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糖

合集下载

第三章糖类

第三章糖类

第三章糖类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水解麦芽糖将产生_______。

A 葡萄糖B 果糖+葡萄糖C 半乳糖+葡萄糖D 甘露糖+葡萄糖2 葡萄糖和果糖结合形成的二糖为_______A 麦芽糖B 蔗糖C 乳糖D 棉籽糖3 关于碳水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A 葡萄糖是生物界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B 甘油醛是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C 脑内储有大量糖原D 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成人不能耐受饮食中大量的乳糖4 乳糖到达_______才能被消化。

A 口腔B 胃C 小肠D 大肠5 在食品生产中,一般使用_______浓度的胶即能产生极大的粘度甚至形成凝胶。

A <0.25%B 0.25~0.5%C >0.5%6 工业上称为液化酶的是_______A β-淀粉酶B 纤维酶C α-淀粉酶D 葡萄糖淀粉酶7 已知胶类中增稠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A琼脂 B明胶 C卡拉胶 D瓜尔豆胶8 下列增稠剂中,形成凝胶强度最高的是_______A明胶 B琼脂 C卡拉胶 D果胶9 下列双糖中属于非还原糖的是_______A麦芽糖 B纤维二糖 C乳糖 D蔗糖10 红色糊精的分子量比无色糊精的分子量_______A大 B小 C相等11 下列物质中既可以作增稠剂,又有营养价值的物质是_______A 明胶B CMC C琼脂 D果胶12 米面供给人体最多的是_______A 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无机盐13 动物宰杀后,糖降解产物_______,使肉的pH值下降。

A 氨基酸B 肌苷酸C 乳酸14 以下哪种不属于单糖 _______A 葡萄糖B 麦芽糖C 果糖D 核糖15糖原遇碘显_______A 红色B 蓝色C 紫色D 无色16自然界中最甜的糖是_______A 蔗糖B 果糖C 葡萄糖D 乳糖17以下不属于低聚糖共性的是A 可溶于水B 有甜味C 发生水解D 还原性18构成直链淀粉的化学键是_______A α-1,6-糖苷键B α-1,4-糖苷键C β-1,4-糖苷键D β-1,6-糖苷键19下列碳水化合物中能够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是_______。

第三章 糖和苷讲解

第三章 糖和苷讲解

对于甲基五碳、六碳吡喃型糖: C5-R在面下时为L-型糖,在
面上为D型糖。
CHO
5
O
CHO
C H2O H
5O
CH3
CH3
L-鼠李糖
(L-rhamaose,Rha)
C H2O H
D-葡萄糖 (D-glucose,Glc)
第一节 糖类
一、糖的结构类型
(一)单糖
单糖的绝对构型:D,L
2.Haworth式
(8)糖醇:单糖分子的羰基 还原成羟基后所得的多 元醇称为糖醇。
第一节 糖类
一、糖的结构类型
(二)低聚糖类
由2~9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称为低聚糖。 按含有的单糖的个数可分为二糖、三糖、四糖等。常见的二 糖有蔗糖、槐糖、麦芽糖、龙胆二糖、芸香糖等。
第一节 糖类
一、糖的结构类型
(二)低聚糖类
第二节 苷类
一、苷类的结构和分类
(一)氧苷(O-苷)
这种苷的苷键既有缩醛的性质又有酯的
4的.酯苷苷,称通为过酯苷苷元或羧酰基苷与。糖性霉生或质菌酰糖,活基的易性重衍被的排生稀山反物酸慈应的和菇,端稀苷苷基碱元A,羟水由放基解C置1脱。-O日水如H久而具转易成有至发抗
山慈菇苷A
C6-OH而失去抗霉菌活性;水解后苷元 立刻环合成山慈菇内酯。
4、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分为氧苷(O-苷)、氮苷(N- 苷)、硫苷(S-苷)、碳苷(C-苷)等。在天然界中最 常见的为O-苷。
5、根据苷元连接糖基的位置数: 1个位置成苷—单糖链苷 2个位置成苷—双糖链苷
第二节 苷类
一、苷类的结构和分类
(一)氧苷(O-苷) 根据苷元上成苷官能团的不同,又可将氧苷分为醇苷、酚

第3章 糖类化学

第3章 糖类化学



半乳糖-β,α(1-4)-葡萄糖苷
乳糖
顾名思义,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 性质:
① 有变旋现象
② 具有还原性
③ 能成脎
1.5 多糖
单糖高聚物—天然糖类主要存在形式
因物种而不同
作物名称 (种子) 淀粉含量 小麦 玉米 大米 土豆 红薯
65%
65%
75%
20%
16%
典型多糖简介 同多糖(由一种单糖聚合而成) A. 淀粉
继续加热
150℃熔化
150℃
粘稠黄色
5-羟甲基糠 醛+黑腐质
菜 肴
挂霜、拔丝
美拉德反应:蔗糖或其他碳水化合物与含有蛋白质等氨基化 合物一起高温加热,发生羰氨反应。
19
美拉德反应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白糖、冰糖、红糖都是从甘蔗和甜菜中提取的, 都属于蔗糖的范畴。 红糖是蔗糖和糖蜜的混和物。 白糖是红糖经洗涤、离心、分蜜、脱色等几道工 序制成的。 冰糖则是白糖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重结晶后形成 的。它们的化学成份都是蔗糖。
三、重要的单糖
丙糖:D-甘油醛 糖代谢的中间产物 丁糖:D-赤藓糖 D-赤藓酮糖。两者的磷 酸酯是糖代谢中间产物。 戊糖:D-核糖(RNA组分) D-脱氧核糖 (DNA组分)D-核酮糖、D-木酮糖也是 糖代谢中间产物。 己糖:Glc、Fru、半乳糖、甘露糖
寡糖:寡糖是指含有2-10个单糖单元的糖类。它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一条长链。一般认为直链淀
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麦芽糖。 直链淀粉的分子量约为50,000左右。 长而紧密的螺旋管形。这种紧实的结构是与其 贮藏功能相适应的。遇碘显蓝色。
支链淀粉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 键

第三章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糖的结构与功能

D(-)-洛格酮糖
(psicose,allulose)
(fructose)
(sorbose)
(tagalose)
2)环状结构

环状结构提出的依据:
变旋现象(许多糖,新配制的溶液会发生旋光度 的改变的现象)
证明了链式结构后,发现葡萄糖的某些理化性质 与醛不同,实验证明仅能生成半缩醛。

过长氧桥不合理,W.N.Haworth 提出透视 式表达糖的环式结构(Haworth式结构)。
使用最多的是Fisher投影式
•左旋异构体(levorotary,L),或L型异构体。
•右旋异构体(dextrorotary),或D型异构体。
D系醛糖的 立体结构
D(+)-甘油醛 (allose)
D(-)-赤鲜糖 (erythrose)
D(-)-苏糖 (threose)
D(-)-核糖 (ribose)
d系醛糖的立体结构d阿洛糖d阿桌糖allosed葡萄糖d甘露糖glucosed古洛糖gulosed艾杜糖idosed半乳糖galactosed塔罗糖talosealtrosemannosed赤鲜糖erythrosed苏糖threosed甘油醛allosed核糖ribosed阿拉伯糖arabinosed木糖xylosed米苏糖lysosed系酮糖的立体结构d赤藓酮糖erythrulosed核酮糖ribulosed核酮糖xylulosed阿洛酮糖psicoseallulosed果糖fructosed山梨糖sorbosed洛格酮糖tagalose二羟丙酮dihytroasetone2环状结构吡喃型p呋喃型f糖的构型dl构型最远手性碳与甘油醛比较rs构型手性碳取代基优先性旋转糖的立体结构表示fischer投影式链状haworth式环状吡喃型呋喃型透视式注意

糖和苷类化合物

糖和苷类化合物

3.动物多糖 (1)肝素(heparin) 是一种含有硫酸酯的粘多糖,肝素 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内脏、肌肉和血液里,作为天然抗 凝血物质受到高度重视,国外用于预防血栓疾病,并已形 成了一种肝素疗法。 (2)甲壳素(chitin) 是组成甲壳类昆虫外壳的多糖, 不溶于水,对稀酸和碱稳定。甲壳素经浓碱处理,可得脱 乙酰甲壳素(chitosan)。甲壳素及脱乙酰甲壳素应用非常 广泛,可制成透析膜、超滤膜,用作药物的载体具有缓释 ,持效的优点,还可用于人造皮肤、人造血管、手术缝合 线等。
(二)分类
1.按苷键原子分类 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苷类可以分为氧苷、硫苷、氮苷 和碳苷。 (1)氧苷 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氧 苷。氧苷是数量最多、最常见的苷类。根据形成苷键的苷 元羟基类型不同,又分为醇苷、酚苷、酯苷和氰苷等,其 中以醇苷和酚苷居多,酯苷较少见。 ① 醇苷 是苷元的醇羟基与糖缩合而成的苷。 毛茛苷 红景天苷
R O H OH R O OH R H H O OH R OH O H
(二)低聚糖 按组成低聚糖的单糖基数目,低聚糖分为二糖、三糖、 四糖等。常见的二糖有蔗糖、龙胆二糖(gentiobiose)、麦 芽糖(maltose)、芸香糖(rutinose)、蚕豆糖 (vicianose)、槐糖(sophorose)等。 芸香糖 龙胆二糖
二、苷类的结构与分类
(一)结构 1、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称为苷键。 2、苷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称为苷键 原子,也称为苷原子。苷键原子通常是氧原子,也有硫原 子、氮原子;少数情况下,苷元碳原子上的氢与糖的半缩 醛羟基缩合,形成碳-碳直接相连的苷键。 3、苷的构型:由于单糖有α及β二种端基异构体,因此在 形成苷类时就有二种构型的苷,即α-苷和β-苷。在天然的 苷类中,由D-型糖衍生而成的苷多为β-苷,而由L-型糖衍 生而成的苷多为α-苷。 4、成苷的常见糖:主要是单糖,厂为D-葡萄糖、L-阿拉 伯糖、D-木糖、L-鼠李糖、D-甘露糖、D-半乳糖、D-果糖 、D-葡萄糖醛酸以及D-半乳糖醛酸等,也有去氧糖等其他 糖。

第三章糖类

第三章糖类
❖ 低聚糖构象的稳定主要靠氢键维持。
环状糊精 Cyclodextrin(CD)
又名沙丁格糊精(Schardinger Dextrin),由环状α-D-吡喃葡萄糖 苷构成。聚合度为6、7、8,分别成 为α、β、γ-环状糊精。
α-环状糊精
β-环状糊精
β-环状糊精
γ-环状糊精
(1)物理性质
❖ 自然界中的低聚糖的聚合度一般不超过6个糖单位,其中 主要是双糖和三糖。
❖ 低聚糖的糖基组成可以是同种的(均低聚糖:麦芽糖,异 麦芽糖,纤维二糖,海藻二糖),也可以是不同种的(杂 低聚糖:蔗糖、乳糖、乳酮糖和蜜二糖)。
❖ 低聚糖的糖基单位几乎全部都是己糖,除果糖为呋喃环结 构外,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等均是吡喃环结构。
➢β-CD可提高不溶性药品的水溶性;β-CD可使异羟 洋地黄毒苷溶解度提高200倍,服后便于体内吸收, 提高生物利用率。
➢β-CD可降低冬眠灵,苯二氨杂草等药物副作用, 除去药物中的苦涩味。
➢β-CD可起免疫诱导剂的作用,抑制艾滋病毒的增 殖。
②农业
❖ β-CD可以调节植物激素,提高生物效应,能使果实 早熟,提高糖份,增加色素,产量成倍增长。 β-CD可提高对光和热易分解、易挥发农药的稳定性, 提高药用效果,减少农药对周围大气环境的污染。
❖ 生氰糖甙能够产生氢氰酸(HCN),植物中极少存在游离 的氢氰酸,只有在细胞破坏时,才会在有关酶的作用下产生 氢氰酸。
❖ 已报道75种,常见的由亚麻苦苷(linamarin),蜀黍苷 (dhurrin),百脉根苷(lotaustralin),巢菜苷 (vicianin,野豌豆苷、毒蚕豆苷),苦杏仁苷 (amygdalin)等。
❖ 醛类羰基非常活泼,容易受羟基氧原子亲核 进攻生成半缩醛。酮羰基也具有类似的反应。

第三章 糖和苷1

第三章 糖和苷1

•应用:
• 常用于糖类和多元醇结构研究。从过碘 酸的消耗量到甲醛或甲酸等的生成量测 定,对糖的结构推测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 游 离 的 单 糖 按 Fisher 式 , 成 苷 的 糖 按
Haworth 式估算消耗的过碘酸的克分子
数。
二、糠醛的形成反应
单糖在浓酸作用下,脱水,生成具有呋喃 环结构的化合物。多糖先水解成单糖,然后再 脱水生成相同的产物。糖醛酸先脱羧,再形成 糠醛。
据单糖的种类分为:
• 均多糖(homosaccharide):由一种单糖组 成。如:由葡聚糖为glucan。 • 杂 多 糖 ( heterosaccharide): 如 : 葡萄甘 露聚糖glucomannan。
据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分为:
• 形成动植物的支持组织:如植物中的纤维素、 甲壳类动物的甲壳素;分子呈直链型,不溶于 水; • 为动植物储存养料:如淀粉、肝糖元等;分子 多为支链型分子,可溶于热水成胶体溶液,可 经酶催化水解释放单糖以供应能量。
(一)醚化(甲基化)反应 • 常采用的有:甲醚化、三甲硅醚化和三苯 甲醚化反应。
•甲基化常用的方法:
–Kuhn改良法: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
中用CH3I和Ag2O,或(CH3) 2 SO4和BaO/Ba(OH) 2
进行反应。
–箱守法(Hakomori):在二甲基亚砜(DMSO)
中用NaH和CH3I进行反应。
• Molish反应:浓硫酸和-萘酚
OH O
糠醛与-萘酚 缩合物 紫色
O
R
常用的层析显色剂:邻苯二甲酸和苯胺
三、羟基反应
• 糖的羟基反应包括:醚化反应、酰化反应和 缩酮(醛)反应。 • 羟基的活泼性:
– 半缩醛羟基(C1-OH )> 伯醇基(C6-OH)> C2OH>其它仲醇基 – e -OH > a-OH

糖和苷类化合物

糖和苷类化合物

三、多糖的主要理化性质 1、性状:非晶形,无甜味,难溶于冷水,可溶于热水成
胶体溶液,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无还原性。 2、主要化学反应 (1)molish (2)水解反应 1) 乙酰解:多糖经过乙酰解可以生成乙酰化的单糖 和乙酰化的寡糖。从而推断多糖的结构。 方法:将多糖或乙酰化多糖溶解于醋酐或醋酐与 冰醋酸的混合溶液里,并加入浓硫酸少许,于室温放 置1-10天,然后置冰水中,加碳酸氢钠中和至PH3-4, 氯仿提单糖和寡糖,柱色谱分离。
1、植物多糖: (1)纤维素:直链葡聚糖。 (2)淀粉:
直链的糖淀粉:1α 4连接的D-葡萄吡喃糖, 聚合度300-350,可溶于热水成透明溶液。 支链的胶淀粉:1α 4连接的D-葡萄吡喃糖, 但有1α 6的分支链,平均支链长25个单位, 不溶于冷水,溶于热水成粘胶状。 糖淀粉遇碘显兰色,胶淀粉显紫色。 淀粉在制剂中作赋形剂,工业上作生产葡 萄糖的原料。

(二)分离纯化 1、分级沉淀法: 不同浓度的低级醇梯度加入,使含 醇量达到15%,30%,40%,50%, 60%,使不同分子量的多糖分步沉淀。 也可改变pH值、温度或加入无机盐。主 要是除去非糖物质。 2、色谱法: 葡聚糖凝胶色谱、琼脂糖凝胶、聚 丙烯酰胺凝胶。 3、超速离心法:沉积速率不同。
多糖为大分子极性化合物,多数采用不同 温度的水提取,也可用稀醇、稀碱、稀盐等, 避免用酸提取。 可在提取液中加乙醇、甲醇、丙酮,使多 糖沉淀进行初步纯化,得粗多糖。 粗多糖除杂:蛋白质、色素。 1、除蛋白:1%鞣质、酶解或用正丁醇: 氯仿(4:1)处理使蛋白质变 性沉淀出来。 2、除色素:活性炭或氧化脱色。
2) 过碘酸及其盐的氧化 作用于 1 , 2- 邻二醇或 1 , 2 , 3- 邻三 醇。通过反应后测定过碘酸盐的消耗, 甲酸的生成和剩余糖的比例,可确定多 糖中各种单糖的键型及其比例。 3) Smith降解 4) 碱降解 5) 酶解 6) 酸水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焦糖色素的性质
焦糖是一种黑褐色胶态物质 等电点在pH3.0-6.9,甚至低于pH3
粘度100-3000cp
(6) 工业上生产的焦糖色素
以蔗糖为原料生产的三种色素及用途

催化


pH2-4.5 耐酸焦糖色素 (可用于可口可乐饮料,棕色) 糖和铵盐加热 pH4.2-4.8 焙烤食品用焦糖色素 (红棕色) 蔗糖加热 pH3-4 啤酒美色剂 (含醇类饮料,红棕色)
※一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

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指羰基与氨 基经缩合、聚合反应生成类黑色素和某 些风味物质的非酶褐变反应。
烤面包、烤肉 啤酒的黄褐色 酱油和陈醋的褐色

(1)美拉德反应过程
初期阶段
羰 氨 缩 合 分 子 重 排 脱 胺 脱 水
中期阶段
脱 胺 重 排
a.α、β不饱和醛>α-双羰基化合物>酮 b. 五碳糖 : 核糖 > 阿拉伯糖 > 木糖 ; 六碳糖:半乳糖 > 甘露糖 > 葡萄 糖;五碳糖的褐变速度大约是六碳糖的10倍。 c.单糖>双糖(如蔗糖,分子比较大,反应缓慢) d.还原糖含量与褐变成正比
②氨基化合物的种类
a.胺类物质>氨基酸>肽类>蛋白质 b.含S-S,S-H不易褐变 c.有吲哚,苯环的胺类物质易褐变 d.碱性氨基酸易褐变 e.氨基在ε-位或在末端者,比α-位易褐变
>淀粉>纤维素
温度对溶解过程和溶解速度具有决定性影响

t=20℃时,葡萄糖 47% 蔗糖 66% 果糖 79%
果糖具有较好的食品保存性。

果葡糖浆的浓度% 果葡糖浆中果糖含量% 71 42 77 55 80 90
果糖含量较高的果葡糖浆,其保存性能较好


高浓度的糖液具有防腐保质的作用 ,在70% 以上 能抑制霉菌、酵母的生长。
低聚糖

是指聚合度小于或等于10的糖类。
oligosaccharides


polysaccharides
结合糖
又称为多聚糖,是指聚合度大于10的糖类。 多糖可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
由糖与非糖物质如脂类或蛋白质共价结合, 分别形成糖酯,糖蛋白和蛋白聚糖,总 glycoconjugate 称为结合糖和复合糖。
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概念 美拉德反应的一般过程 反应影响因素 美拉德反应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包利用和控制)
※二焦糖化反应 Caramelization

(1) 概念:无水(或浓溶液)条件下加热糖或糖
浆,用酸或铵盐作催化剂,糖发生脱水与降解,生 成深色物质的过程,称为焦糖化反应。
(4)介质的影响 (5)不同糖类之间的影响

蔗糖+果葡糖浆
5%葡萄糖+10%蔗糖
2 旋光性 optical activty
旋光性: 是一种物质使直线偏振光的振动平面 发生旋转的特性。
※单糖的比旋光度定义:指lmL含有1g糖的溶液于
20℃,在0.1m长的旋光管内使偏振光旋转的角度。一般采 用钠光。可用于糖的鉴别。
五 单糖的氧化反应 oxidation reaction

(以葡萄糖为例)
单糖含有游离的羰基,即醛基或酮基,而酮基在稀碱溶液中能转 化为醛基,因此,单糖具有醛的通性。 1)D-葡萄糖 溴水等弱氧化剂 D-葡萄糖酸
钙离子 加热脱水
葡萄糖酸钙
萄酸-δ -内酯 2)D-葡萄糖
浓硝酸
D-葡
1,6-D-葡萄糖二酸
⑥金属离子
Fe(Fe3+> Fe2+) 催化还原酮的氧化促进褐变 Cu Na+对褐变无影响 Ca2+可同氨基酸结合生成不溶性化合物而抑制褐变
(4)Maillard反应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不利方面:
a.营养损失,特别是必须氨基酸损失严重
b.产生某些致癌物质
c.对某些食品,褐变反应导致的颜色变化影 响质量。(如浓缩果汁,蛋粉的加工)
5 结晶性crystallinity
﹟糖的特征之一是能形成结晶,糖溶液越纯越易
结晶。
﹟不同糖类的糖结晶性质是有差别的。
﹟蔗糖>葡萄糖>果糖(较难结晶)>淀粉糖浆 (不能结晶,并能够防止蔗糖结晶)
﹟应用:生产硬糖果时以蔗糖为主,可以添加适 量的淀粉糖浆。
6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 渗透压越高的糖对食品的保存效
3) D-葡萄糖 强氧化剂作用 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4) D-葡萄糖
氧 化 酶
D-葡萄糖醛酸
D-葡萄糖醛酸具有很重要的生理意义。它可以和人体中 的某些有毒物质结合形成苷类,然后随着尿液排除体外, 从而起到解毒的作用。
六 单糖的还原反应reduction reaction
单糖分子中含有自由的醛基或半缩醛基,可以被还 原剂还原为羟基,从而形成多羟基醇。 1) D-葡萄糖 还原剂 D-葡萄糖醇(D-山梨醇) 2) D-甘露糖 3) D-木糖
化酶。
加入亚硫酸盐(羰氨缩合之前加入) 钙离子可抑制褐变

利用maillard反应
控制原材料:核糖 + 半胱氨酸 :烤猪肉香味 核糖 + 谷胱甘肽 :烤牛肉香味 控制温度: 葡萄糖 + 缬氨酸 :100-150℃ 烤面包香味 180℃ 巧克力香味 木糖 +酵母水解蛋白: 90℃ 饼干香型 160℃ 酱肉香型 控制加工方法: 土豆 大麦 水煮: 125种香气 75种香气 烘烤: 250种香气 150种香气
变旋现象mutarotation:指糖刚溶解于水时,其比旋
光度是处于变化中的,但到一定时间后就稳定在一恒定的旋 光度上,这种现象叫变旋现象。
3 溶解度(g/100gH2O) solubility
不同糖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有 的极易溶于水,有的则不溶于水。
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难溶)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
3.1 概述 3.2 单糖的结构及与食品相关的物理学特性 3.3 单糖的食品化学反应 3.4 食品中重要的低聚糖及其性质 3.5 多糖
3.1 概述
一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 1 是人和动物的主要供能物质,是构成 食品的主要成分。 * 2 低分子糖类可作为甜味剂。 * 3 有利于肠道蠕动,促进消化。 * 4 大分子糖类物质能形成凝胶、糊或作 为增稠剂和稳定剂。
4 吸湿性和保湿性
hydroscopicity and moisture retention

吸湿性:指糖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
况下吸收水分的性质。 保温性:指糖在空气湿度较低条件下 保持水分的性质。 果糖的吸湿性最强,葡萄糖次之。 应用:硬糖果以蔗糖为主;软糖果应用
果葡糖浆为宜;面包、糕点类食品需要 保持松软,同样使用果葡糖浆较好。
T=20℃时 蔗糖溶液(10%/15%) 1.00(甜度) α-D-葡萄糖 0.70(比甜度) β-D-呋喃果糖 1.50(比甜度)
甜度的影响因素
(1)分子量越大溶解度越小,则甜度也小。 (2)糖的不同构型(α 、β 型)也影响糖的甜 度 (3)温度的影响

蔗糖、葡萄糖等溶液的甜度在温度变化时几乎没有变化,而果 糖溶液随着温度的提高其甜度下降。
Strecker 醛 褐色
CO2
脱胺脱水
HMF的积累与褐 变速度有密切的 相关性,HMF积 累后不久就可发 生褐变。
脱胺重排

二羰基化合物
还原酮
Strecker降解
末期阶段
缩合与聚合,生成 类黑色素和风味化合 物。
(2)美拉德反应的条件、生成物和特点

条件:还原糖(如葡萄糖)和胺类物质(氨
还原剂
D-甘露醇
还原剂
D-木糖醇
3.4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
一食品中重要的低聚糖
二 其它低聚糖
通常由3—6个单糖组成的聚合物,其质量 优劣的标准取决于其所体现出的生理学性质。 低聚果糖、低聚木糖、帕拉金糖、大豆低聚糖、 低聚壳聚糖、低聚甘露糖、糊精等。 特点:1 低热量、低甜度,在体内不易消化,不易吸收。
基酸)加少量的水,加热或长期贮藏
产物:黑色素(类黑精)+风味化合物 特点:pH值下降(封闭了游离的氨基);

还原的能力上升(还原酮产生); 褐变初期,紫外线吸收增强,伴随有 荧光物质产生;添加亚硫酸盐,可阻止褐变, 但在褐变后期加入不能使之褪色。
(3)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①糖的结构、种类及含量
三 与碱的反应 react with bases

在稀碱溶液中,发生烯醇化作用和异构化作用 在浓碱溶液中,单糖发生分解反应。
四 与酸的反应react with acids


1. 强酸中的反应: 单糖在稀无机酸作用下发生糖苷水解逆反应生成 糖苷,即分子间脱水反应,产物包二糖和其它低聚糖, 如葡萄糖主要生成异麦芽糖和龙胆二糖。这个反应是 很复杂的,除要生成。α一和β一1,6键二糖外,还有 微量的其它二糖生成。 2.弱酸(有机酸)中的反应 糖受弱酸和热的作用,易发生分子内脱水反应, 生成环状结构体,如戊糖生成糠醛,糖生成5一羟甲 基糠醛。己酮糖较己醛糖更易发生这种反应。戊糖经 酸作用生成糠醛。

(2) 过程:
脱水:
分子双键 不饱和的环 聚合 高聚物。
缩合或聚合:
裂解 挥发性的醛、酮 缩合或聚合 深色物质
(3)焦糖化反应条件
①无水或浓溶液,温度140-170℃。 ②催化剂的存在加速反应:铵盐、磷酸盐等。 ③碱性环境有利于反应, pH8 比 pH5.9 时快 10 倍。 ④不同糖反应速度不同,例如果糖大于葡 萄糖(熔点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