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材分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深沉的爱国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歌以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为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抒情的诗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诗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引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内容: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入《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呈现诗歌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教学内容: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内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深沉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通过描绘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原因:这首诗的表达方式较为深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并联系时代背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情感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祖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美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的语言和节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祖国的土地上,感受诗人的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
7.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国的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爱这土地(诗人)土地河流风黎明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现代诗歌单元。
这首诗通过对土地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许多诗歌作品,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来进一步体会。
此外,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理性,对于抽象的情感和理念的表达,需要通过更具象化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
3.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美丽的土地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达技巧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说课稿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通过诗歌中的生动描绘,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进行朗读和体会。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可能对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不够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来进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够学会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3.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精品说课稿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 - 我爱这土地 - 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感受诗歌的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然而,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理解诗人的抒情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描绘的自然景物。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祖国的爱,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朗读感悟: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2 我爱这土地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2我爱这土地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诗歌,选自九年级语文教材。
这首诗歌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歌中,艾青用土地、河流、风等自然元素,象征着祖国的苦难与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歌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解。
但针对本诗,学生可能对诗人艾青及诗歌背景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诗人及诗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情感的体会、诗歌语言的品味。
2.原因:诗歌中的意象丰富,需要学生充分理解;诗歌情感深沉,学生难以体会;诗歌语言独特,需要学生仔细品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品读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语言等特点。
4.品读欣赏:学生品读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亮点、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创意表达: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创意表达,如写作、绘画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我爱这土地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我爱这土地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的第一课时。
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通过描绘土地、河流、风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诗意,对学生感悟诗歌魅力、培养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诗,学生可能对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组合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此外,学生对艾青诗人的了解相对较少,课堂上可以适当介绍其背景和创作风格,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组合,以及诗人情感的抒发。
2.原因:学生对象征手法和意象组合的理解相对薄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情感丰富,学生难以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自读诗歌: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解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土地、河流、风等。
4.讨论诗情:分组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总结诗人的爱国情怀。
5.品味语言:教师挑选诗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魅力。
6.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绘画、表演等形式表现诗歌意境。
7.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统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优课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优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统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诗人艾青用激昂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诗歌以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为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和对民族生存的担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象和情感表达。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象征意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的爱国情怀可能还不够强烈,需要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象,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象,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原因:诗歌的语言较为激昂,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同时,对于创作背景的了解,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祖国的苦难和人民的抗争。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3.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之情。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的质量、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材分析
初读《我爱这土地》便发现这是一片具有力量的诗歌。
诗歌的语言是精粹的,凝练的,要准确的理解诗歌的含义,就不能忽视它的写作背景——1938年11月。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中国军队从此开始全国性抗日战争。
侵略者逞其暴力,陷我国土,中国人民只有同仇敌忾,才能走出一条爱国救亡的道路。
诗人艾青用文字为号角,为武器,积极的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而写诗”。
1. 读意象
诗歌中离不开意象,创作主体要创造意象来表现独特的情感,通过了解创作背景,我们了解到“土地”代表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这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围绕着中心意象,作者写了鸟、河流、风、黎明这四个主要意象。
开篇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鸟”自比,这里的歌唱着的“鸟”,不仅仅指诗人自己,更是千千万万的有良知、盼觉醒的中国人。
接着,理解下面诸多意象,要仅仅结合词语前面的修饰。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人民的愤怒就像奔腾澎湃的“河流”,因此这里“河流”是指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无止息地”代表心中的怒火无法熄灭,人民不屈的反抗也绝不停息,这里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力量。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还要思考这些主要意象和中心意象的关系。
“鸟”是这片土地养育的儿女,在祖国妈妈正在遭受磨难之际,土地上流淌的“河”在咆哮,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在怒吼,有了这些正义的爱国的力量,祖国才能迎来黎明。
因此,这些主要意象,都是围绕中心意象而写,深化了作者对于“土地”的情感——“爱”。
2. 读结构
这篇诗歌是现代诗,现代诗的特点之一是分节。
这两个小节有什么关系呢?诗歌的第一小节是对“土地”深情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假设开头,深情的进行歌唱。
接下来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土地、河流、风、黎明。
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主题。
第二小节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转换视角,直抒胸臆。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的概括和情感集中抒发。
如果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3. 读感情
抗战爆发后,艾青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他的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深切的反映出抗战的时代精神。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何其悲壮,何其情深!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表现出对土地生死不渝的执着的爱。
最后一节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问用的好,强调地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整首诗散发出艾青悲壮、高昂、深情的诗人气质。
读诗,也在感受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文化气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形式朗读,读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