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影视美学》重点习题及答案

《影视美学》重点习题及答案

《影视美学》重点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用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巴赞是纪实美学的代表,同时又被称为之父。

A.新现实主义B.新浪潮C.现代主义D.新好莱坞2.电影第一符号学主要运用了的研究方法。

()A.结构主义语言学B.结构主义叙事学c.精神分析学D.后结构主义3.法兰克福学派是的重要流派之一。

()A.现代主义B.西方马克思主义C.精神分析学D.结构主义4,以为代表的纪实性电影美学观,对蒙太奇电影美学展开了激烈的批评,并且成为被西方电影世界普遍公认的经典电影理论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A.索绪尔B.拉康C.列维•斯特劳斯D・克拉考尔5.《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电影。

()A.抽象B.超现实主义C.新现实主义D.表现主义6.蒙太奇理论的奠基者是()A.库里肖夫B.普多夫金C.爱森斯坦D・格里菲斯7.《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是一部的代表性著作。

)A.电影符号学B.电影叙事学C.意识形态电影批评D.女权主义电影批评8.杜拉克的影片《贝壳与僧侣》是一部电影。

)A.表现主义B.印象派C.抽象D.超现实主义9.“缝合系统”理论从属于()A.女权主义电影批评B.意识形态电影批评C.电影符号学D.电影叙事学10.精神分析学的电影理论亦被称之为()A.电影符号学B.电影第二符号学C.电影叙事学D.意识形态电影批评11.法兰克福学派是的重要流派之一。

()A.现代主义B.精神分析学C.西方马克思主义D.结构主义12.“缝合系统”理论从属于()A.女权主义电影批评B.意识形态电影批评C.电影符号学D.电影叙事学13.现代主义电影《八部半》的导演是()A.伯格曼B.弗里尼C.安东尼奥尼D.柴伐梯尼14.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和“地球村”概念的传播学家是A.拉斯韦尔B.麦克卢汉C.阿恩海姆D.马尔库塞15.电影第一符号学主要运用了的研究方法。

[指南]影视美学温习重点

[指南]影视美学温习重点

影视美学考试重点1、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是完形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完形心理学也称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

2、蒙太奇三个发展阶段:叙事蒙太奇、艺术蒙太奇、思维蒙太奇。

3、《母亲》是普多夫金1926年的作品。

4、谢尔盖·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可归纳为: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和冲突论。

5、有声电影出现的标志是1927年的《爵士歌手》。

6、《一条安达鲁狗》是路易斯·布努艾尔1929年的作品,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

7、巴赞:“西部片是‘典型的美国电影’”,准确地说事“典型的好莱坞电影”。

8、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标志是罗伯托·罗西里尼1945年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其1946年在纽约电影节获得最佳外语片奖和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9、“新浪潮“电影的精神之父是巴赞【法】。

10、安德烈·巴赞电影理论集中于电影影响本体论和电影语言进化论两个方面。

11、“电影符号学”(电影第二符号学)中电影影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意指性联系是以“类似性原则”为基础的。

二者是约定俗成的关系。

诞生的标志: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12、“电影第二符号学”创作人是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13、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将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

14、雅克·拉康【法】的核心理论是关于镜像阶段与主体结构的理论。

15、克利斯蒂安·麦茨将“电影机构”分为外部机器(电影作为工业)、内部机器(观众心理学)、和第三机器(电影批评、电影观念)16、路易斯·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电影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来源是阿尔都塞的重要论文《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17、阿尔都塞把国家机器分为“强制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国家机器具有鲜明的统治与暴力特征,它须同时确立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维持政权的成功统治。

自考影视美学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影视美学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影视美学章节考试重点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1884—1949)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二、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正是以超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先导,反对电影表现故事,认为电影应当在纯粹的视觉中寻找激情,将电影作为抒发主体潜意识或无意识心理冲动的手段,将梦幻境界作为电影最高的美学境界代表作:法国杜拉克《一条安达鲁狗》第二章一、真正使蒙太奇成为一种艺术手法的乃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

他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交错地使用远景和大特写,使得片中有些画面富有史诗的情调,特别是其中的“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手法影响巨大,成为经典叙事模式。

二、爱森斯坦(开创、地位、贡献、代表作)(1)爱森斯坦为电影带来的贡献——思维蒙太奇正是电影语言的独特手段发明史上的重要阶段之一。

(2)无论是电影创作还是电影理论,爱森斯坦(1898—1948)都堪称世界电影发展历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极其辉煌的成就。

代表作:《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总路线》、《墨西哥万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伊凡雷帝》等。

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理论上升到哲学美学的高度,使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这个方面,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三、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维尔托夫(1896—1954),苏联纪录片大师,也是著名的“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

维尔托夫认为,电影镜头比人的眼光更客观,主张“实况拍摄”的方法,反对一切虚构和编造。

他特别倡导将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也就是在被拍摄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来拍摄“生活即景”。

“电影眼睛派”又强调指出,电影真实地纪录现实并不局限于简单地纪录生活,电影眼睛应当在保持镜头内容真实的条件下,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辑、组接,以及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

影视美学的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的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的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1、影视美学:是一门研究影视艺术形式、内容、创作规律及其与社会文化、时代精神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到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影视学等多个领域。

2、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视觉与听觉、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通过影像、音效、表演、剧本等手段来传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3、影视语言: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包括镜头语言、音效语言、表演语言等。

4、影视批评:是对影视作品的分析、评价和解读,旨在帮助观众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促进影视创作的进步。

二、影视美学的特点1、视觉优先:影视美学强调视觉优先,即通过图像和画面的表现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2、叙事性:影视作品通常具有叙事性,通过情节的展开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真实感:影视作品追求真实感,通过逼真的表演和场景来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4、多样性:影视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从浪漫爱情片到战争片,从喜剧片到科幻片,应有尽有。

三、影视美学的复习要点1、掌握基本概念:了解影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如影视艺术、影视语言、影视批评等。

2、分析影视作品:选择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从中学习如何运用影视语言和技巧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3、时代背景: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影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

4、提高审美素养:通过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对影视艺术的鉴赏能力。

5、掌握批评方法:学会运用正确的批评方法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如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影视美学的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1、影视美学:是一门研究影视艺术形式、内容、创作规律及其与社会文化、时代精神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到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影视学等多个领域。

2、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视觉与听觉、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通过影像、音效、表演、剧本等手段来传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影视美学复习

影视美学复习

(二)无声电影中的声音——音乐 (二)无声电影中的声音——音乐 模拟功能,弥补无声的缺憾 引导观众的情绪情感 渲染故事气氛,加强故事节奏 (三)无声电影中的字幕 提示、说明、补充故事情节 通过字体、字号变化实现一定的抒情功能
(四)无声电影中的人物
人物讲话,只是观众听不到人物的声音 姿态、动作、表情是无声电影叙事的最重要手段 其他声音起辅助表达作用
(二) 常见的电影类型 各大电影网站常见的电影类型:
爱情片、 传记片、 动画片、 动作片、 犯罪片、 爱情片 、 传记片 、 动画片 、 动作片 、 犯罪片、 访谈片、 纪录片、 家庭片、 惊悚片、 剧情片、 访谈片 、 纪录片 、 家庭片 、 惊悚片 、 剧情片、 科幻片、 恐怖片、 历史片、 伦理片、 冒险片、 科幻片 、 恐怖片 、 历史片 、 伦理片 、 冒险片、 奇幻片、 曲折片、 神秘片、 体育片、 歌舞片、 奇幻片 、 曲折片 、 神秘片 、 体育片 、 歌舞片、 西部片、 喜剧片、 戏曲片、 新闻片、 艺术片、 西部片 、 喜剧片 、 戏曲片 、 新闻片 、 艺术片、 音乐片、战争片、 音乐片、战争片、青春片
2、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1)模式化:
(2)现代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 )现代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 电影符号学 电影叙事学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
(二)电视美学
1、作为艺术的电影与电视在美学上是极为相似的。 2、电视美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基本上与电影美学 是相同的。 3、电视美学常与电影美学合称为影视美学。 4、独立的电视美学要探讨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的 不同美学品格和美学追求 。
票房 广告
5、观赏经验不同
电影——梦,提供超日常经验 电影——梦,提供超日常经验 电视——窗,提供日常经验 电视——窗,提供日常经验

影视美学复习

影视美学复习

第一讲美学和影视美学美是什么?这是来自柏拉图的发问。

正是这一问,开启了全部美学的历史,它作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激励着历代美学家、哲学们进行不懈的努力。

中国古代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中国古代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多的是通过对“道”、“气”、“妙”的探讨而反映出来,与西方强烈的思辩特性相比,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

美学是什么?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导入影视美的多元理解:哲学美、艺术美和文化美。

美国电影:俊男靓女,爱情是浪漫得让人难受。

日本电影:爱情有血腥味,杀人不眨眼,武士道精神的可怕。

提倡活得灿烂,死得英勇。

欧洲电影(以法国为代表):对生活要做艺术性的处理。

缓慢的让人难受。

伊朗电影:人性的纯洁和宗教的尊严,每个教育者有必要看看伊朗儿童片。

电影电视美在哪里?哲学美(本体美,生活的记录);艺术美(高超的技巧表现典型的生活);文化美(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积淀);通俗美(电影是娱乐文化产业)。

影视美学的定义影视美学:是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研究观众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影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评析。

(1)影视美学是研究影视艺术中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尤其应重点研究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哲学思潮和文艺思潮,观众与影视艺术间的审美关系。

(2)影视美学研究的对象首先是影视美学的审美特征,影视艺术的规律,尤其是影视(电影)语言,影视(电影)思维。

但又不仅仅是影视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它还包括影视艺术所内涵的思想,影视艺术与现实,与社会和人的关系。

影视美学_重点

影视美学_重点

一、电影心理学1、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后受聘于哈佛大学担任教授并兼任哲学系主任。

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2、电影心理学代表人物,闵斯特保,阿恩海姆的主要观点闵斯特保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从视觉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肯成为真正的艺术,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闵斯特保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里之中,由于观众的众多心里功能,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场面更加丰富。

阿恩海姆详细的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尤其是紧紧抓住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进一步论述了如何运用这些差别来创造形式上同样具有意义的形象。

3、阿恩海姆成就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他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就呼吁这门新兴艺术的重要地位,并且从心里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为最终在艺术殿堂离确立电影艺术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

2、阿恩海姆分析阐述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及美国煮面电影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做出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具有学术价值。

3、他对电影视觉画面的研究尤其是对表现手段的研究十分精辟,具有理论概括与知道实践的双重意义,他对电影技巧的分类研究更是有后来的电影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4、“力的结构”说的核心思想与意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艺术表现的奥秘,而在过去的理论中,往往只是把知觉事物的表现性归因于联想和移情。

在阿姆海恩看来,表现性的基础就是“力的结构”,表现性是知觉式样固有的特征,人能从其中领会或感受到表现性,在于“力的结构”不仅对物质世界并且对精神世界均有普遍意义。

5、阿姆海恩的理论分析与影视观众对画面构图的视觉反应的意义影视画面的构图平衡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愉悦,这一方面是由于观众的视知觉总是在通过简化与张力来追求内在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构图平衡也标志着影视画面传达的意义清楚鲜明,便于观众理解和领悟,所以达到了内部与外部张力的统一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重点开卷考试。

不用死记硬背,注意多把各种理论结合自己的观影经验(包括课堂观摩的)来理解,有些题目会要求举实例。

影视美学美学研究什么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形象性、感染性、客观性)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

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移情性,如诗句的美)什么是影视美学一般认为,电影美学应是整个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部门或分科。

它既与电影所反映的哲学观、社会思潮有关,为此要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与人的关系(外部的和内部的),也同电影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密不可分。

美学视域中的影视美学(1)美学原理(基础)研究。

如美的本质、审美关系的一般理论、美的分类、美的形态等等。

(2)中国古典美学。

其中又可分为中国美学史和各种学术流派的美学观点的研究,如儒、道、佛的美学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等等。

(3)西方美学。

包括西方经典(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抑或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反美学”)。

也可从史和学派、思潮的角度去作研究。

(4)中外美学比较研究,重点是中西美学比较。

(5)门类美学,如小说美学、诗歌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影视美学、舞蹈美学、建筑美学等等。

(6)实用美学(技术美学),如音响美学、摄影美学、工艺美学、旅游美学、包装装潢美学、广告美学、服饰美学、设计美学等等。

其中,有的也可包括在门类美学研究中,有的则多半应归属于审美范畴。

影视美学的多元化阐释有的将电影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把心理学作为电影美学的基础,如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鲁道夫·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雨果·明斯特贝格发表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让·马扎莱的《电影与心理学》、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等。

有的是从“电影本性论”来表述自己的美学观的,如法国的巴赞和德国的克拉考尔、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

(照相本性论、形象本性论。

)电影本性论主要有两种观点:1.照相本性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认为电影是一种通过机械把现实记录下来的艺术,电影的本性应该是“物质现实的复原”。

电影在物象及其复制品之间不存在人的创造性的干预。

2.形象本性论。

代表人物有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法国的让•米特里等人。

反对照相本性论,认为电影有必要也有可能对现实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因而也应当融进艺术家的主观思考和情感。

还有从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来探讨电影的美学特性的,往往将经验总结、技巧(如特写、剪辑、镜头)等与风格、形式结合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

更有从社会思潮、哲学原理结合镜头表现来分析电影美学的,这就出现了社会学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电影中的结构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如麦茨、艾柯等等)。

影视艺术涉及很多方面,这就好比广播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想要做的好,必须要整合许多的元素有其自身的核心元素影视美学可从多种角度来审视不要以纯文学角度去分析影视艺术编剧固然重要(巧妇难为……)但不是全部什么是好电影好电影=好故事+合适的视听表现手法(或有特点的表现手法)好故事代表文本层面,表现手法代表各种影视核心概念。

其中,剪辑最为特殊,它是连接文本与视听的桥梁,如何强调重要性都不为过。

当然剪辑是个大概念,包括画面和声音的,控制叙事方式和节奏,控制视听给人感情的冲击。

故事和表达的关系:心理恐怖片,不能采用快节奏的剪辑风格。

另如《第25小时》,故意使用错误的无缝剪辑手法,主动表达观点,不是被动符合美学规律。

规律是用来被打破的,在影视艺术中更是这样,除了景别感情影响以及轴线定律(某些情况也可打破)外,几乎都可被打破。

OSCAR NOMINATIONS 一览Actor in a Leading Role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Animated Feature Film Art Direction Cinematography Costume Design Directing Documentary Feature Documentary Short Film Editing Foreign Language Film Makeup Music (Score) Music (Song) Best Picture Short Film (Animated) Short Film (Live Action) Sound Editing Sound Mixing Visual Effects Writing (Adapted Screenplay) Writing (Original Screenplay)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相当于问你最喜欢的男孩或女孩是什么样的。

我的回答是套用那句歌词:每个女孩都不简单。

电影也是一样,首先它就分类型,另外很难完美,首先故事也不一样,当然文本不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二次创作如何。

类型片文艺片(艺术片)、商业片黑色电影、匪盗影片、惊险电影、伙伴电影、恐怖电影、战争电影、追逐电影、西部电影、喜剧电影、音乐电影、侦探电影、科幻电影典型的分类,每个种类都包含观众熟悉的角色、任务或情况一般商业片,如动作片,基本上没有所谓的“Character Development ”每个体裁,都可以发掘一个在熟悉的规则和限制下运行的世界典型:“三分钟营救”——形容动作片在最后阶段使用交叉剪辑的手法来展示一位主人公想方设法去拯救另一位或多位角色的套路,因为被过度模式化使用,被影评界想了一个“三分钟营救”的词语以示讽刺。

电影阐释与冲突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敏感性的培养Edward Norton :“我很怕去评论和解释自己的作品,因为那样等于是剥夺了他人或观众审美的权利”姜文:误读是永远的,它不是一个贬义词,真正的了解是偶然的,不了解是必然的,在这过程中有一些误读存在,误读有时候会带来灾难,有时候会带来美丽,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都是这样……余华:为什么书名不是《七日》,而是《第七天》?张清华(北师大教授)说:“我一开始的疑惑就是为什么叫‘第七天’?明明应该是‘七日书’,因为他讲了七天的故事,到了第七天也没有发生更大的突变,而为什么他不叫‘第七日书’?我想明白了,因为这是‘安息日的悲歌’,其实整个七天都是第七日。

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敏感性的培养上帝用了六日创造了万物和人,到了第七天安息了。

他安息之后,也就是‘上帝缺席’之后,我们这个世界出现混乱的景象。

”虽然我自己没有这样想,但是我觉得他的解释很棒。

文学作品是开放的,不同的人可以在同一部作品里读出不同的感受,对题目的理解也是同样如此。

现在我来说说我的解释,两个原因,很简单,《第七天》比《七日》好,作为书名的话,你会选择《第七天》还是选择《七日》?肯定选择《第七天》。

第二个原因,我写到第七天才是故事的开始,我这次是反过来写,我的小说开始是传统小说的结尾,第一天开篇杨飞死了去殡仪馆,那是传统小说的结尾,写到第七天是死无葬身之地的故事开始了,但是我在这里结束了。

我这个小说是反过来的,从结束的地方开始写,写到开始的地方结束。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于影视作品的审美会不会有“误读”的情况?答案是肯定的。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优秀的电影总是能给人以无尽的思考空间与审美空间,这其实也是艺术最高的追求和目的大家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艺术敏感性不管是将一部新电影与我们对电影的标准概念联系起来,还是将新电影与我们认为统治所有电影的规则联系起来,阐释是一个对知识的价值与体验的价值进行维护的过程,二者同样重要。

所以批评的终极目标不是客观真理,而是对这种价值进行充分地表达。

不要低估这种充分表达的价值。

现代理论家之中最苛刻的教条主义者也会同意以下观点:这些电影集结了一批新的观众(或是多数的观众新的感知能力),希望通过打破系统和扭曲系统而带来新的快乐。

通过给他们带来意义的新密码,与其说这些电影废弃这个系统,不如说它们与这个系统紧密相联;否则的话,这些电影将无人能懂。

阐释会向系统和新影片之间的张力妥协。

电影系统是批评和阐释的沉淀——这种阐释是由人们多少年以来的习惯所构建。

关于电影的意义没有客观的的真理,只有以某种方式阅读它们的传统——很多电影都毫不犹豫地依靠或利用的传统。

最初,符号学家们觉得他们能建立电影语法的近似物,以便使各种符号都有归属于自己的本意。

但内涵这个复杂的问题继续蚕食着语法,直到电影里的所有意义都很显然源自于对内涵和修辞的阐释。

如果这些陈规获得了稳定的本意(淡出暗示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只应该感谢早期电影历史中对此反复进行象征性的使用。

在电影理论事业的中心,阐释本身比其解读的电影更重要,因为艺术的生命取决于观者和被观看的人工制品,取决于系统和新作品带来的文化现象。

“阐释的冲突”(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通过作品和观者之间的互相让步,构成了意义的传统和希望。

影视剧作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丰富的可能性。

大师的标志就是能够从中只挑选出几个瞬间,却借此给我们展示其一生结构: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事件故事价值——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此一时到彼一时,由正面转化为负面,或由负面转化为正面如:生/死(正面/负面)、爱/恨、自由/奴役、真理/谎言、勇敢/懦弱、忠诚/背叛、智慧/愚昧、力量/软弱、兴奋/厌倦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某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场景场景是指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根据至少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感知的重要性的价值改变了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一般来说,一部电影包括40~60个场景一系列活动能否构成一个场景,在于它能否被写成“一个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