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控制测量案例

合集下载

工程测量7控制测量

工程测量7控制测量

(7-6)

α前=α后+β左-180°
上式中β iL是折线推算进行 方向的左角。若测定的是右角则 用下式计算: α
ij=α ab-∑β iR-N×180°
(7-4)

α前=α后+180°-β右
7.2.4
坐标正、反算
⑴坐标正算公式 已知边长和方位角,由已知点计算待定点的坐标,称坐标正算 A为已知点,其坐标为x、y,A到 待定点B的边长为Dab(平距),方位角为 α ab。则B点的坐标为:
实地选点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相邻点间通视良好,地势较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②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处,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 ③视野开阔,便于施测碎部。 ④导线各边的长度应大致相等,除特殊情形外,应不大于350m ,也不宜于小于50m边长。 ⑤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象限Ⅰ R=α 象限Ⅱ R=180°-α 象限Ⅲ R=α-180° 象限Ⅳ R=360°-α
α=R
α=180°-R α=180°+R α=360°-R
7.3导 线 测 量
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称为导线。这些 控制点,称为导线点。导线测量就是依次测定各导线边的长度和各 转折角值;根据起算数据,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从而求出各导 线点的坐标。 用经纬仪测量折角,用钢尺测定边长的导线,称为经纬仪导线 ;若用光电测距仪测定导线边长,则称电磁波测距导线。
⑶坐标纵轴方向——如第一章所述,我国采用高斯平面直角坐 标系,每一6°带或3°带内都以该带的中央子午线作为坐标纵轴, 因此,该带内直线定向,就用该带的坐标纵轴方向作为标准方向 由于地球磁极与地球旋转轴南 北极不重合,因此过地球上某点的 真子午线与磁子午线不重合。两者 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用δ 表示 ,见图6-5。 磁子午线北端偏于真子午线以 东为东偏(+δ ),偏于真子午线以西 为西偏(-δ )。地球上不同地点磁偏 角也不同。我国磁偏角的变化大约 在+6°~-10°之间。地球磁极是不 断变化的,磁偏角也在变化。

第七章 控制测量

第七章 控制测量

• GPS定位测量的特点
1、相邻测站之间不必相互通视,选点和观测方便; 2、定位精度很高; 3、可以全天候观测,不受天气影响; 4、观测、记录、计算高度自动化,可以较快的获得 测量成果; 5、实时定位,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 6、室内、地下及地面空间不够开阔地带,不能接收 到卫星信号,观测受到限制。
T
D

1 D f
图根测量允许的导线相对闭合差: 1/2000
5、推算导线点坐标 P222 —7
(四)、导线测量中错误的查找
1、查找测角错误的方法
2、查找测边错误的方法
f
f x f y D
2 2
f arctan
fy fx
2,3 (或 180 )
§7-3 导线测量和导线计算
一、导线网的布设
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导线网布设的形式有三种:支导 线、闭合导线、附合导线 1、支导线( A B为已知点,点1,2为新建支导线点。 )
已知数据:αAB,XB,YB, 观测数据:转折角βB,β1 边长 SB1,S12
2、闭合导线
βB
αAB β1 β0
β2
β3
sin sin c sin c sin b sin sin a c sin c sin

AP

AB

AB
BP BA
180
XA,YA
XB,YB
三、导线测量内业工作
内业计算的目的是根据已知的起算数据和外业的 观测成果推算导线点的坐标。在进行导线内业工作之 前,应当全面的检查导线测量外业成果有无遗漏、记 错、算错;成果是否都符合精度的要求,然后绘制导 线草图,图上注明实测的边长、转折角、起始方位角 及点号。

第七章--控制实验PPT课件

第七章--控制实验PPT课件

.
6
第二节 控制实验的程序与技术
一、控制实验有以下程序: 1、选择课题,确立研究假设 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 其次是简化众多的影响因素,选择具有重要重 要影响的因素,最后确立自变量和应变量,并在假 设的描述中详细地说明所要探测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
7
在有关大众传播诸多因素中依实验目的并参照 有关理论或定论,选择一对与研究目的相符的因果 关系因素来作为实验变量。
二、撰写研究报告
.
23
思考题: 1、控制实验法的特点有哪些? 2、掌握控制实验法的步骤和程序。
.
24
.
20
三、控制实验主要关注的条件 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关注以下条件: 1、信源的条件——测试信源可信性与传播效果 之间的关系; 2、信息内容的条件——测试不同的信息内容是 否会导致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反应。 3、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测试不同的内容 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各自具有什么样的说服效果;
卢因
.
3
这一方法需要在经过特殊设计的专门的实验室 中进行。实验室内应配有阅读机、录音机、放映机 以及各种记录、测量反应的仪器,对实验室的形状、 灯光、色彩等也会有特殊的要求。试验进行时必须 人为地控制某些变量以观察特殊变量与传播效果之 间的因果关系。
.
4
二、控制实验的特点
1、研究对象较少;
2、 研究环境是在实验室人为的环境中。
第七章 控制实验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控制实验的操作方法 第三节 研究报告
.
1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控制实验:在传播学中,控 制实验主要是用于测试特定的信 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 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 系。
.

《控制测量电子教案》课件

《控制测量电子教案》课件

《控制测量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一章:控制测量概述1.1 控制测量的定义与目的解释控制测量的概念讨论控制测量在工程和科研中的应用1.2 控制测量的方法与类型介绍常见的控制测量方法(如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等)探讨不同类型的控制测量(如静态测量、动态测量、连续测量等)1.3 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介绍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测量误差、数据处理、精度分析等第二章:测量仪器与设备2.1 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如电子测距仪、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2.2 测量设备的选择与使用讨论测量设备的选择标准,如测量范围、精度、稳定性等演示测量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2.3 测量仪器的维护与校准解释测量仪器的维护与校准的重要性提供测量仪器维护与校准的方法和步骤第三章: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3.1 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介绍控制测量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巧,如测站点设置、观测时间选择等3.2 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解释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清洗、平差计算、精度评估等3.3 控制测量数据的应用探讨控制测量数据在工程和科研中的应用,如地形测绘、建筑施工等第四章:控制测量误差分析4.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解释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等4.2 测量误差的来源与影响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如仪器误差、环境干扰等讨论测量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4.3 测量误差的处理与减小介绍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如误差传播、补偿等探讨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如改进测量设备、优化观测方案等第五章:控制测量的应用案例5.1 控制测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控制测量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如基础施工、建筑立面测量等5.2 控制测量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探讨控制测量在地质勘探中的作用,如地形测绘、钻孔定位等5.3 控制测量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解释控制测量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如道路设计、桥梁施工等第六章:现代控制测量技术6.1 概述现代控制测量技术介绍现代控制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现代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科研中的应用6.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解释GNSS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讨论GNSS的优点和局限性6.3 遥感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探讨遥感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如卫星影像测量、激光雷达测量等第七章: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软件7.1 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软件概述介绍常见的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如Leica Geo Office、Trimble Geomatics Office等7.2 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的操作演示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数据导入、编辑、平差计算等7.3 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案例分析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第八章:控制测量的质量控制8.1 控制测量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讨论控制测量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及其对工程和科研的影响8.2 控制测量质量控制的方法介绍控制测量质量控制的方法,如内部检查、外部检查、全流程质量控制等8.3 控制测量质量控制的应用案例分析控制测量质量控制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案例第九章:控制测量安全管理9.1 控制测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讨论控制测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对人员安全和设备保护的影响9.2 控制测量安全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介绍控制测量安全措施的制定方法,如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探讨控制测量安全措施的实施,如安全培训、现场监督等9.3 控制测量安全管理的应用案例分析控制测量安全管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第十章:未来控制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0.1 控制测量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探讨控制测量技术的创新点和发展方向,如、大数据等10.2 控制测量技术在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解释控制测量技术在新技术领域的应用,如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10.3 控制测量技术的发展对行业的影响讨论控制测量技术的发展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控制测量的定义与目的控制测量是工程和科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理解其定义和目的对于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第七章 控制测量

第七章 控制测量

1、真子午线方向(ture meridian direction)— —地面上任一点在其真子午线处的切线方向。
2、磁子午线方向(magnetic meridian direction )——地面上任一点在其磁子午线处 的切线方向。
3、轴子午线 (坐标纵轴)方向(ordinates axis direction )——地面上任一点与其高斯平面直 角坐标系或假定坐标系的坐标纵轴平行的方向。
B
BA Y
三.方位角测量

真方位角——可用天文观测方法或用陀螺
经纬仪来测定。

磁方位角——可用罗盘仪来测定。不宜作
精密定向。

坐标方位角——由2个已知点坐标经“坐标
反算”求得。
§7.3
一、定义及分类
导线测量
1.导线的定义: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导线点)
(traverse point)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图形。
例题:方位角的推算
已知:α 12=300,各观测角β
30 12 1 95
122
2
2
130
如图,求各边坐标方位角α 23、 1 α 34、α 45、α 51。
解: α23= α
0=800 β ± 180 12 2
3
65 128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5
4
α34=
α23-β3±1800=1950
4
第七章:控制测量
§7.1 控制测量概述 一、控制测量(control survey)
1、目的与作用
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控制
网(horizontal control network)和高程控
制网(vertical control network)。

第七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第七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布设原则:由高级到低、从整体到局部。
国家高程控制网:一、二、三、四等。
城市高程控制网:二、三、四等。 小地区高程控制网:三、四等及图根水准。
各级高程控制网均采用水准测量、高山地区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Company Logo
国家高程控制网
Company Logo
我国一等水准 网由289条路线 组成,其中284 条路线构成100 个闭合环,共 计埋设各类标 石近2万余座。 全国一等水准 网布设略图如 图所示。
附合导线
Company Logo
三、经纬仪导线测量外业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选点、测角、量边和起始 方位角的测定。
(一)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图上初选——实地定点 —— 埋设标志
Company Logo
导线点的选择及注意问题
相邻点要通视、视野开阔、方便碎部测 量、密度均匀(相邻边长比小于三倍)、 土质坚硬、方便测角量边、能长期保存。
如果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满足 K K ,则可以按 允
反符号与边长成正比的原则,对坐标增量闭合差进行调整。
坐标增量改正数为:
fx li Vxi l V f y l i yi l
坐标增量满足的条件:
Vx f x V y f y


Company Logo
(三)、坐标增量的计算
坐标正算
已知A点的坐标及AB的边长及方位角,计算B点的坐标。
A、B两点的坐标增量为:
x
∆yAB
x AB xB x A S AB cos AB y AB yB y A S AB sin AB
B点的坐标为:
xB ∆xAB αAB xA

小地区控制测量(7)

小地区控制测量(7)

导线转折角0 ,1 ,5;
导线各边长SB1,S12,……,S51。
1
一、导线测量的布设形式
2.附合导线
B
1
SB1 S12
AB B 1
(XB,YB)
A
2 S23
2
布设在两个已知点之间的导线,
称为附合导线。它有3个检核条件:
一个坐标方位角条件和两个坐标
增量条件。 C CD
3 S34 4 S4C
C
D
3
4 (XC,YC)
y
2 AB
tan AB
y AB x AB
x
YAB
B
XAB AB
DAB
A
0
y
1
三、导线坐标计算中的基本公式
3.坐标反算——根据两个已知点的坐标反算 边长和方位角
αAB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x
(1)计算: xAB xB xA yAB yB yA
(2)计算: AB锐
arctan
y AB x AB
1
二、国家控制网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国家控制网.它是全国各 种比例尺测图的基本控制,也为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了解地壳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的大小及趋势,为地震预测 提供形变信息等服务。
平面:国家平面控制网由一、二、三、四等三角网组成。 高程:国家高程控制网是由一、二、三、四等水准网组成。 国家控制网的特点:高级点逐级控制低级点。
1
三、导线坐标计算中的基本公式
1.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前 后 左 180
前 后 右 180
✓注意:若计算出的方位角>360°,则减去360°; 若为负值,则加上360°。
1
三、导线坐标计算中的基本公式

建筑工程测量第7章控制测量2PPT课件

建筑工程测量第7章控制测量2PPT课件
2.侧方交会
测角交会原理
P rε
α A
C B
建筑工程测量
侧方交会检查
P rε
测角交会原理
P′
△ε= ε′- ε
ε′
e "SPC0.1Mmm
α A
C B
建筑工程测量
3.单三角形
测角交会原理 P r
三角形闭合差 W
W 1 8 ( 0 b )
α
β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误差配赋:① 平均分配
② 大误差给大角,小误差给小角
导线观测值粗差的定位
二、单个边长粗差的定位
1.计算导线坐标闭合差
2.计算点位误差方位角
3.判断: i
f x 、f y
tan -1 f y
fx
建筑工程测量
测角交会原理
已知:A (XA , YA) , B ( XB , YB )
P
观测:,b
求: XP , YP
A
b
B
交会边:交会三角形中已知点和待求点之间的边
E
建筑工程测量
测角交会原理
B
XEXAco c to XC tcco o bb ttYC YA
b
YEYAco c tY o Cc tco bo btX tA XC
C
180º-
P
A
180º-b
E
建筑工程测量
测角交会原理
bb ta B n P X Y E E Y X B B ( ( X Y A A Y X B B ) ) c co o ( Y ( C X C t t Y B X ) c B ) c o X o C Y t A X t Y A C
4.计算导线点的最后坐标 X YiiX YA Ac sio ns cso insX Yi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αAB A
1
αCD
3
D
2 附合导线
C
1、踏勘选点注意事项
相邻导线点间应通视良好,以便于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 点位选在土质坚实并便于保存处。 点位视野开阔,便于测绘周围地物地貌。 导线边长应符合规范规定,最长不超过平均边长两倍,邻边长 悬殊不应太大。 导线均匀分布在测区,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A
前进方向
B1
AB
B
B
1
1
12
2
2
23
推算坐标方位角的通用公式:
α前 α后 180° β左 右
当β角为左角时,取“+”;若为右角时,取“-”。 注意: 计算中,若α前>360°,减360°;
若α前<0°,加360°。
三、根据方位角与水平距离计算点的坐标
XAB =DAB cos AB
(一)平面控制网
1、国家三角网的布设
国家三角网:用三角测量方法建立的国家平面控制网
以高精度而稀疏的一等三角锁,尽可能沿经纬线方向纵 横交叉地迅速布满全国,形成统一的骨干大地控制网,然后
在一等锁环内逐级(或同时)布设二、三、四等三角网。
在此基础上,可布设一、二级小三角或一、二、三级导线作
为区域控制(或局部控制网)。
l与国家网连测:
连测工作可与导线测角、量边同时进行,要求相同。
l独立坐标系的导线连测:
则要假定导线任一点的坐标值和某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已 知,方能进行坐标计算。
五、导线测量的内业工作
1、什么是导线测量的内业工作 就是内业计算(或称导线平差计算),即用科学的方 法处理测量数据,合理分配测量误差,最后求出各导线点 的坐标值。 计算前注意事项:(1)对外业测量成果进行复查,确认没 有问题,方可在专用计算表格上进行计算; (2)对各项测量数据和计算数据取到足够的位数。对小区 域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的来说: 所有观测值及改正数中,角值取至秒,边长和坐标增量及改 正数取至厘米。取舍原则:“四舍六入,五前单进双舍”。
x αAB A
1
2 附合导线 3
αCD C
D
2、建立标志
l 标志的形式 永久性标志
临时性标志 木 桩 大铁钉 泥土地 沙石路、沥青、 砖石缝
凿刻
红油漆标志
水泥地、岩石
油漆不易剥落处
l点之记:绘制导线点与周围固定地物的相关位置图。
D5 12.36m
电 杆
D5 8.75m
房 屋
控制点
3、测角:测导线的转折角 ——转折角指在导线点上由相邻导线边构成的水平角
测角用测回法施测导线左角或右角。 一般在附合导线和支导线中,测左角或右角均可,但全线必 须统一。闭合导线中均测内角。
图根导线(J6经纬仪):测回法测角,盘左、盘右测得的角 值之差不超过40″。
αAB
x αCD
1 附合导线 2 3 C
D
A
导线角度测量的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
图根导线测量: 值。 测回法观测:当测站上只有两个观测方向,即测单 角时使用; 方向测回法观测:当测站上有三个观测方向时,可 以不归零;当观测方向超过三个时,方向测回法观 测一定要归零 一般用J6经纬仪测一个测回。上、
一、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概述
1、目的与作用

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控制网和
高程控制网;测定具有较高精度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的点位。

控制误差的积累。 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起算基准。
7.1
控制测量概述
2、控制测量工作基本原则
由整体到局部 先控制后碎部 从高级到低级
7.1
3、有关名词

控制测量概述
适用区域:隐蔽地区、带状地区、建成区、地下工程、公路、 铁路和水利控制点测量
二、导线的布设形式
★附合导线:导线起始于一个高级控制点,最后附合到另一高 级控制点。具有自行检核条件,图形强度好,是小区域控制测量 的首选方案。
C CD D34 4 D4C
3
B
DB1
1
D12
2
D23
3
C
D
AB
2-6
±2.5
±9.0
1:40000
广东省、海南省的一等三角锁和二等三角基本锁的布设 略图。
青藏高原导线
7.1
控制测量概述
(二)国家高程控制网—水准网 国家水准网: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技术要求建立 起来的高程控制网。 作用:全国范围内施测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高程控 制基础,以及一些科学研究如地壳垂直形变规律、 各海洋平均海水面的高度变化,以及其他有关地质 和地貌的研究等。
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国家水准网中一、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
★一等水准是国家高程控制的骨干,沿地质构造稳定和坡度平缓 的交通线纵、横方向布满全国,构成网状。
一等水准路线全长93000多公里,包括100个闭合环,环的周长 为800~1500公里。 ★二等水准环线布设在一等水准环内,为水准闭合或附合环路, 每个环的周长为300~700公里,全长为137000多公里,包括822个 闭合环。
YAB =DAB sin AB
其中,ΔXAB=XB-XA ΔYAB=YB-YA
X B X A D AB cos AB YB YA D AB sin AB
由两个已知点的坐标反算其坐标方位角和边长,即坐标的 反算。
AB tan1 YAB X AB
DAB ( X AB )2 ( YAB )2
二等水准是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全面基础,一般沿铁路、公路和 河流布设。
沿一、二等水准路线还要进行重力测量,提供重力改正数据。
一、二等水准环线要定期复测,供研究地壳垂直运动用。
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在二等水准环路上加密三、四等闭合或附合水准环路。三等
环不超过300公里;四等水准一般布设为附合在高等级水准
2 3
D23

A
B (XB,YB) D51 5
3
D45 4
D34
4
★支导线:从一已知点控制点开始,既不附合到来另一已知点, 又不回到原来起始点的。
★ 缺点是没有图形自行检核条件,因此发生错误不易发现。一
般只能用在无法布设附合或闭合导线的少数特殊情况,并且 要对导线边长和边数进行限制。 A、B为已知边, 点1、2为新建支 导线点。 D12
DB1
2
AB
A
B (XB,YB)
1
已知数据:AB,XB,YB
★导线网
A
M A B N
D5 D 3 D1 D2
B
D1
C
O
D4 C
(a)单结点导线网
(b)多结点导线网
三、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工程测量规范》中对小区域和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四、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测角; 量边; 连测。
A
1 B (XB,YB)
4
(XC,YC)
2
附合导线图
★ 闭合导线:起、止于同一已知点,中间经过一系列的导线点, 形成一闭合多边形。有图形自行检核,是小区域控制测量的 常用形式。 ★ 缺点是由于它起、止于同一点,产生图形整体偏转不易发现, 因而图形强度不及附合导线。 1 D12 2
B
DB1 0
1 5
2.小区域控制网坐标系和高程系:应与国家或城市控制网相连,
形成统一的坐标系和高程系。困难时,为了工程建设的需要, 可建立独立控制网。
3.小区域控制网分级建立:要根据面积大小分级建立
主要采用一、二、三级导线;一、二级小三角网或一、二级小 三边网。其面积和等级的关系,如下。
4.图根控制网——直接为地形测图目的而建立的控制网。
教学目的:
1、控制测量的概念及控制测量的方法 2、导线测量的外业及内业计算(重点、难点) 3、高程控制测量简介
教学难点: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第七章
7.1
7.2 7.3 7.4 7.5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概述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计算原理 导线测量 交会定点计算 三四等水准测量
7.6
三角高程测量
7.1


一个点的坐标和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成为平面控制网的必 要起算数据。控制网的起算数据可以通过与已有国家控制 网或城市控制网联测获得。 2 1
B 5 A 4 3
(1)目的:在于把已知点的坐标系传递到导线上来,使导线点的 坐标与已知点的坐标形成统一系统。
(2)连测的内容:
只测连接角、除了测连接角外还要测连接边。
小地区(小区域) :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角和水平距 离影响的范围。
控制点:对整个测区起控制作用的测量标志点,具有精确可 靠平面坐标或高程的测量基准点。 控制网:由按一定规范布设,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控制点所 构成的网状几何图形。由控制点分布和测量方法决定所组成 的图形。 控制测量: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四等网平均边长:2-6km
三角网
导线网
国家三角锁、网的布设规格与精度要求
等级 一等网 平均边长 (km) 20-25 测角中误差 (″) ±0.7 三角形最大闭 合差″ ±2.5 最弱边相对中 误差 1:150000
二等网
三等网
13
8
±1.0
±1.8
±3.5
±7.0
1:150000
1:80000
四等网
平均边长:13km(10-18) 二等连续网充填一等 三角锁,成为全国平 面控制网的骨干。
全国需布设6万个
③三、四等三角网
三等、四等三角网和导线网,根据测区的需要,在二等三角网的基 础上进行加密,满足测图和工程建设的需要,采用插网或插点方法布 设,也可以越级布网。基本图形如下: 三等网平均边长:8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