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理论文献简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综述了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针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
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从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和动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本部分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并综述了政府干预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并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2. 行为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行为、决策行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部分总结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发展经济学在贫困陷阱、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就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
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环境影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论通过本次文献综述,我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各自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外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2、基于多元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涉及到多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 析,通过识别和预测这些数据之间的动态关系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率。常见 的基于多元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包括VAR模型、SVAR模型等。
3、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析 和预测,通过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来识别和预测经济周期的模式和趋势。常见的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包括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等。
晚期生涯阶段通常从50岁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个体的生命结束。这个阶段的 主要任务是职业和家庭关系的调整和退休过渡。在此阶段,个体开始思考如何 适应退休生活,并寻找新的角色和活动。文献中有很多关于退休和退休适应的 研究,以及如何在这个阶段保持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最后,老年生涯阶段是指从个体退休到生命结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是寻找新的活动和角色,以及适应退休生活。文献中有很多关于老年生活的研 究,包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在这个阶段保持积极的生活 态度。
三、研究展望
虽然共享经济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和研究,但还有很多领域值得进一步探讨。以 下是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
1、共享经济的可持续性:如何确保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资源过度消 耗和环境破坏,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2、共享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如何推动共享经济在全球范 围内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如何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情况,是未来研究的 重要课题。
文献综述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是一种较为新型的经济周期理论,其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 于经济内部的某些因素,而非外部冲击。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一群 经济学家提出并发展。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经济的内部结构和技 术进步等内在因素是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驱动力。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经济学家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研究的理论。
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活动的出现、发展和衰落的周期。
经济周期理论揭示了经济变化的规律,并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在经济发展历史上,经济周期理论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周期理论由克拉玛依拉米勒提出。
米勒提出的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在一个周期中会出现波动;这一周期可以细分为四个阶段:即滞胀、易拉紧、日趋收缩和衰退。
首先,经济会处于滞胀阶段,在滞胀阶段,经济增长水平较高,各项指标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其次,经济会处于易拉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价格水平仍旧相对较高,但处于一个下降趋势;第三,经济会处于日趋收缩的阶段,经济增长的潜力减弱,经济发展势头减弱,各项指标不断下降;最后,经济会处于衰退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趋势继续放缓,价格持续下降,各项指标持续下降。
除此之外,经济周期理论还提出了三个基本的政策建议,即改善金融结构、改善货币结构和改善政府经济政策体制。
首先,要改善金融结构,这是抑制经济周期变动、控制资金成本和风险等关键因素;其次,要改善货币结构,这能够有效控制货币供应稳定比例,从而实现货币要素的有效调节;最后,要改善政府经济政策体制,这将更好地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过度波动等。
当今,经济周期理论仍然在经济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控制经济的波动,应用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和谐。
另外,通过改善金融结构和货币结构,国家能够有效地抑制经济波动,稳定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理论不仅提供了政策建议,还提供了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为此,政府要更充分地利用经济周期理论,有效应对经济波动,不仅可以控制经济的波动,还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增长。
总之,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经济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增长。
如今,政府要更好地去应用经济周期理论,把它们融入政策制定,更进一步控制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建立在能够同时反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有关偏好、要素廪赋和技术等因素上,并尽可能简化使所构造的模型便于进行经济分析。
金融周期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门研究金融活动自身独特的周期性运动规律,及其原因和机理的金融周期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周期理论中一个新的分支。目前,学术界对金融周期的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金融周期主要是指在宏观经济领域,由金融因素引起的,或者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传导的持续性的周期波动。米什金和哈姆的研究表明,金融周期由资产价格波动引起,资产价格上扬使财富迅速膨胀,刺激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导致资产价格与其基本价值脱节,经济泡沫随之形成;而一旦泡沫破灭,经济中的债务积压就会冲击投资和消费支出。此时如果银行体系因不堪坏帐重负而崩溃,金融中介渠道将受到严重破坏,储蓄向投资转换的机制受阻,经济将出现剧烈波动。帕利的观点与此类似,即资产价格和消费信贷是金融周期的驱动器。克罗基特把金融周期归结为金融不稳定的根源,他认为“典型的金融周期”是指,经济运行正常条件下,由于经济过度扩张出现的金融失衡。法国银行专家组将金融周期定义为:用与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金融变量刻画的实质性、持续性经济波动。
伯克南等人对金融因素的放大效应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他们的观点是,金融摩擦会放大消极冲击效应。如果存在金融摩擦,即是一个外部冲击趋于零,这种放大效应也会无限扩展,从而导致经济出现较大波动,而且这种经济波动是确定的、非随机的。
金融周期理论不但要寻找哪些金融因素导致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而且还要研究冲击的传导机制,也就是这些冲击将怎样影响经济周期。目前,研究金融周期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金融加速器理论和金融减速器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外生冲击被金融市场机制放大了;而金融减速器理论则指出,债务人利用金融市场缺陷和金融契约的不完全性进行策略性违约,因而可以削弱外生冲击对经济造成的波动。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我国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股利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也是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早在1976年被称之为“股利之谜”,围绕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结论层出不穷。
一、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国内关于上市公司选择现金股利政策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多,由于选取的样本和采用的研究力一法不同,结论一也不尽相同。
吕民江和王克敏(1999)研究发现对于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其股利支付水平主要受前期股利支付额和当期盈利水平及其变化;同时现金股利分配主要受到公司规模、股东权益、盈利能力、流动能力、代理成本、国有及法人控股程度及负债率等因素影响,而且公司的股票股利支付额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互影响。
林海(2000)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金股利发放水平与收益存在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越高,相应的股利支付水平也越高,而且收益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
杨淑娥等(2000)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货币资金余额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
陈国辉和赵春光(2000)研究结论表明对现金股利有解释作用的因素主要有股票股利、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和股票市价。
赵春光等(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现金股利与是否分配股票股利、上年度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和企业规模有关;每股现金股利大小与股票价格、市盈率、主营业务利润、是否分配股票股利有关。
吕长江和韩慧博(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在影响股利分配倾向的各因素中,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是最主要的因素,盈利能力与发放现金股利概率呈二项式变动,经营风险与其呈.相反方向变动。
原红旗(2001)实证研究结论发现我国现金股利政策是代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产物,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存在以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上市公司留存资金存在浪费行为,并非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规模大的公司倾向于选择现金股利。
李志彤和陈敏(2001)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净利润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另外还存在上市公司通过现金股利政策来调节其净资产收益率并使之达到再融资标准的行为。
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

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内容摘要: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学者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提出了很多理论和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对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做出总结,并研究了经济周期的特点。
关键词: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特点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
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一课题才得以展开,我国经济周期的讨论才热烈地开展起来。
改革开放,尤其是1985年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兴趣大增,取得了很多成果。
1984年和1985年,我国经济超高速增长之后,开始出现滑坡,乌家培和刘树成等人最早把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有没有周期波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了出来。
刘树成首先论证了中国的经济周期。
同时,杜辉也发表了论证前苏联社会经济增长的长波运动和短波运动的论文。
宫着铭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方法,为我国建立了一个供给模型,测算了波动指数,较为系统地论证了我国的经济波动。
这场始于1985年的理论大突破,为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
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研究经济周期,首先要明确我国从建国到现在经历了几个经济周期。
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划分基本上是相同的。
施发启(20XX)用转折点检验和自相关系数检验的方法对经过平滑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得出的结果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率确实存在周期性波动,而且周期长度主要为四到五年。
根据从波谷到波谷可以将我国GDP增长率划分为九个周期: 1953 —1957年 ,1958 —1961年,1962—1968年,1969—1972年,1973—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9年。
刘树成(20XX)的划分除了最后一个周期是1991—1998年外,其余的与施发启完全相同。
刘恒和陈述云(20XX)完全采纳了上述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凯恩斯在经济周期方面,强调资本边际效 率的剧烈变动引起经济危机及周期变化。 凯恩斯的追随者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又提 出新的经济周期理论或经济周期模型。主 要有三个典型周期模型:卡尔多周期模型、 乘数—加速数周期模型和希克斯经济周期 模型。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周期的本质是资本边际 效率的周期变动,即预期利润率的波动所 引起的投资的周期变动。在其著作《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把经济周期波 动和危机的原因归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缺 陷—不稳定上,特别是私人投资的不稳定 性上。
不利的生产率冲击会减少劳动的边际产量, 也会减少每一实际工资水平上的劳动需求, 因此,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均衡值都将下 降。产出的均衡水平同样也会下降,这是 因为就业的均衡水平下降,还因为不利的 生产率冲击降低了任何既定资本和劳动所 生产的产量。源自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理论)
RBC理论指出,对经济的实际冲击是导致 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实际冲击是对经济 实际层面产生的干扰,例如影响生产函数、 劳动规模、政府购买的实际数量、消费者 支出和储蓄决策的冲击等。RBC经济学家 认为其中实际冲击最大的是生产函数冲击, 即生产率冲击。
生产率冲击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或新生产方式的采 用、现金管理技术的引进、资本或劳动质量的变 化、可供使用的原料或能源的改变、极端的天气 情况、影响生产的政府管制的变化,以及任何影 响生产率的其他因素。 RBC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繁荣大多得益于有利的生 产率冲击,而多数经济衰退则源于不利的生产率 冲击。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内容提要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 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实际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模型和 希克斯周期模型、新剑桥学派的卡尔多周期模型、 新凯恩斯注意的不变与可变加成周期理论。 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消费不足论、投资 过度论、货币信用过度论、创新周期论、太阳黑 子论、政治周期论、货币周期模型 和实际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综述引言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波动性变化,包括经济繁荣期和经济衰退期。
而经济增长则指的是经济总体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力的稳定增长。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是经济学中两个核心问题,相关理论对于理解和预测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综述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分析它们的理论内涵和实证研究。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试图解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有两大流派:实际周期理论和名义周期理论。
实际周期理论实际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周期源自实际经济冲击的影响。
实际周期理论的代表性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活动的波动主要源自总需求的变化。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经济活动对于政府政策的敏感性,通过调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平稳经济波动。
新凯恩斯主义是凯恩斯主义的延伸,认为价格调整存在滞后,导致经济波动。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主张通过货币政策干预来稳定经济波动。
名义周期理论名义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周期源自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
名义周期理论的代表性学派是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下经济波动源自货币政策冲击对价格和工资水平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主张通过货币供给的稳定来实现经济周期的平稳。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旨在解释经济总体生产能力和生产力的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有两大流派:内生增长理论和外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增长是内部积累的结果。
内生增长理论的代表性学派是新古典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新古典增长理论主张通过提高资本投入、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外生增长理论外生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增长是外部冲击的结果。
外生增长理论的代表性学派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因素,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认为人口增长和资源投入也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外生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周期理论文献简述
经济周期理论在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不断得到突破和发展。
经济周期主流理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不断更迭着,扮演着“一代王朝”的命运角色。
“经济大气候”,即繁荣与萧条的交替现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仅l9世纪中叶至二战前这段时间,两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数十种经济周期理论。
每一种经济周期理论都是以前一种经济周期主流理论对实际经济周期的解释出现了功能障碍后兴起。
而2O世纪8O年代后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和世界经济周期理论的相关内容是关于实际的理论预警,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解释了97金融危机和近年备受瞩目的次贷危机。
一、主要经济周期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理论的解释功能
(一)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经济无危机沦
市场经济无危机论在工业革命初期,作为工业资产阶级代表的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虔诚地相信资本丰义足最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在“经济人”、最大化原则、市场出清和充分竞争等隐含假定下,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萨伊定律”,因此而得出结论是储蓄会全部用于投资(I=S),产出和就业仅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即使可能出现暂时的、局部的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危机,但从长期看来绝对不会发生全面过剩的危机。
萨伊和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相信自由的市场制度可以解决自身的需求,政策主张宣扬自由放任。
市场经济无危机论对资本主义初期生产大力发展起着理论基础,使资产阶级彻底摆脱封建残势力和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政府的经济干预。
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无危机论给市场经济以肯定的自发运行、自我调节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早期,无危机理论赋予其活力和生命力。
但应该注意到萨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萨伊
定律时,资本主义经济中还没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正统主流思想——无危机论,即市场能达到一般均衡,实现充分就业。
这种幻想在3O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中破灭了。
此理论无法解释大萧条现象并且在理论上提不出任何的政策见解。
1936年现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是从心理因素角度来论证它。
心理因素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等。
凯恩斯认为在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阶段中,“繁荣”和“恐慌”是经济周期中两个最重要的阶段。
在繁荣后期。
由于资本家对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
因而使产成本逐渐加大或利率上涨,投资增加。
但实际上这时已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劳动力和资源渐趋稀缺,价格上涨,使资本品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大;另一种情况是,随着生产成本增大,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利润逐渐降低。
但由于资本家过于乐观,仍大量投资,而投机分子也不能对资本的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经济危机后,紧随着经济萧条阶段,此阶段资本家对未来信心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难以恢复,银行家和工商界也无力控制市场,因而投资不振,生产萎缩,就业不足,商品存货积压,经济处于景气状态。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把心理因素引入了经济周期模型,但心素的作用是通过实物因素(如资本)来发挥作用的。
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了30代的西方经济大危机,它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投资的不合理、过度等,即生产过剩产生的根源。
凯恩斯经济周期的外延被相继的经济家扩大,使之理论解释功能增强。
(三)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第一个公开打出反凯恩斯“革命”的旗号,其现代货币数量论,几乎重新恢复了“古典”货币数量论(费雪方程:MV=PQ)的权威,即关于货币供应是外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总量经济活动系列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所导致的短期就业和产出的增加以及长期的价格抬升是由于货币实际余额效应发挥作用以及工人和企业主“货币幻觉”产生的结果。
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解释功能在历史的每个阶段都不能产生完全合意的解释力。
因为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存在缺陷——导致政府大量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此理论的产生是为了弥补这个理论缺陷而提出的。
他们反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选择政策和组合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主张采用“单一货币规则”,而这与大量的实证结果存在矛盾。
然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产物——中性货币政策,即不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用利率来调节经济,而是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从现实来看,实行这种货币政策的国家(如澳大利亚)物价稳定,经济良好。
因此,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危机解释功能欠佳,但也有其实际意义。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均衡经济周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者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中首先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
卢卡斯是此理论的杰出代表,他在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展,试图将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均衡分析的基本理论协调起来,也就是说经济的周期波动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行为和市场连续出清的价格机制并不矛盾。
关键在于他用“理性预期”代替了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
因为适应性预期意味着经济主体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采取的资产组合调整存在系统的误差和较长的滞后效应,理性预期假说则是经济主体根据已知的信息所
做出的最优预期,并且隐含地认为,预期误差本质上是随机的。
该理论坚持货币中性论,坚持危机具有随机性。
它对经济周期的评价是并非需要干预的扰乱,而是经济正常增长过程的一部分。
它对经济周期中的经济危机的解释功能体现在认为危机是自然产物,无法避免。
由此,应用在政府的政策效果分析上,认为由于经济当事人的价格预期是理性的,如果政府改变总需求的政策是规则的,能被公众预期到,那么总供给曲线就随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从而抵消总需求对产出的影响。
理性预期学派得出了规则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政府的积极行为有可能使得预期价格朝着不利于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剧经济波动。
二、当前主流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都在8O年代兴起。
两者之间既有经济理论上的分歧,也有政策主张上的分歧,但它们都是当前主流理论。
同时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世界经济周期理论与前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认为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而世界
经济周期理论主要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
(一)金融经济周期理论
金融经济周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它主要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而形成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
金融经济周期实际上反映了经济波动与金融因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金融变量对真实经济周期的重要影响。
传统的周期理论认为金融因素不会对真实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强调实物因素在经济周期生成和传导中的作用。
然而,历次的货币、金融危机和此次的次贷危机证明,金融因素对经济周期运行的影响十分显著。
该理论认为经济结构在繁荣
过后的脆弱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最早正式将金融因素引入经济周期模型的经济学家Bagehot把脆弱性归于两方面:一是经济扩张期的价格不断攀升,几乎所有的生产商都会高估对其销售产品的需求,从而无形中犯了一个“错误”;二是现代的金融资本和金融中介出现以后,价格加速攀升往往诱惑人们去犯更多的“错误”。
(二)世界经济周期理论
世界经济周期就是在世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世界主要国家的实际经济活动呈现同步的扩张、衰退、萧条和复苏,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运行形态,这种运行形态会重复发生,最终形成持续时间不同的世界经济周期运动。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982年,罗伯特·卢卡斯首先提出的货币意外模型陷入了理论上和经验上的双重困境,已经被广泛地认为在当时的工业化国家是不适用的。
以普雷斯科特、基德兰德等为首的一些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第二代的经济学家,创建了实际周期理论。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将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结合起来,详细论证了供给方冲击也可能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其研究成果是对经济周期看法的“革命”——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无规则的,因而,无法对它作出准确甚至是较为准确的预测。
此观点能够说明“创新”是引起经济周期的重要因素,而次贷危机
从另一个角度可认为是金融创新的“负面”产物。
同时,该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选择行为的结果,是经济主体对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所做出的最优反应,是经济运行的竞争性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现象,政府人为地抑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