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农场灌溉用水管理制度
某某农场灌溉用水管理守则.doc

某某农场灌溉用水管理制度1 XX农场灌溉用水管理制度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黑龙江省灌区管理条例》等有关水资源法律、法规,结合农场灌溉用水的具体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属国家所有。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二、按照农场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生产经营部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截(蓄)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四、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各单位必须在灌溉前三天向农场生产经营部提交实际用水面积数和用水量申请,实行合同供水。
五、农场生产经营部下设配水管理站,负责干渠用水调配、分水闸、渠道的看护管理工作。
六、支渠以下的用水调配由各用水单位负责,各单位应设专人负责本辖区的灌溉配水和排灌工程的管护工作,成立管水小组,负责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供水、排水情况。
七、灌溉站管理人员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在渴水期间严禁大溉大排,要经常查看末端排水渠道是否有跑水现象,如有跑水有权闭闸或停泵,并及时向用水单位汇报采取相应措施后方可继续用水。
八、各单位也应成立相应的调水配水组织。
公司成立水田用水调配组织机构,水利设施维护和管理,明确责任。
提水泵站,抽水井维护和管理,用水排水渠系的维护和管理。
此制度应充分细化,提高可操作性,主要是做到在用水管理上有据可依。
九、根据《黑龙江省灌区管理试行办法》第17条,第19条规定:“渴水期实行轮灌。
轮灌一般原则是先下游后上游,先老水田后新水田,先成片地后零星地。
各用水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管理单位的轮灌计划,违者管理单位有权停止供水。
”十、实行计划用水,科学用水。
各单位要积极组织农户利用好头茬水,早整地、早泡田,缓解春季用水紧张的矛盾。
灌溉管理制度模板

灌溉管理制度模板一、总则1. 目的:确保灌溉系统高效、合理运行,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灌溉系统的农业生产区域。
二、组织管理1. 管理机构:成立灌溉管理小组,负责日常的灌溉管理工作。
2. 人员职责:明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三、灌溉系统维护1. 定期检查:定期对灌溉系统进行检查,确保所有设备正常运行。
2. 故障处理:一旦发现故障,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修复,确保灌溉不受影响。
四、水资源管理1. 水源保护:保护灌溉水源不受污染,确保水质符合农业用水标准。
2. 用水计划: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季节变化,制定合理的灌溉用水计划。
五、灌溉操作规程1. 灌溉时间:合理安排灌溉时间,避免在高温强光下进行灌溉。
2. 灌溉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合理控制灌溉量,避免浪费水资源。
六、节水措施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利用效率。
2. 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采用收集雨水、循环利用灌溉水等节水措施。
七、灌溉记录与监测1. 记录管理:建立灌溉记录系统,详细记录每次灌溉的时间、量、作物等信息。
2. 监测评估:定期对灌溉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灌溉计划。
八、培训与宣传1. 定期培训:对灌溉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2. 宣传推广:通过宣传资料、讲座等方式,提高农民对科学灌溉的认识。
九、应急预案1.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影响灌溉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2.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十、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灌溉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2. 对本制度的修改和补充,应经过管理小组讨论通过,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xx市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用水定额管理办法(试行)

xx市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用水定额管理实施方案为了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治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指标(试行)》、《xx市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管理原则高效节水灌溉坚持科学配置、节约用水和严格管理的原则;坚持二轮承包耕地优先的原则;坚持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超定额累进加价的原则;坚持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其它水源为补充水源的原则,建设节水型农业。
二、编制依据及分区原则为了充分反应用水定额的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本次灌水定额的测算兼顾了不同灌区的土壤条件、水资源条件以及渠系情况,根据不同作物生长期的需水情况,制定高效节水综合平均灌水定额。
(一)测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新疆县级灌溉用水定额编制技术细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指标(试行)》、《新疆xx市滴灌用水定额测定报告》、《xx市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管理办法》、《xx市各乡(场)镇农业用水定额调查资料》。
(二)分区原则:1、满足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需要;2、尽可能保持原灌溉水系的完整;3、根据水文地质情况等,能反映出分区间水资源的差异性;4、结合现状行政区化和工程情况;5、自然要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致性,即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也应基本相似。
(三)分区的依据:1、根据xx市区域内自然地理和地貌划分;2、根据xx市区域内农业气候特征划分;3、根据xx市区域内水资源特征分区;4、根据xx市区域内灌区类型、灌溉方式、种植结构等指标进行分区。
(四)分区情况按上述分区原则和依据将xx市分为四大灌区,即为四棵树河山前灌区,四棵树河平原灌区,奎屯河灌区,车排子灌区。
灌区分区基本情况单位:万亩三、灌水定额分解根据新疆基本灌溉定额xx指标,结合xx市四个分区地形、地貌、土壤、植被、降水、蒸发、气温、水文地质等不同的特征,作物组成、耕作制度、灌水方式、经营水利等各种因素,对各分区执行定额相应予以调整。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范本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灌区灌溉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益,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灌区内的灌溉管理工作,涉及水资源管理、灌溉设施建设、维护和运行、灌溉服务等方面。
第三条灌区灌溉管理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节水高效、环境友好的原则,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四条灌区灌溉管理工作由各级水利部门和灌区管理机构负责,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灌区灌溉管理工作。
第二章水资源管理第五条灌区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总量控制、优化配置、节约使用、重复利用的原则,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六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灌区水资源状况和农业需求,编制灌区水资源利用规划和年度水资源利用计划,报请上级水利部门审批。
第七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查评价,建立健全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灌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八条灌区内的取水、用水、排水、废水处理等行为,应当遵守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第三章灌溉设施建设与管理第九条灌区灌溉设施建设应当符合灌区水资源利用规划和农田水利发展规划,实行总量控制、优化配置、高效利用。
第十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确保灌溉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正常使用。
第十一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灌溉设施管理制度,对灌溉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和养护,确保灌溉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第四章灌溉服务与管理第十二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灌溉服务体系,提供灌溉技术指导、水量调度、水费收缴等服务。
第十三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灌溉需求和天气预报,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灌溉用水计量工作,建立健全灌溉用水计量制度,确保用水数据的准确性。
第十五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水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水费收费标准和规定,合理确定水费征收方式和期限。
农场浇水管理制度

农场浇水管理制度一、引言农场浇水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浇水管理措施能够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为了更好地规范农场浇水管理工作,提高浇水效率,减少浇水成本,保护水资源,本制度将对农场浇水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明确,帮助农场管理人员科学合理地制定浇水计划,确保农场各项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浇水管理制度1.水源及水质管理(1)保证农场浇水所需的水源充足,并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禁止使用污染严重的水源进行浇水。
(2)对水源进行定期检测,检测水质是否符合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如有需要,及时调整水质。
(3)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建设集雨水设施,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
2.浇水设备的维护管理(1)定期对农场浇水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完好无损。
(2)建立浇水设备使用记录,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预防设备出现故障。
(3)加强对农场浇水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故障频率。
3.灌溉制度的制定(1)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和土壤条件制定灌溉计划,科学合理地确定浇水的时间、量和频次。
(2)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根据作物的生长状态、土壤的含水量确定浇水量。
(3)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浇水效率,减少浇水量,减轻浇水成本。
4.浇水管理监督(1)建立浇水管理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浇水管理职责,保障各项浇水任务的顺利完成。
(2)加强对浇水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保证浇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立浇水管理档案,记录浇水计划、浇水量、浇水设备维护记录等信息,便于查询和整理数据。
5.浇水效果评估(1)定期对浇水效果进行评估,检查浇水后作物的生长情况,分析浇水效果的好坏。
(2)根据评估结果对浇水管理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浇水效率,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3)定期组织浇水管理经验交流会议,分享管理经验,讨论解决浇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提高管理水平。
农业生产农田灌溉管理制度范本

农业生产农田灌溉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灌溉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范本进行详细论述。
二、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制定1. 目的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制定旨在规范农业生产中的灌溉工作,确保农田灌溉工作高效、科学、可持续。
2. 内容(1)灌溉计划制定: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期特点,制定年度、季度、月度灌溉计划,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水资源管理:建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确保灌溉用水的供应。
(3)灌溉设施管理:对灌溉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的良好状态,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灌溉技术指导: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灌溉技术水平,推广科学的灌溉方法。
三、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执行1. 组织机构(1)建立灌溉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执行农田灌溉管理制度,做好农田灌溉管理工作。
(2)成立灌溉技术指导队伍:为农民提供灌溉技术指导和培训。
2. 灌溉工作流程(1)灌溉计划制定:根据灌溉计划,确定作物的灌溉时间和水量。
(2)水资源调度:根据实际水情,合理安排灌溉用水资源。
(3)设施维护:对灌溉设施进行定期巡查和维护,及时处理设施故障。
(4)技术指导: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灌溉技术水平。
四、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监督与评估1. 监督机制(1)建立灌溉工作考核制度:对灌溉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激励和约束工作人员。
(2)建立投诉反馈渠道:对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处理。
2. 评估标准(1)灌溉效率评估:评估灌溉工作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水资源利用评估:评估灌溉工作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农田灌溉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完善1. 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灌溉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2. 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田灌溉管理相关技术研究,为灌溉管理制度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范本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灌区灌溉管理,保障农田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灌区内所有灌溉用水管理活动,包括灌溉水资源的分配、利用、保护等一切相关工作。
第三条灌区灌溉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依法管理,加强监督,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遵循便民、高效、透明的原则,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灌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五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适时调整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合理规划灌溉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七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灌溉技术水平,推广科学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八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开展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互通信息,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灌区的发展。
第二章灌溉水资源的配置第九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农田特点和作物需水需求情况,合理配置灌溉水资源,确保各农田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
第十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灌溉水资源分配机制,制定具体的灌溉方案,确定灌溉水量,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水资源。
第十一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制定水资源利用计划,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二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灌区灌溉水资源监测机制,监控灌溉水资源的使用情况,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十三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农民的灌溉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灌溉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提高农民的灌溉水平。
第十四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水资源调度机制,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农田灌溉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灌溉工程设施的管理第十五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灌溉工程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灌溉工程的使用情况,保障灌区的正常灌溉。
农田灌溉用水制度范本

农田灌溉用水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农业灌溉用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农田灌溉用水管理工作。
第三条农田灌溉用水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调配、节约用水、高效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应当加强对农田灌溉用水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农田灌溉用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完善农田灌溉用水基础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
第二章灌溉用水规划与管理第五条农田灌溉用水规划应当根据水资源状况、农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要求,遵循开源节流、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编制。
第六条农田灌溉用水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灌溉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二)灌溉用水水源及调配方案;(三)灌溉用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应用;(五)灌溉用水管理制度与措施。
第七条农田灌溉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第八条农田灌溉用水定额由国务院水利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并根据水资源状况、农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要求适时调整。
第九条地方各级水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农田灌溉用水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田灌溉用水管理制度,加强对农田灌溉用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第十条农田灌溉用水经营者应当加强灌溉用水设施的运行维护,提高灌溉用水效率,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第十一条政府鼓励和支持农田灌溉用水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技术水平。
第三章灌溉用水设施建设与维护第十二条农田灌溉用水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农田灌溉用水规划,遵循节水、高效、安全、可靠的原则。
第十三条政府应当加大对农田灌溉用水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灌溉用水能力。
第十四条农田灌溉用水设施建设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第十五条农田灌溉用水设施建成后的运行维护,应当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受益农户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农场灌溉用水管理制度
,,农场灌溉用水管理制度
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黑龙江省灌区管理条例》等有关水资源法律、法规,结合农场灌溉用水的具体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属国家所有。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二、按照农场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生产经营部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截(蓄)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四、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各单位必须在灌溉前三天向农场生产经营部提交实际用水面积数和用水量申请,实行合同供水。
五、农场生产经营部下设配水管理站,负责干渠用水调配、分水闸、渠道的看护管理工作。
六、支渠以下的用水调配由各用水单位负责,各单位应设专人负责本辖区的灌溉配水和排灌工程的管护工作,成立管水小组,负责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供水、排水情况。
七、灌溉站管理人员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在渴水期间严禁大溉大排,要经常查看末端排水渠道是否有跑水现象,如有跑水有权闭闸或停泵,并及时向用水单位汇报采取相应措施后方可继续用水。
八、各单位也应成立相应的调水配水组织。
公司成立水田用水调配组织机构,水利设施维护和管理,明确责任。
提水泵站,抽水井维护和管理,用水排水渠系的维护和管理。
此制度应充分细化,提高可操作性,主要是做到在用水管理上有据可依。
九、根据《黑龙江省灌区管理试行办法》第17条,第19条规定:“渴水期实行轮灌。
轮灌一般原则是先下游后上游,先老水田后新水田,先成片地后零星地。
各用水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管理单位的轮灌计划,违者管理单位有权停止供水。
”
十、实行计划用水,科学用水。
各单位要积极组织农户利用好头茬水,早整地、早泡田,缓解春季用水紧张的矛盾。
十一、为保证灌溉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依法保护各用水户的利益,对破坏水利工程设施、未经批准许可擅自取水、挖堤偷水、在干线架泵抽水、破坏用水干线抢水等违法行为,主管部门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九条、第七十六条的有关规定给予1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承担法律责任。
十二、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七十条的规定,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并处应缴或补缴水资源费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十三、未经农场审批,新发展的水田或不适宜发展的水田,不予供水。
如强行偷水,按有关规定处罚。
十四、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农场将给予奖励。
十五、本制度解释权归xx农场。
自2005年4月1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