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总复习题
农业生态学试题

农业生态学试题(总2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1.生态型2.农业生态学3.物质循环4.能量转移5.生态位6.生境7. 生活型8.生物多样性9.生态农业 10.周转率 11.趋同适应 12.食物链13.生态平衡14.营养结构15.生态金字塔16.生物学放大作用17.五大生态危机18.边缘效应19.耐性定律20.种群二、简答题(每题5分)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的类型及意义。
3. C、N、P和水循环的特点。
4. 提高处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5. r选择和k选择。
6. 简述种群的数量特征。
7. 群落内生物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8. 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规律。
三、论述题(任选2题,每题10分)1. 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2. 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什么要调整和如何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3. 你认为农业生态学应包括那些内容请你设计一个农业生态学课程内容体系。
教学班号学号姓名专业级班题号满分得分阅卷人审核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合计一、给出下列英文短语的中文意思并定义或解释(每个2分,共40分)19.Food chain 20. Pollution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1. 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体现在那几个方面?2. 3.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4. 简述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5. 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作用。
6.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中林业与农业的关系。
三、论述题(24分)1.试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0分)2.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C、N、P和水循环的意义和特点,分析目前人们在调控物质循环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4分)山东农业大学考试专用第 3 页,共 13 页《农业生态学》试卷(B卷;课程代码:1400360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长 100 分钟教学班号学号姓名专业级班题号满分得分阅卷人审核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合计一、从下列名词中选择15个,译成汉语并用汉语或英语解释(每个2分,共30分)9.population 10.niche 11.trophic level 12.habitatmunity 14.environment 15.interspecific relation16.intraspecific relation 17.pollution 18.biodiversity19.species structure 20.temporal structure21.trophic structure 22.vertical structure 23.horizontal structure 24.allelopathy 25.ecological strategy 26.regulation of density 27.dominant species 28.climax community 29.edge effect munity succession 31.ecotype 32.food chain 二、简答题(每题6分)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17、对磷钾类资源要节约、合理利用,是因为它的循环属于 (A)
A、沉积型 B、气相型 C、中间型 D、其它 18、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9、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是( C ) A、栖息地 B、生境 C、生物圈 D、土壤圈 20、我国大部分农区大量亏缺的元素是( A ) A、氮 B、磷 C、钾 D、锌 21、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B ) A、50%; B、12.7%; C、33%; D、9% 22、“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英文代号为( B ) A、IBP; B、MAB; C、Ecology; D、E.C.G 23.生态金字塔一般指( A ) A、能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数目金字塔 D、
10、地球上总贮水量中,陆地生物和人类直接能利用的水大约只有 万分之二 ,占地球总水2.6%的淡水中,能被陆地生物和直接利 用的也不到淡水的 1 %。因此淡水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11、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 和 环境 组分 。
12、碳循环有 4 条循环途径。
13、作物生产力按照不同因子的影响可分为 光合 生产力、 光温 生 产力、 气候 生产力和 土地 生产力。
48、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 C )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49、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A )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50、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同义词是( B )
A、生物地理群落 B、生态群落 C、生物种群 D、有机体个体
5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 C )
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 地质大循环 和 生物小循环 两个类型。
15、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一、选择题1、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下列哪一项不是常见的食物链?(C) A. 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B. 植物→昆虫→鸟类 C. 植物→人类→熊 D. 植物→昆虫→寄生虫2、下列哪一种农业模式符合生态农业的理念?(A) A. 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 B. 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 C. 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 D.大量使用外来物种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解决哪一类问题?(A) A.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B.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C. 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D. 农业生态环境的评估和评价二、简答题 4. 简述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说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它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6. 阐述化肥和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三、论述题 7. 请论述如何通过合理的农业生态模式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保护环境。
8. 阐述农业生态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
参考标准答案:1、C 选项违反了食物链的常见规律,即食物链中的生物种类应该是逐步减少的,从植物开始,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而人类并不属于食物链中的一环。
2、A 选项符合生态农业的理念,即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达到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
而 B 选项的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容易导致生态失衡和病虫害;C 选项的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会破坏生态环境;D 选项的大量使用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本地生态平衡。
3、A 选项正确,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解决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即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能流和物质循环、互利共生和竞争等。
在农业生产中,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合理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等。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2、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3、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4、现存量:指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刻,单位面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可以用个体数目、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5、库:指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6、r-对策物:是指生育力高,亲体具有良好保护幼体行为的生物。
7、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9、营养级:指食物链上的不同面积,每个链节上的生物都构成了其下一个链节生物的食物能来源。
10、生态金字塔:把生物群落的众多生物按所属的营养级加以分类,然后将各营养级按其总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的多少绘成长方形模框,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即形成了所谓的生态金字塔。
11、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12、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4、能效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16,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称次级生产。
17、肥力结构: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的比例。
18、立体种养技术:是利用了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的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了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19、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
农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生态金字塔包括、和。
2、农业生态系统中反馈调控通常分为和。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和。
4、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生物固氮、、、。
5、环境污染分为和。
6、根据人类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划分为:、、。
7、环境包括和。
8、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和三个方面。
二、选择题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A温度 B 水分 C 光照 D时间2、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 共生 C 混合D寄生3、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A、初级生产量B、次级生产量C、热量D、净生产量4、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A、生产环B、增益环C、减耗环D、复合环5、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A、有机农业B、生物农业C、石油农业D、自然农业6、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气候生态型 B土壤生态型 C生物生态型7、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是()。
A生存因子B生态因子C环境因子D生物因子8、温带地区的典型地带性森林植被为()。
A常绿针叶林B落叶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9、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原生演替D水生演替10、影响我国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的主要因子是()。
A光B温度C水D土壤三、判断题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如果螳螂所在营养级的能量为10个单位,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为100。
()2、枯树上生出蘑菇属于腐生食物链。
()3、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周期短。
()4、蚂蚁与蚜虫的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5、苹果小麦的间作套种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
()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分支学科。
()7、能流特征主要是能量的逐级减少与流动的单方向性。
()8、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可以按功能区分为:以绿色植物为主的生产者、以动物为主的大型消费者、以微生物为主的小型消费者。
()9、生物生态型:主要是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干预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其特点包括:1、受人类控制:人类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导者,通过各种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来调控系统的运行。
2、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对较少,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农业生产目的而选择的物种。
3、开放性:需要不断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如化肥、农药、种子等,同时向外界输出农产品。
4、稳定性较差: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干扰较为敏感,容易出现生态失衡和病虫害等问题。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由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构成。
生物组分包括:1、生产者:主要是农作物、蔬菜、果树等栽培植物,以及牧草等。
2、消费者:包括人类、家畜家禽、害虫等。
3、分解者:土壤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它们负责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养分。
环境组分包括:1、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地形等。
2、人工环境:如农田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灌溉设施等。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流动遵循热力学定律。
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
一部分能量以食物的形式被消费者摄取,在食物链中传递和转化。
但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存在能量损失,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为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2、发展立体农业,增加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3、合理饲养家畜家禽,提高饲料的转化率。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
水循环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在系统中流动,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必需的条件。
碳循环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参考附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参照答案一、名词解说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调控体制和均衡发展规。
1.生态系统:在必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亲密联系、相互作用并拥有必定结构及达成必定功能的综合体。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2.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踊跃参加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变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3.整合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征。
4.系统:由相互依靠的若干组分联合在一同,能达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1.种群:在一准时间内据有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会合体。
2.毗邻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添时,在毗邻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毗邻效应。
3.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固的最大数目(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4.内禀增添率:在环境条件无穷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5.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或生物量)。
6.生态对策:生物朝不一样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
1.生物群落:生计于特定地区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会合体。
2.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跟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逝,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必定方向有次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3.原生演替: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损坏后的地段长进行的演替。
5.群落的交织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区。
6.边沿效应:因为群落交织区生境条件的特别性、异质性和不稳固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齐集在这一世境重叠的交织地区中,不只增大了交织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并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沿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生态学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四、简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3、系统组分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称为(成层性)。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和人工环境组分。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
7、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8、系统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提出来的。
三、单选题1、最简单的系统至少具备(B)个组分。
A.1B.2C.3D.42、生态系统的小型消费者是指(D)。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细菌、真菌和放线菌3、除太阳辐射能,投入生态系统的其他能量称为()。
A.有机能.B.无机能C.辅助能.D.生物能4、“秸秆——平菇”食物链属于(C)。
A.捕食食物链B.寄生食物链C.腐食食物链D.混合食物链5、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是(A ).A.太阳辐射能B.植物化学能C.动物化学能D.风能四、简答题:1、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包括系统的边界、系统的层次(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结构(1)物种结构(2)时空结构(3)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1)能量流动(2)物质循环(3)信息传递4、农业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1)能量流动(2)物质循环(3)信息流(4)价值流第三章生物种群一、名词解释1、种群:2、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个生物种的个体总数叫做种群密度。
3、出生率:是指种群在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等方式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4、年龄结构:是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6、性比7、迁入8、扩散9、密度调节10、行为调节11、生理调节12、生态对策13、互利共生14、偏利共生15、原始协作16、竞争17、捕食18、寄生19、化感作用20、生态密度二、填空1、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3种。
2、种群密度有粗密度和()之分。
3、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4、群落内种间关系正相互作用主要有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
三、单选题1、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种群压制另一生物种群,使其不能危害农作物,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A 负相互作用B 正相互作用C 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2、自然界中蒲公英的分布属于(A )。
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概率型3、固氮细菌和豆科植物根系之间构成(B)关系A.原始协同B.互利共生C.偏利共生D.寄生4、稻田养鱼是利用水稻与鱼之间的()。
A.偏利关系B.骗害关系C.种间关系D.互利关系四、简答题1、描述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方面?(1)种群大小和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年龄和性别结构(4)种群的迁入和迁出2、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2)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遗传特征(4)邻接效应3、种群波动的原因有哪些?(1)非密度制约(2)密度制约4、种群的正相互作用有哪几种类型?(1)互利共生(2)偏利共生(3)原始协作第四章生物群落一、名词解释1、生物群落2、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并具有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3、物种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群落中的种的丰富度。
4、群落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
5、生态位二、填空1、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
2、群落垂直方向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植物的()。
3、生物群落掩体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外因演替和(内因演替)。
4、从裸露的岩石表面开始的原生演替称为(旱生演替)。
5、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稳定群落,叫做()。
三、单选1、生物群落的演替从没有生物的地方开始称为(A)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正演替D逆演替2、生物群落的结构被称之为(D )。
A.形态结构B.生态结构C.营养结构D.松散结构3、森林生态系统土层肥沃是因为它有较多的(B)A 捕食食物链B 腐食生物链C 寄生食物链D 其它4、多度、盖度、频度等是描述群落中生物种类组成的(A )。
A.个体数量指标B.综合数量指标C.物种多样性D.物种丰富性四、简答题1、描述种的个体数量指标有哪些?2、生态位理论有哪些内容?3、旱生演替有哪几个阶段?(1)地衣群落阶段(2)苔藓群落阶段(3)草本群落阶段(4)木本群落阶段4、水生演替有哪几个阶段?(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4)直立水生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环境因子1、生态因子2、生存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叫生存因子。
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的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5、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6、生态平衡7、最小因子定律8、耐性定律9、气候生态型9、土壤生态型10、生物生态型11、生态平衡失调12、趋同适应二、填空1、陆生植物中抗旱能力最小的是()。
2、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的分类单位。
3、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昼夜变化同步的现象称为(温周期现象)。
4、当水体营养过剩时,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大量繁殖,结果会导致(水体氧气不足、鱼类死亡)。
三、单选1、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叫(C )。
A.环境B.生态因子C.生存因子D.生态环境2、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称为( ).A.区域环境B.生境C.生态环境D.小环境3、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它们生存的环境的总称是(C)A 栖息地B 生物C 生物圈D 土壤圈4、水稻和陆稻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而分化形成的( D )。
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四、简答题1、土壤生物有哪些生态作用?土壤生物有哪些生态作用?(1)促进土壤形成(2)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3)提高土壤质量(4)影响土壤覆盖层2、森林的生态作用有哪些?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有哪些?4、举例说明植物的生态型。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植物生态型可分为:气候生态型:如早稻与晚稻土壤生态型:如水稻与陆稻生物生态型:抗病虫与不抗病虫品种5、生态平衡失衡的标志有哪些?6、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有哪些?第六章能量流动一、名词解释1、食物链2、食物网3、人工辅助能:是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化肥、农业、饲料等一切辅助形式的能量。
4、腐食食物链:5、寄生食物链6、生态金字塔7、林德曼效率8、初级生产9、次级生产10、营养级11、数量金字塔12、能量金字塔二、填空1、地球上主要的水库是()。
2、利用昆虫趋光性的特点诱捕昆虫主要是利用()信息。
3、让蔬菜听音乐是利用(声)信息。
4、能量金字塔是用(能量)关系描述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5、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类输入能为()和()。
6、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绿色植物真实积累下来的能量或干物质量即为()。
7、“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污泥”指的是()。
8、农业上用秸秆、分辨生产沼气,是()作用。
9、.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绿色植物真实积累下来的能量或干物质量即为(净初级生产力)。
三、单项选择1、假如含有10000J的植物化学能草,在食物链“草→兔→狼”的能量传递过程中,依照林德曼定律,狼生物体所固定的能量是(C)。
A.10000J B.1000JC.100JD.10J2、下列属于初级产品的是(A )。
A.谷、豆、菜B.谷、豆、肉C.肉、蛋、皮D.谷、豆、蛋3、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是( A )。
A.太阳辐射能B.植物化学能C.动物化学能D.光合作用能4、在人多地少地区,加上资金缺乏,人民的膳食结构应该(B)。
A.肉食为主,素食为辅B.肉食为辅,素食为主C.肉食和素食为辅四、简答题1、食物链有哪几种类型?2、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有哪些?3、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4、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中能流的调控途径第七章物质循环一、名词解释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地质大循环:3、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的化学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分解者的作用再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的物质循环4、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
5、流6、生物量7、现存量8、周转率9、周转期10、循环效率11、温室效应12、生物浓缩二、填空1、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导致大气温度上升,这种现象称为()。
2、碳和二氧化碳的储存库分别是(岩石圈、大气圈)。
3、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的有毒物质可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
4、水分循环的形式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三、单选1、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循环的时(D)A 氮B 氯C 水D 磷2、对磷钾类资源要节约、合理利用,是因为它的循环属于(A)A 沉积型B 气相型C中间型 D 其他3、我国大部分农区大量亏缺的元素是(A)A 氮B磷C钾D锌4、钾损失的主要形式为(B)A、挥发B、淋溶C、固定D、其他四、简答题1、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有那些?2、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的来源有哪些?3、农业中磷的主要来源及其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