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经管类文献综述范文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一、县域经济及其特点(一)县域经济我国县制发展历史悠久我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设立县,秦王朝就推行郡县制,在郡下设县。
此后,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县制的行政区划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发挥着重要的行政功能与经济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重新作了统一的调整,县隶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自治州或地级市。
而“县域经济”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所谓县域经济,就是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
简单地说,县域经济就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1.区域性。
它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2.农村性。
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着绝大部分地域,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农民在县域内的居民中占据着绝大多数。
3.系统性。
它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体系,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4.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具有开放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同时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4.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
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县域经济”的概念并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历史原因,导致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
表现在: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第二,发达县域经济(全国百强县)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第三,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差异;第四,各县域经济的自身差异。
经管类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
保险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个文献综述

一现代 管理 科学
一2 1 年 第 1 01 2期
保 险 业增 长 对 经 济增 长 的 作 用 个 文献综述
一
●凤 兰 包双 宝 李 晓林
摘要: 迄今为止, 有关保险业增长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论题没有得到一致的实证检 验结果。 有鉴于此, 丈章对现有 研究保险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文献进行 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分剐对研究视 角和衡量指标选取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评述, 对研
济 增 K 足 影 响 保 险 需 求 的 主 要 因 素 ” 这 一 点 已 经 达 成 共 Z rreg f0 0 ubug 2 0 )使 用 V R 误 差 修 正 法对 9个领 先 的 A 一
a .0 5 1 20 ) .
如 界 贸易 与发 展组 织 住 16 9 4年 的第 一 次
辉 、 正生 0 5 胡 宏 兵 ,0 7 的 实证 结 果却 显示保 险增 钟 20 ; 20 ) f对 经济增 K没 有影 响 还有 …些研 究没 有得 到 明确 的结 论 总之 , 这第 二大类研 究 至今 未取得 一致 的结 论 , 即对 于 保 险业 的增 K到底能 否促进 一 同的经 济增 长还 没有定 论 , 本 文主贾 评述 第二 大类 文献 . 此类 研 究其 结果 的小 一
献 中都 定 r保 险 业增 长对 经济增 长的促 进作 用 然 而 , 实证研 究 的结果却 并 验证 上说法 有 些研 究 ( b r以 Web e a ,0 2 Mac rn ,0 6 周 海 珍 ,0 8 任燕 燕 、 晓 t 1 2 0 ; roA e a 2 0 ; . 20 ; 徐
艳 ,0 8 黄 斌 ,0 8 赵 尚 梅 、 勇 、 玉 锋 ,0 9 庞 楷 , 20 ; 20 ; 李 庞 20 ;
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姜颖

2012年1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December2012 第23期总第273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23T o tal N o.273F 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姜 颖(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综述了F 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对内蒙古如何高效率引进F DI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对外开放;F DI;经济增长;GDP;模型;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F061.5(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23—0005—02 从1979年~2010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F DI)10483.81亿美元,F DI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环境较为封闭、资本匮乏、技术管理水平较低,在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下,我国积极引进FDI,一方面吸引外国大量资本流入,对我国的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获得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外溢,为我国的产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FDI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 以地区为背景进行研究的情况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地区都积极响应,部分地区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商投资。
因此,一些学者开始研究FDI对地区经济增长是否有贡献。
曾国平、祝伽伽(2008)对重庆市F DI和其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建立FDI与描述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指标GDP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随后运用Jo hansen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二者之间的长期稳定性进行检验,最后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F DI与重庆市GDP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重庆市F DI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F DI对重庆市GDP的贡献率为16.72%,而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对F DI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标题:现代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综述引言:一、市场失灵的定义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中发生的偏差,也可以被理解为市场在实现效率时所出现的失败。
有学者将市场失灵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性失灵,即由于外部性或社会成本无法内部化而导致市场无法正常运作;另一类是信息不对称失灵,即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市场无法实现有效资源配置。
市场失灵的定义不仅涵盖了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也反映了市场运行机制上的缺陷。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性是指产业活动对第三方造成的外界影响,例如企业污染环境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风险,这种外部成本无法被企业内部化,导致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正确配置。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不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例如国防安全、道路和桥梁等,市场存在公共物品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不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等情况,这些情况会导致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影响效率。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之间对一些重要信息的掌握不平等,导致市场无法实现有效资源配置。
三、市场失灵的对策针对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一是外部性失灵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和政策来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减少外部成本。
二是公共物品失灵问题,政府可以提供公共物品,或通过纳税等方式筹集资源来提供公共物品。
三是不完全竞争失灵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打破垄断、监管市场等手段来促进竞争。
四是信息不对称失灵问题,政府可以提供信息公开服务,改善市场的透明度,促进信息的分享和流通。
结论:市场失灵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定义、原因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市场失灵问题的相关文献,强调了市场失灵的定义、原因和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市场失灵问题提供了参考。
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综述

易汇率风险模型 ,得 出人 民币升值将冲击
标 。 我 国 2 0 年 7月; 率 制度 改革 后 , 05 r - 越 来 越 多的 学 者 关 注 和研 究 j 问题 , E率 姜波克 (0 6 2 0 )提 出了汇 率 不仅 有 比价 属 性 ,而且 有 杠 杆属 性 ,; 率 变动 通过 r - 多种 机 制 和 途 径 影 响 经 济 增 长 ,近 几 年 国 内 学 者 在 这 个 问题 上 研 究 成 果 丰
看 ,还是从人 民币汇率 变动 的轨迹 与我 国
对外 贸易账 户的情况分析 ,我 国的进 出 I : 1 对 汇率 水平 的反应还 是比较敏 感的 ,与汇 率相比 ,国 内外需求 以及我国的收入与消
费 者选 择 对 我 国 贸 易 状 况 的影 响 更 明显 。
汇 变对 国济 长 响 率动我 经增影 的
熊广勤 、刘 庆玉 ( 0 8) 2 0 建立 了一个 “ 汇率 变动一 研发投资一 经济增长” 的分析 框架 ,从企业研发投资 的角度探 讨了汇率 变动对~ 国经济增长 的影 响 :汇率变动通 过 波及企业研发投 资来 影响经 济增长 ,即 汇率升值变动的 R D效应 。具体来说 ,汇 & 影响 ,从长期看人 民币升值 对产出 、出 口 有着 明显 的负面影 响 ,而且随着升值幅度 的提高 ,负面影响呈现递进趋势 。
文 综 献 述
■ 温茜茜 ( 复旦 大 学 上海 203 0 4 3)
◆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8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梁琦 、徐原 ( 0 6) 2 0 建立 的中国进 出 1 3贸
内容 摘 要 : 汇 率 是 一 国 经 济 的 重 要 指
2汇率对 出口贸 易的影响有限。张茵 和万广华 ( 0 5) 2 0 用季度构造结构 向量 自 回 归模型 中的脉冲响应 函数分析 了我 国贸 易收支 的短期变动情况 ,结论是 ,国内外
【文献综述】中国近30年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Feder-Ra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经济学中国近30年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Feder-Ra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一、研究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方法概述1.Feder-Ram模型。
Feder-Ram模型是从国防投资的正外部性的角度解释国防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的一种模型。
该模型是Biswas和Ram( Biswas & Ram,1986) 在菲德( Feder,1983)关于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两部门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这一模型当被应用到分析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依据所设定的外部性因素和所包括的部门数量,可分为两部门模型、三部门模型和四部门模型。
两部门模型是指将国民经济分为国防部门和非国防部门。
三部门模型是在两部门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将非国防部门划分为私人部门和非国防公共部门。
四部门模型则是在三部门模型基础上额外考虑了进出口部门。
以两部门模型为例,该模型通过测算代表非国防部门和国防部门的要素生产率与其差额,并计算代表外部性的参数,通过这些参数的正负及其大小来判断国防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凯恩斯模型分析法。
研究国防支出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凯恩斯模型在传统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右侧加入了国防支出的变量,由反应经济总需求的公式Y=C+I+G+M+TS出发,经过一系列数学处理和适当的假设,得出国防支出关于经济增长率的公式。
该模型通过直接设定国防支出为经济总收入的组成部分这一角度出发考察国防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凯恩斯主义的方法特征。
3.格兰杰因果检验法。
该方法忽略了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仅从时间序列分析的角度,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国防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这一方法仅能检验国防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而无法回答国防支出通过什么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
但由于其假设简单,数据可得性强且便于操作,国内外均有大量学者使用此方法研究国防支出和经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
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一个文献综述

J L ( +t =n o g A) 一
D
h(+ +) l g 6+ n
I S 南 mk ()
—
b S (1 I )
直表现优异 ,但经济增 长在地 区间的非一致性越来 越
突 出 。我 们 的 问题 是 ,为 什 么 世 界 各 国 的 经 济 增 长 有 着
如 此 大 的 差异 ?
M ni 以此回归模型为 基础 ,对 15个 国家 16 ak w等 9 90 18 95年的数据进行 回归 分析 ,修正后 的索洛模 型可 以 解释 8 %的跨 国收入差异 ,如果排除 了不可避免 的数据 0
亚新兴工业 国家的增长源泉进 行研究 ,也得 出类似 的观 点。Kum n (94 r a 19 )在 国际上颇有影 响力 的 《 交》杂 g 外 志上发表文章 ,对亚 洲乃至 中国经 济的快 速增长提 出质 疑。在其随后的研究 (《 萧条经 济学的 回归》 99 ,19 )更
到更好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这对 我国实现经济增 长方式
郭庆旺等2005利用非参数deamalngluiat指数方法对中国省份tfp进行分析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对中国省份经济的相?94?一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和相对技术进步做分布动态演进分析认为省际经济增长差异较大且有逐步增大的倾向原因是tfp尤其是技术进步率差异较大且逐步增大所致
第2 卷 8
的转 变 ,促进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意 义 和 现实意义 。
是直接指 出亚洲国家的增长是 “ 主要来 自于汗水 而非灵
感 ,来 自于 更 努 力 的 工 作 而 非 更 聪 明 的 工 作 ” 的 说 法 ,
1 国外研 究进展
11 重 要素 投 入 的 增 长 理 论及 其演 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大家查阅2014年《经济研究》中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写一份有关经济增长
的文献综述。字数在1000内,格式为“主题+主要结论+主要研究方法”。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
本文基于哈罗德-多玛模型,主要谈论的是一个长期增长模型,在模型
中接受除不变要素比例之外的所有哈罗德-多玛假定。与哈罗德-多玛模型相反的
是,我认为在新古典中比较标准的条件下,单个复合商品由劳动和资本生产的。
其中将比较详实地考察体系如何去拟合一个作为外生变量的既定的劳动增长率,
从而看一看哈罗德所谓的不稳定是否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分析价格-工资-利息
之间重要作用的反应,然后,我会稍微将一些假定予以放松,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最后考虑更加“凯恩斯化”的关系和刚性后果。这些分析首先建立一个长期增长的
基本模型K=sF(K,L0ent)上,该方程决定了在所有劳动力都就业下资本积累的时
间轨迹。它的解给我们一个关于共同体的资本存量的唯一时间轮廓,资本存量将
使全部可供劳动都实现就业。在可变化要素比率和不可变规模收益时,自然的增
长率和有保证的自然增长率之间就有可能不发生简单对立,或许根本没有。然后
提出要素固定比例不变、柯布道格拉斯以及规模报酬不变等三种情况来分析要素
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确定价格工资利率行为,并利用中兴技术变化、劳动供
给、可变储蓄率、税收及人口的视角对理论进行一些拓展,和对工资刚性、灵活
偏好、政策含义和不确定性进行修正。通过上述的分析,说明储蓄、人口增长和
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增长。
2014年1月-10月《经济研究》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还是比较多的,
基本上每一期都有1-2篇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我根据学者们在经济增长中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其归为三类:
利用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地区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徐现祥、梁剑雄
(2014)在考察地方官员关于中央调整经济结构式的增长行为中,利用
2001-2012年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增长目标和1996-2015年间五年规划目标,
得出中国经济东部经济增长放缓、省际之间经济差距缩小和中央政策内趋化的新
现象;郝颖、辛清泉和刘星(2014年3月)立足于地区差异,针对高投资-高增
长模式日益凸显出投资路径依赖与经济增长质量堪忧等双重问题。从微观视角研
究企业投资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并基于理论制度背景分析提出假
设,利用计量模型的描述统计、参数检验并做回归来解释在其情况下的资源错配
成因。得出了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制度环境质量改善和政府业绩考核来廓清经
济增长的微观投资活动。钞小静、沈坤荣(2014)在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
机理时,针对中国"结构型减速”问题,作者从劳动力供给视角考察,并将"传统部
门和现代部门”二元经济结构引入扩展跨期模型。采用1995-2012年间的省级面
板数据,构建包含经济增长方程、投资方程、劳动力质量方程与城乡收入差距方
程的联立方程模型,利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经济
增长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得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初始财富水平较低的农
村居民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制约劳动力质量提高的结论。唐未兵、傅元
海和王展祥(2014)在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针对长期依赖投资
驱动经济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的问题,利用我国1996-2011年28个省际
面板数据,利用GMM进行估计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负相关,
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升。李敬、陈澍、万广
华和付陈梅利用1978-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运用网络分析法和QAP方法,
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得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
间网络具有稳定性和多重叠加性,并将中国区域经济分为四个功能板块,其增长
效应呈现出明显梯度特征和空间关联特征。
利用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特定行业对经济影响的:郑世林、周黎安和何维达
(2014)基于中观层面,从电信行业来研究电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作者利用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加以考察。通过不同时期段电信基础
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90-1999年,移动和固定电话都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
和2000年以后移动电话仍然有正的影响、固定电话出现负的影响,以此来对电
信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的重新思考。苏志庆、陈银娥(2014)以新经济增长理
论为基础,将知识贸易从贸易活动中抽象出来,引入知识贸易方程,构建数学模
型,并采用比较静态方法分析不同贸易政策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得出:贸易是技
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原因,但它并不能使技术进口国赶超出口国,而且贸易保护
会降低经济福利的结论。原鹏飞、冯蕾(2014)基于动态视角,针对我国持续
飙涨的房价问题,构建DCGE模型,来研究房价上涨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
贫富分化,并对其进行系统模拟,得出:房价上涨下地产膨胀能够消耗产能和显
著提高经济增长水平,但会挤占农业、轻工业和公共服务业空间的结论。
利用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特定经济要素对经济影响的:范祚军、常雅丽和黄
立群(2014)基于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利用菲尔普斯“黄金律水平”,研究全球108
个国家的最优储蓄率和实际储蓄率的关系。综合多方面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来研究影响储蓄率的各类因素及其内部变化对储蓄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