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主题阅读备课3
第3课时——阅读引领课——学会批注阅读【初中语文七年级主题学习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主题学习教案】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字与写字:积累识记语文基础知识。
2.阅读:学会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
3.写作:学会记事。
4.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资料搜集和研读能力、介绍和讲述能力(包含口语交际)。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并掌握批注阅读常用的符号。
2. 掌握归纳批注阅读常见的批注角度并作出较为规范的批注。
三、主题概括:批注阅读、个性阅读四、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主题导入(约用时1分钟)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还把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
毛主席所藏的书中,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比比皆是。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也曾说:好的批注能“借彼舌根,通人慧性,假彼手腕,开人心胸”。
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一起努力合作,了解并学会“批注阅读”。
(二)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约用时5分钟)同学们,批注式阅读可以这样理解,对阅读内容的部分章节或词句抒发欣赏、疑问、批评等感受,并将这种感受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批注式阅读可以使你的阅读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这是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是有深度的阅读,是有个性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在日常的读书中,同学们曾经了解或掌握了哪些批注阅读常用的符号呢?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结合学生所答,明确批注阅读常用的圈点符号并在大屏幕展示)①直线“”画在生字或需要解释的词语下,用以批注时注音或解词。
②圈字码①②③用来标示自然段的序号,便于查找内容。
③波浪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
④圈点“。
”标在文中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
⑤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可以批注疑问。
⑥感叹号“!”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可以畅言所感。
⑦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可以附注层次大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三)成长之旅课件

时候的“常识”:你错了,人都会感冒,不时地感
冒一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运转正常
的,反倒可能说明你体质好;跑步是可以练出来的,
也许你在耐劳方面出色,来试试吧! 你完全能想象当时有多高兴,猛然发现自己的 先天条件并无缺陷,甚至有优势,那些被我看得比 山还重的束缚,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我孤陋寡闻。
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刷新了我读高中时的“常识”: 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
系,从前学得不好,现在可能学得好;你刚刚的表达
不准确,什么叫“我不擅长数学”?数学领域分为代 数、几何,等好多部分,涉及的能力有人的空间想象 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 可能擅长数学中的一部分。 我听到这话别提多高兴,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 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 而且非常“有戏”。那学期的考试,数学满分值150,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
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 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 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 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
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
想法观念而产生的恐惧和心理障碍。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掉心底的篱笆是指除去错误的想法、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树立自信,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拿了142分。
初中语文备课阅读教案

初中语文备课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背影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热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体会背影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感受背影所蕴含的深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预测。
2. 板书课题《背影》,提问:“背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找出文中表现父亲爱的细节。
2. 学生分享找到的细节,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闭眼想象,如果是自己经历这样的分别,会有怎样的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
2. 提醒学生要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2. 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意,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抓住细节,从而体会背影所蕴含的深情。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热爱父母的情感。
在课后,通过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优质教学课件

记叙文标题考查题
说说以“永远的铃声”为题的好处。
(1)文章围绕“‘我’偷铃——‘我’因偷铃被罚—校长和田老师让 ‘我’敲铃作为警醒_‘铃声’在人生路上一直警醒‘我’”的思路行文,所 以“铃声”是本文的线索。
(2)“永远”强调了“铃声”对“我”后来人生的警醒,含蓄地点明了 中心;
(3)“永远”和“铃声”搭配,不同寻常,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朱自清《春》)
13
凤头: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 猪肚: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 豹尾: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
15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
1.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 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16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
6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永远的铃声》
记叙文标题考查题
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对标题作用的理解
记叙文标题考查题
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永远的铃声”中的“永远”一词? (《永远的铃声》第四题)
“永远”指偷铃事件后,铃声时时警醒“我”,让“我”知道 做人的道理,打消不轨之念,走好人生之路;而且之后,“我”循 着铃声,一直追随着师者的脚步前行。
20
记叙文结尾考查题
读完《潇洒走一回》,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在前面讲了郑老师的“潇洒”的故事的基础上,最后一段写到
若干年后郑老师的“为人风度和人生态度”还让“我们”回味,在对 “我们”发生影响,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一句则通过议论,说明 每个人都应该淡泊名利、坦荡友善、潇潇洒洒度过,也升华了中心。
学完这课,你收获了什么?有什 么样的感悟?与同学相互交流讨 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第3课时_教读引领课名师课件

作业布置
点击输入
同学们,您我的们内成容 长中会 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请你们 把自己读书生活中的事记录 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此此处处添添怀加 加文 文恋本 本读内 内书容 容时,深情点您忆击的恩输内师入容 读——童年快乐无穷
此此思移处 处添 ——加 加——文 文人描本 本物写内 内性方容 容 格法鲜恰明当
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 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 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 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 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 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 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 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 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我从文中
读出了一个 点击输入 的寿镜吾先生。 您的内容
四、阅读图书,学以致用
阅读《失去了的书桌》点《击笔输墨入童年》 两篇文章,概括作者童年读您书的期内间容发生 了什么事?遇到了哪些人?分析主要人 物的形象。
四、阅读图书,学以致用
《失去了的书桌》片段:
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点的击两输条黄入辫子拴在这女同 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您起的身内,拴容住的辫子扯得她
怀恋读书时,深情忆恩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失去了的书桌》+《笔墨童年》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3课时 教读引领课—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158

教学目标: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 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本课是自读课文,文字较多,片段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在指导学生自读时理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水平,自读时,能够借助文旁的批注,为阅读引路。
2. 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本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并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体现出鲁迅的个性和气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3. 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的细腻等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资料助读了解人物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批注阅读,走进文本(一)鲁迅印象方法:默读课文,初步感知导语:思考: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交流反馈,得出答案:“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小结: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潇洒、幽默、风趣……(二)鲁迅性格1.深入研读讨论旁批导语:看着旁批,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旁批里的问题,老师交流点拨。
学生交流探讨结束时,PPT显示教材旁批:“‘喜欢吃硬东西’,有人认为这里暗示了鲁迅性格的刚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课堂讨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3阅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3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故事,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情节等内容;(2)通过阅读故事,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推断、归纳等。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讲解、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练习、作业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2)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2)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谈论一些与故事有关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你喜欢听故事吗?为什么?”、“你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为什么?”等。
2. 阅读故事。
(1)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读;(2)教师讲解故事中的生词、短语等;(3)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情节等内容;(4)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 操作练习。
(1)学生个人完成故事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判断题等;(2)学生交流答案,订正错误。
4. 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想法;(3)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写下对故事的感想。
5. 作业布置。
布置阅读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故事的读后感,或者选择一段故事进行朗读等。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的阅读,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关于语文的阅读教案初中

关于语文的阅读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诗歌等。
2.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如快速阅读、精细阅读、批判性阅读等。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文学鉴赏和审美教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
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3.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课文,感受文学的魅力。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交流和讨论。
4. 阅读技巧训练:根据课文内容,教授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如快速阅读、精细阅读、批判性阅读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
5. 总结与拓展:对本次阅读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阅读。
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阅读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行为、阅读笔记等方式进行评价。
3.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文学鉴赏、写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五、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提高。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阅读《四季如歌》备课设计
一、阅读目标
1.赏散文优美、精辟、诗化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文学的情感,领会作者蕴含的美好感情。
2.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有效阅读。
3.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推荐文章的主题,并能与课文进行比较。
4.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推荐文章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2.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三、学情分析:
课外阅读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但目前初一学生阅读范围狭窄,兴趣不浓,因此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
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读书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四、学法指导:
自由读;自主、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学习感受。
五、学习准备:
准备第三单元的主题学习丛书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阅读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二)初读感知
读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细读赏析:
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准节奏;三读,捕捉画面;四读,读出氛围和感情;五读,读出感受和见解
品味美点:
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思考。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的传神,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用笔圈画出来,并作评点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在品味过程中,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采用合作学习)
(四)阅读篇目
通过阅读主题学习系列丛书《四季如歌》的文章,通过比较,更多的了解四季以及人们对自然的不同看法。
小组同学通过互相合作、帮助,解决各篇文章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并确定小组合作探究的重点问题。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注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立足于实际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去阅读主题学习材料,找出更多的类似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解决问题深化主题
重点点拨几篇重要的文章如《蝉声》、《海滨仲夏夜》《白马湖之冬》等,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文本中的种种现状,从而达到让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体验生活,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抒发,说真话,抒真情。
将自己发现的优美语句及精彩片段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并背诵以增强语感。
七反馈矫正:
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