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要点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上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本文将就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该疾病。
首先,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进行性消瘦、食欲不振、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
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其中,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和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此外,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和浸润情况,对于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病理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肝组织活检,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和浸润深度,对于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不能行肝组织活检的患者,可通过经皮肝穿刺抽吸术或手术标本来获取组织学诊断。
最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AFP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癌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肝癌的风险。
此外,AFP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AFP-L3、PIVKA-II等的检测,能够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时,应全面综合利用各种检查手段,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好的支持。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自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主任医师(一)高危人群的监测35~40岁以上的HBV、HCV感染者,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 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以及有直系亲属肝癌家族史者,均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该严密监测,每6个月行AFP及肝脏超声检查一次。
(二)临床表现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咯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1.血液生化检查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2.肿瘤标志物检查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
3.影像学检查(1)腹部超声(US)检查:US检查因操作简便、价廉、直观,已成为肝脏检查常用且重要的方法。
对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参考价值,但因解剖部位及操作者手法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使其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
实时US造影可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提高定性诊断能力。
而术中US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皆未发现的肝内小病灶。
(2)CT检查:CT的分辨率高,特别是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数秒内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最小扫描层厚为0.5mm,大大提高了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
增强扫描除可清晰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强化特征外,还可明确病灶和血管之间的关系、肝门及腹腔有无淋巴结肿大、邻近器官有无侵犯,为临床准确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精品文档
.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不难诊断,但已属于晚期,因此应早期诊断。
对凡有肝病史的中年人,尤其是男性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应作AFP、B 超等有关检查作出诊断。
AFP持续低浓度增高但转氨酶正常,往往是亚临床肝癌的主要表现。
在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的情况下,如AFP大于500μg/L(对流法)或AFP大于200μg/L(定量法)持续8周,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2.鉴别诊断
肝脓肿
有细菌或阿米巴原虫感染史。
发热、肝脏肿大有明显压痛相似于肝癌,但表面光滑、质地无肝癌坚硬。
B超可显示液性暗区。
肝穿有脓液,常规检测及培养可找到细菌或阿米巴滋养体。
且针对病原体治疗有效。
肝硬化
若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肝肿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B超,CT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极大,应反复检测AFP.若AFP与ALT曲线分离或AFP持续升高,应考虑为原发性肝癌。
继发性肝癌
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瘤,常转移至肝脏,与肝癌相比,病情发展较慢、肝区痛不明显、很少有HBsAg阳性及肝硬化一般AFP为阴性,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
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
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等可用B超、CT、MRI等检查辅助诊断,必要时腹腔镜能帮助诊断。
其他上腹部肿物
腹膜后的软组织瘤,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包块。
但AFP应为阴性,B超、CT等有助于鉴别。
必要时腹腔镜检查甚至剖腹探查方能确诊。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发热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肝大、腹水等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原发性肝癌可能无明显症状,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在B超检查中,原发性肝癌呈低回声或等回声肿块,边界模糊,部分病灶可出现点状强回声。
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边界及血供情况,对于肝内转移灶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更好,对于小肿瘤和血管浸润的显示也更为清晰。
PET-CT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对于判断原发性肝癌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有着重要意义。
常规的血清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α-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的检测,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肝穿刺活检是常用的组织学检查手段,通过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多种手段。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

Ⅲb 肿 瘤情况 不论 , 、 癌栓 、 移情况 不论 ; 转 肝功能 分级 C i 。 hl C d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生委员会
20 0 1年 9月
( 秉辉 橱
夏 景林供稿 )
维普资讯
・
8 ・ 3
原 发 性 肝癌 的 I 诊 断与分 期 标 准 临床
20 0 1年 9月在广 州 召开 的第 八 届全 国肝 癌学 术 会 议上 正 式通 过 了 原 发 性 肝癌 的 临床 诊 断 与分 期 标
准” 。现 介绍如下 。希望 全 国临床工 作者 采用 , 在实践 中不 断加 以完善 。 并
Ⅱb单个 或两 个肿瘤最 大直 径之 和> 1c 在半 肝或 两个肿 瘤最大直 径之 和> 5m, 、 0m, c 在左 、 两半肝 , 右 或
多个 移 ; 功能分级 C i 腹 肝 hl A。 d 肿瘤情 况不论 , 门静 脉分 支 、 有 肝静 脉或 胆管癌 栓和/ 肝功能分 级 C i 。 或 hl B d Ⅲa 肿瘤情况不 论 , 门脉主干或 下腔 静脉 癌栓 、 腔 淋 巴结 或 远 处转 移之 一 ; 功能 分级 C i 或 、 有 腹 肝 hl A d
有 肝癌 特征 的 占位 性病 变者 。 3 .有 肝癌的 临床表现 并有肯 定 的肝外转移 病灶 ( 括 肉服 可见 的血 性 腹水 或 在其 中发 现 癌 细胞 ) 能 包 并 排除转 移性肝 癌者 。
分期标 准 :
Ia单 个肿瘤最 大直 径≤ 3m, 、 c 无癌栓 、 腹腔 淋巴结 及远处转 移 ; 功能分级 C i 肝 hl A。 d
诊 断标准 :
1AF ≥4 0 g L, . P 0  ̄ / 能排 除妊 娠 、 殖系胚 胎源 性 肿瘤 、 动性 肝 病 及转 移性 肝 癌 , 生 活 并能 触 及 肿大 、 硬 坚
2024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分期

2024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分期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三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本文中的〃肝癌〃仅指HCC。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包[舌HCuICCcHCC-CCA oHCC:是指肝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不推荐使用〃肝细胞肝癌”或“肝细胞性肝癌”的病理诊断名称。
ICC:是指肝内胆管分支衬覆上皮细胞发生的恶,的中瘤,以腺癌最为多见。
组织学上可以分为:①大胆管型:起源于肝小叶隔胆管以上至邻近肝门区之间较大的胆管,腺管口径大而不规则;②小胆管型:起源于肝小叶隔胆管及其以下的小胆管或细胆管,腺管口径小而较规则,或可呈管腔闭合的实性细条索状。
有研究显示,上述两种亚型ICC的生物学行为和基因表型特点也有所不同,小胆管型患者的临床预后好于大胆管型。
关于HCC和ICC的分子分型的临床和病理学意义多处在研究和论证阶段,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EB病毒相关的ICC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免疫微环境及分子特征,预后较好并对免疫检查点治疗有较好的获益,有望成为新的亚型;而丙糖磷酸异构酶1在ICC组织中高表达是评估术后复发风险的有用指标等。
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已不推荐对ICC使用“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ellularcarcinoma和ChOlangiOIoCelIUlarcarcinoma)”的病理诊断名称。
ICC的大体取材和镜下检查要求主要参照HCC ocHCC-CCA:是指在同一个肿瘤结节内同时出现HCC和ICC两种组织成分,不包括碰撞癌。
虽然有学者建议以两种肿瘤成分占比分别≥30%作为cHCC-CCA的病理诊断标准,但是目前还没有国际统一的cHCC-CCA中HCC和ICC两种肿瘤成分比例的病理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肝胆外科。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肝癌死亡人数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
此病早期常隐匿,有症状而自行就诊患者多属于中晚期,常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和肝进行性肿大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一)肝区疼痛:半数以上患者有肝区疼痛,痛处相当于肿瘤的位置,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二)肝肿大:约90%以上的患者肝脏肿大,且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现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三)黄疸:一般在晚期出现,可因肝细胞损害而引起,或由于癌块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或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四)肝硬化征象: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肝癌患者可有脾肿大、腹水、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等表现。
腹水很快增多,一般为漏出液。
血性腹水多因癌肿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而引起,偶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五)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少数肝病患者,可有特殊的全身表现,称为伴癌综合征,以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较常见,其他罕见的有高血钙、高血脂、类癌等。
(六)转移灶症状:如发生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
胸腔转移以右侧多见,可有胸腔积液征。
骨骼或脊柱转移,可有局部压痛或神经受压症状,颅内转移癌可有神经定位体征。
三、检查:1、肿瘤标记物检测:就肝癌来说,甲胎蛋白仍是肝癌的主要标记物。
2、超声检查:对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价值,但需重复检查并需结合其它指标进行诊断。
3、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肝肿瘤的CT显像通常表现为局灶性周界比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阳性率在90%以上,结合碘油肝动脉造影,对1厘米以下肿瘤的检出率达80%以上。
因此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4、X线血管造影:常用于诊断小肝癌。
5、放射性核素肝显像:能显示直径为3~5厘米以上的肿瘤,有助于肝癌与肝脓肿、囊肿、血管瘤等良性疾病鉴别。
原发性肝癌

肝癌
TACE 示意图
股动脉
腹主动脉 腹腔干
导管
返回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为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 首选方案,疗效好,可提高患者的3年生存率。TACE的 主要步骤是经皮穿刺股动脉,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插至肝 固有动脉或其分支,注射抗肿瘤药或栓塞剂。常用栓塞剂 有明胶海绵碎片和碘化油。碘化油能栓塞0.05mm口径血 管,甚至可填塞肝血窦,可以持久的阻断血流。目前多采 用碘化油混合化疗药,注入肝动脉,发挥持久的抗肿瘤作 用。TACE应反复多次治疗,一般每4~6周重复1次,经 2~5次治疗,许多肝癌明显缩小,可进行手术切除。另 外,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TACE可进一步清除肝内可能残 存的肝癌细胞,降低复发率。但对播散卫星灶和门静脉癌 栓的疗效有限,更难控制病灶的远处转移。
返回
肝细胞型
由肝细胞发展 而来,此型约 占肝癌的90%。 癌细胞呈多角 形或圆形,排 列成巢或索间 有丰富的血窦 而无间质成分。
胆管细胞型
由胆 管细胞发展而来,此 型少见。癌细胞呈立 方形或柱状。排列成 腺体,纤维组织较多, 血窦较少。
混合型
上述二 型同时存在,或呈过 渡形态,既不完全像 肝细胞,又不完全像 胆管细胞,此型更少 见。
返回
临 床 表 现(早期)
起病隐匿,早期无典型症状,经AFP普查检 出的早期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中晚 期症状明显。
肝区疼痛:最常见,为首发症状。
性状: 肿瘤迅速生长牵拉肝包膜 肝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刺痛 病变侵犯膈:右肩部或右背 位于左肝:胃痛 肿瘤生长缓慢 无痛 肝癌结节破裂,腹腔内出血 急腹症;昏厥和休克 部位:上腹部;右上腹;全腹;右肩
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部分患者 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晚期出现贫 血、黄疸、腹水、下肢水肿、皮下出血、 恶病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