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维度分析

合集下载

从四个维度认识新时代的中国

从四个维度认识新时代的中国

徐麟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从四个维度认识新时代的中国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国庆前夕,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全面介绍新中国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阐释中国的历史观、发展观、世界观,深入阐明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白皮书发布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中国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发展起来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等话题,引发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前不久,我们隆重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习近平主席出席系列盛大庆典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宣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

在历史长河中,7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中国来讲,是极不平凡的70年。

70年来,中国人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0年来,中国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拥抱世界、融入世界、学习世界、贡献世界;70年来,中国肩负大国担当,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复兴、人民才能幸福。

当前,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发展强大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

我从历史的维度、文化的维度、发展的维度、世界的维度,就如何认识新时代的中国谈几点想法。

一、新时代的中国,是接续奋斗、自立自强谋发展的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一个经历100多年战乱、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国民经济几近崩溃。

经过70年发展,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70年来,中国人民以“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的苦干实干精神,不畏困难挑战,不怕流血流汗,付出别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一砖一瓦、一点一滴建造起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高楼大厦。

论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论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论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近年来,“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文化自信”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创造出符合自身价值观和国家利益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

但“文化自信”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具有多个层面和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文化自尊。

文化自尊是指人们对本国文化传统和文化成就的自豪感和尊重。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文化交融、互通,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认同的危机。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的优秀文化传统,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人们可能有降低文化认同感的倾向。

因此,建立文化自尊具有重要意义,它让人们重新审视本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增加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个维度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对文化传统,对现代文化建设的自信,以及对文化对外交流影响力的自信。

建立文化自信需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个性,需要摒弃“跟风”和“模仿”思维,树立起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建设文化自信还需要文化创新和创造力的不断提升,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地位。

文化自信还需要加强文化对外交流,让外国人民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增进两国人民的感情和友谊。

第三个维度是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研究和传承本国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下,既要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又要开放包容,接受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只有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去看待和评价文化的价值,才能真正把握和传承文化的真谛和魅力。

此外,文化自觉还需要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传统美德,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道德观和价值观。

在新时代,建设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只有从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三个维度全面推进,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

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

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作为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社会,中国拥有深厚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度呈现出不稳定和动摇的趋势。

要坚定文化自信,我们需要从三个基本维度进行思考和实践。

第一个维度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财富,是历史和文明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灵魂。

要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复制和重复,而是通过创新和发展将其与现代价值体系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从而塑造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第二个维度是对当代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文化是活生生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演变和变化。

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和民族,我们应该保持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接纳,并与之相互交流和借鉴。

对于那些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加以吸收和运用。

然而,在包容的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不能盲目崇拜外来文化。

我们应该保持对自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我们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只有在包容与创新并存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第三个维度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平等。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有权利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作为一个文化自信的国家,我们应该尊重和平等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摒弃任何形式的文化优越主义和排他主义。

我们要致力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文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和共同进步。

只有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更加坚实和持久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和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无疑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不断的转化性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才会得以充分发挥,形成属于当下时代的创新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巨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以更具竞争力和分享性的方式在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中以全新的方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首先,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就是要
充分考虑电子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在这一维度里,网络技术是关键因素,例如SNS(社交媒体),它可以大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优秀的文化思
想能够快速多样化地传达出去,使这些思想深刻地植根于人们心中。

其次,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要借助各种新型
技术和方式,把经典文化的精髓传承出去。

比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或智能设备,来让文化内容不仅传承,而且更娴熟更贴近现实生活,从而更好地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和具体化程度。

此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上,互联
网也具有极强的作用力。

目前,当代社会,互联网技术和手机终端已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其庞大的资源、技术和储备,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得以全面发展和传播。

综上所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上,电
子技术、新型技术和互联网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只要中国传统文化企业和研究者能够传承、吸收和融合这些技术,以及发挥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改革汲取新兴科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能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独特文化发展模式,让传统文化活跃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维度,揭示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之处以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关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和特征,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策略和建议。

引言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然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读。

本文将聚焦于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维度,试图揭示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为现代化提供思想资源和文化基础,还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提供应对之策。

现代化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但每个国家的发展路径却各不相同。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又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特色。

现代化与文化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文化大国,我们有责任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论本文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强调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将其融入到现代化进程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与竞争力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评价和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市场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了文化产业政策、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演变过程。

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包括创新能力、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还对中国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影视、音乐、出版、动漫、游戏等。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产业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和挑战。

本文提出了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拓展国际市场等。

这些建议旨在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更高水平的竞争力提升。

二、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在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时,我们首先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以便全面、深入地分析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

这个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定义、构成要素、形成机制以及评价标准。

我们要明确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定义。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优势和潜力,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文化市场的拓展能力以及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文化资源、文化创新、市场需求、相关产业支持以及政府政策等。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等;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文化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等;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包括消费者需求、市场规模等;相关产业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科技、教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支持;政府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导,包括政策扶持、法规保障等。

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三重维度

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三重维度

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三重维度作者:莫莉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02期【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传统、当代、未来三个维度中实现创新发展。

我们要将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对文化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以此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共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创新三重维度【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无疑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和转型升级,都是文化实践和文化理论合力作用的结果。

因此,新时代文化创新要从实践探索出發,通过传统、当代、未来三重维度诠释新时代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发展契机。

如何能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文化继承方面,保护与创新传承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传承文化并非简单复古和全盘接受,而是要懂得取舍和推陈出新,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其中有些理念与认知在当代仍具有重要价值。

从农耕文明开始,我们祖先就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文价值体系,使中华民族拥有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

其中,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弃恶扬善、保家卫国等传统美德,是推动中华文明前进的动力,蕴涵着中华文化特质,时至今日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在现实发展中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和不适应,因此,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使之适应新时代人文价值体系的构建。

文化自信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维度分析

文化自信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维度分析

理论争鸣Theory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罗清郁文化自信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维度分析摘要:当代中国在全世界的国际地位日益显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下而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

五千年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奠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本文着重分析文化自信视野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多个维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再文化自信下的创新与发展,指出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含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维度分析中共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基于对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

其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紧紧地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很好的回应了中国人民群众的精神回话诉求。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来源于高度的文化自信社会文化建设的动力来源于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对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才会对民族产生相应的自信。

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深厚的根基,提供精神动力的保障。

对于文化传承创新以及面对多元的文化碰撞冲击,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得以生存的屏障。

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够在复杂、多样、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建设的根本。

当今全球化的进度不断的加深,在面对繁多的社会思潮、精神文化相互冲撞的过程中时,对于本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更是十分的重要。

现如今中国的发展速度已经追赶上来世界强国的脚步,同时社会文化的建设也在不断加深,促使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文化自信以对文化传承的创新为主的特征为我国的文化传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的文化意识的的觉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弘扬、传播、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自信越发的明显。

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认识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在当代的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维度分析
一、战略目标国家文化安全与公民文化权利的双重诉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

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现代化事业中战略地位的确立,一方面源于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社会全面进步中对维护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响应。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变革与文化竞争正在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正如希利斯•米勒所说,全球化而今已成为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生活中许多领域里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2]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而且也越来越多的指向文化领域,文化成为一国重要的软实力而成为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捍卫国家文化主权不仅事关文化的独立性,而且关系到一国的政治主权和独立地位。

文化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对本国文化拥有的最高权和独立权,其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独立存在权和发展权。

国家文化主权的完整存在将为文化安全提供权力支持和政治保证。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硬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但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国家软实力未能取得同步发展,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中国性,即存在自性危机。

[4]相对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领土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相对隐形,但却事关重大。

这是因为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于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思想基础,从深层上影响着国民的精神和灵魂。

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精神支柱坍塌、文化阵地丧失、意识形态失控,社会成员的价值规范就会陷入混乱,国家安全就无法保障。

[5]而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排挤战略的挑战,中国正面临着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隐忧。

从全球文化竞争的格局和态势来看,中国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表现在中国还不是文化生产大国,参与全球文化竞争的实力不济,文化输出的能力不足;表现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行销模式,中国尚未建立一套相应的软实力制约机制,文化竞争的反制能力薄弱。

中国应当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来审视文化发展,采取有效手段保护自己的文化产品、文化价值与文化身份,坚决抵制和防范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构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今天世界上……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来衡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