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必修《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起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有黑格尔、费尔巴哈。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以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第一章1。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针对此,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一性,事实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相反.(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针对此,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则相反。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我们需要掌握其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提出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这种变化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这一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非线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三、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它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帮助我们超越表面现象,深入分析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其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以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具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人和历史、人和自然、人和人本身的总体理解和把握。
2.哲学的基本问题(描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①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通常被称作“本体论”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用哲学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通常被称作“认识论”问题。
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回答本体论问题才能回答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派别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万物生于水,五行说等)特征: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缺陷: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古代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猜测”性质。
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人是机器)以近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确认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原则。
局限:一是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过程最终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规律加以解释;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三是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即自然观的唯物主义而历史观的唯心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④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把个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大学必修《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无产阶级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5、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依据:唯物主义把世界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9、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10、意识产生的决定环节: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哲学观点: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1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1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5、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16、区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7、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18、矛盾的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9、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0、度的定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简答题1.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什么?什么是“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它就是人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意识属性”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
“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形成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体现在人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和意识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中。
2.世间是否有真理?何为真理?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或可谓之“人的真理”。
抛开人,客观事物尤其自身的存在和规律,这可称之为“客观的真理”,即“绝对的真理”。
“绝对的真理”若不为人所知,则对生而为人的我们而言毫无意义。
但是,人的认识基于其本身的局限性,总有局限,而无法完全认识客观事物。
所以,对我们“人”而言,只有“相对真理”。
——基于哲学的思考。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6-67)答: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3.房价过高是否违背价值规律?从目前形势来看下跌是不可能的,如果需求不能平抑等政策过去了,还是报复性上涨,地产商为什么敢捂盘惜售?说到底还是奇货可居,东西太少了,买的人太多。
超市里买苹果的他们敢捂盘惜售吗?别人家也卖苹果,而且过期苹果会烂掉,而房子不会。
现在买的人这么多,卖的数量这么少。
凭什么这么便宜卖给你?价值规律在这里呢。
如果国家一味的打压房价对地产商也是不公平的,黄金除了首饰用途之外没有什么实用的工业,日常生活用途,但是为什么这么贵,还不是稀有程度使然...如果房屋供应量不提升,需求不降,而房价不上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指马克思在哲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和方法不仅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下面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的复习资料。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有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传承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交织而成的。
2.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换言之,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由对生产资料的掌控所引起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表现为社会上不同阶级之间的人际和组织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比较概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各种物质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和构成的变更。
而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就是说,人们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源,就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
5.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展开,只有人民大众群众组成的力量才能打造出全民共同繁荣的社会。
6. 文化自由。
文化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文化自由是指个人和群体可以随意地使用和表述自己的思想和信仰,而不受任何宗教和政治势力的轻视、限制或干预。
总的来说,上述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比较重要、常被提及的概念。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思想和理论,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无产阶级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5、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依据:唯物主义把世界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9、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10、意识产生的决定环节: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哲学观点: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1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1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5、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16、区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7、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18、矛盾的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9、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0、度的定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2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理论基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三,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2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4、尚和去同、举一反三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方法。
25、意识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在: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一是具有创造性;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一时还具有指导、指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重要作用。
26、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
2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创立了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变革。
28、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9、人类的认识不断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30、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认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32、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3、哲学上价值范畴揭示:哲学上的“价值”是指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34、哲学上价值评价及特点: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四,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3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
36、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深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们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7、计划生育是因为最佳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38、环境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39、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一切活动的主要前提,人们首先必须通过吃穿住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
4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应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其表现在: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着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便能表明。
4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43、区分不同的生产方式的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44、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体现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45、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46、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4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48、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49、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50、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5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2、历史创造者的错误是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53、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合力有贡献,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54、英雄人物的的历史作用也要受到历史的局限。
必须明确,不管什么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55、生产资料和劳动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56、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57、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及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而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58、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5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0、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6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6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63、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产生的消极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发生。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64、货币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最基本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6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
66、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的剩余价值,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67、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资本划分为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68、把资本划分为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有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又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69、剩余价值率反应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70、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71、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7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7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74、资本主义国家执行公共事务管理,表明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75、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是《共产党宣言》。
76、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公共富裕。
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四,在马克思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7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张状况的制约;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和足以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