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认识的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推动 实践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认识又指导着实践,推动着实践的发展。
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2 3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人 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 动社会的发展。
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它以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 遍规律的学说。
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双重功能。它不 仅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而且可以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 解放。
自然界的演化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 律是由物质的性质和存在方式决定 的。
社会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和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制度、哲 学、宗教、艺术及各种思想观点。
社会发展的规律
02
物质与意识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01
02
03
物质定义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 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 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时间、 空间和运动,其中运动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特性包括客观实在 性、运动性和无限性,这 些特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世界统一于物质——马克思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5
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6
1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持续 性是指物质运动经历的或长或短的过程;顺序 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事物或现象出现 的先后顺序,时间是不可逆的;时间是一维的。
时空
规律
人对物质世界的把 物把握
4
一、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什么?
5
1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曾经给物质 以这样的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主要 从本体论上来讨论物质; 从物质与实物的关系上、 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 来说明物质。
20
关于还原论(reductionism)的讨论: (1)组成性还原论 (constitutive reductionism) 高级领域的生物与低级领域的无机物的物质组成完全相 同。生物界的事态和过程与原子、分子层次的物理、化 学现象也没有矛盾。生物界与无机物之间的区别不在于 组成物质,而在于生物体的组织结构(系统) (2)解释性还原论(explanatory reductionism) 要认识了解整体,就必须将之分解为其组成部分,而且 还要进一步将这些组成部分再分解为它们的组成部分, 一直到等级结构的最低层次——“还原化处理方法”#复
杂 系统——“整合方法”
21
(3)学说还原论(theory reductionism) 在某一科学领域(一般是更复杂的领域 或在等级结构较高的层次)中所形成的 学说与定律可以看作是在另一学科领域 所形成的学说和定律的特殊情况或事例。 各个领域有各个领域的主导规律,不能 互相取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0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
新的知识和真理。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真理
性。
0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在实践中的检验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决 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真 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异而改
变。
真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与
实践的形式
01
02
03
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类在生产实 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的实践活动,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 方法进行探索、验证的实 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 的重要手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二、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 C )院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4.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10.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 D )院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一、单项选择题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题号正确答案
1C
2C
3C
4C
5D
6C
7C
8B
二、多项选择题
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时空是相对的
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1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1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13.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E.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14.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
A.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是由无数有限时空构成
D.时空的有限性是由无数无限时空构成
E.时空无限性存在于有限性之中,并通过时空有限性表现出来
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它()
A.认为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
B.把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C.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D.认为原子没有广延性,是不可分割的
E.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混为一谈
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其理由有()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E.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
题号正确答案
1AE
2ABCDE
3ACE
4ABCE
5DE
6ABCE
7ABCDE
8ABCD
三、简答题及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答:(1)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
它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精神产品,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态。
(2)这是因为:首先,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它既生产了生
活资料,也生产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其次,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最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切观念、思想、法律、宗教等,都是由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决定的,也应从社会的物质关系中得到说明。
2.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条件是什么?
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它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
导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第二,意识
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第四,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
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第三,必须考察事物所处的环境条件。
(4)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实践的途径。
因为只有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
将意识物化为现实的客观力量。
17.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答:(1)人工智能是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
当代人工智
能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脑不仅部分地代替和节省了人的脑力,而且还极大地延伸和扩展
了人的脑力。
(2)虽然如此,电脑永远只是人脑的延伸和补充,它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过、取代人脑,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二者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人脑思维是抽象的精
神活动,电脑是纯粹机械的物理过程。
其二,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而人工智能没有社
会性。
电脑不像人类思维那样饱含丰富的感情、考究思维和行为的社会后果和意义。
其三,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备这种创造性。
人类思维能发现新问题,新事物,并通过实践创造出来属于人类的新世界,而电脑只能永远按人类的“指令”运作。
18.相对静止及其重要意义。
答:(1)相对静止不是说绝对不动,永恒不变,而是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
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可见,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
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没有相对静止状态,事物的分化就失去了条件,也就不会有生命现象。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是绝对
运动的参照系。
(3)否认运动的存在而把静止绝对化是形而上学,否认静止的存在而把运动绝对化
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四、论述题及答案
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的关系。
答:(1)客观规律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主观能动性
是主体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尊重客观规律,即正确认识规律、严格按规律
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2)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现代建设中既要不
断地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保持求实的科学态度。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解放
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3)解放思想,就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达到主
客观的一致,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掌握事物的
规律性。
这二者是统一的。
要切实做到事实求是,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同样离开了
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违背规律,就只能导致主观主义、盲目蛮干。
(4)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统一起来,即要防右,又
要反“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