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合集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来, 经历 了哲学的 自我反思和批 判 , 越来 越 多的学者 开始从 实践 的角度 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 论也 是实 践本 体论 。“ 马克 思从 来不 以抽 象 论事物时 , 又总是从人类的实践 活动 , 其是从 生存实践 活动 即生产劳 动 尤
出发的”, 可见 实践在 马克思主 义哲学 中起着基础 和核心 的作用。并且 物
传统的形而上学 ,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 的伟大变革 在于它对传统 的形而上学的超越 , 摆脱了理论 对现实 的预设 , 以马克思 主义哲 学同 时 所
2 实践本体论及其 困境 . 实践本体论认 为, 实践是联 系人与客观世 界的纽带 , 人是社会 的主体 ,
也超越 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 , 马克思 主义哲学对传统 形而上 学 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 存在 着紧 密的联 系 , 部社会 生活 在本 质上是 实践 全 的批判就是对本体论的批判。 的。实践能够揭示 自然界 的性质和客 观规律 , , 人 社会 和 自然界在本 质上
中, 马克思 主义哲学本体论 目前 已发展 出了多种形态 , 括物质本体论 、 包 实
践本体论 、 性实践活动本体 论 、 感 历史 唯物 主义本体 论 、 社会存 在本体 论 、
社会生产 关系本体论 、 生存本体论等。但最 主要的争论集 中在物质本体 论 是第一性的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具有能动 的反作 用, 物质和意识 的对 立仅 和 实践本体论这两种观点之 间。 仅是在本原意义上的。在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的前提 下 。 实践将物质 和精 在上个世纪 8 O年代 以前 , 国内学界 虽然对 本体论 问题 缺乏 明确的 意 神统一起来 , 人的实践活动调和了物质 和意识 之间的矛盾 。“ 物质 ” 马克 是 识, 但是在实 际上是信奉物质本 体论 的, 当时唯物 主义和 唯心 主义 的斗 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概念之一 , 在 唯物论 是马克思 主义 自然观 、 认识论 、 史观 历 争很显然是压倒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根 本原 则。而 自上个世 纪 8 O年代 以 的理论 前提 和基础 。

简论本体的物质极限存在

简论本体的物质极限存在

至今 日, 长期争论 的本 体论和社会本体论 始终未有统一 的 结论 。我们竭力寻求 建构的本 体到底是什 么?它在全宇宙
之 内及社会 之内的存在到底如何7 .
的全面关照与对形态万千 的全 宇万物的终极 关怀 。因而 ,
这种本体概念只是发展 了的另一种片面性 。
在历史上遭遇如此多 的片面性 , 本体 概念 的确 立几成 本体指事物的终结性起源 , 即本源 。这是时下普遍认 同的、 有相对严格 意义抽 象的本体概念 。但概念本身无 具 法克服 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导致 了哲学史上本体 构建 、 社会本体构建的盲乱 。本 体概念经历 了“ 源一始基一 本 起
2O O 9年 5月
黑 河 学 刊
He eJu l i 0 ma h
Ma . 0 9 y2 0 S ra No 1 1 No 3 e i 1 .4 .
总 第 11 4 期 第 3期
简论本体的物质极限存在
⑧ 杨坤 洋
( 中共中央党校研 究生院 , 北京 lo 9 ) o 0 1
它只是从另一个 角度 回避 了这种对立 , 并使这种对 立消融
于物质和精神的区分之 中。本原无法 消解这种对立 , 其所 采取的回避 , 只是造成 了它物 意义上 的新 的对立 的产生。
本体概念到底如何确 定?有人提 出了新 的本体概念 , 即本体应 比本原 宽泛 一些 , 指万事万 物的本质 、 本性 、 规律
【 摘
要】本体是世界 的终结性存在 , 马克思主义哲 学本体论是物 质极 限存 在的本体论。任何 寻找具 形态
本体 的做法都是无法 实现的梦幻。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 为我们 开辟 了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道路 。 【 关键词 】本体 ; 物质极限 ; 马克思主 义哲 学 【 中图分 类号 】 B 1 【 0 6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 O 6 2 o )3 0 3 - 2 0 9 3 3 (0 9 0 — o 3 o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_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

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_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

昆明学院学报 2009,31(1):59~63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哲学研究】收稿日期:2009-01-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资助项目(08xzx001)作者简介:苗启明(1939—),男,河南济源人,研究员,原云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等研究;许鲁洲(1956—),男,山东聊城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苗启明1,许鲁洲2(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2.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诸多本体论观点,这主要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不同所致。

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是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

人的个体生命不是单子,而是以个体性与类本性的辩证关系为根基的一系列辩证本性。

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原,可以直接或间接推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个体生命本体论;生命辩证本性;人本理性哲学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09)01-0059-05On Nou m enon of M arx is m Hu man is m Ra ti ona l Ph ilosophy———Nou m enon of Hu man I nd i v i dua listi c L i feM IAO Q i 2m ing 1,XU Lu 2zhou2(1.Phil os ophy Research I nstitute,Yunnan Pr ovincial Social and Science Acade my,Yunnan Kunm ing 650034,China;2.Marxis m College,Qujing Nor mal University,Yunnan Qujing 655011,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nou menon op ini ons inMarxis m Phil os ophy due t o the different co mprehensi on of it .Nou menon ofMarxis m hu man 2is m rati onal phil os ophy is that of hu man individualistic life .Hu man individualistic life is not monad,but a series of dialectical natural in 2stincts based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 on bet w een individualis m and natural instincts 2like .Nou menon of hu man individualistic life,as the theo 2retical ulti m ate s ource ofMarxis m phil os ophy,directly or indirectly leads t o the basic theory ofMarxis m hu manis m rati onal phil os ophy .Key words:Marxis m phil os ophy;nou menon;nou menon theory of individualistic life;life dialectical natural instincts;hu manis m ra 2ti onal phil os ophy 马克思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如果有,这本体论是何?在前些年,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

2011.10.28日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种本体论范畴一。

物质本体论最早提出是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杜林认为,思维的本质是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所以一旦,我们要思考存在物或者存在本身,其实就是把它思考为一个统一的对象。

所以,存在的统一性是世界的真实状态。

恩格斯本人反对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世界的存在本身是统一性的前提。

只有一个世界先存在哪里了,才谈得上有统一性。

后来列宁就在他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当中发挥了恩格斯的这个观点,就把马克思的认识论发挥为:物——感觉——思想。

物质>感觉>思想这种模式主要强调第一个环节的重要性和原初意义,所谓“主体性”主要是在思想最后综合感觉而言。

而在物质——感觉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或者条件是什么似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所以这样,物就成了我们经验、感觉的唯一来源,但是我们的意识、思维究竟是如何从这个物质里面派生出来的其实并没有讲清楚。

这里确证了两个原则:从起源意义上物质在先。

在人的知识的产生这个方面来讲,也是物质在先。

但这个原则却成了马哲学界很长时间内的占据统治地位的学说。

尤其是八十年代。

二。

实践唯物主义这种范式主要是针对上述这种范式产生的。

最早提出这种实践唯物论的是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施共同点是都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历史中的核心地位。

基本立足点是物质>实践<主体(人)认识的基础既不是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主体,而是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中介性活动把我们和物质勾连起来。

实践是一种居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现实活动。

实践有很宽泛的意义,有时候可以说是劳动或其他的活动,当然主要是指“社会活动”。

实践的含义1,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区别于制作【poiētikē】)实践科学与制作科学的内容和区分2,马克思的实践(感性活动)(包括了制作和劳动),并且强调作为社会历史活动思考题:人类的知识是思想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和抽象思辨?还是来自于对我们实践活动的反思?人类知识的产生在上述哪一个环节中最关键?很多时候,我们的知识是通过反思实践获得的,例如现代的实证科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比如袁隆平,不是理论家科学,而是典型的实践家】。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对本体论的追问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进行了批判,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呢?如果有,他的本体论是什么?该文介绍了当今国内主要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自古以来,哲学作为一种行而上的追问,其本体论的探求是不可被取消的。

他以寻求“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方式,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寻找“根据”、“标准”和“尺度”,她又以自己所承诺的“本体”作为根据,标准和尺度,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或“最高的支撑点”。

本体学说产生于古代,只是到了近代,才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研究领域从混沌的哲学整体中分化出来。

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一般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基础说,哲学就是从追问世界的基础开始的;第二种是本质说,认为本体事万物存在变化的本质等;第三种是始基说或本原说,认为本体是万物的始基、基元和本原。

例如:“水”、“火”、“气”、“土”等,中外许多的哲学家都有把它们作为万物的始基和本原的例子。

随着人类实践、哲学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休谟,康德等对本体论存在价值提出了怀疑和诘难,之后,黑格尔又对本体论进行了改进,按照“实体即主体”的原则,建立了无所不包的庞大的思辨唯心主义体系。

黑格尔哲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

其中,逻辑学是传统意义上最正宗,也是最完备的本体论。

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历史感使一切其他哲学本体论相形见绌,但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使人们意识到任何企图一劳永逸的解决所谓本体论问题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因而对传统本体论进行批判,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共同特征,因为黑格尔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大代表,20世纪,黑格尔哲学中心受到广泛重视,所以20世纪的每一次重要的哲学运动,都以攻击黑格尔哲学观点而开始。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这个问题,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一直就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马哲本体论

马哲本体论

马哲本体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本体论的观点。

本体论是哲学上研究存在本质和实在性的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独立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强调物质是原始的、决定的和多样性的,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发展变化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还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它认为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而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和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但也受到意识的反作用。

这种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此外,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还强调了人类活动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创造的重要性。

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改变和利用物质世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实践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作用。

这些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journal/ass /10.12677/ass.2016.55113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Donglin Mo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莫东林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莫东林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因为,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将物质本体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人,强调人的感性活动的运用;马克思的物质本体论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但是,实践本体论又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存在,实践1. 引言本体论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未得到一个统一的概论,“本体论”起源于西方学界,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

目前,学术界对本体论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哲学本体论是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解释,即关于"存在"的理论。

如物质本体,上帝本体,理性本体等。

本体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不能简单理解为“本原论”“存在论”。

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也就是说,是世界真正的存在,终极的存在是什么的问题。

2.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存在首先,对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各执己见,对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本体论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根本不存在本体论,有的学者虽承认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存在,认为不能单一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物质本体论、精神本体论或者实践本体论,“究竟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学说?我以为不能企图用一个判断或一个命题,如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或实践本体论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丰富内涵。

任何简单的概括都会由于片面性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1]对于此观点,显然是值得商榷的,这完全陷入不可知论的境地中。

马克思主义是拥有本体论的。

本体论是任何哲学都必须承认,更不能摆脱的问题,可以说,它是哲学中的根本性问题,是哲学不同于非哲学的一个本质性规定。

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本体论那么他就根本丧失哲学成立的最基本的条件。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是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借鉴旧哲学中的一些优秀哲学思想观点。

它必然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以及其他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

”[1]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一个纯思辨的哲学,它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他的目的在于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哲学,已区别以往哲学,仅仅只是认识世界,或者是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没有联系统一起来。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马克思的确很少在他的著作里对本体论作过专门的阐述,但是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没有本体论,此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的确有提到本体论的内容,以及从其著作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拥有本体论。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统一。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2]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对于本体论有过叙述的。

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

针对马赫主义者的“原则同格论”,列宁指出在认识论中,从物到感觉到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莫东林这一原则不只是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通过对认识来源的思考,确证了世界的本体论根据。

恩格斯和列宁对物质本体论都做过描述或者提及。

以及之后的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系统的表述。

一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二是,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三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斯大林的这一论述奠定了物质本体论不可动摇的地位。

坚持物质本体论,就是要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客观决定主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本体论主要是将本体论推向了社会历史领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发现物质本体论的踪影。

“只有现在,当我们已经考察了最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也具有‘意识’。

但是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3], pp. 34-35)“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活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3], p. 35)这说明物质与意识的最初关系。

“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3], p. 34)这里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这个结论只能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才能得出。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存在者何以存在的问题,即存在者存在的根据。

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根据归根到底是物质,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统一于物质性。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3], p. 32)这是社会历史领域为什么存在发展也要归结于物质。

没有物质生产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社会无法存在,人也就不复存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唯物史观时,谈论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迁,都必须立足于世界的物质性之上,必须承认物质生产对其决定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跟以前的物质本体论并不相同,实践并非与物质本体论毫无联系,它并非像以前那种单纯从世界本原出发来探究本体论,带有鲜明的朴素性的色彩,难以说明人与社会何以存在。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对物质本体论进行论证。

首先,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将物质本体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社会历史领域看似都与人有关,没有涉及物质本体。

实践观点引入历史领域,论证了社会历史的唯物性质,其实就是,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通过从实践出发考察社会历史问题,说明了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精神活动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4]社会之所以为社会,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实践,而隐藏在实践后,为实践所需的物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更加关注人,强调人的感性活动的运用。

“马克思在《提纲》中首次使用‘人的感性活动’这个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使用‘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

”[5]人的感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感性活动表现为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过程,可以就人的价值理念形成和外化,在社会历史中,人们对生产的分配与消费资料的满足,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

马克思十分强调人们的感性活动。

“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因而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3], p. 50)这里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看做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批判他没有从现有的社会联系出发来观察人们,那么费尔巴哈没有看到真实的活动的人,只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忽略了人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瓦解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实体概念,把它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物质组成部分,赋予它明确的社会历史内涵”[5]在承认人的感性活动的地位来建立本体论,更加丰富了物质本体论的内涵。

也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文关怀精神。

最后,马克思的物质本体论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莫东林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论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6]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在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人自身的作用。

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意识的生产,都离不开人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