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agroecology(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sustainable agriculture(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3.agriculture biodiversity(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与食物及农业相关的所有生物的总称,包括高等植物、高等动物、节肢动物、其他大型生物及微生物。
4.conservation tillage(保护耕作):保护耕作是指对农业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5.population(种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6.biotic factors(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动。
属生态因素中的一类因素,可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7.microclimate(小气候):小气候是指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8.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9. conservation tillage(保护耕作):保护耕作是指对农业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10.gene revolution(基因革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工程的开发运用及克隆技术的成功预示着21世纪生物科学革命的来临,标志着人类历史的转折——由认识客体转向认识主体、改造主体的新时代。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类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水平结构: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地、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
垂直结构: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在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
能量流动:来自太阳的能量通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时逐级减少、最终均以热能形式消失的单向流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生态对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物种多样性: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程度。
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
环境因子:指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的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普通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坦斯尼提出的)生态效率:指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转化效率或者食物链的不同点上能流的比率关系。
生态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环境的对策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副渔生产,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3、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贝塔朗菲最早提出)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生活需要,在一定边界内通过人为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生态经济系统。
4、可持续农业: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的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求。
5、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某个生物体的个体总数粗密度:单位自然空间某个种群的实际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指单位实际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6、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取样土地面积的百分比,表示植被的繁茂程度。
7、熵:从绝对零度无分子运动的最大有序状态向某种含热状态变化过程中每一度的热量变化。
8、出生率:泛指生物种群内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死亡率:指死亡的速率。
9、年龄结构(龄级比):若一个种群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则可按一定的年龄的组分,统计各年龄组个体数占群体个数的比例10、性比:是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反应了种群产生后代的能力)11、内禀增长率:指种群在不受空间、食物的限制,并排除了天敌、疾病、他种生物危害以及温度、湿度等物理因素的不利影响,具有最适密度和稳定年龄分布时表现出的最大比增值速度。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系统(System)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产者(Producer) 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
消费者( Consumer) 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或其他生物其他生物为生的各种动物。
分解者(Decomposer) 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一样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甲虫、蠕虫、白蚂蚁和某些软体动物。
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农业生态系统( Agroecosystem) 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分结构(Components Structure) 即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 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
农业生物也因适应环境的垂直变化而形成各类层带立体结构。
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 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
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 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名词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2、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3、群落:是栖息在一定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结构。
4、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5、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7、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各种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8、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如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风力等等。
9、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受到某个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这些生物种通常可成为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生活型(life form)。
10、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即生态型(ecotype)11、生活型: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 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称栖息地。
1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4、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
农业生态学.

概念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有意识地运用生态学理论及系统生态学方法研究农业问题的学问。
3.系统:是指由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仍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着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4.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混合体。
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控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6.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
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7.基础生态位:指在生物群落中,若无任何竞争者和捕食者存在时,物种所占据的全部空间的最大值。
8.实际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因存在竞争者。
而使得物种只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空间的生态位。
9.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群落演替。
10.演替系列:在一定地区内,群落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整个取代顺序分为:先锋期、过渡期、顶级期三个阶段11.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连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把这种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12.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员之间的取食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各种琪娜概况是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生,而同一食物又往往被许多中消费者取食,于是就形成了生态系统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互相联结的网络,这种网络称为食物网。
13.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研究中用以反映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
14.林德曼效应: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平均大致为1/10,称之为林德曼效率。
农业生态学

绪论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学海克尔: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4农业生态学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特征:有序性,层次,整体性。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功能的统合体。
4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组分(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5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7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组成。
8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类别生物构成环境组分系统稳定性开放性净生产力服从功率自然生态系统生物自然环境高封闭低自然规律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人类人工调控低开放高自然和经济规律比较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点答:相同点: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系统,也是一种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一个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不同点: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地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成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很多显著的特点。
9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一、农业生态学1.含义: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调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内容:组分包括生物组分(农作物)和环境组分(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与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不同生产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地域分布特点、水平及垂直上的结构配置)、时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营养结构(食物营养关系、食物链);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流动、转化途径和利用的效率及信息传导的价值转移的途径和规律等内容);生产力(初级和次级生产力);人工调控与优化;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二、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与功能、稳定机制、生产力特点、开放程度、能量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服从的规律、运行的目标。
三、种群1.概念: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其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物的总称。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生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
2.特征:空间分布(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数量特征(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年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老型,和性别结构、种群的迁入和迁出)遗传特征(在繁殖过程中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变作用选择更适应环境的)邻接效应(固着生长的生物不能以扩散的方式逃离竞争,竞争中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的过程交自疏或-3/2斜率)3.种群增长的特点,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见环境生态学48-62)四、群落1.生物群落的结构理论和应用(见环境生态学71-74)2.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2、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也是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这一地区内生物种
类数目和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这一现象称为边际效应.
3、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人工调节
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输入,改变农业生态
环境,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
4、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
称生态对策。
5、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
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7、成本外摊: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的生态
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核算成本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9、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
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
10、群落: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11、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
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3、生态因子的概念: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14、生态对策的概念: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
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15、生态效率:在食物链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为生态效率。
16、有机农业: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
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17、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18、捕食:一种生物已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
19、初级生产: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中的能量转化为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20、垂直结构:群落中生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