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翻译 the principles and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Fu Lei(傅雷), 傅雷) 傅雷 a famous translator, writes in the preface to his translation of Balzac’s Old Goriot translation ought to be like copying a picture ; the ultimate aim lies in the resemblance in spirit rather than that in form.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Principles and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a yardstick to guide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measure or assess the quality of translated version. /The principles guide the translators’ practice, //and the criteria lay emphasis on readers’ or critics’ evaluation of the translated text. In most cases, they are the two aspects of the same thing. 翻译的标准: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1.即 翻译的标准 指导翻译实践;2.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即翻译批 评(translation criticism)的标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art three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ida 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grammatical analysis semantic analysis logical analysis 2. transfer from the source text to the source text 3.restructuring the target text 4.testing
外语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文

外语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语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多。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简单过程,同时也涉及到了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外语翻译标准也变得十分重要。
在本文中,笔者将探讨外语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的概念和其重要性。
一、多元互补的概念多元互补是指不同外语翻译标准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
不同的标准可能会存在缺陷或局限,但是如果能够相互补充,就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因此,多元互补能够使翻译标准更加完善,也能够推动外语翻译的发展。
二、外语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外语翻译标准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翻译对象的不同。
不同的翻译对象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标准。
例如,专业文献的翻译需要更为严格的翻译标准,而一些文学作品的翻译则需要更加灵活的翻译标准。
此外,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也会对翻译标准产生影响。
例如,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到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选择适合中国文化的翻译标准。
三、外语翻译标准的互补性在考虑多元互补的概念时,外语翻译标准的互补性也非常重要。
外语翻译标准之间互相补充可以有效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并提高翻译质量。
例如,在翻译专业文献时,需要使用术语准确、语言规范的翻译标准。
但是,如果将这种翻译标准套用到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可能会导致翻译的生硬和乏味。
因此,需要选择适合不同翻译对象的翻译标准,才能够做到多元互补。
四、多元互补对外语翻译的重要性外语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对外语翻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提高翻译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各种翻译标准的发展。
在不同的翻译情景下,使用适合的翻译标准能够使翻译更加准确、生动、贴近原文,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同时,通过多元互补,各种翻译标准之间也得到了相互借鉴和发展。
这种交流和发展有助于推广优秀的翻译标准,同时也为翻译标准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总之,外语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相互补充,不同的翻译标准能够相互促进,提高翻译质量,并促进各种翻译标准的发展。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所谓“三不易”,即译经的时候有三种不容易的情况: (1)佛经是依当时的情况而说的,而今时俗全然不同,要 使经文变为今人可读可懂的文章,不容易。(2)千年以上的 圣贤所说的微言大义,要传达给百世以下的今世凡夫所理解, 不容易。(3)佛经是距佛世不久由大迦叶、阿难等具足神通 的大阿罗汉结集而成,现在要由千年后的凡夫俗子来传译,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the ‘pre-linguistics period of translation’ triad: ‘literal’ faithful ‘free’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James S. Holmes (霍姆斯) Van Doorslaer (道斯莱尔)
literary
linguisitc, within the text
cultural, beyond the text
Marcus Tullius Cicero (西塞罗)
The Roman rhetorician and politician (106–43 BCE )
And I did not translate them as an interpreter, but as an orator, keeping the same ideas and forms, or as one might say, the ‘figures’ of thought, but in language which conforms to our usage. And in so doing, I did not hold it necessary to render word for word, but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Cicero 46 BCE /1960 CE : 364)
论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收稿日期:1998-10-04论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叶定国摘 要 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是翻译界十分关注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讲触及到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问题。
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是应当正视的客观现实,这种多元性至少涵盖三极:我国传统的翻译标准;新的或者从传统的翻译标准中发展出来的翻译标准;西方的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与翻译实践的规模和范围有密切的关系,是翻译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其内在关系呈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借鉴。
翻译标准的这种多元性有助于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翻译标准 多元性作者简介 叶定国,男,1954年生,郑州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郑州 450052) 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翻译标准存在着多种提法,各种提法之间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关系。
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是令翻译界十分关注的一种现象。
本文拟从四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翻译标准与翻译实践;对翻译标准存在多种提法是应当正视的客观现实;对翻译标准存在不同提法是翻译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翻译标准存在不同提法有助于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在讨论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之前有必要重新明确翻译标准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翻译标准与翻译实践之间应为实践在前,标准在后,先有实践,后有标准。
翻译标准产生于翻译实践,是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并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与此同时,翻译实践则又对翻译标准进行检验,并不断地丰富翻译标准。
显然,翻译标准的实践基础是翻译活动,只有具备一定翻译实践的人才有可能提出一定的翻译标准,并且会对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坚持之,并力行之;另一方面,缺少翻译实践的人是没有资格提出翻译标准的,建立在匮乏实践基础之上的翻译标准将是无源之水,在多元的翻译标准中只能是昙花一现,难有一席之地。
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体。
翻译的过程就是认识各种矛盾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
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不能是盲目的,而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来源:《中国翻译》辜正坤总论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
纵观中外翻译史,上下三千年,各家各派,纷纭拿斗,标准之名目,可谓繁矣,标准之论述,可谓广矣,然而能集百家之言,折衷其间,彻底、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者,还从未有过。
近年来翻译理论界种种观点层见叠出,海内海外的中国学者都在酝酿创建中国式的翻译理论体系或云翻译学,这实在是-件大好事。
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一言以蔽之:原因在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
我们习惯于形式逻辑推理,习惯于认为一件事物不是A就是B,习惯于说:道路只有一条,答案只有一个,等等。
对"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易?系辞》)的古训,人们常作片面理解,即只看重"一致""同归"处,对"百虑"'殊途"则斥为异端,所以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不觉地沿用了单向思维方式。
无怪乎几千年来,不少译家总是挖空心思地要寻出一条绝对实用的翻译标准来,虽寻而不得,仍苦寻不止,因为他们认定必有这条标准在,只不过是现在研究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未发现它而已。
可是如果用逆向思维方式或立体思维方式想一想,假如天下本来就没有这么一条标准,你寻得出来么?而被问者自然也可以反问:何以见得一定无这条标准呢?本文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还是先从立体思维方式说起,2.何谓立体思维方式?我所谓的立体思维方式与一般人所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大体上一样,所不同者,是要强调思维的空间性并暗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
在我看来,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包括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而往往又是这些优点在不同的场合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缺点。
浅谈翻译标准及其多元性

浅谈翻译标准及其多元性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言和思维活动过程,翻译标准是检验或衡量译作质量优劣的尺度和准则。
从有翻译以来,中西方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从未间断,人们试图从总找到一个唯一的准则。
通过理论分析和客观依据,以及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说明固定的翻译标准是没有的,它是多元发展的,且对翻译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
标签:翻译;翻译标准;多元性;多元互补论翻译标准是用来检验或衡量译品质量优劣的尺度和准则,具有模糊性,多元性,社会性,发展性等特点,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翻译标准极其重要,无处不在。
它是反映人们对翻译本质及翻译工作认识的一面镜子,是制约翻译工作,衡量优劣的准则;是评论译作的依据,给学译者、初译者指出了进行翻译工作,提高水平的努力方向;也是预防死译滥译的”良药”和翻译理论研究的根本基础。
一翻译标准概述1、中国的翻译标准概述在翻译理论界,人们提出的翻译标准复杂多样,自有翻译以来,就有了关于翻译标准的分歧与争论。
清末,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标准,影响极为重大,一直延续到今天,几乎成为国内衡量译文的唯一标准。
然而这一曾经被认为是翻译界”金科玉律”的标准,也有其缺陷。
例如,三字标准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不清楚,且之下缺乏具体标准。
其后又有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认识深了一层,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
在现代的一场著名的翻译标准大论战中,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一方提出了”宁错务顺”的标准;而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另一方则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宁信不顺”的观点,主张尽量忠实于原文。
后来鲁迅又提出了”既力求易解,又保存原作丰姿”的标准作为补充,瞿秋白也提出了”信顺统一”的标准观,认为”信”和”顺”不应对立起来。
建国后的傅雷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达到了有关”精神”、”风格”的高境界;与此观点类似的是钱钟书的”化境”说。
另外还有张今针对文学翻译提出了”真善美”的翻译标准,即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公认为文学翻译的权威之说。
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视角下浅析语言迁移理论中的多元理论互补现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所 以掌 握 了 解 英 文 报 刊 标 题 的 特
此 的程 度 ,也 才 算 是 成 功 的译 文 。 点,对 报刊 标题 翻 译作 深入 的研 究 ,对 提 高 译 者 的 翻 译 水 平 , 对 促 进 中 国 读 者 阅 读 英 文 报 刊 , 也 是很 有 帮 助 的 。
【 摘
题 的三大 功 能 ,让译文 读者 不 仅
可 以 了 解 标 题 下 文 章 的 内 容 , 也 符合 他 们 的语 言 习惯 。 当 然 上 面 提 到 的 翻 译 策 略 不
要】 本 文 主 要介 绍 辜 正 坤先 生提 出 “ 翻 译 标 准 多元 互 补 论 ” 的产 生背 景 、 研 究 内容 、论 点 特 征及 实 践 意 义 。并 在 “ 翻 译 标 准 多元 互 补论 ” 的指 导下 ,浅 析 母 语 迁 移 理 论 中多 元 理论 的 互 补现 象及 其 重 要 意 义 。 【 关键词】 翻译 标 准 ; 多元 互 补 ;系 统 ;母 语迁 移理 论 【 中图 分 类 号 】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4 ) 0 1 - 0 0 1 6 — 0 2
汉英翻译第三部分(汉译英的标准与可译度)

第三部分汉译英的标准与可译度相关参考: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给翻译造成很多困难的现象,可以概括为:一、由于生活环境、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二、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三、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四、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五、由于语言或非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劳动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
汉语中的“笋”字只能译成“bamboo-shoot”(意即“竹芽”),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从外来语接引过去的。
又比如“salad”(色拉)这种凉拌蔬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过来。
其次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语言之间可能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人把生孩子、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死人的事称为“白喜”,语言中也有“红白喜事”的表示法。
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或佛教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死人也当成一大“喜事”,令人大惑不解。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也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
而在传统中,中国人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天老爷。
“上帝”(God, Dieu, Gott)和“天老爷”所代表的东西不相同,含义也不一样。
特别是“上帝”这个概念,它具有较浓的基督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虽然我们可以把英语的“My God!”译成“天哪!”把法语的“Dieu soit loue”译成“谢天谢地”,但反过来把汉语的“天”译成“God”或“Dieu”,有时就不很合适。
翻译古典文献时尤其如此。
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怕的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
纵观中外翻译史,上下三千年,各家各派,纷纭拿斗,标准之名目,可谓繁矣,标准之论述,可谓广矣,然而能集百家之言,折衷其间,彻底、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者,还从未有过。
近年来翻译理论界种种观点层见叠出,海内海外的中国学者都在酝酿创建中国式的翻译理论体系或云翻译学,这实在是-件大好事。
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 一言以蔽之:原因在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
我们习惯于形式逻辑推理,习惯于认为一件事物不是a就是b,习惯于说:道路只有一条,答案只有一个,等等。
对"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易·系辞》)的古训,人们常作片面理解,即只看重"一致""同归"处,对"百虑"’殊途"则斥为异端,所以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不觉地沿用了单向思维方式。
无怪乎几千年来,不少译家总是挖空心思地要寻出一条绝对实用的翻译标准来,虽寻而不得,仍苦寻不止,因为他们认定必有这条标准在,只不过是现在研究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未发现它而已。
可是如果用逆向思维方式或立体思维方式想一想,假如天下本来就没有这么一条标准,你寻得出来么?而被问者自然也可以反问:何以见得一定无这条标准呢?本文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还是先从立体思维方式说起, 2.何谓立体思维方式? 我所谓的立体思维方式与一般人所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大体上一样,所不同者,是要强调思维的空间性并暗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
在我看来,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包括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而往往又是这些优点在不同的场合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缺点。
就单向思维而言,其优点就在于其单向性。
人类思维若不借助于这种单向性,就无法切实地把握这个世界:因为人的认识非得有一个最初的出发点不可,经由这个点,构成认识线,再由线构成认识面。
人类认识一直是囿于线性认识范围内,具有单向定义性、定势性特点,很少超越它;如能达到面的认识能力,就很不简单了(难怪我们经常呼吁要考虑全面,把考虑全面作为一种理想,正意味着我们很难进行全面地思考)。
但即使我们达到了面的认识能力,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正理想的认识方法是立体的、多维的或全方位的认识方法。
简单说来,我们在考察对象时,有动态法和静态法。
我们可以让考察对象固定,而认识主体环绕它进行任意考察(动态),也可以让认识主体固定,而对象环绕主体接受考察(静态);在某种场合,认识主体可以用意念进入被考察对象的核心向其作由里往外的立体性辐射考察,或相反,考察对象被置于认识主体的立体认识模中心,由认识主体对其进行由外到内的立体透视性考察。
当我们具体考察一个对象时,我们假定它是一个置于空间的静止原点,我们可以在它的周围空间的任何一个点来考察它,而由于其背景不同,在任何一点上的考察结果都会不同于任何别的一点上的考察结果。
所以在考察者心中,这个原点所代表的可以是无穷个别的什么东西,而不只是一个。
同理,假如我们把认识主体(我)看成一个置于空间的静止原点,又假设这个原点是可以同时向任何方向进行观察的眼睛的话,那么其观察结果和我们平时只从一个方向看出去(我们的视幅只局限在双眼前方)所得结果将是多么令人惊赫的不同,这宛如是一种全息式观照。
换句话说,一个事物可以是al可以是b,可以既是a又是b,还可以同时是c,d,e……等等,这全取决于我们所处的观察点。
正是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我们可以推论出-- 3.具体翻译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把一部译作放在观察点上(空间),一百个读者会产生’百种印象,因为该译作的价值并不仅仅依该译作所谓的固定价值而定,而常常倒依欣赏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审美心理、及其他功利性目的等等而定。
所以译作的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其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价值接收者(欣赏者),而价值接收者的判断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历代译家认识上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他们老是下意识地追求唯一的、万能的、可以判断一切译作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终极性实用标准,须知这种标准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折腾了两、三千年,从来就没有结果。
但是没有这种绝对标准不等于说没有任何标准。
恰恰相反,我认
为能够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并判断译作价值的具体标准不但有,而且不止一个,即是有若干个,我把这种情形称作-- 4.翻译标准多元化翻译标准多元化并不是翻译标准全元化(无数个标准),也不是翻译标准虚无化,而是追求无限中的有限性。
如果依立体思维方式来看,翻译标准在理论上似乎是无穷无尽的。
无穷无尽的翻译标准将意味着没有标准。
但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提出立体思维方式只意味着我们应尽可能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并不是说我们能完全作做到这一点如果说我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对翻译标准的认识当然也是有限的。
换句话说,我们认识能力、认识范围的有限性实际上已经发地规定了我们在选择认识对象卜的有限性,所以根本不用杞人忧天似地担心有无穷个翻译标准暴风骤雨般落到我们面前,令人一筹莫展。
恰恰相反,认识主体自会根据其需要来容纳相应的标准。
历史已经证明是如此,也还会证明将如此。
翻译标准多元化指的是多而有限,而不是多而无节,它意味着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承认若干个标准的共时性存在,并认识到它们是一个各自具有特定功能而又互相补充的标准系统。
有人或许会问:翻译标准多了,会不会是无政府主义,会不会乱套呢?问这种话的人不明白(1)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是一个客观现实,并不是我们凭空抛出来强加在译者和读者头上的。
古今中外的译者在翻译时,从来都没有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古今中外的读者在阅读译作时,也从来没有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而翻译业照样在发展壮大,且越来越进步。
如果说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会乱套的话,那早就乱了几千年了,无需我们现在再去打乱它,更无需我们现在突然要强迫给它一个统一的标准;(2)翻译标准并非是某个翻译家随心所欲地规定出来的,而是译者、读者间长期以来的某种默契的结果,翻译家往往是发现了一些标准可以满足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特殊要求,而不是纯粹主观地发明了这些标准,从而强加在读者身上。
怕乱套的人是把自己想象成了救世主,以为自己个定出一条金科玉律,翻译业从此就发发乎危哉,寸步难行了;这种人忘掉了翻译业已存在了几千年,并无一条定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问题;(3)假如翻译是一种艺术,则自然遵从艺术发展的规律,试问艺术上有一条永恒不变的法规或价值判断标准么?假如翻译是科学,则翻译自然应遵从科学发展的规律,试问科学上的原则或标准是我们随意地规定出来的么?所以提出翻译标准多元化这个概念,不过是总结了几千年有关翻译标准的理论,主张采取宽容的态度,承认翻译上存在着具体的并行不悖的多个标准这个客观现实而已。
那么,翻译是否就真的没有任何统一性呢?从纯理论上说来,既然"一致百虑,同归而殊途",就当然存在着一个"同归"、"一致"之处,这个处所就是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