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19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和探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和探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
__七_年 级 生 物
第_ 五_章__1__节
第__1__课时;共__2__课时
课题:光合作用
设计者:
单位:
电话: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生物界中几乎全部生物所需有机营养和能量的基本来源。
光合作用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生物学教科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也是中考、高考常考的知识要点。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
同学们,根据海尔蒙特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培训学生积极思考
提问: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讨论发言:可提到阳光、空气。看来,海尔蒙特的实验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通过讨论,导出下一部分的实验
那么,后来的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气时,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扮演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和太阳,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表演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配合投影图)。
锻炼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
提问: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叶片的结构”和“蒸腾作用”之后,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设置单一变量、设置空白对照等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与探究的方法去验证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的条件、产物和原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教学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教学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普利斯特利实验的结论:
他认为蜡烛燃烧会污染空气,使小 老鼠窒息而死;绿色植物则能够净 化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 浊的空气。
讲授新课
科学进展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进一步证实了只有在光的 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成功 ! 1782年瑞士瑟讷比埃:植物在光下吸收CO2,释 放O2。 1804年瑞士索绪尔: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 要消耗水。
导入新课
1.领悟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 懈努力的结果。 2.领略科学家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3.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分析其原料、条件和产物。
讲授新课
四个科学实验
17世纪上半叶 海尔蒙特(比利时)实验 1771 普利斯特利(英国)实验 1779 英格豪斯(荷兰)实验 1864 萨克斯(德国)实验
讲授新课
4.19世纪萨可斯的实验
首先把一盆植物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 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一部分露在光下,另一部 分遮光,经过一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遮 光的部分无颜色变化,而照光部分叶片呈现深蓝色。 (告诉同学们一个小知识:淀粉遇碘液变成蓝色。)
讲授新课
实验结论:
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 粉等物质,供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利用。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5第1节 光合作用》PPT课件 (5)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5第1节 光合作用》PPT课件 (5)

你知道温室效应吗?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 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 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 注。 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 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 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 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 收,科由学于二家氧预化测碳,逐今渐后增大加气,中温二室氧效化应碳也每不增断加增1倍强,。全球平 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 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 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学习目标
1、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14
二氧化碳+水
光 叶绿体
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1一、)物转质变转变:
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
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
2、能量转变: 光能
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二)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 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 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食物来源
据科学家估计,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 所制造的有机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达4500亿吨左右 。
(二)能量来源
3、下列有关保卫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4、叶片中具有保护作用的结构是( A ) A.表皮 B.叶肉 C.叶脉 D.气孔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上学期七年级生物精讲课件(完整版)3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上学期七年级生物精讲课件(完整版)3
普利斯特莱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是
阳光(Sunlight)
通过其他科学家的继续努力,终于验证释放的
气体是氧气(O2)。
归纳每个实验可得出的结论,填入表中
实验 范·海尔蒙特实验
分别称重 种植浇水
实验装置
只浇水 5年后
分别称重
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普利斯特莱实验
植物的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 产生氧气
绿பைடு நூலகம்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二、18世纪,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三、以后科学家不断的探索,补充完善光合作用的原理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二氧化碳 + 水
条件
光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贮存能量)
原料
场所
产物
1.海尔蒙特从柳树栽培实验中得到启发,绿色植物生长所需
要的物质主要是( B )
A.二氧化碳 B.水
C.无机盐
D.氧气
2.将绿色水草放在金鱼缸里的作用是( B )
A.增加养料
B.增加氧气
C.保持水清洁
D.美化鱼的生活环境
3.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能说明( C ) A.光合作用可能在叶绿体中进行 B.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 C.光合作用可以放出氧气 D.光合作用需要光
4.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通过实验说明水分和 二氧化碳是 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物质
B.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莱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 改变空气的 组成
C.后来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动物呼吸产生的二 氧化碳是绿 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质之一
D.一些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绿色植物必须在光下 才能进行光 合作用

2019秋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第3单元 第5章 第1节 第2课时 探索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2019秋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第3单元 第5章 第1节 第2课时 探索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9.如图为探究阳光与有机物关系的实验装置,关于该装置叙 述正确的是( B ) A.该步骤是为了分解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酒精能够脱去叶片中的绿色 C.脱色后,大烧杯中液体呈绿色 D.该装置中可直接将小烧杯放在酒精灯上
10.(2018 营口四模)在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
中,实验步骤的正确排序是( A )
2.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步骤,对该实验的理解 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模拟实验 B.④表示直接将叶片放进沸水中 C.⑥的现象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D.⑤使用的染液是酒精
【答案】C
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3.快要熄灭了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的气体,立刻
猛烈燃烧起来,这个实验说明了( C )
叶绿体一旦进入绿叶海蜗牛的细胞,就能开始进行光合作 用,时间长达 9 个月,比它们在“老房东”藻类体内发挥作用的 时间还长!大家知道海蜗牛是通过食用藻类来获得叶绿体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叶绿体不被自身的消化液消化掉 呢?直到现在这仍是一个谜团。
课后作业
1.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中,对部分叶片进行 遮光处理,其原因是( B ) A.探究光合作用是否合成淀粉 B.形成有光和无光的对照,以说明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 C.减少叶片合成淀粉的量,从而节省碘液的用量 D.用碘液检验光合作用是否合成淀粉
实验目 的
实验现象(结果)
检验光 合作用 释放氧 气
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 试管后复燃,说明试 管中有大量氧气
验证光 银边翠、银边天竺葵
合作用 等植物叶片只有绿色 需要叶 部分遇碘变蓝,说明
实验结论
氧气是光合作 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需要 叶绿素,叶绿 体可能是光合
第一套实验装置(二氧化 检验光 碳被氢氧化钠吸收)的叶 光合作用需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与应用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与应用教案

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

并能正确书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2、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通过对光合作用实质的分析,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探究对叶绿素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4、总结概括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

5、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难点:1、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2、实施实验过程中单一变量的控制。

3、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的资料;
教师收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制作PPT,准备面条燃烧释放能量演示实验。

四、教学过程
五、内容要点】
1、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能量转化:光能
化学能
水 + 二氧化碳 有机物 + 氧气
物质转化:无机物 有机物
2.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3.意义:
(1)食(有机物)源 (2)能源
(3)氧源(维持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4.光合作用原理应用。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说课稿(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说课稿(第1课时)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2.小组讨论:针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光合作用的知识结构图,帮助梳理知识脉络,提高知识整合能力。
4.应用题训练:设计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反应方程式及过程。
(2)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理解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通过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概念。
2.然后,以动画形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化学本质。
3.接下来,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并借助实验模型和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题。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并撰写一篇小短文。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结构化布局,以中心辐射的方式呈现主要内容。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反应方程式,中间为光合作用的过程,右侧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其生态意义。板书风格简洁明了,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通过箭头和连接线展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1光合作用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1光合作用教学课件
第3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 光 合 作 用
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课前预习 03 课堂演练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 构特点 2. 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 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 应用 3.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 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4. 通过 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用等各种实验活 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5. 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 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学意识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第1课时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课前预习
知识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1.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___海__尔__蒙__特___通过柳苗 的实验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的物质,并不是由_土__壤___ 直接转化的,___水___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土壤减少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柳苗由小到大增加的重量主要来自光 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而合成有机物的原料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 土壤中的水。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盐并非植物增重的主要原因。
2.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进行了一个新奇的 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他认为蜡烛燃烧会污染_空__气__, 使小鼠窒息而死;__绿__色__植__物___则能够净化因蜡烛燃烧 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普利斯特利实验只能在光照下进行。实验能证明绿色植物净 化了空气,但不能证明绿色植物净化空气需要光照。
7. 下列各项中,能作为萨克斯实验假设的是( D ) A. 绿叶在光照下能释放氧气 B. 绿叶在光照下要吸收二氧化碳 C. 绿叶在光照下要消耗水分 D. 绿叶在光照下能制造淀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
家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植物靠太阳干什么?( 进行光合作用 )。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二)新授: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讲解法:
实验一: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对这一结论产生置疑,作出了挑战,他设计了课本上第一个实验----柳苗生长之谜。

跨出了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第一步。

要提出的问题有:
(1)哪位同学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
(2)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74.5千克。

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0.057千克分析讨论:
(1)柳苗增加的74、5千克从哪儿来的呢?
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减少的0、057千克干泥变不出来74、5千克柳苗来。

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只有水。

(2)海尔蒙特的这个实验设计很巧妙:是最早通过实验来解释植物生命现象的学者,而且结论来源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3)通过数据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使柳苗增重的物质来水。

(4)海尔蒙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到土壤要已知“干”重、要“加桶盖”,有何意义?
防灰尘落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体现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5)我们来看看海尔蒙特的结论。

(课件6)
(6)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
(不完全正确,他只考虑土壤中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影响,没有考虑空气中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那时他们并没有想到植物能从空气中获得什么。

对比式:
实验二: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利。

(学生每2个人一组,自学普利斯利的实验,时间是 7min,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
讨论: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
(1)分析图1—2,讨论: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
在光下,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鼠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所以死亡原因是: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学生得出结论:蜡烛燃烧,小鼠呼吸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看看当时普利斯利得出的结论: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会使瓶中的空气变坏。

(2)如何才能使空气变好?
当时科学家曾用水来试验,但都没有成功,你有什么办法来净化空气呢?
在玻璃罩中放了一盆植物后,蜡烛和小白鼠都很好。

(课件9)
(3)植物和蜡烛为什么能长期共存,小白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也没有死去?小白鼠和蜡烛燃烧需要的氧气从哪儿来的?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去哪儿了?
图3分析: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小白鼠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图4分析: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放出了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生得出结论: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科学家的结论:
总结归纳:植物生长不仅需要空气而且能净化空气。

因为在当时,普利斯特利仅知道这些。

(4)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重复普利斯利的实验时,实验控制条件不同,实验结果就不会相同。

有的学者在黑暗条件下重复他的实验,植物不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会因为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更严重地污染了空气。

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实验三:你们的想法跟当年的英格豪斯一样,他设计如下实验(出示英格豪斯的实验图)。

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素。

探究式:
萨克斯的实验:后来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淀粉。

淀粉遇碘呈现蓝色
如果让你来证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的实验设计,你会怎么设计?学生讨论。

讨论:有点问题。

与平时学的加以引导,不能一下入题太深。

(1)实验要控制的变量是什么?光照。

(2)怎么来设置对照?照光和遮光。

(3)是在同一片叶上进行对照实验好,还是取不同叶片进行对照实验好?同一片叶上好。

(4)我们怎么来检测是否有淀粉产生?用碘液染色后,叶片不遮光的部分变成蓝色,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色
(5)如果遮光部份也变蓝色,我们怎么办?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份营养物质。

介绍: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黑暗处理→一半照光、一半遮光→酒精脱色
→碘液显色(遮光处颜色没有变化,照光处变深蓝色)。

(课件14)
说明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必需条件。

问: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以上几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光照、水、氧气、二氧化碳、淀粉、叶绿体有关。

三.归纳;还有哪些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的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
它是地球上一个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合理密植,多层次种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