疗原则:
卫分证由于病在肺卫肌表,治疗是以宣泄肺
卫为法,辛凉透表为治。
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即是此意。


卫分证的治疗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应辨清卫分证的临床类型,区分病邪性质, 采用不同的解表法。 慎用发散风寒之辛温解表剂。
② ③

(1)卫气营血辨证的创立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已有关于卫气营 血的论述。 《黄帝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 微物质:
如《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 营卫生会》:“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灵枢· 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 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是谓血。”
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

确定病邪的浅深:“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 血”。卫、气属阳,较浅;营、血属阴,较深。
确定病变的轻重:层次越深,病情越重。 确立发病类型:病初以卫分证为主者,属新感温 病。病初以里热证为主者,属伏气温病。 确定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 须凉血散血。”


《难经· 三十二难》:“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伤寒论》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
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 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元· 罗天益《卫生宝鉴》:“气分热,柴胡
饮子、白虎汤;血分热,桃仁承气汤、清 凉四顺饮子。”
明末· 吴有性:
袭;营血的作用主要是营养机体。
(3)卫气营血的病理与证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 卫气营血
气血的关系 营卫气血论 卫气营血的六纲归属
一、气血的关系
气血的阴阳属性---气为阳,血为阴 气行血,血养气 气化津液=气中之血=卫 血生血气=血中之气=营 气血是营卫的根本,营卫是气血的运用

二、营卫气血论
阴阳者,一身之气血也。营卫者,气血之阴阳也。盖血藏于肝而行于心, 气根于肾而发于肺。血行脉中,其气者,营也。气行脉外,其血者,卫也。 卫者,津液也。营者,荣气也。气血,营卫之本;营卫,气血之用。津气 营血互化,营卫相随,阴阳之道也。营赖中焦水谷而资化取汁,入上焦化 赤为血,合天地气而成气血,化合营卫之用,乃成精气也。故卫出上焦也。 卫气者,出入表里,卫正而伐邪。巡行内外,营气必随之,邪无所遁也。 此生身之必倚。故首重其气,次重其血也。
上治下,下奉上 ---上治中、化中,中治下,下奉中、化中,中奉上。
五、胃气
三、卫气营血的六纲归属
太阳---卫 少阴---营
营卫主外
阳明---气 太阴---血
气血主内
少阳---卫气之间 厥阴---营血之间
四、三焦
上焦---心、肺 中焦---脾、胃、肝、胆 下焦---肾、膀胱、肠道
脾者土也,生育万物,回助四旁,善者不见,死则归之,四季 运转,周而复始。---《千金要方》孙思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