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江南的冬景》。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学会欣赏和评价江南的冬景,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江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江南的冬景》。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抒情的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江南的冬景。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江南的冬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对江南冬景的了解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江南的冬景》。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词语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享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4. 修辞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5.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江南的冬景。
(2)学生分享对江南冬景的评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将课文《江南的冬景》朗读给家长听,并背诵给家长听。
2. 学生回家后,选择一张江南的冬景图片,用文字描述其美丽之处,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述江南冬景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2)学生分享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江南的冬景》的教案

高中语文《江南的冬景》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江南的冬景》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江南地区冬季景色的感受和描绘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江南冬景的独特魅力,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江南的冬景》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江南冬景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探讨江南冬景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冬景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作品中关于江南冬景的其他描写,供学生拓展阅读。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冬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江南冬景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江南冬景的已有知识和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江南的冬景》。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江南冬景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2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描绘自己家乡的冬景。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提供反馈意见。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相关文学作品阅读教师推荐一些关于江南冬景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拓展阅读。
学生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5.2 实地考察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江南地区体验冬景。
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对江南冬景的理解和认同。
高中语文《江南的冬景》的教案

高中语文《江南的冬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江南的冬景》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江南的冬景》的内容,领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问题驱动、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景色,分享自己对秋天景色的感受。
(2)提问:冬天来了,你们想象中的江南冬景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江南的冬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乡冬景的作文。
《江南的冬景》教案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江南的冬景》。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了解作者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江南冬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江南的冬景》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作者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体会。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江南的冬景》的原文及注释。
(2)作者郑愁予的生平介绍资料。
(3)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江南的冬景》,掌握字词认读。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江南风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的美丽。
(2)简介作者郑愁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江南的冬景》。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如节奏、语气等。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江南”、“冬景”等。
(2)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各自的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情感态度。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江南的冬景》。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江南冬景。
3. 调查收集其他诗人对江南的描写,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过程(续)5. 诗歌创作背景与意象探究(1)教师展示江南冬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诗歌中的意象。
(2)讨论江南冬景的特点,以及如何体现在诗歌中。
高中语文_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听课老师们都给予了好评,效果很佳,总结如下。
一、好的导语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本课先用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两首诗《春夜初雨》和《除夜奉怀》导入,铺垫了郁达夫对江南的思念。
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在归来的郁达夫眼中,江南不再是一个朦胧的梦,而是一幅鲜活的话,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课堂结构完整,环节齐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堂效益高。
从学习目标到预习检测环节,从走进大师、走进文本到课堂小结,从走出文本到走进生活,环节设计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三、互动的效果很好。
在上课过程中,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使教师在互动中获取教学的乐趣,从而能发现更多的教学的好方法来进行各种教学实践的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魅力。
例如,对“三异”的挖掘,非常巧妙地找到了字里行间的联系,把北国的“蛰居异境”、闽粤的“气候异状”和江南的“特异恩惠”进行了巧妙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学会了鉴赏散文,把握了鉴赏技巧。
高考考散文,不掌握技巧就很难达到一定高度,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如何鉴赏散文,熟悉了答题规律,并将技巧迁移到课外去,例如本文的对比手法、引用诗句和虚实相生等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表现手法。
六、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郁达夫的散文,清新隽永,明丽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这些特点在《江南的冬景》中都有很好的体现,通过对江南冬景的品味鉴赏,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如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
再加上图片和视频等教学媒体的运用,学生一节课下来,如同经历了一场美旅程。
《江南的冬景》学情分析高一语文组1、高中学生生活范围狭窄,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他们缺少了对自然的关注,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好。
2、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
高一语文《江南的冬景》教案

高一语文《江南的冬景》教案高一语文《江南的冬景》教案【课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明丽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研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达到互补和提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江南之冬的眷恋,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要倾注情感,全身心投入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化艺术的欣赏中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
【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欣赏江南冬景之美2、领悟主旨,体会作者眷恋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歌曲《江南》,提问:听到“江南”二字能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导入新课:江南是一块美丽的土地,古往今来的诗文有大量描写江南的句子,以写江南的烟雨春景居多,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江南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走进郁达夫的散文,领略一下作者笔下的“江南的冬景”吧。
二、走近作者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影响很大。
1930年3月,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1937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
散文以游记著称。
三、明确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欣赏江南冬景之美2、领悟主旨,体会作者眷恋之情四、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江南的冬景?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些冬景的内容和它的总体特征吗?冬景内容:晨霜街景(可爱明朗),曝背谈天(晴暖温和),郊野草树(生气含蓄),微雨寒村(淡雅朦胧),喜人雪景(美不可言);。
《江南的冬景》的教案最新4篇

《江南的冬景》的教案最新4篇《江南的冬景》教案篇一一、课前准备1、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思考“文本研习”中第1、3、4、小题。
2、学生思考《学习与评价》上“谛听天籁”板块中“归纳#8226;整理”和“思考#8226;感悟”1、3小题。
对照【积累运用】中的习题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一)专题内涵解析1、专题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专题组成元素: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
3、第一版块“谛听天籁”——对自然纯美的注视;第二板块“感悟自然”——由自然景物为着眼点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第三版块“湖山沉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煮茗蛰居曝背亘古摩登闽粤皮袍(míng) (zhé) (pù) (gèn) mó dēng mǐn yuè pí páo 煊羊肉赭色绿林豪客丰腴远阜冬霖乌篷(xuān) (zhě) (lù) fēngyú yuǎn fù dōng lín wū péng 乌桕恣意谛听正月喧哗月晕晕头转向(jiù) (zì) (d ì) (zhēng)xuān huá (yùn) (yūn) 槎桠剥花生剥削搁下搁不住间或中间(chá yā) (bāo) (bō) (gē) (gé) (jiàn) (jiān) 夹衣夹层莫名其妙铭记在心(jiā) (jiá) (说出) (刻)(三)郁达夫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小说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高中语文_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中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
本文的课堂设计,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1、概括归纳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
2、掌握作者写景绘物的艺术手法。
3、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和谐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较深层次分析、探究作者写景的“神奇”之处,看作者如何巧妙点化使景物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深层次理解作者笔下江南冬景与江南人的关系,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设置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自动播放江南风景图片和林俊杰演唱的《江南》,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对于我们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江南是烟雨蒙蒙的梦里水乡,江南有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样幽怨的姑娘,江南以她独特的魅力魅惑着我们想要接近她,今天,我们就跟随郁达夫,一起品读《江南的冬景》。
二、展示课堂学习目标三、课前预习效果展示1、读美文正字音:涮羊肉( shuàn ) 蛰居( zhé)乌桕( jiù) 赭色( zhě)槎桠( cháyā)给予( jǐyǔ)剥花生米(bāo )泊船( bó)月晕(yùn )2、找“江南”定地点提问:作者笔下,江南不指哪些地方,而是特指哪些地方?明确:不指闽粤:第四段“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
”指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
四文本探究赏析过程(一)赏冬景,析手法文章题目为《江南的冬景》,了解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就共同赏析冬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中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
本文的课堂设计,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1、概括归纳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
2、掌握作者写景绘物的艺术手法。
3、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和谐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较深层次分析、探究作者写景的“神奇”之处,看作者如何巧妙点化使景物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深层次理解作者笔下江南冬景与江南人的关系,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设置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自动播放江南风景图片和林俊杰演唱的《江南》,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对于我们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江南是烟雨蒙蒙的梦里水乡,江南有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样幽怨的姑娘,江南以她独特的魅力魅惑着我们想要接近她,今天,我们就跟随郁达夫,一起品读《江南的冬景》。
二、展示课堂学习目标三、课前预习效果展示1、读美文正字音:涮羊肉( shuàn ) 蛰居( zhé)乌桕( jiù) 赭色( zhě)槎桠( cháyā)给予( jǐyǔ)剥花生米(bāo )泊船( bó)月晕(yùn )2、找“江南”定地点提问:作者笔下,江南不指哪些地方,而是特指哪些地方?明确:不指闽粤:第四段“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
”指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
四文本探究赏析过程(一)赏冬景,析手法文章题目为《江南的冬景》,了解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就共同赏析冬景。
提问:江南的冬景有哪些特点?从文章的哪些语段的哪些词语中归纳?明确:可爱(第二自然段“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明朗(第三自然段“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生气(第五自然段“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悠闲(第七自然段: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美丽(第八自然段: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的多?)提问: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手法使江南的冬景如在我们眼前?举例分析明确:可爱:比喻——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明朗:联想——作者让读者用“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来体悟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联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一种手法。
)生气——色彩(敷彩)ppt展示芦花乌桕树草天空,直观形象的表现江南冬景生气勃勃的特点悠闲——绘图法:再洒上一层、加上一层、再要点、添几个、加一味、画上一圈,美丽——引用前人诗句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镜里,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
总结:作者运用了摹形、联想、敷彩、绘图、化用的手法写出了江南冬景可爱、明朗、生气、悠闲、美丽的特点。
写得是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二、品美句析美文赏析1: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黑女脸上是略施粉黛还是厚厚地一层?明确:第二段“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三个“又”写出了天气不冷。
清晨的霜不厚。
这就提醒我们,我们的任何结论都不应该脱离文本。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我们似乎已经感知到了那层薄得近乎透明的“黑女脸上的脂粉”赏析2:第五段江南冬景的“生气”明确:(1)ppt展示芦花乌桕树草天空,直观形象的表现江南冬景生气勃勃的特点芦花——白色、红叶——红色、桕子——雪白、草——赭色、草根——绿色、碧落——蓝色(2)74页“单元单元导读”第二段:“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摹声拟音?但是,文字恰恰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这是怎样的一种神奇!”(老师朗读提示)——敷彩。
(3)知识链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巧用色彩: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赏析3:江南的冬景的悠闲画面在文字中铺展,写得极美,极有江南的韵味。
明确:Ppt投影:“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东坡Ppt投影:“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刘海粟郁达夫把美文作为画进行创作:再洒上一层、加上一层、再要点、添几个、加一味、画上一圈,画面在文字中铺展,写得极美,极有江南的韵味。
赏析4:江南的雪景明确: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江南日暮的雪景,雪月梅冬宵三友会合的情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弄雪的情景。
1、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村童弄雪。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巧妙引用,写意传神。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镜里,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
五、品情感,悟关系提问:第6自然段可否删去?这是作者明显的败笔,还是生花的妙笔?明确:第5自然段:“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第6自然段:“寒郊的散步”。
第9自然段:“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这说明5、6、9段有潜在的联系,不能删去。
“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多媒体展示:景人北国人: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蛰居。
江南人:郊外散步享受“清福”。
郁达夫: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见郁达夫知识链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予欲无言。
——孔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默读的声音,只有默读者自己听得到。
——张新颖”在作者的江南里,我们可以发现笑容,发现温度,发现色彩,发现声响,发现神韵,发现江南骨子里的秀色!达夫的散步,是心灵的行走,达夫的散步,是美学的行走,达夫的散步,是文化的行走,于亘古的天地间吟哦诗情词韵,于宁静的天籁中聆听最遥远最轻柔的声音,用美好将美好复原,用浪漫将浪漫抒写。
——谛听天籁ppt投影:“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缤纷多姿的。
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风中有诗意,夏日骄阳下有诗意,寒冬冰雪中也有诗意。
只要你善于生活,你会在清晨的朝阳中发现诗意,你会在林中的鸟鸣中感受诗意,你会在枫叶飘飘中寻找诗意,你会在溪水潺潺中倾听诗意……”(老师提示:人景)六、运手法,写片段Ppt展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运用所学相关艺术手法,任选其中一幅,再现美的画面。
附板书江南的冬景江南人景人谛听天籁附:材料链接知人论世这篇文章写于1935年冬,补充介绍郁达夫其人: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2年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1928年加入太阳社,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作家左翼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发表小说《迟桂花》。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等。
其文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在历经了十余载的异国凄凉和异乡颠沛之后,1933年回到了江南,作者沉迷于江南山水。
迷恋于山水,但郁达夫的根本目的却在于通过爬山涉水,“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并由此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有人说郁达夫的笔下是铅灰色的美丽。
郁达夫的散文史就是他的情绪史。
这篇文章写于1935年冬,时局不是一个人能够扭转的,甚至不是一个时代能够扭转的,于那阴晦飘摇的“风雨”中,就让我们的诗人暂且在他的“茅庐”享受一隅之安吧。
作者经过了太多的展转漂泊、流离失所,终于,走出阴霾,走出狂躁,走出苦闷,走出低迷,走到阳光下,走到和风中,走到微雨里,走入纯净的雪野!作者充满了对江南冬日气候的深深喜爱以及由衷的感恩而达夫对于江南冬景的情有独钟,实乃其乡土情结、文化情结、审美情结、隐逸情结及爱侣王映霞带给他的幸福与满足所致。
在杭州,他不再狂乱焦灼,不再试图突围。
在这种生活里,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的亲密,自然变成了个人性灵的延伸,那些晨霜、草根、乌桕、微雨、酒客的喧哗、神秘的雪夜,都充满了感性的回响,所有的人、事、物,都在人们心中充分启醒一种平和和满足的感觉,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化境。
(“予欲无言。
——孔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默读的声音,只有默读者自己听得到。
——张新颖”)作者的形象,似一仁者,似一智者,亦似一隐者。
在他的身上,我们会感到一种清澈与宁静,一种明朗、豁达、恬静、悠闲、满足、和平的生命状态。
这便是一个回到了江南的作者,一个温和的作者,平静着的作者。
在作者的江南里,我们可以发现笑容,发现温度,发现色彩,发现声响,发现神韵,发现江南骨子里的秀色!达夫的散步,是心灵的行走,达夫的散步,是美学的行走,达夫的散步,是文化的行走,于亘古的天地间吟哦诗情词韵,于宁静的天籁中聆听最遥远最轻柔的声音,用美好将美好复原,用浪漫将浪漫抒写。
《江南的冬景》学情分析1、江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闻名于世,引无数文人墨客忘返,留下无数动人诗篇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等诗句。
这些经典诗词已经让学生对江南有了一定的了解2、学生在初中学过散文,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中也有几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有初步的了解。
3、散文抒情性强,文意浅显较容易理解,江南的秀美令人神往,再加上本文优美的叙述,相信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江南的冬景效果分析1、听林俊杰的《江南》(配图江南美景图片),营造烟雨江南氛围听完,师引导学生走近江南,走近江南的冬天。
创设效果好2、文本解读精读读第五段,寻找江南冬天的景致,学生在文中找,老师图片展示两者结合效果不错。
自由读第七段学生能投入的来朗读,情感把握效果不错生体会朗诵舒缓的特点反复品读第八段,体味学习绘图法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