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 影视美学课件及复习要点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全面认识20世纪60年代之前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对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与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流变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贡献(重点)1、识记:(1)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及其主要观点(2)电影文化学的代表学者(巴拉兹)及其主要观点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影响(2)先锋派电影运动的美学主张(二)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的主要概念、核心思想及其发展阶段(重点)1、识记:《(1)蒙太奇的完整内容与概念内涵(2)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3)“电影眼睛派”与“库里肖夫效应”的含义(4)普多夫金对电影蒙太奇的分类2、理解:(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理论贡献(2)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在蒙太奇理论上的异同3、应用:蒙太奇美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和价值(三)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美学观与类型电影的概念、特征(重点)1、识记:(1)“戏剧化电影”的含义((2)“类型片”的含义(3)好莱坞类型片的分类2、理解:(1)戏剧化电影的美学特征(2)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点(3)从观众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产生(四)纪实性电影美学的主要代表及其核心思想(次重点)1、理解:(1)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观(2)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点2、应用:纪实性电影美学总体特点与理论局限¥(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新浪潮”电影的概念2、理解:(1)法国电影的“新浪潮”与“左岸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2)“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的美学倾向(六)欧洲现代派电影的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现代派”电影的概念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一美学思潮对现代派电影的影响(2)现代派电影美学在电影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上所进行的探索(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观(一般)(1、识记: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美学革命2、理解:柴伐梯尼在电影美学理论上的贡献与局限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美学特征及其发展流变,深入理解传统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影视艺术史论》复习知识点

一、作业题: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影评、(法、德、意)电影概述、港台地区电影史概述。
1、蒙太奇理论:1)概念:镜头的剪辑与组合2)作用:叙事、创造新时空、创造新含义、创造节奏、表现情绪与情感。
3)分类:叙事蒙太奇;艺术蒙太奇;蒙太奇思维。
4)发展:单镜头(卢米埃尔兄弟)—叙事(鲍特)—交叉(格里菲斯)—苏联蒙太奇学派—电视编辑—数字化编辑2、长镜头理论:一种写实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电影理论家与影评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主要表现在:1)电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2)场面调度(镜头内的蒙太奇)。
3、专业影评模板:1)反响;2)主题思想;3)风格特点;4)叙事结构;5)视听语言:视觉(造型、光影、构图、色彩),听觉(语言、音响、音乐),声画关系;6)制作人员;7)商业与艺术;8)片名,片尾等;9)细节;10)反面。
对于前几个方面给大家一个例子:《这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评。
反响:经典获奖影片。
主题思想:人类永恒,战争对个人的影响,有由个人映射战争。
风格特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戏剧性差,散文性强。
叙事结构:顺叙式,中间穿插倒叙和插叙。
4、(法、德、意)电影概述、港台地区电影史概述。
关于这类题,如果考到,答题思路:以时间为线索,每个阶段的特点,电影运动,著名导演及代表作简要说明即可。
如果实在不会,可以根据自己平时观影经验结合上课印象按自己的理解或个人观点分析一下该国的影视特点,但是一定要写,不要空白交卷,主要是为了尽量给分数,避免挂科。
法国电影史简述:(1)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放映其摄制的最早一批电影短片《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到站》《婴儿午餐》,标志电影的诞生。
(2)一战后—1928年,在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冲击下,出现电影革新运动,先锋派电影思潮: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狭义先锋派。
(3)20年代,“印象派”,特点: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创造氛围,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

▪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也是作为技术手段的蒙太 奇。是指将时间、空间终端的胶片联结起 来,以保持叙事的连贯性。
画面与 画面
场面与 场面
段落于 段落
画面与 声音
声音与 声音
▪ 艺术蒙太奇
作为艺术手段的蒙太奇,被称之为艺术蒙 太奇。在这个意义上,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 修辞手段,可以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 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取舍、修改、 加工,创造出独特的电影时间和空间,并且 通过象征、隐喻和电影节奏产生强烈的艺术 效果,进而创造出电影艺术(包括后来的电 视艺术)所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形式。
▪ “电影眼镜派”还强调,电影真实的记录 现实并不局限于简单地记录生活,电影眼 镜应当在保持镜头内容真实的条件下,通 过对镜头的选择、剪辑、组接,以及配加 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
▪ “电影眼镜派”的意义: 意味着蒙太奇在纪录片中不再只是连接镜头 的技术手段,而是成为分析概括生活的意识 形态工具。
“《一个国家的诞生》首次在美国上映的日 子乃是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同时也是至少 在以后几年间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
——乔治▪杜萨尔
▪《党同伐异》
格里菲斯在影片《党同伐异》中。有意识地将影 片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镜头,用全景、远景来介绍 环境,用近景、特写来突出细节,并创造了镜头的 快速交叉剪接。这部影片由四个独立的故事组成, 并充分的利用蒙太奇的时空跳跃性,完全突破了戏 剧美学的“三一律”,从而在电影艺术史上开辟了 一个新时代——蒙太奇的电影时代,它标志着电影 作为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3、库里肖夫
库里肖夫( 18991970),苏联蒙太 奇学派的创始人之 一,他的研究成果 为蒙太奇电影美学 理论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第四章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1
普多夫金
• 普多夫金还是苏联最早的电影理论家和批评家 。他研究的问题包括电影特性、蒙太奇、电影 表演和声音等。其中有关电影表演的理论占据 着中心地位,他在自己的理论和大量的演员实 践中,确立了戏剧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 系同电影表演规律的有机联系。
1
1
谢尔盖· 爱森斯坦 米·
• 首部影片《罢工》(1925)被称为“第一部真正 无产阶级的影片”。他用“杂耍蒙太奇”、群 众场面、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中一般的“ 情节”、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 的纪实风格。 •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进一步发展了《 罢工》的思想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塑造了推 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的综合形像。影片中的 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等一系列场面,已成为电 影史上的经典。
1
普多夫金
• 此后,《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和《成吉思 汗的后代》(1929)都继续发展了《母亲》中 的那些美学原则,也是苏联20年代的杰作。 • 1932年,他拍了并不成功的有声片《普通事件 》,但在《逃兵》(1933)中,却实现了声画对 位。
1
普多夫金
• 之后,普多夫金拍摄了一系列历史题材的影片 ,如《米宁和波札尔斯基》(1939)、《苏沃洛 夫大元帅》(1941)、《海军上将纳希莫夫》 (1947)等。 • 他最后一部作品是《瓦西里· 鲍尔特尼科夫的归 来》(1953)。
1
普多夫金
• 普多夫金,著名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 1922年进入库里肖夫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协助 库里肖夫进行电影语言方面的探索、实验与创 作。 • 之后,由于观点的分歧,普多夫金离开库里肖 夫工作室,于1925年先后导演了《棋迷》和科 普片《大脑的功能》。
1
普多夫金
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

1.电影探寻表现方式的过程(代表人物)Biblioteka ▪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
▪格里菲斯
▪卢米埃尔兄 弟发明电影以 后,一直致力 于纪录片的拍 摄,并在纪录 电影的拍摄过 程中,开始了 对电影语言的 探索和追求。
▪梅里爱却走上另 一条开启未来艺 术电影发展的道 路。他是电影史 上第一位把电影 引向戏剧的人。
▪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
END
谢谢观看!
▪ “电影眼镜派”还强调,电影真实的记录 现实并不局限于简单地记录生活,电影眼 镜应当在保持镜头内容真实的条件下,通 过对镜头的选择、剪辑、组接,以及配加 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
▪ “电影眼镜派”的意义: 意味着蒙太奇在纪录片中不再只是连接镜头 的技术手段,而是成为分析概括生活的意识 形态工具。
斯(1875-1948)继承 了自电影诞生以来艰 难探索所取得的经验, 创作出具有永恒生命 力的艺术作品,且对 后世的电影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从而 使电影真正登上了艺 术的殿堂。他堪称电 影艺术史上的一座丰 碑。
2、蒙太奇电影美学观的诞生
▪技术层面 人们发现胶片可以剪开,用药剂融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把摄影机放在几个不同的位置, 对一场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拍摄,然 后再把这些镜头连接起来,于是就有了镜头 的“剪接(cutting)”。
▪艺术层面
人们进一步发现,镜头的这种变换连接绝不 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问题,不同的接法 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还可以体现创作 者的思想意图,于是又出现了“剪辑” (editing)。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开创蒙太奇的电影时代 ▪《一个国家的诞生》 ▪《党同伐异》
▪《一个国家的诞生》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在影片中交错地使用远景 和大特写,使得片中画面富有史诗的情调,特 别是“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 事手法影响巨大,成为经典叙事模式。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的特点默认分类2007-09-03 15:41:08 阅读1236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十月革命胜利不久,旧俄国的电影企业即被收归苏维埃政权。
以列宁“在所有的艺术中,对于我们,电影是最重要的”指示为行动纲领,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改革了旧俄国电影以拍无聊的娱乐片为主的制片路线,电影开始担负起宣传、教育和组织人民的责任。
前苏联电影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实践,以蒙太奇手段为主,拍摄了反映革命斗争的影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世界电影这首交响乐谱写了华丽多彩的乐章。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的创立和发展应归功于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这四位艺术大师。
库里肖夫(1899—1970)早在1916年进入电影界之初,就开始致力于研究电影艺术的规律。
他在前苏联国立电影学校任教时建立“库里肖夫工作室”,带领学生进行剪辑实验。
1919年《党同伐异》冲破反苏封锁,进入电影学校课堂。
师生们反复观看此片,仔细研究格里菲斯大胆而细腻的剪辑手法,他们甚至重新剪辑影片的片断,观察由此产生的效果,以确定格里菲斯的剪刀舍此取彼的理由。
经过这番努力,库里肖夫和他的学生掌握了这位美国导演的剪辑规律,为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库里肖夫在课堂上所用的某些电影片断已成剪辑的经典之作,著名的“库里肖夫效应”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库里肖夫是一位甘为人梯的良师,他不仅培养了包括普多夫金在内的一批优秀电影人才,还不遗余力地指导过维尔托夫拍摄新闻纪录片。
此外,爱森斯坦也深受其蒙太奇理论的启迪和影响。
库里肖夫的理论著作《电影导演基础》曾是新中国电影工作者和电影院校师生必备的参考书。
维尔托夫(1896-1954)是在领导编辑《十月革命周年纪念》(1918)这部新闻纪录片之后创立“电影眼睛”理论的。
他宣称电影摄影机犹如人的眼睛,它是万能的:“我是一只眼睛,一只机械眼睛……我从时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协调宇宙中个别的或所有的点,由我主宰他们的立足之地。
一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电影画面是通过电影摄影机的镜头拍摄下来的,因此,画面的再现性和表现性首先是通过使用镜头来体现的,镜头的运用不仅代表了创作者的观念,同时也制约着观众的体验。
我们可以说电影是伴随着长镜头而诞生的,而蒙太奇的运用却使电影成为一门艺术。
长镜头与蒙太奇两种截然相反的艺术手段,给影视艺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表现力。
第一节长镜头和空镜头一、长镜头(一)长镜头的涵义长镜头是影视创作中比较重要的表现手段。
要想深入理解长镜头的涵义,必须先探寻长镜头本原含义上的美学概念。
所谓长镜头就是与蒙太奇相对而言的长镜头,其本原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倡的景深镜头。
巴赞在他的《蒙太奇运用的界线》一文中,对构成景深镜头的美学要素作了规定,即空间统一,同时展现两个以上动作。
后来的电影家们在此基础上,扩展了长镜头的艺术表现力,是长镜头的形态多样化。
因此长镜头在本原意义上扩展的概念是: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或事件,这里包括两层意义。
一是长镜头都是单镜头,即银幕画面在时间延续过程中,没有切割时空,保持了时空完整性;二是在这个单镜头内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动作和事件,或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含义。
景深镜头即长镜头的本原形态景深镜头:是一种使画面由近至远都很清晰的镜头。
常用短焦镜头结合其他条件产生大景深效果,能够强化银幕的真实感和场景规模,从而保留了现实空间的完整真实。
把长段落镜头与景深镜头结合起来,就构成一种深焦距风格的长镜头。
巴赞所提倡的景深长镜头的主要特征是:(1)强调时空的完整性,银幕的空间真实在现实时间流程中展现,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真实感。
(2)景深长镜头带来多层次立体空间,能如实展现客观事物的多义性和透明性。
景深镜头根据空间透视原理,运用声、光、线条、色彩、构图、场面调度,造成大小、虚实、浓淡等各种对比,使画面具有纵深感,引导观众向画面深处探究。
其中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多层次场景,使景物处于不同的位置,在同一镜头中显示出不同的景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强调蒙太奇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还是一种艺术和思维
异:
联结与碰撞,强化叙事法则还是打破惯常的叙事法则 情感感染还是理性思考 演员表演与非职业演员;流畅叙事还是注意哲量意蕴 歌曲还是呐喊:
蒙太奇分类:
结构性蒙太奇
场面蒙太奇、段落蒙太奇
作为感染手段的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平行蒙太奇;隐喻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复现式蒙太 奇
创作
辩证冲突与二数之积
蒙太奇就是冲突,一切艺术的基础永远是冲突
图形;平面;体积;空间;光;节奏;物质与观点;物质与其空间性;事件与 其暂存性;视听对位
镜头之间:一群四散奔逃的乌合之众连接一队缓慢、冷酷行进的 士兵
体积容量上:从广大的工人队伍切到一个工人的脸部 通过强调来产生冲突:四个工人沉默的面部到一个工人紧攥的拳
维尔托夫
齐加·维尔托夫(18961954)
是他的笔名,意为“旋转的 陀螺”
他的两个弟弟都是摄影师 他的妻子 1923年《电影眼睛人:一场
革命》
电影眼睛
所谓“电影眼睛”就是“用纪录手段对可见世界作出解 释”。
客观性:实况拍摄,生活即景
摄影机镜头是正确的,绝对不会错 电影的巨大力量就在于摄影机具备观察和获取人的肉眼所不能注
意到的现实的意义,
剪接:赋义的过程。
面对世界活生生的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
的含义
库里肖夫
库里肖夫(Kuleshov 1899-1970)
库里肖夫的实验和效应:
组合产生新的时空和意义
青年男女和白宫:创造地理空间 莫兹尤辛的表情和三个镜头(汤、棺材、女孩) 女人:创造解剖(面部+躯干+手+腿)
本指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瞬间
杂耍蒙太奇:
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 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
就是把任意选择的、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地组成蒙太奇,一切都从最 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来进行合成。
绝招同吸引力是截然对立的,因为绝招意味着,它是一种绝对的、由 自身完成的东西,而吸引力却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相对的一一观众 反应的基础之上的。
头 通过变化摄影机角度产生的冲突:从高角度大俯瞰的群众镜头到
低角度仰视人群中的一个 通过光线的变化产生冲突:昏暗到明亮 强化情绪产生冲突:工人们的激烈搏斗切换到一个死者孤寂地躺
在混乱之外 对比生命力产生的冲突:从一个活人剪切到一尊石像
会意字:泪、吠、鸣
杂耍蒙太奇
也译“吸引力蒙太奇”
杂耍:
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 美学理论
苏联蒙太奇学派
蒙太奇的涵义:
叙事蒙太奇:技术手段和叙事方式 艺术蒙太奇:电影修辞手段,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思维蒙太奇:不同于其他艺术思维的影音思维形式
20世纪20年代 三个阶段
维尔多夫和库里肖夫的准备 爱森斯坦为代表的高峰 以普多夫金为代表的完成影语言的探索,扩大了电影作为艺术的表现 手段
消极:
不能过于极端地强调蒙太奇 蒙太奇是对现实的硬性重组,过分主观地将一些
东西强加给观众。
电影模特儿理论:
演员训练方法 强调内心活动的“体验”派,要求演员在做出准
确的形体动作的同时,还必须传达出相应的心理 状态。 形体(像模特那样准确)+心理状态的传达
进行艰苦的形体训练:拳术、武功、韵律操、造型 演员要像模特那样做出符合几何学般准确的动作,并
表达出心理状态,如嫉妒、饥饿、残忍、恐惧、兴奋 等。
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1898-1948)
世界级的电影大师,既有理论又有创 作
“电影沙皇”“思想机器”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掌握英、法、日、
德语。 大学学工程建筑,但对欧洲的古典文
学艺术具有渊博的知识,热爱戏剧和 绘画。 十月革命时参加红军 1920年投身戏剧,1923年转到电影界
理论
蒙太奇就是冲突 杂耍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
通过视觉形成一种理性认识 电影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形象地表现现实,而
在于表现概念
创作:
《战舰波将金号》(1925)
人与蛆;后船甲板上的戏剧; 死者的呼唤;敖德萨阶梯; 同舰队相遇
敖德萨阶梯中的多种冲突:
图形冲突;平面冲突;混乱与 有序;光与影;母亲与人群
普多夫金
普多夫金(1893-1953) 与爱森斯坦理论的异同:
不是静态地去“反映”特定的、为主题所必需的某一事件,不是只通 过与该事件有逻辑关联的感染力来处理这一事件,而是推出一种新的 手法——任意选择的、独立的(超出特定的结构和情节场面也能起作 用的)、自由的,然而却具有达到一定的终极主题效果这一正确取向 的蒙太奇—— 这就是吸引力蒙太奇。
例子:《罢工》结尾,枪杀罢工工人与屠宰场宰杀牛群的镜 头交替出现,构成“人的屠宰场”的经典隐喻。