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用水管理方法探讨
灌区灌溉管理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灌区灌溉管理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一、引言灌区灌溉管理涉及到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其有限性和不均衡性成为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
因此,研究如何在灌区灌溉管理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保持水资源的长期有效供应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它包括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用水、水质保护和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三、灌区灌溉管理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1. 水资源浪费问题:目前灌区灌溉管理中存在着水资源过度利用、灌溉方式落后等问题,导致大量水资源被浪费。
2. 水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灌区内部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有些地区水资源过剩,而有些地区缺水严重。
3. 水资源污染问题: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导致灌区灌溉水质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健康。
4. 水生态系统破坏问题:灌区灌溉管理中的不合理操作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导致水生态环境逐渐退化。
四、实现灌区灌溉管理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 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通过引进高效节水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
2. 调整水资源配置: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需求和条件,合理调整灌区内的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均衡分配。
3. 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对灌溉水源的保护力度,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并加强农田污水的治理,保护水资源的质量。
4. 促进水与土壤的耦合利用:将水和土壤的相互作用纳入到灌区灌溉管理中,通过合理调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5. 强化灌区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建立生态护坡,修复退化湿地,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五、案例分析:我国某灌区灌溉管理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践以中国某灌区为例,该灌区在灌溉管理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灌区管理服务中的农村用水管理与节约

灌区管理服务中的农村用水管理与节约农村用水管理与节约是灌区管理服务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保障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用水管理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首先,农村用水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农村用水管理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
合理的用水管理可以确保农田灌溉的正常进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提供稳定的粮食和经济收入。
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也是农村用水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可以减轻农村地区的水资源压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当前农村用水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田灌溉中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一方面,一些农民缺乏用水知识和技术,导致灌溉方式不当,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一些农田灌溉设施老化严重,渗漏严重,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损失。
其次,农村居民在生活用水方面的浪费现象较为突出。
一方面,由于缺乏用水意识,农村居民习惯性地浪费用水,如洗车、冲厕等。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供水设施的不完善,居民水表计量不准确,导致无法合理计费,进而缺乏对用水的节约意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用水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用水科学管理意识和技能水平。
通过开展培训班、举办讲座等方式,向农民普及用水知识,介绍灌溉的最佳方式和技巧,帮助他们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其次,加大农田灌溉设施的更新和维护力度。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对老化严重的农田灌溉设施进行改造和维修,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减少渗漏和损失。
同时,引入现代化的智能化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第三,加强农村居民用水计量和计费体系的建设。
通过安装水表、改造供水设施,确保农村居民的用水计量准确,实行按量计费,提高居民的用水节约意识。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用水管理的支持力度。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农村用水管理的监督和管理,推行奖惩制度,鼓励农民和居民积极参与水资源的管理和节约。
灌区灌溉管理中的水资源利用与节约措施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中的水资源利用与节约措施分析在灌区灌溉管理中,水资源的利用与节约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利用与节约水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浪费并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灌区灌溉管理的角度,分析水资源的利用与节约措施。
首先,灌区灌溉管理中可以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优化灌溉系统。
通过改善灌溉设备与系统,可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例如,使用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如滴灌、微喷灌、喷雾灌等,可以将水资源直接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效果。
此外,优化灌溉系统的管理,如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也可以降低水资源的消耗。
其次,积极推进灌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灌溉过程中,可以将排放的农田灌溉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再次利用。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可以解决农田排水问题。
在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技术,去除污染物质,使水重新达到灌溉要求。
此外,还可以与城市供水系统进行衔接,将灌区排放水作为城市供水的补给,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此外,合理规划灌区灌溉面积和作物种植结构也是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对于具备水资源不足的灌区,可以根据地区气候和水资源情况,合理确定灌溉面积和灌溉强度。
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结合作物的耐旱性和需水量,科学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选择水耐旱性较强、高产和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作物。
通过合理调整灌溉面积和作物结构,可以减少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灌区灌溉管理中,加强水资源管理与监测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建立灌溉用水量的监测与控制系统,采用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水分、作物水分需求等信息,根据植被蒸散量、气象预报等数据,合理制定灌溉计划和水量调整措施,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灌溉和浪费。
这样可以提高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为操作错误和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加强灌区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也是灌溉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浅谈灌区运行管理

浅谈灌区运行管理灌区运行管理是现代灌溉管理的关键环节。
它是指对灌区内的灌溉水源、灌溉工程、灌溉设备进行管理、维护、协调等工作,以确保灌溉系统正常运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农业生产力。
下面从灌区管理的角度,浅谈灌区运行管理。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灌区运行管理思想也逐渐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变。
在灌区管理的过程中,创新管理理念是首要的前提条件。
灌区管理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思想,坚持科学化、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理念。
主要措施包括:1. 科学规划。
根据灌区的水资源、灌溉设备等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
对于水资源不足的灌区,要注重节约用水,采用滴灌、喷灌等新型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
2. 技术创新。
灌区管理要注重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自动化程度。
同时,加强灌区现代化设施的建设,如采用先进的水位监测系统、气象控制系统等,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服务创新。
加强与农民、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探索服务型灌区管理模式。
同时,实施经济激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当地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灌区运行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水源的利用效益和农业生产率。
具体来说,主要目标包括: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水耗率,提升灌区经济效益。
2. 提高农业生产率。
灌区运行管理要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推广优良品种、加强植保、合理施肥等。
3. 保障生态环境。
保护灌区的生态环境,避免灌溉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组织机构的建设灌区运行管理的有效性与组织机构的建设密不可分。
在组织机构建设上,要科学合理地配置灌区管理机构,注重人员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具体措施包括:1. 建立科学合理的灌区管理机构。
根据灌区的大小和规模,合理分工设置各项部门。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可以考虑引进一些专业管理人员。
灌区灌溉管理的水资源利用与节约措施

灌区灌溉管理的水资源利用与节约措施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日益成为全球各地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灌区灌溉管理中,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探讨灌区灌溉管理的水资源利用与节约措施。
一、技术方面1. 灌溉制度优化: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灌溉制度,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结合气象、土壤、作物需水等因素,合理确定灌溉水量和时间,以减少浪费。
此外,采用现代化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 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灌区灌溉系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开发和推广智能灌溉控制技术,结合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根据实时土壤水分状况,精确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开发水资源调度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灌区灌溉管理者更好地进行灌溉规划和调度,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3. 水资源再生利用:灌区灌溉后产生的废水可通过适当的处理和再生利用,减少对淡水资源的需求。
采用水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混凝沉淀等,对灌区灌溉后的废水进行处理,去除杂质和污染物,使其达到再利用标准。
可以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农田灌溉或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再生利用。
二、管理方面1. 灌溉计划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是灌区灌溉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应根据不同时期作物的需水量以及灌区水资源供应情况,制定灌溉量、灌溉时间等详细的计划,并进行灌溉进度的监测和调整。
定期开展灌溉效果评价,及时调整灌溉计划,确保高效利用水资源。
2. 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对于灌区灌溉管理至关重要。
应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的宣传教育,提高灌区灌溉管理者和农民的水资源意识,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惩罚机制。
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建立水资源数据库,及时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为灌区灌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强化灌区灌溉管理团队建设:建立专业的灌溉管理团队,具备相关技术和管理能力,对于有效利用水资源至关重要。
灌区灌溉管理的技术与措施

灌区灌溉管理的技术与措施一、灌区灌溉管理技术灌区灌溉管理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对灌区内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
合理的灌区灌溉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农田水利效益,减少灌溉水的浪费,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下面就灌区灌溉管理技术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清洗排水系统灌区灌溉管理的第一步是清洗排水系统。
清洗排水系统是指通过清除和清洗排水渠道、排水井和泵站等设施,保持灌溉水的顺畅流动,避免污物、杂草等堵塞排水系统的现象。
定期检查和清洗排水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排水效果,减少农作物因积水而受灾的风险。
2. 配水计划制定与实施为了合理分配灌溉水资源,灌区灌溉管理需要制定和实施配水计划。
配水计划应根据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农作物的需水量以及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通过科学合理的配水计划,可以使灌溉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利用,避免因灌溉不当而浪费水资源。
3. 灌溉水量测量与控制灌溉水量的测量和控制是灌区灌溉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
通过安装水表、水尺等设备对灌溉水量进行测量,可以及时了解灌溉水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控制。
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可以减少过度灌溉带来的浪费,并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的发生。
4. 灌溉方式优化灌区灌溉管理需要优化灌溉方式,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
常见的灌溉方式包括喷灌、滴灌、微喷灌等。
不同的灌溉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农作物和土壤类型,合理选择灌溉方式可以提高灌溉效果,减少水的损失,降低灌溉水的浪费。
5. 优化灌溉时间和频率确定合理的灌溉时间和频率是灌区灌溉管理的关键。
灌溉时间应根据气象条件、土壤湿度等因素来确定,避免在天气潮湿时灌溉,减少水分蒸发的损失。
灌溉频率应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以及土壤水分含量来确定,避免出现过度或不足的灌溉现象。
二、灌区灌溉管理措施除了上述的灌区灌溉管理技术外,灌溉管理中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保障灌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1. 定期维护和修复灌区灌溉管理需要定期维护和修复灌溉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灌区用水管理方法探讨

灌区用水管理方法探讨摘要分析灌区用水管理方法,包括取水计划编制、灌区配水计划编制、用水计划的执行三方面,以为灌区计划用水的推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灌区;用水计划;管理方法计划用水是有计划地进行蓄水、引水、提水和配水,是在用水前根据作物高产所需水分,考虑水源、工程及农业生产安排等,编制好用水计划;用水时根据气象条件,修改和执行用水计划,进行具体的蓄水、取水和配水工作;用水结束进行总结,为今后积累经验[1-4]。
1 取水计划编制1.1 河流水源情况分析分析灌溉水源可以明确渠首可能引(抽)入的水量。
无坝引水和抽水灌区,需分析水源水位和流量;低坝引水灌区,只需分析源流量。
水源供水流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成因分析法、平均流量法和经验频率法等,用以确定计划年内的径流总量及其季、月、旬(或5日)的分配[1-4]。
成因分析法是利用实测资料,从径流成因上分析一些气象、水文因素与水源径流的关系,建立相关图(例如,建立降水径流相关曲线等),据此再按选定的各阶段气象、水文(如降水)资料来确定河流的径流过程。
平均流量法是根据多年实测资料,按日平均流量,将大于渠首引水能力的部分削去,再按旬或5日求其平均值作为所拟定的水源供水流量。
经验频率法中以采用分段假设年法或分段实际年法较多。
其阶段划分,一般根据作物生长期、气候变化及水源年内变化规律,将全年划分为2~3个阶段,或只分析全年中某个阶段。
分段假设年法是将该阶段内多年实测流量,按旬或5日平均后依递减顺序排列,取相应于所选频率的流量,作为该阶段内的水源供水流量。
分段实际年法是将历年该阶段的平均流量依递减顺序排列,取所选频率的年份,以该年内各旬或5日平均流量作为水源供水流量。
1.2 计划引(抽)入水量确定确定渠首可能引(抽)入的水量和灌区灌溉需要的水量后,将二者进行平衡分析,最后可确定计划引(抽)水量。
在对比平衡分析中,若某阶段可能引(抽)入流量≥灌溉需要流量,则以灌溉需要的流量作为计划的引(抽)水流量;若可能的引(抽)入流量<灌溉需要的流量,就需要通过以下各种措施进行用水调整,最后确定计划引(抽)水流量,要使任何阶段的计划引(抽)水流量≤可能的引(抽)入流量。
灌区灌溉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

灌区灌溉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灌区灌溉管理问题是农业生产中常见且重要的问题之一。
灌溉是农田水利的核心环节,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灌区灌溉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水资源浪费、不合理的灌溉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等。
本文将对灌区灌溉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灌区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水资源浪费。
在一些灌区,由于缺乏科学的灌溉技术和管理手段,造成了灌水量过大、灌水频次过高的情况。
这不仅导致了水资源浪费和水土流失,还给农民带来了经济负担。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入手。
在技术方面,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
这些技术能够精确计量灌水量,避免过量灌溉,实现节水效果。
此外,可以建立智能化灌溉系统,通过监测土壤湿度、作物需水量等参数,实现精准灌溉,进一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管理方面,应加强对灌区的监管和指导。
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明确灌溉时段和灌溉量,并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加强灌区的水资源监测和管理,建立水权制度,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防止滥用和浪费。
其次,灌区灌溉管理中还存在不合理的灌溉技术问题。
有些灌区依然采用传统的洪灌灌溉方式,存在着灌水不均匀、浪费水资源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推广和普及现代化的灌溉技术。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向农民普及现代化的灌溉技术知识。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滴灌、喷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新兴的技术手段,如远程监测与控制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提高灌溉的智能化水平。
另外,灌区灌溉管理中的制度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一些灌区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清的情况,导致灌溉管理效果不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
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建立科学的灌区管理制度。
这包括完善灌溉组织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灌溉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区用水管理方法探讨
摘要分析灌区用水管理方法,包括取水计划编制、灌区配水计划编制、用水计划的执行三方面,以为灌区计划用水的推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灌区;用水计划;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s2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05-01
计划用水是有计划地进行蓄水、引水、提水和配水,是在用水前根据作物高产所需水分,考虑水源、工程及农业生产安排等,编制好用水计划;用水时根据气象条件,修改和执行用水计划,进行具体的蓄水、取水和配水工作;用水结束进行总结,为今后积累经验[1-4]。
1 取水计划编制
1.1 河流水源情况分析
分析灌溉水源可以明确渠首可能引(抽)入的水量。
无坝引水和抽水灌区,需分析水源水位和流量;低坝引水灌区,只需分析源流量。
水源供水流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成因分析法、平均流量法和经验频率法等,用以确定计划年内的径流总量及其季、月、旬(或5日)的分配[1-4]。
成因分析法是利用实测资料,从径流成因上分析一些气象、水文因素与水源径流的关系,建立相关图(例如,建立降水径流相关
曲线等),据此再按选定的各阶段气象、水文(如降水)资料来确定河流的径流过程。
平均流量法是根据多年实测资料,按日平均流量,将大于渠首引水能力的部分削去,再按旬或5日求其平均值作为所拟定的水源供水流量。
经验频率法中以采用分段假设年法或分段实际年法较多。
其阶段划分,一般根据作物生长期、气候变化及水源年内变化规律,将全年划分为2~3个阶段,或只分析全年中某个阶段。
分段假设年法是将该阶段内多年实测流量,按旬或5日平均后依递减顺序排列,取相应于所选频率的流量,作为该阶段内的水源供水流量。
分段实际年法是将历年该阶段的平均流量依递减顺序排列,取所选频率的年份,以该年内各旬或5日平均流量作为水源供水流量。
1.2 计划引(抽)入水量确定
确定渠首可能引(抽)入的水量和灌区灌溉需要的水量后,将二者进行平衡分析,最后可确定计划引(抽)水量。
在对比平衡分析中,若某阶段可能引(抽)入流量≥灌溉需要流量,则以灌溉需要的流量作为计划的引(抽)水流量;若可能的引(抽)入流量<灌溉需要的流量,就需要通过以下各种措施进行用水调整,最后确定计划引(抽)水流量,要使任何阶段的计划引(抽)水流量≤可能的引(抽)入流量。
2 灌区配水计划编制
当全灌区各次灌水的渠首取水水量确定后,这些水量如何在灌区内部进行分配,即按怎样的比例将此水量分配到各配水站(点)去,一般有以下2种方法。
一是按灌溉面积比例分配。
计算方法简便,缺点是没考虑灌区内作物种类和土壤等的差异,成果比较粗略。
二是按灌区毛灌溉用水量的比例分配。
由于考虑灌区多种作物灌水定额和种植面积等情况,得出的用水量分配更切合实际。
通过以上各方法确定水量,可用“续灌”及“轮灌”2种方式分配到各配水点去。
这2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分别采用。
在续灌条件下,渠首取水灌溉的时间,是各续灌渠道的配水时间,不必另行计算;而编制配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把渠首已定的取水流量合理地分配到各配水点去,即计算出各配水点的流量。
在轮灌配水的条件下,编制配水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划分轮灌组并确定各组的轮灌顺序、每一轮灌周期的时间和分配给每组的轮灌时间。
轮灌顺序的确定,要根据有利于及时满足灌区内作物用水要求,有利于节约用水等条件来安排轮灌顺序,一般先灌远处、下游,后灌近处、上游;先灌高田,后灌低田。
高田由于位置高,渗漏大,易受旱,而能自流灌溉它的塘堰又较少,当地水源条件一般较差,故渠水应先灌它,使其得水及时。
此外,高田灌溉后的渗漏水和灌溉余水流向低田,可以再度利用,有利于省水;先灌急需灌水农田,后灌一般田。
3 用水计划的执行
要建立和健全各级专业和群众性的管理组织,搞好渠系工程配套。
一是编好用水计划后及时上报审批,然后印发通知各受益户,并做好宣传工作。
勤检查、整修渠道和建筑物。
二是倡导团结用水、节约用水,建立渠系引水制度、涵闸启闭制度、水量交接制度等用水制度[1-4]。
三是做好田间灌水的准备工作,在放水、用水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深入灌区及主要渠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水源情况,检查工程状况和用水情况,掌握旱情变化和灌水进度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已定好的用水计划不得任意更动。
如果放水时实际的气候、水源、灌溉面积等与计划出入较大,则应调整、修正用水计划,但必须通过分析、研究和充分协商讨论,而且要再次通过审批手续。
每次用水结束后进行计划用水工作小结,全年用水结束后应进行总结。
4 参考文献
[1] 孟骁,孙伟.灌区灌溉用水管理[j].水利天地,2005(6):21.
[2] 廉华玲.山西农业非工程节水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3] 张孟希.湖南省灌区计划用水的推广[j].湖南水利水电,2006(3):85,120.
[4] 灌溉排水新技术百问百答[eb/ol].[2011-04-13].http:
///view/4a56aec558f5f61fb73666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