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总结

第一部分:心理实验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1. 含义: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 内容:实验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心理实验的一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和设计:主要是指心理实验的设计、实施,以及伴随这一过程出现的一般问题,比如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分析和处理研究变量、如何抽取研究对象,如何分析研究资料和呈现研究结果,研究者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等;2、实验方法在各心理学分支和各专门领域的应用:(1)感知觉实验、注意实验、记忆实验、思维实验、情绪实验等;(2)基础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临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环境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工程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等。
二、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1)实验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现代心理学体系中处于支柱性的地位,对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实验心理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是各门心理学分支的基础。
三、实验心理学的诞生:(简单历史、代表人物)1. 哲学起源:心理学起源于哲学。
哲学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指导。
2. 科学起源: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心理学与生理学:生理学,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独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心理学与物理学:一批科学家直接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创立了心理物理学,最终促使心理学走入科学的殿堂。
奠基者:韦伯、费希纳(韦伯:心理物理学的先驱,将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实验研究的第一人。
费希纳:提出了费希纳定律、建立了心理物理学方法。
)3. 实验心理学诞生与发展:(1)创建者:冯特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2)积极发展者:艾宾浩斯四、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作出突出贡献的重要人物:韦伯、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五、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狭义:实验法;广义: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一)实验法(最核心、最重要的研究方法)1. 什么是实验:实验是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广泛应用的研究领域。
它探究的是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并以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为主要手段。
在实验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构建和实施一系列实验来检验他们的理论假设,从而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实验心理学的概述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心理学分支。
与其他心理学领域一样,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心理学中各种现象的内在机制。
这个目标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法实现,但实验是心理学家研究这些现象而获得最有力的证据的方式。
通过实验设计控制变量,心理学家可以更变相地控制研究中的变量,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影响参与者受到的刺激、提供特定的任务或要求他们按照特定方式举止来操作某个变量,然后他们可以测量这些操作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法,心理学家可以推断出每个操作所产生的变化是由该操作所操作的变量引起的。
实验心理学使用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验的控制性。
在实验中,心理学家比在日常生活中更能控制变量。
这种控制性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推导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有效地测试心理理论。
通过这样的实验,心理学家可以证明他们的假设或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证据。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实验心理学的实验设计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首先,实验者需要确定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用的。
例如:想要了解人们是如何对待社交拒绝的,或想要测量工作压力水平对于一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
2. 特定变量的测量:其次,实验者需要测量参与者是否受到特定变量的影响,如行为、反应时间或者情绪状态等。
为了实现这一点,实验者需要采用可重复的测量模型。
3. 研究设计的确定:在设计实验时,研究者可以使用众多不同的设计,如单因素设计、双因素设计等。
4. 研究的参与者:确定是谁会参加实验,如:使用挑选的样本还是使用自愿者。
5. 对参与者进行随机分组:随机分组,目的是使实验组和参照组在初始情况下相似。
实验心理学

Nonsense syllable
测量方法的改进
Complete memorizing method Saving method
遗忘曲线(forgetting curve)
13
遗忘曲线
14
第二节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实验心理学是科学吗 对实验心理学的认识误区
15
实验心理学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属性 第三节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地位 第四节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2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Psychology has a long past, but only a short history
The best method for acquiring knowledge Method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a series of steps
32
ExaminBiblioteka d the role of suggestion in the perception of hearing satanic messages in rock-and-roll recordings presented backward to 65 undergraduates. Ss were placed in 1 of 3 groups:
Result: Learned maze faster when alone, than when in a group
cp 21
研究举例
验证假设(普遍性程度)
不同的情境 不同的文化背景 儿童
形成理论
实验心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引言概述:
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过程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课程。
它涵盖了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伦理问题、操作性定义、变量控制等重要内容。
作为一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正文内容:
大点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小点1.1: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特点
小点1.2:实验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小点1.3: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大点2: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与分析
小点2.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小点2.2: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和选择
小点2.3: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大点3:伦理问题与人体实验
小点3.1:伦理问题在实验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小点3.2:人体实验的伦理原则和限制
小点3.3:人体实验的审批和保护
大点4:变量控制与实验误差
小点4.1:变量控制在实验设计中的作用
小点4.2:实验误差的分类和控制方法
小点4.3:实验中的可靠性和效度问题
大点5:实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小点5.1:实验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小点5.2:实验心理学在人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小点5.3: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干预和治疗中的意义
总结:
实验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心理学课程,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伦理问题、变量控制等方面。
通过学习实验心理学,学生可以掌握实验方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实验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人类行为研究和心理干预与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1. 斯特鲁普效应实验: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文字来测试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会展示一些单词,这些单词的颜色和实际描述的颜色不同。
例如,单词“蓝色”可能以红色呈现。
参与者需要尽快回答描述单词颜色的词汇,而不是阅读文本本身。
2. 镜像自我意识实验:将一面镜子放在参与者前面,然后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形象。
当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外貌时,研究人员可以询问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以及周围环境的感受。
3. 潜意识联想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参与者关注显示的黄牛,并提供与黄牛有关的单词。
然后,测试他们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以查看他们与黄牛相关单词的反应强度。
4. 音调实验:播放一首包含高音和低音的音乐。
研究人员可以询问参与者他们认为音乐表达的情绪,并了解高音和低音在情绪讯息中的作用。
5. 社交认知实验:展示一系列面孔,让参与者记住。
随后,将一些新的面孔混合到其中,让他们判断哪些面孔之前出现过。
这样可以测试他们对面部特征和社交情境的记忆和认知。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1. 立体图形实验:让被试者观察两幅图形,一幅是立体的,一幅是平面的,然后询问被试者哪幅图形更有深度感。
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立体图形,即使两幅图形实际上是相同的。
2. 名字效应实验:让被试者进行一个关于某个主题的闯关游戏,在游戏之前告诉被试者的名字是“聪明的人”或“笨的人”。
结果发现,被告知自己是聪明人的人更容易通过游戏,因为他们的自我期望更高。
3. 语言框架实验:给被试者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描述一个人善良,另一个描述一个人自私。
然后,让被试者回忆被述及的事件。
结果发现,被试者更容易回忆与善良和正面有关的事件,而忽略那些与自私和负面有关的事件。
4. 颜色意义实验:让被试者查看一个单词表,其中包括红色、绿色、蓝色等不同颜色的单词,然后让他们说出颜色而不是读出单词本身。
结果发现,当颜色与单词的意义发生冲突时,被试者通常会犯错,这表明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处理文本的意义,而不是它们的图像特征。
实验心理学(一)

实验心理学(一)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和探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
本文将通过概述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实验心理学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与方法,最后总结实验心理学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1.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定义和发展历程-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特点- 实验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2. 实验心理学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 发展心理学实验研究- 临床心理学实验研究- 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3. 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与方法- 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变量的确定和操作定义- 实验被试的选择和组建- 实验过程和实验材料的设计- 实验刺激的控制和效度检验4. 实验心理学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实验心理学对理论发展的贡献- 实验心理学在实践应用中的价值- 在实验心理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实验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实验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创新总结:实验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研究方法的心理学分支,通过实验的方式深入探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
它在认知、社会、发展、临床、教育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环节,合理的实验设计能够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然而,实验心理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随着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创新,实验心理学有望为人类心理学的进展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
)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
(张一中,1998)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
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名词解释 1.实验法(浙大,2002)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地改变自变量,使之系统地改变, 然后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的情况。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完全随机化设计(浙大,2002)指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组,使各 组在接受实验处理之前保持各方面相等,并随机安排实验处理的设计。 3.被试间设计(浙大,2001)又称为组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 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4.操作定义(华南师大,2004)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 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作出操作 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5.实验的内部效度(南京师大,2002)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 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 6.时间序列设计(华中师大,2003)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 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做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是否具有连续性,从 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其基本形式为: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时间序 列设计多用于小样本实验,结果一般采用 t 检验进行考察。 简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变量混淆?如何防止出现自变量混淆?(浙大2002,中科院2003) 答: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 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 淆。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我们可以采取消除额外变量、使额外变量保持恒定或随机化等方法, 来避免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2.如何提高实验者的内部效度?(浙大2003) 答:内部效度的目的是保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就实验而言,就是要保证因 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所引起。由于除自变量外,任何其他外部变量都可能对因变 量产生影响,使其效果与自变量的效果混淆在一起,从而使我们难以判断研究变量之间关系 的确定性,或对其关系做出错误的结论、推论。因此,要使研究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 控制各种外部变量,消除它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3.比较被试者内设计与被试者间设计的特点(浙大2003) 答: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进行另一种 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 (1)被试间设计由于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 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但被试间设计 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且从根本上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 (2)被试内设计节省了人数,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但被试 内设计会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4.举例说明交互作用的含义(北大2005) 答:交互作用指在多变量实验研究中出现的,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 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的现象。例:2[组间]*3[组内]的混合实验,被试对红、黄、绿三种灯 光的反应是否与灯光的强度有关的实验。 5.反应指标应该有什么要求?(浙大2004) 答:实验中的反应指标一般需要具备下列特点:指标要具有有效性;要具有客观性;指
②按照变量的分类,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对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具体方法:有用指导语控制;规范主试对被试的态度;双盲实验法; 采用实验组、控 制组法;合理选择被试,减少被试的个体差异。 第二,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具体方法:消除无关环境变量;保持无关变量恒定;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结果的对 照达到平衡的效果。随机化法。随机化分配被试,利用数学概率原理,从理论上使各个处理 条件下的情况相似。达到平衡误差的目的。利用 ABBA 或者 AB 法平衡。采取抵消、循环 法,利用实验顺序的变化抵消平衡实验误差。统计方法的运用。在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充 分考虑实验误差的影响。通过统计方法观察实验可能存在的误差,协方差方法就是最常见的 方法之一 论述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 说明(北师大 2005) (1)你研究的问题(2)自变量和因变量(3)变量控制(4)实验材料的处理(5)实 验过程(6)数据的统计 答:(1)研究问题:文章生字密度研究中,探讨生字密度与生词主题熟悉性对阅读理解 的问题(2)自变量:生字密度与生词主题熟悉性;因变量;阅读理解测验的得分(3)变量 控制:学生已有语言水平,材料的难易程度,测试环境的影响(4)实验材料的处理:选择 两种类型的文章,主题是被试不熟悉的,如激光技术,以及被试熟悉的,如春游。使用三种 密度:5/1,10/1,20/1。(5)选择被试,随机分为6组,每组接受一种处理水平的结合,阅读后 接受测验。(6)数据的统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2.用多因素设计研究人的因素对汽车驾驶的影响。(北大,2005) 答:实验课题:研究性别和年龄因素对汽车驾驶的影响 自变量:性别,分为男和女;年龄,分为30以下和30以上 因变量:实验前一年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次数 被试选择:从某城市所有出租公司随机抽取30岁以上男司机和女司机,30岁以下男司机 和女司机 实验设计:2*2事后回溯设计 实验过程:从公司获得他们的行车事故记录 结果统计: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计算。 3.心理学研究通常涉及的三类变量(西南师大,2002) 答:分别阐述三类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定义分类即可。 4.设计一个真实实验程序,检验随年龄发展对高表象词和低表象词的记忆效果的差异变 大的趋势。要求:被试取样和分组,材料选择,实验程序,预期结果分析。(天津师大1998) (1)被试取样和分组,随机选取平均年龄在4,10,25,40的四组人群 (2)材料选择:选择高表象词和低表象词,进行试测后材料难度要适中,防止出现天 花板-地板效应。 (3)实验程序:对材料试测,进行正式学习记忆,进行记忆效果测验 (4)预期结果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5.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至少5种)(华南师大,2004) 答:参考教材可对以下几种方法加以阐述: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统计法,无关变 量的纳入。 6.心理科学研究中有一些基本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等。你认为实验法、问
标要能够数量化;指标要能够精确地、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 6.简述因变量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敏感性?(中科院2003) 答:因变量的可靠性是指因变量的观测的信度,即对同一被试重复观测的结果应是相同
或相近的。有效性是指实验中观测的因变量正是实验者欲研究的符合研究目的的心理或行为 反应。敏感性与有效性直接相关,敏感的观测可以提供精确和完整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情况。
卷法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并说明实验法由此而采用了哪些手段?(华中师大,2001) 答:本质在于实验能够采用控制的方法进行心理现象因果原因的探索。实验法是心理研
究方法中唯一能研究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控制手段包括对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 制。
7、老鼠走迷宫的实验(中科院1998) 答:自变量:给老鼠的食物量多少 因变量:学习时间 控制变量:老鼠的饥饿程度,练习疲劳效应,对学习时间的测量
学习时间
第一次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小食物量
大食物量
食物量
结论:食物量会影响到老鼠学习的效率,随着食物量的增加可以提高老鼠学习的时间。
第三章 反应时法
名词解释 1.唐德斯反应时 ABC(华东师大2004研,中科院2002研,南京师大2002研) 答: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把反应时分为三类:即简单反应时(A 反应时)、选择反应时 (B 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C 反应时),又称唐德斯反应时 ABC。A 反应时是指呈现一个 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B 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包含了简 单反应时(即基线时间)、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即选择不同刺激的加工时间);C 反应时是 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包 含了简单反应时和被试辨别时间(即在若干个刺激中辨别出目标刺激的加工时间)。 2.反应时间(吉林大学2002研,首师大2003研) 答:反应时是指从刺激作用发生到引起机体外部反应开始动作之间的时距。一般包括几 部分时间的总和,即刺激引起感官的活动、神经冲动经由神经的传递、大脑的加工活动及效 应器官接受冲动作出反应等所耗费的时间,其中以大脑活动占时最多,故也称作反应潜伏期。 3.速度-准确性权衡(南京师大2002研) 答:在反应时测验时,被试在保证反应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而实际上被试会 运用不同的权衡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反应。有的被试会牺牲正确率而换取速度,而另一些则相 反。这就是速度-准确性权衡。 简答题 1.简述减法反应时分析法与加法反应时分析法的异同。(浙大2003研) 答:相同点:(1)性质一样。二者都是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技术方法;(2)相 同的理论依据。二者都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认为信息在脑内要经过一系列操作加工, 这些操作加工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信息处于不同的状态,而这些都是在时 间上进行的,其特征必然能在反应时上表现出来。(3)加法反应时是减法反应时的发展和延 伸,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