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

合集下载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一、原文呈现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字词解释1. 内集:家庭聚会。

就像是一家人都凑到一块儿啦。

2. 儿女:这里指子侄辈,可不是光说儿子和女儿哦。

3. 文义:文章的义理,就是讲那些学问知识呢。

4. 俄而:不久,一会儿的功夫。

5. 骤:急,就是雪下得很急很大。

6. 欣然:高兴的样子。

7.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差不多;拟,相比。

8. 未若:不如。

三、句子翻译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2.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四、阅读理解1. 这篇短文里,谢太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就像是我们在雪天的时候,突然突发奇想,看着雪就想问个究竟。

2. 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想法很直接,觉得盐撒在空中那种颗粒感和雪有点像。

但是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就更妙啦,柳絮在空中飘飘扬扬的,很轻柔,和雪花那种轻盈飞舞的姿态更接近,而且更有美感。

谢太傅大笑乐,说明他对兄女的回答很满意,觉得这个比喻更有诗意。

3.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古代文人家庭的文化氛围很浓厚,下雪天不只是看雪玩雪,还能一起讨论学问,玩这种文字游戏呢。

一、原文呈现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字词解释1. 期行:相约同行。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30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30篇)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很好很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很好很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目录(一)敏慧1、黄琬巧对2、神童庄有恭3、曹植聪慧4、鲍子难客5、曹绍夔捉“怪”6、杨亿巧对7、解缙敏对(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9、桓荣勤学不倦10、宋太宗学书11、崔景偁拜师12、为人大须学问13、读书五失14、颜回好学(三)仁爱15、张孝基仁爱16、陈实与“梁上君子”17、赵简子元日放生18、邓攸弃儿保侄19、张之万之马20、王安石辞妾21、宋仁宗忍饿22、范仲淹罢宴23、顾荣施炙24、逆旅主人无情(四)诚信25、陆元方卖宅26、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27、杨万里与“诚斋”28、和氏璧29、幽王击鼓(五)品性30、许生端方31、王安石待客32、范文正正直33、王安国直言34、海瑞清廉35、吕蒙正不记人过36、梁鸿尚节37、蹇材望伪态(六)文艺38、米芾索帖39、赵孟頫过扬州40、欧阳修不喜释氏41、唐伯虎识破术士42、朱文公受骗43、章惇书绝壁44、李白之死辨误(七)政事45、隽不疑之母46、徐有功秉公执法47、王翱秉公48、么恩与公法49、晋平公游于河50、子产不毁乡校51、董阏于法无赦(八)奇闻52、商陵君养“龙”53、钱货入瓶54、田真兄弟55、樵夫毁山神56、奇鹰57、雉鸟报复58、桑中生李59、县令捕捕蝗60、天敌(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

1马价十倍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文中红色的词语。

(1)人莫知之()(2)去而顾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参考答案】1、(1)代“骏马”(2)看,回头看2、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它3、伯乐看了又看,离开时还依依不舍,表示这是匹骏马。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

2阎百诗天质奇钝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①,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

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

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

如是者十年。

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

世之以下愚自②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③。

[注释] ①国朝:指清朝。

经学大师: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大学问家。

②诿:推托。

③愧可知已: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

已:太,过。

1、解释文中红色的词语。

(1)如是者十年()(2)再观旧所研究本()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3、阎百诗“记诵精博”的原因是4、这则故事给你一个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1)这样(2)看2、幼时接受学习(教育),书要读上许多遍,才大致顺口。

3、“暗记不复出声”者十年。

4、克服困难,努力不懈,就能获得成功3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 ①屦:麻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短篇练习(六篇)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短篇练习(六篇)

(一)愚医治驼昔有医人,自媒⑴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⑵。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⑶焉,驼背随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⑷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注释:①媒:介绍,夸耀 ②屣:鞋子,这里是作为动词踩踏③鸣:申诉,控告1、解释加点词语(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信:(3)乃索板二片 索:(4)其子欲鸣诸官 诸:2、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是( )A、以一置地下B、又以一压焉C、以头抢地耳D、吾以日出始出时去人近3、翻译句子(1)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2)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二)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 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或曰:“食菱须去壳。

” 或:(2)其人自护其短 短:(3)席上啖菱 啖:(4)欲以去热也 欲: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2)其人自护其短。

(3)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4)前山后山何地不有3、 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三)俭啬老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

恶衣蔬食①。

侵晨而起②,侵夜而息。

管理产业,聚敛无餍,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丐④,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⑤,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寻⑩复嘱云:“我倾家赡⑾君,慎勿⑿他说⒀,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财货没官。

【注释】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欲() 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五、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35篇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35篇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35篇少时读书不遗余力,常常夜以继日地读书。

有一次,他在家中读书,因为太专心,不知道家里起了火。

他的母亲发现后,急忙跑进屋子,发现他还在读书,就说:“你还是赶快逃生吧!”司马光听了,才发现屋子已经着火了,于是才逃出来。

后来,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10.解释加点的字词1)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2)着火了着了火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的母亲发现后,急忙跑进屋子,发现他还在读书,就说:“你还是赶快逃生吧!”12.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司马光成为杰出学者和政治家的原因。

10.(1)不辞辛劳(2)起了火11.他的母亲发现屋子着火后,赶紧跑进去看他还在读书,就告诉他快点逃生。

12.因为他善于研究,并且非常努力,所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8.(1)将要建房子 (2)匠人没有话可说,就照着高阳应的意思做了。

9.意思是因为木头还没完全干燥,如果现在涂上漆,以后一定会变形。

但是高阳应认为,如果用生木来建房子,木头会越来越坚固,而漆会越来越轻,这样就不会失败。

10.高阳应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11.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教训。

10.高阳应的想法是错误的。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动脑筋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8、解释下列加点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负笈:背着书包去拜师研究)2)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题:在衣服上写下记忆的内容)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如果不好好研究,怎么能有所成就呢?)10、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是。

要勤奋好学,不怕遇到困难和阻碍。

)10、解释下列加点词。

1)昔有医人(昔:古代)2)延吾治而夕如矢(治:治疗)夕如矢:当天晚上就痊愈如箭一般快)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有人相信他的话,让他治疗驼背。

)2)其子欲鸣诸官。

(他的儿子想要告诉官方。

)1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治驼人”呢?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讲教条而不求实际的人,以及那些自负、主观臆断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1-4)(一)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臣闻之()(4)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译文:(2)子以我为不信译文: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1)女还()(2)妻适市来()(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答:(四)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1)“何不试之以足?”(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通(2)反归取之通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而忘操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1)译文:(2)译文: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答: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5-8)(五)列子学射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②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

②守而勿失:记住他,不要忘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请于关尹子()(2)又以报关尹子()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六)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4.宋人为什么不会再得到兔子?答:(七)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未穷青之技()(2)秦青弗止。

()(3)响遏行云。

()(4)薛谭乃射求反()2.翻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八)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浮白主人《笑林》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方拔一根()(2)既欲做人()(3)拔之()(4)不胜痛叫()2.翻译句子。

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译文:3.文中有一成语是,它的意思是: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参考答案(一)师旷论学1.(1)晚(2)怎么(3)听说(4)好2.B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二)狐假虎威1.(1)不(2)跑(3)你(4)因此2.(1)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

(2)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

3.狐假虎威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以分析,往往被假象迷惑。

(三)曾子杀彘1.(1)同“汝”,你(2)去,往回(3)罢了(4)开玩笑2.D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

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妈妈,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教育。

4.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意思对即可)(四)郑人买履1.(1)坐-座(2)反-返2.D3.(1)尺码(2)履(3)到、往;尺码4.(1)(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

(言之成理即可)(五)列子学射1.(1)向(2)告诉2.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3.说明了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六)守株待兔1.(1)跑(2)放下(3)希望(4)自己2.A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七)薛谭学讴1.(1)尽(2)不,没有(3)阻止(4)道歉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再也不敢说要回家。

3.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八)一毛不拔1.1)才,刚;(2)已经;(3)代词,代“猴毛”;(4)忍不住2.看你一毛不拔,又怎么能做得人?3.一毛不拔;原意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出来,形容十分吝啬自私。

参考译文:(一)师旷论学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认为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在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在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热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行走一样。

点上蜡烛再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平公说:“说得好!”(二)狐假虎威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三)曾子杀彘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四)郑人买履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

”于是返回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五)列子学射列子学射箭,射中了,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还不可以。

”(列子)回去后再练习了三年,又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

不只有射箭是这样的,治国修身也是这样。

(六)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犁耙,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野兔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也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七)薛谭学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八)一毛不拔一猴子死了,被带到地府见到了冥王,求冥王让他转世为人。

冥王说:“想要做人,就必须把你身上的毛拔干净。

”说完就叫夜叉动手拔猴子身上的毛,只拔了一根,猴子就忍受不了拔毛之痛,冥王笑着说:“畜生,看你连把根毛都受不了了,要怎么做人!”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