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合集下载

美学的知识点总结

美学的知识点总结

美学的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其基本概念包括美、艺术、审美等。

美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它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的精神境界。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美的表现形式,它通过创作、表达和体现美的感受。

审美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思绪和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感受。

二、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于美的本质的讨论有多种观点,包括客观论、主观论、相对论和综合论。

客观论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与观者无关;主观论认为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源于个体对外在事物的感觉和体验;相对论则认为美是一种相对的、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评价标准;综合论则认为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既是事物的内在属性,也要依赖于观者的情感和认知。

三、美的感受与表达美学不仅关注美的本质,还关注美的感受和表达。

美的感受是指人们在面对美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和体验,它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精神境界。

美的表达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美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形式、结构、色彩等艺术手段来表现美的内涵。

四、美的审美对象美的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人体美和艺术美等。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包括景色、花草、山水等,它带有纯粹、朴素和自然的美感;人体美是指人的外貌和身体结构所具有的美,它带有动人、优雅和神秘的美感;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它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美的内涵。

五、美学的相关理论美学的相关理论包括唯美主义、形式主义、象征主义、社会美学等。

唯美主义认为美是一种绝对的、超越性的东西,它是完美、理想和无暇的;形式主义认为美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独立于内容和主题;象征主义认为美是一种象征、隐喻和象征的意义,它反映了深刻的人类情感和思想;社会美学认为美是受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是一个群体性、多元的现象。

六、美学的研究方法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分析、历史考察、实证调查、实践探索等。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一、美学概念1.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的学科,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价值以及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学科。

2. 美学的对象美学的对象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和审美活动的美。

3. 美学的任务美学的任务是探讨美的本质、规律、价值,以及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规律等问题,促进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欣赏。

4. 美学的发展美学经历了审美经验论、自然美学和艺术美学的发展阶段,现代美学又包括结构美学、语言美学、后现代美学等学派和流派。

二、美的本质和特征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存在的根源和本体,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 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主客观性、普适性、相对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三、美的价值和功能1. 美的价值美的价值包括实践价值和精神价值,美的价值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美的功能美的功能包括满足审美需要、促进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等。

四、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征1. 审美活动的本质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感知和情感体验的活动,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的活动。

2. 审美活动的特征审美活动的特征包括感知性、情感性、理性和实践性等。

五、艺术和美1. 艺术的概念艺术是以特定的形式和表现手段,通过感觉和思维的交织,表现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与感悟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2. 艺术的特征艺术的特征包括艺术形式、艺术表现、艺术效果等。

3. 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功能包括审美功能、批判功能、表达功能、交流功能等。

4. 艺术创作的原则艺术创作的原则包括真实性、美感性、表现力等。

六、影响美学的因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感官的美的体验和美的启发。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对美的塑造、传播和感染力。

3.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个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4.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以上是美学概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美学的概念和起源: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著作中,意为对美的研究和理解。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思考,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有关于美的著作。

2. 美学的发展:美学经过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学理论的框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全球文化的交融,美学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和评判,它既包括客观世界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主观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品位等因素。

美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艺术:艺术是一种人类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结晶,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等多种形式。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媒介。

3. 审美:审美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美的外在特征,也可以深入体验和感悟美的内在意义和情感价值。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客观世界的属性和特征。

客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2. 主观主义:主观主义认为美是主观个体的感受和评判,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不同的。

主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克罗齐尔、舍勒等。

3. 综合主义:综合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美是在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之间产生的,它既包括客观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人们在感知和理解美时产生的主观情感和价值。

综合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1. 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功能和意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学的核心课题和理论基础,对于美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美学的基本方法: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践观察和历史比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美学家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探究美在不同文化和历史环境下的表现和发展。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艺术与美的学科,包括对审美经验、审美价值、美的特征和美的原则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美学是起源于18世纪的一门学科,由德国哲学家亚当·施密特话和康德等人首先提出并系统阐述。

在中国,美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的审美思想和文艺批评,如《论语》中孔子对音乐、礼仪的评价、《庄子》中对自然美的思考等。

现代中国的美学研究在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二、美学的发展史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特征和艺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美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观点。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文化为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论,同时也对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和艺术创作的繁荣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

在近代以来,不同的哲学家和美学家通过对艺术与美的本质进行不同的理论阐述和研究,形成了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美学思潮和流派,如形而上美学、经验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形而上美学、经验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

在形而上美学中,美的本质被视为一种超越感性经验和现实的抽象、理念和形式。

在经验美学中,美的本质被视为一种感性的经验和情感的体验,而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是其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而在存在主义美学中,美的本质被视为一种存在和自由的境界和状态,艺术作品是对生命和存在的一种表达和反映。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分析、历史研究和文本解读等。

在哲学分析中,美学家通过对美的本质和艺术的价值进行逻辑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形成了一系列对美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观点和范式。

在历史研究中,美学家通过对艺术与美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统进行研究,揭示了不同时代和文化对美和艺术的不同观念、观点和实践,从而为美学的发展和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源。

课程美学知识点总结

课程美学知识点总结

课程美学知识点总结一、美的本质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美,而美的本质一直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过“美是理性的表现”,而西方美学家康德则认为“美是一种无目的的乐趣”。

这两种理论都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但都不是最终的答案。

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融入多角度和多元文化的思考来理解。

二、美的产生美的产生是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美的产生包括艺术品的创作和艺术品的接受两个方面。

艺术品的创作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对美的渴望,他们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个人的想象和表达,创作出各种形式的艺术品。

而艺术品的接受则依赖于观众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以及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欣赏。

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美的产生的过程。

三、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审美体验是指个体在接触艺术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认知的过程,是对艺术品的认识和欣赏。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愉悦、兴奋、温暖等美好的情感和心境,同时也能够对艺术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审美体验,人们可以获取美的享受和启发,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四、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在欣赏艺术品时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包括观察、分析、理解和评价艺术品的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品,同时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五、艺术教育美学知识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教育是指通过对艺术和美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和创造力。

美学知识的传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兴趣,为其将来的美术创作和艺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美学考前知识点总结

美学考前知识点总结

美学考前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美学的概念和起源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理论科学,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恩斯泰因的著作中。

美学这一概念在19世纪得到深化,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

2. 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美学、中世纪美学、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启蒙时代的美学、19世纪美学以及20世纪美学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理论成果,为美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美是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质,有人认为美是一种观念或情感,有人认为美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2. 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可以理解为艺术对象、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审美活动的本质。

艺术创造者通过自己的技巧和情感表现出来的内容,以及观众在艺术作品前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审美感受。

3. 审美的本质审美的本质是指审美经验的本质特征,以及观众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认知和评价。

审美的本质可以从认知主义、情感主义和价值主义等不同角度来解释。

三、美学相关理论1. 文艺学文艺学是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原理和规律,包括文艺创作理论、文艺批评理论、文学美学、艺术美学等内容。

2. 形式美学形式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艺术形式和结构,包括形式美的含义、艺术形式的规律和结构、艺术形式的语言等内容。

3. 实质美学实质美学是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艺术的内在意义和永恒价值,包括艺术的实质、艺术的人类意义、艺术的社会功能等内容。

四、美学相关人物及其贡献1. 康德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对美学理论有重要影响。

他主张审美判断具有客观性,并提出了美学的本质问题。

2. 黑格尔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对美学概念和审美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艺术是精神世界的表现形式,通过艺术来实现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

美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美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美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美学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审美和艺术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到对美的本质、美的判断标准、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和人生,提高审美情趣,使人们在欣赏、创作和批评艺术作品时更加理性和有深度。

二、美学的历史发展1. 古希腊时期的美学思想: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

柏拉图认为,美是真、善、美的统一,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美的本质是理念世界中的形式的观点。

而亚里士多德则从形式美和目的美两个方面论述了美的本质。

2.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中世纪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在基督教信仰和神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时期,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上帝和人类的美的追求,以及宗教艺术的发展。

3.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文主义思想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以及对艺术的审美追求。

4. 近现代美学思想: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对艺术的批判性思考和理论建构。

在这个时期,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符号学美学、后现代美学等不同学派。

三、美的本质和审美判断1. 美的本质:对于美的本质,古希腊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世界中的形式,是真、善、美的统一;而亚里士多德则从形式美和目的美两个方面论述了美的本质。

2. 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指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和评价。

审美判断主要包括客观美和主观美两个方面。

客观美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美,主观美是指个体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美的价值判断。

四、艺术的本质和分类1. 艺术的本质:关于艺术的本质,古希腊哲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模仿的产物,是形式的再现;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活动,是一种达到目的的行为。

2. 艺术的分类:艺术主要包括语言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摄影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

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第四,审美关系。

第五,审美活动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

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

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

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

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

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

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

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

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

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

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

和谐的比例的审美本质在于,它说明了部分和整体以及统一的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体上的应用。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早知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诸天音乐、宇宙和谐。

认为天上的星体在遵照一定轨道运动之中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

人体就想天体,都有数与和谐的因素统辖着。

人有内在的和谐碰到外在的和谐,就同声相应、欣然契合,因此人才能爱美和欣赏艺术。

音乐的刚柔也能使得人的性情变刚变柔。

2苏格拉底的美学理论美在效用:美是有用的,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美也是相对的,依存于效用。

不能说完全在事物本身,与人无关。

3、柏拉图:美在理式文艺才能的来源:迷狂说(灵感说)。

4、康德:美的分析5、席勒(1759“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造雪精神。

”--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及文学构思都很重要。

刘禹锡:“虚而万景入”;宋苏轼:“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庄子美学(一)、“心斋”、“坐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二、美与丑的关系《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孔子美学孔子名丘,字仲尼。

学说以“仁”为核心。

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心养中能起到特殊的作用1、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夫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提出“兴”、“观”、“群”、“怨”一组美学范畴,以“兴”为首,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述及艺术欣赏活动的心理特点,阐明了艺术通过陶冶、感染人的心理情感,使个体与社会和谐的社会功能。

2、在美与善的关系上,把“尽美尽善”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

3、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认为“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4、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触及审美趣味、美感的差异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比德”说。

5、在“中庸”的原则的基础上,崇尚“中和”之美,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美学批评的原则。

孟子的美学思想①强调人格美的意义和价值。

提出“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

认为美以真、善为基础,并表现于外在可感的形式。

又提出“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命题,认为“大”起始于“美”,但又比“美”更为辉煌壮观。

②提出为实现个体人格美而进行自我修养的“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要靠“养”才能获得。

养气的方法是“配义与道”,“道”是指仁义之道。

“义”指符合仁义之道的行为,“配义与道”,就是一方面要明白仁义之道,对之确信,一方面又要不断地去做人应该做的事。

③提出“以意逆志”的命题。

包含着对艺术欣赏特征的认识。

孟子美学作为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颇有影响。

荀子美学思想荀子①从人的性本恶的“性恶论”出发,肯定对于声、色等感官愉悦的追求,是出于对人的自然本性,具有普遍性。

又强调人的欲望的满足又必须合乎礼义,受到社会的制约。

主张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行动,对人们追求声色之美的享受起调节作用。

②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

把自然之“性”视为美之基础,把后天的“礼乐之教”等人为之“伪”作为构成人格美的前提。

③发展孔子提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观点,提出“君子比德”说,主张以自然对象之美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德性。

④肯定音乐艺术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二、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朝美学宗白华先生指出,魏晋人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而这种美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魏晋玄学的影响。

魏晋玄学崇尚“三玄”,三玄指的是《老子》、《庄子》、《周易》。

魏晋玄学家提出的“得意忘言”的理论(王弼)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嵇康),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和美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魏晋玄学是魏晋南北朝艺术和美学的灵魂。

(一)“得意忘象”(王弼)1、“得意忘象”的出处。

《庄子·外物》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王弼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论》① 音乐是自然产生的声音,它并不包含哀乐的情感。

音乐与人的哀乐之情并无对应的关系。

相同的情感,可“发万殊之声”;同一声音,可激起不同情感。

② 音乐不能使听者产生哀乐的情感。

人们欣赏音乐时产生的哀乐情感,并非音乐所造成,音乐只是引发和加强了听着原来具有的各种情感。

(三)顾恺之:“传神写照”出自《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

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主张在形似的基础上表现人物气质、性格及特定情景中的神情态度。

“传神”不应该着眼于整个自然的形体,而应该着眼于人体的某个关键的部位。

这种“关键的部位”能表现每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的典型特征。

(四)宗炳:澄怀味象“澄怀味象”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

“味”的概念是从老子美学中来的。

是一种精神愉悦和享受,是审美的“味”。

欣赏山水当“澄怀味象”,“应目会心“,在深入观览其形象时,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进行直觉的体味、领悟,获得审美愉悦,妙悟山水所孕含的宇宙之神理。

“味象”与“观道”同是一个心理过程。

《宋书·隐逸传》记载:“(宗炳)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这表明“味”(审美享受)同时就是(对“道”的观照)。

较完整鲜明地将“形”、“神”关系引入对自然美和山水画的论述中,强调对“神”的领悟,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谢赫:“气韵生动”谢赫说道:“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1、气韵生动”是为了追求“神”、“妙”的境界,要使画面形象通向那个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2、谢赫“气韵生动”的命题,和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有内在的联系。

谢赫“取之象外”的论述,直接引发了唐代古典美学中的“境”这个范畴。

3、“气韵生动”反映了中国美学的特点:中国的美学元气论着眼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

她要求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一全幅的天地,要表现宇宙的气韵、生命、生机,要蕴含深层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而不只是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

谢赫的这一论述,直接引发了唐代美学中“境”的范畴。

“气韵生动”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要求艺术家胸罗宇宙,思接千载,仰观天宇,俯察品类,富于哲理的意味。

三、唐代美学唐五代最重要的书法美学著作是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guan四声)的《书断》、《书议》、《文字论》。

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荆浩的《笔法记》“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观察、体会、撷取天地万物的真实镜像,又与自己的情志、意趣融汇贯通,有得于心,发而为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思是不可或缺的。

四、宋元美学宋元书画美学是唐五代书画美学的延续和发展。

郭熙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和苏轼的“成竹在胸”、“身与竹化”的命题,分别探讨了审美创造中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以及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这两个阶段的规律性。

这是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的延续和发展。

黄休复把绘画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把“逸格”列于其他三格之上。

“逸品”(“逸格”)的出现,反映了一部分画家从重“再现”转向重“表现”,把山水景物作为抒发特定的主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即“逸气”)的手段。

这种倾向,到元代发展成很大的潮流,“逸品”也在元代得到完全的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