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都市主义在城市边缘区的运用探讨

到 重视 , 致 使 城 市 边 缘 区 的 发展 常 常 混 乱 一 团 , 地皮 被 一 块 块 地切 割 出去 , 随着 新 城 市 边缘 区 的推 移 , 自然 生 态 区不 断
远离 人 口中心 。
3 景观 都市 主 义在城 市边缘 区的运 用 ( 个 案 分析 )
该 项 目位 于诺 索 尔 特 ・ 格 林福 德 郊野 公 园 ( 郊 野 公 园位 于伦 敦 西部 地 区 , 占地 面 积 1 0 0 万m ) 的腹 地 , 建设 在 曾经是
有效地提高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循环利用 , 通过在地表凿洞源 源不断 的获取地下水 ,而地下 蓄水层又保证 了地下水 的供 给 。
这一水 系统保证 了在 少雨季节里 城市公共 渔场 的水位 高度 , 使 地处城市 边缘 区的公 园能够可持 续发展 。 城市 边缘 区是作 为城 市 的边 界 , 同样也 是 进入 一个 城 市 的必 经之 处 。 该 项 目因为 它 的 “ 土地 艺术 ” 作 品 价值 已成 为 了 伦敦 西部 的 入 口地 标 , 同时 , 又 赋 予 城 市边 缘 区一 项新 的价 值意 义 。对 于道 路交 通 方面 的处 理 , 主要 车辆 通道 和公 园停 车位 的设 置远 离肯 辛顿 路 与 A 4 0 路 的交 叉 口, 且超 出的停 车 位也 设 置在 远离 肯 辛顿 路 的地 方 , 游 客可 以从 海 豚路 附 近 的 公 园正 门进 入 。该设 置 至今 已减 少 了 l 3万辆 运货 车 驶过 伦 敦郊 区。此 外 , 一 系列 泾渭 分 明 的道路 保证 了公 园 的娱 乐 功 能, 主要 道 路 与二 级 道 路 形成 网格 状 , 连接 着 周 围 广 阔 的空
来数 百英 里 的耗 费 。
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_华晓宁

85
建筑学报
环境景观 ENVIRONMENT-SCAPE
2 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尽管作为一个术语,景观都市主义由
查尔斯·沃德海姆首先提出,但作为一种理 念与实践,景观都市主义汇聚了许多学者 和实践者的思想与成果。作为景观都市主 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宾夕法尼亚大 学景观学系主任詹姆斯·科纳( J a m e s Corner)曾多次阐述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立 场和观点。在 2000 发表的《景观都市主义》 (Landscape Urbanism)和 2006 年发表的 《土地激流》(Terra Fluxus)中,他总结和归 纳了景观都市主义的若干要点。 2.1 历时过程(Processes Over Time)和 过程形态(Forms of Process)
ENVIRONMENT-SCAPE 环境景观
当代景观都市主义
20 世纪 90 年代晚期,查尔斯·沃德海 方向上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的方法与策
姆( C h a r l e s W a l d h e i m ) 1 ) 首先将 略。景观都市主义正是对此的回应之一。
理念与实践
“Landscape”和“Urbanism”这两个曾经 不相关的词语合并在一起,创造了
个重要实例,揭示了其对于当代城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景观都市主义 城市 规划 设计 ABSTRACT/ The author makes analysis of the source and background of Landscape Urbanism, summarizes the ma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which includ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 horizontality, infra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assimilation between technique and art. This paper gives introduction to three living examples of Landscape urbanism and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city. 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city, planning, design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设计理念 ■景观都市主义项目实践解析
姓名:何庆苗 学号:S1204W1来自4从查尔斯· 沃德海姆 于 1997 年提出“landscape urbanism”这一术语,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丰富,已然取得了大量理论和实 践成果,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其主要的思想家和提倡者包括詹姆 斯· 科纳( James Corner) 、斯坦· 艾伦( Start Allen) 、查尔斯· 沃德海姆、 莫斯塔法维( Dean Mostafvi) 等人。其中,作为伊安· 麦克哈格( Ian McHarg) 的学生和多年合作者,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学系主任的詹姆 斯· 科纳是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理论家,拥有深厚的景观学背景。 詹姆斯· 科纳主持了多次关于景观都市主义的研讨会并主编出版了诸多文 章著作,他的一系列文章奠定了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他开办的 Field Operations 事务所是这一领域著名的实践机构,获得了一系列国际 大型城市开发项目,备受好评,其中 2003 年设计营建的高线公园更是成为 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典范.
1.高线公园( High Line Park) 是一个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西侧的线型 空中花园。公园面积 2. 87 hm2,跨越 22 个街区。原是一条已经 废弃了的铁路货运专用线,詹姆斯· 科纳及其合作团队针对高线提出 “生态应该是主导废弃高架铁路再生的过程,在时间过程中逐渐产 生起作用”的生态设计理念。
2、纽约弗莱士河公园项目 2001 年詹姆斯· 科纳 Field Operations 团队中标了该项目,创造性地将 890. 3 hm2的纽约弗莱士河垃圾处理场( Fresh Kills Landfill) 改造成一个城市公园。弗 莱士河公园位于纽约斯塔顿岛( Staten) 西面,紧靠阿瑟溪( Arthur Kill) 。詹姆 斯· 科纳提出了名为“生命景观”( Lifescape) 的方案理念,詹姆斯· 科纳及其团 队对“生命景观”理念的定义是“生命景观 = 活动项目 + 栖息地 + 循环”, 寓意纽约弗莱士河公园是一个有生命、有活力和策 略的景观( 图 3) 。“生命景现”理念的目标一方面是恢复生态,形成一个自我 维持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有特色活动项目,使公园成为一个富有 活力的城市休闲场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_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

设计与理论 DESIGN & THEORY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陈洁萍 葛明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收稿日期:2010-09-26摘要/试图建立一种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模型—景观模型;发展操作性景观都市技术策略,拓展地图术(Mapping)的功能;并以南京为例针对城市空墟及变迁的基础设施区域提出技术应用的框架。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模型 地图术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a kind of theoretical model for landscape urbanism, to develop the practical technical t a c t i c s f o r l a n d s c a p e c i t y, t o e x p a n d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m a p p i n g ”, a n d t o p r o p o s e a technical frame for application by case study o n u r b a n v o i d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b a s i c facilities in Nanjing.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scape-model, mapping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体现了当代城市与建筑学科发展中的景观学转向,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方法论转向。
目前其研究手段十分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特定框架的针对性研究。
如英国AA School 开设的景观都市主义研究计划,致力于建立一套媒介、系统、原型、计划、文脉的框架研究体系[1];斯坦·艾伦(Stan Allen) 开展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研究;埃森曼(Peter Eisenman) 根据后结构主义哲学开展了场地的“踪迹”(trace)研究(图1)。
景观都市主义探讨

二、拉· 维莱特公园与景观都市主义
1、“水平性”最大化了漫游、联络、互连、聚集和移动的可能性,所有这些允许差异性的产 生和增生扩散。 “格网”和“层叠”被认为是“有效的场域操作,一个框架扩展到一个巨大 的表面,适应随时间而变化的弹性和发展„„一个抽象的形态操作标识了表面,令它充满了特 异性和可操作的潜力。这种组织给予表面易读性和秩序,同时允许每一部分的自治和个性,并 且保持着对于历时可选择转变的开放性。
一、景观都市主义与生态都市主义
第四纬度是尺度与复杂性,强调多尺度的生态介入 。由于系统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生态 城市强调环境脉络,设计必然具有跨尺度的性质。若以复杂度为指标依顺序逐渐由弱而强,设 计方案需囊括直观描述、主题分析、垂直因子、水平网络、空间阶层、时间、调适及行为等8 种分析模式。
一、景观都市主义与生态都市主义
二、拉· 维莱特公园与景观都市主义
3、景观都市主义强调一种真正打破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的樊篱、并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的动 态历程中相互转换、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生态学思想。城市某一特定阶段的形态是它在演变 为其他形态的历程中的一个暂时状态,貌似随机的、混乱的、明显不和谐的或是复杂的状态, 事实上能够被揭示为高度结构化的存在,包含一系列特定几何学的和空间上的秩序。 屈米在 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方案中,摒弃了传统公园的设计手法和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的设计意象, 而是采用了人工化的秩序。 景观建筑师(landscape architect)群体都因为这一公园设计项目让屈米这样 一个“建筑师”夺标而愤愤不平,也往往指责公园的设计过于人工化而失去了“公园”应有的 面貌。而这种新的生态学指向和图景以及随之而来的“僭越”和模糊,开拓了景观和城市相互 交融、景观建筑学和建筑与城市设计学科相互交叉、景观建筑师与建筑师乃至城市规划设计人 员相互合作的新的领域和前景。
景观都市主义

Representative figure
代表人物
Charles Waldheim
Intellectual positions: Landscape fills a professional void left by planners. Landscape is more efficient than urbanism at creating formal effects, and is more appropriate to decentralized urbanization. Landscape Urbanism is a more challenging and appropriate alternative to "nostalgic urban consumption" and "public therapy." Postmodernism is "layered, non-hierarchical, flexible, and strategic." Sprawl need not be considered normative, but it must be accepted as the reality. The city is not in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The image of untamed pastoral nature as an ideal is unrealistic in modern times.
Representative figure 代表人物
初识景观都市主义

初识景观都市主义
王晓胤 林鹏飞 临沂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 要】 景观都市主义把建筑和基础设施看成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起 。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 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 一种加厚的地面, 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 并为它们提供 支持和服务, 这种开放的、 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行使功能的载体, 就是我们所说的景观基础设施。 【关键词】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 建筑 城市发展空间 全球化的环境危机与文化冲击下, 城市似乎也意味着拥挤、 环境污 染与高耗能。城市规划( 设计) 和建筑设计似乎并未能为我们带来理想 中的家园。景观都市主义在这样的语境下提出, 究竟是景观设计学科 或者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是学术上的地盘之争而无实 的机遇还是挑战, 践的指导意义呢? 对于景观设计学应否或者能否成为城市建设行业的领军者这一话 专家们态度并不一致, 但未来几个学科融合的趋势将是毋庸置疑 题, 的。一线的设计实践更是给出了关于景观都市主义所提出的景观实现 强调人的活动等方面最切实的解读 。 的长期性、 面对环境危机与文化冲击, 景观设计师有责任去承担拯救城市环 境的义务, 在这个任重而道远的行业期许下, 景观设计师自身素质的提 专家们对于未来景观 升迫在眉睫。这也是在中国现实的实践环境中, 设计师的期望。 景观都市主义是指景观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 是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理论先锋 。 该理论被证实适用于一系 本媒介, 列城市发展问题, 如工业废弃地的恢复再生﹑不断萎缩的城市中心区 复兴以及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新城开发等 。 研究景观城市主义的起源、 发展与内涵, 通过一系列实例论证该理论适用的范围, 总结出其对我国 城市发展的启示, 旨在进一步丰富景观城市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发展。 长期以来, 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 而城市被当做放大的建筑来设 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 计。从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作为艺术品和图案, 关于城市的模式和设计理论都是以建筑和建筑学为基础的 。 管道、 路 网和各种铺装构成没有生命的灰色基础设施连接一个个同样没有生命 的建筑, 规范着人们的活动, 定义着所谓城市和城市性 。 这种城市和城 市设计理论可以被称为建筑城市学或建筑城市主义 。 这种主流意识主 导了设计学院的课程和实际的工程项目 。 其后果是我们看到的城市对 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吝啬、 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 、 与冲突, 城市形态的随意与混乱等等 。 城市由单个物体主导, 典型的例 证是各种标志性建筑堆砌而成的上海浦东和北京及迪拜近年来的城市 建设。建筑都市主义正使城市走向荒诞不经 。 — —景观都 在过去 10 年内, 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理论 — 市主义, 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开始被议论 、 被 并广受学生们的欢迎 。 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 景观, 而不 宣扬、 是建筑, 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 。 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 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 。 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 而且, 更有意思的是, 景观的这次再发现, 主要是由建筑师和建筑学背 景的学者发起的 。 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 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实例系统地介 绍了走向景观的城市, 是景观都市主义的途径。 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 340 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 景观都市主义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 景观都市主义把建筑和基础设施看成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 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 一种 起。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 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 加厚的地面, 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 并为它们提 这种开放的、 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行使功能的 供支持和服务, 就是我们所说的景观基础设施。 载体,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 “有 这些批判包括现代主义不能创造一个 代主义建筑规划的批判阶段, ” “宜居” 意义 的公共领域, 不能将城市作为各种群体历史综合意识的集 又不能满足城市中各个层次的观众交流。 查尔斯 · 詹克斯于 1977 合, , “现代主义建筑的死亡 ” 年宣称, 伴随着美国工业经济的不断衰退 标志 着市场向消费者选择多样化方向的转变。 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并不 “去中心化 ” 问题, 即越来越多的 能够解决工业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 居民搬离城市的中心区, 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 与此同时, 整个社会 工业文明在 也在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进行着深刻的反省, 创造了辉煌现代文明的同时, 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破坏并且已经危 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因此人类转向一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 展方向, 重塑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 景观 逐渐替代建筑, 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刺激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成 是唯一有 为重新组织城市发展空间的最重要手段。 景观是一个媒介, 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从逐渐适应和交 替演变等方面提出有效解决方法的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对城市化的过 程提出开放式、 不确定的解决策略, 并根据城市环境的不断变化提出相 更是一个能很 应的适应性方案。它不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型, 好地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模型。 因此, 无论是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 还是建筑师和建筑学在 革自己的命, 景观都市主义给了建筑学、 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 会。它敲打去长期以来学科之间的藩篱, 给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带 来了反思; 更重要的是, 给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当然, 它的 它的论点需要更多的实践来验证和说明。 而史 理论还远远没有成熟, 无前例的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 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创造最 必将做出最大的贡献。 大的机会, 参考文献: [ 1]景观设计学( 第 7 辑) 景观都市主义 [ 2]风景园林新青年 [ 3]中国园林 景观都市主义与景观设计 钟惠城 杨锐 翟俊
景观都市主义

So far, including landscape urbanism landscape, including the practice of urban areas is still in the periphery or some "residual" venue. So the landscape led to the role of landscape urbanism,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of the content of reflection. Meanwhile, the reflection also landscape ec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s were reevaluated, emphasizing the artistic, social func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identity and so on.
Representative figure 代表人物
Representative figure
代表人物
景观都市主义一词,由现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 系主任Charles Waldheim提出, 他与他的同事Alex Krieger和 Mohsen Mostafavi, 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ames Corner一同 致力于该概念的成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
美国波特兰的唐纳德溪水公园鸟瞰图பைடு நூலகம்
案例一
公园设计充分利用了基地地形从南 到北逐渐降低的特点,收集来自周边街 道和铺地的雨水。种植的植物种类,从 坡地的高处到低处的水池分布的变化, 反应的是基地土壤含水量从干到湿的变 化过程。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坡地上植物 过滤带的层层吸收、过滤和净化,最终 多余的雨水被释放到坡地下另外,公园 在传统的湿地基础上,还被赋予了现代 的元素:如横穿水池的曲桥和由象征波 特兰往日城市肌理的旧铁轨所组成的波 型艺术墙。
通过景观这一载体,“花岗岩蜘蛛网”得以重新组构大尺度的人工环境,缝 合碎片化的城市肌理。建成后的城市花园将是原有Union台地的两倍,而花园的景 案 观元素更是丰富多彩:从需要修剪的草坪到自然生长的野草野花;从稠密的树林 例 到开放的广场。它将为未来的城市提供了集艺术展示、聚会和艺术表演、休闲和 三
该建筑的另外一个显著景观特征就是从上到下、从室内到室外,都采用了公园 里常见的木质铺地体系,整个码头就是有着地形起伏的公园。用设计师自己的话来 说:“我们对这个项目的设想首先就是将基地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并以此 作为附近公园的延续” 。2002年候船码头开始营业,毫无疑问,它为FOA在国际 媒体中争到了抢眼地位,并且使埃•扎埃拉•波罗和费•穆萨维夫妇在年仅30岁左右 就成功进入世界一流设计师的行列。
景观都市主义的内涵包括3方面内容:工业废弃地的修复、自然过程作为 设计的形式以及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1.工业废弃地(Brownfeild)指曾经用于工业生产及其相关用途,而现在已 经不再作为工业用途的场地。
在工业废弃地修复中最著名的 案例无疑是德国的杜伊斯堡风景公 园,由风景园林师彼德·拉茨(Peter Latz)设计。当其他的方法无能为力 时,试着换一个思路,从运用生态 手法处理场地里的污染开始,提出 了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一案例为后 来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 本,其中所体现的景观优先、植物 生态恢复及景观作为空间分隔的手 段等设计思想,也被认为是景观都 市主义理论初期运用的一个典范。
景观都市主义的第三层含义是景观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而存在。
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想法与实践最初出现在高伊策(Adriaan Geuze) 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的景观规划中,这个设计中体现的思想极其简单, 高伊策没有像其他的设计师那样设计很多人工景观,而是只做了3件事:大量 种植了适合当地环境且能快速生长的白桦树;种植了一些三叶草;请养蜂人在 白桦林里养蜂。事实上,白桦林给三叶草的生长提供了小气候,蜜蜂又促进了 植物的繁衍和自然生长,在此基础上又引入其他植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 系统,而整个景观不需要大量的后期维护。白桦树、三叶草和蜜蜂替代人工, 成为阿姆斯特丹机场景观形成的推手,最终在极少的人工干预下形成了极具特 色的自然艺术,而景观也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绿色基础设施。
案例一
这些艺术作品将场地与当地的文化历史紧密联系起来,人们 能够从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对这块经历过改变的场 地倍感亲切。
基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不仅仅是为了怀旧和补偿,更重要的 是创造为当今公众服务的新景观,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还 需要有“时代精神”。唐纳溪水公园充分展示了景观设计作为一 种“人工自然”的生态介入,能够模仿自然特性和借用自然元素 来构建人工化的生态新秩序,从而创造近乎自然条件、符合人类 使用的一个能行使功能的“人工自然” 的新环境。
唐纳德溪水公园位于波特兰 的一个繁华街区,基地在被开发 为工业用途之前原本是一块湿地, 公园设计者以此为目标:设想用 “现代的新技术来再现过去”, 试图在这块工业废弃地上重现其 湿地的渊源,并以水和湿地栖息 地作为新公园的特色。
案例一
美国波特兰的唐纳德溪水公园平面图 (Tanner Springs Park)
随着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扩 展,诸如像森林、草地和湿地等 自然环境遭到蚕食和破坏,纯粹 自然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然而 由于工业转型留下来的废弃地却 为我们通过“设计生态”的方法 来创造“人工自然” 的环境提供 了机遇。美国波特兰的唐纳德溪 水公园(Tanner Springs Park) 就是这方面典范之一。
这些想法在由大都市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所提交 的第二名竞赛方案中也有所表露,可以说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也延续了伯纳 德·屈米一贯的设计风格,他一直在追寻后现代时期公众活动和事件对城市公园重 新构建的影响,拉维莱特公园由反对到被公众所接受,再到最终成为公认的21世 纪城市公园的设计范本,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道路。
案例二
日本横滨国际客运候船码头是FOA的第一 个作品。码头将横滨与海洋连为一体。建筑不 再是码头上的一个物体或形体,而是周边城市 地表的延续。游客驾船游览时能看到交错的海 滨木板路就像精心雕琢的“木沙丘”,忽而隐 入水中,忽而显现。
案例二
案例二
整个设计从“不走回头路 的景观”的设想开始,大胆地 将整个码头设计为一个流动、 连续的和多方位的公共空间。 通过新颖的交通路线的组织, 模糊了屋顶和地面的界限,进 而将整个码头变成了一个折叠 且交叉的地面。在这样的组织 结构下产生了两种特殊的空间 特征:即内外空间的连续性和 建筑不同层面间的连续性。
商业活动为一体,活力四射的多功能城市中心。
案 例 三
景观都市主义把大地上所有存在的物体(自然的或人造的)及其状态和空间 的视觉总和阅读为延续蔓延的景观。这里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更 是连续的地表结构,一种“加厚的地面 (Thickened Ground) ”。借助于这种“人 工自然”的层叠式结构,“花岗岩蜘蛛网”重新诠释了阿伯丁所处Denburn谷地的 城市自然形态的地形地貌。这里“加厚的地面”所代表的是一个整合了艺术展示、 聚会和艺术表演、娱乐休闲,商业活动甚至交通功能的多维系统复合、叠加的景观 场域,它同时还将阿伯丁的过去与现在联系在一起,不仅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减少了噪音和污染,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了具有阿伯丁“地方感”和“场所精神” 的历史与文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景观逐渐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 市发展过程中刺激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成为重新组织城市发展 空间的最重要手段。景观是一个媒介,是唯一有能力对当今社 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从逐渐适应和交替演变 等方面提出有效解决方法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对城市化的过 程提出开放式、不确定的解决策略,并根据城市环境的不断变 化提出相应的适应性方案“。
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由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查尔斯·瓦尔德海 姆教授在1997年总结前人的理论而得出,此前他一直担任加拿 大多伦多大学景观建筑学院副院长、景观系主任。
较早蕴涵这个思想的案 例是1982年举办的法国拉维 莱特公园 ( Parc de la Villette)设计竞赛,伯纳 德·屈米(Bernard Tschumi) 在原先巴黎最大的屠宰场基 地上,完全不顾历史和周围 的环境,提出了一个蕴涵景 观都市主义初期思想的方案, 即把城市中的公众活动作为 景观发展的一个过程,认为 景观是最适合组织这个后现 代公园中的城市活动和最能 反映社会变迁的手段:以分 层的形式来表示不同的设计 要素、没有明显的等级制度、 自由且没有具体设计,而只 是对公园的未来发展提出了 不确定的发展策略等。
三
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证实对城市工业废 弃地的改造更新、不断萎缩的城市中心区的复兴以及快速发展背景 下的新城开发等问题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优 秀设计和竞赛作品,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的景观规划(高伊 策)多伦多的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竞赛(布鲁斯·茅设计公司)纽约高 线项目(High Line,詹姆斯·科纳)中国深圳龙岗工业区的景观规划 竞赛(英国AA建筑学院)等。
在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由埃•扎埃拉•波罗和费•穆萨维夫妇于 1993年创立的FOA(英国外国建筑师事务),可谓是另类。作为地形学派 (Typologies)建筑师的代表,他们感兴趣的不是传统的物体与地面或立 面与平面对立的建筑表述形式,而是如何把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联系成一个 整体的景观“场域”。
景观都市主义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自然过程作为设计的形式,即充分尊重场地 的自然演变过程,以场地的演变肌理为蓝本,作为启发设计师构图时的基本形式, 更进一步,将这一思想融合到场地的生态演变中去。
以乔治·哈格里夫斯 (George Hargreaves)的瓜 的亚纳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最 为典型,在该案例中,哈格 里夫斯从阿拉斯加河流的河 道肌理中获得灵感,设计出 的地形与河道冲刷后的纹理 极为相似,为了达到设计的 精确度,甚至做了一个巨大 的试验模型,设定相应的水 流不断冲刷,研究场地地形 的形成肌理,最终的实施方 案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在 洪水泛滥的季节,这些地形 又变成了重要的泄洪通道, 最大限度地守护着两岸居民 的安全。
一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 二 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及内涵 三 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
一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起源可追溯至20 世纪7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规划的批判阶段,这 些批判包括现代主义不能创造一个“有意义”“宜居”的公共 领域,不能将城市作为各种群体历史综合意识的集合,又不能 满足城市中各个层次的观众交流。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于1977年宣称,伴随着美国工业经济的不断衰退“, 现代主义建筑的死亡”标志着市场向消费者选择多样化方向的 转变。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并不能够解决工业转型过程中越 来越多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问题,即越来越多的 居民搬离城市的中心区,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